預防重於治療 腦中風相關症狀要注意

預防重於治療 腦中風相關症狀要注意

2012/8/13(2022/3/15 19:26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腦中風是國人第三大死因,一旦發生中風,有約半數的病患會留下明顯的後遺症,甚至造成失能或殘障,雖然中風發作3小時內進行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是目前的黃金處置,但真正能夠接受該治療的中風病患其實不多,大約只有3%~5%的民眾,因此「預防重於治療」仍然是腦中風照護的準則,而搏動性耳鳴也是民眾應該注意的重要症狀。

今年七十七歲的蘇女士,過去健康狀況良好,但在數月前開始出現左耳有耳鳴的現象,這個耳鳴的頻率就和脈搏完全同步,在夜晚安靜的時候或是白天運動後常會變得更明顯,此外,她還出現了頭痛和頭暈的症狀。經過詳細的診察,發現蘇女士在頭顱內有一個血管畸形(硬腦膜下動靜脈廔管),並且已經併發了出血性腦中風。

由於血管畸形內的血流量非常大,因此隨著心跳,會出現同步的血流雜音,病人也因而感受到搏動性耳鳴。蘇女士後續經過血管栓塞治療後,血管畸形已幾乎不見,而且因為血管畸形發現得還算早,所以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而且半年後追蹤的腦部攝影,腦出血也已完全消失。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耳鳴是一個臨床上很常見的症狀,有多種不同的病因、分類和處理方式,其中最需注意的,是區分耳鳴的特質是搏動性或是非搏動性。所謂搏動性耳鳴,是指耳鳴的聲音會和脈搏或心臟的跳動同步,是有節律性的耳鳴;而非搏動性耳鳴則是持續性無節律的耳鳴。

蔡力凱主任表示,搏動性耳鳴雖然較少見,但有約一半的病患可能導因於血管畸形(動靜脈廔管)或是頸部血管狹窄,而兩者皆有可能進而發生致命的腦中風,造成血管畸形原因目前不明,在臨床上有一部分民眾是因為該部位發生過外傷;然而頸部血管狹窄則是與三高族群、糖尿病病人等有關,若這類病人有耳鳴徵狀時,應特別注意區分是否為搏動性耳鳴。由於無論是血管畸形或血管狹窄,目前都有機會治療,因此罹患搏動性耳鳴的病人,應即早尋求診療,以避免後續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

蔡力凱主任提醒,民眾若受耳鳴所困擾,應嘗試同時檢測脈搏,以辨別耳鳴的節律是否和脈搏同步,若該耳鳴的確類似搏動性耳鳴,則應即時求助於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以期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