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手術 家長一旁安撫有助益

孩子動手術 家長一旁安撫有助益

2013/5/10(2022/3/15 18:30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去年七月,兩歲多的張小弟在家玩遊戲時,不慎撞到桌角,後腦勺撞出一個約1公分大小的傷口,當場血流不止,家長立即將他送往台北康寧醫院。

經急診室郭健中醫師檢查後,立即為他抹上局部麻藥並準備縫合傷口,但張小弟因害怕掙扎無法順利躺上手術檯。突然間張媽媽一把將兒子抱起安撫,並勇敢地躺上手術台,讓張小弟頭趴在她胸口,用母愛克服了張小弟的恐懼,完全不需要醫護人員暴力壓制或使用全身麻醉藥即可安撫鎮靜,足以配合醫師從容地施打局部麻醉藥,過程中張小弟因緊張出現反射動作而將媽媽抱得更緊更穩定,反而有助於醫師順利縫合傷口。

這個做法,讓已在急診工作超過十年的郭健中大為讚嘆,偉大的母愛竟能創造出醫療奇蹟,可以不用「抓小孩」就順利動完了手術。

郭健中表示,過去小孩頭臉部外傷縫合總讓醫護人員相當頭痛,小孩因傷口疼痛及害怕手術容易哭鬧扭動,增加傷口縫合的難度。在不得已狀況下,大多會硬將小孩壓制,防止身體亂動及哭鬧影響縫合,這種方式往往讓醫護人員事後心理矛盾,到底身體上的疤和暴力約束造成心理上的疤,哪個比較傷小孩?

郭健中說,張小弟媽媽出於母親天性,不願孩子因掙扎哭鬧影響傷口縫合,讓孩子抱著媽媽的姿勢接受傷口縫合,沒想到這樣的姿勢比對孩子進行壓制強迫治療的效果更好,小孩自己會緊緊抓著媽媽,又穩又不哭鬧,實在出乎意料。

看著孩子動手術,家長當然會心疼,但其實也不是都得冒著風險躺在手術檯上,郭健中指出,父母親若能依照孩子不同年齡層提供不同安撫技巧(如:撫摸、唱歌、念故事、理性溝通等),通常都能大幅降低孩童不安全感及疼痛感,當然父母親得先經由醫護人員指導,並與醫護人員溝通,才能達到醫病雙贏的結果。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