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脫不了關係!醫列「5標準」:中●●個快就醫

「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脫不了關係!醫列「5標準」:中●●個快就醫

2023/7/17
30歲陳先生平常工作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因此習慣下班以後大吃大喝,油炸食物、含糖飲料更是不離手。平常身體沒什麼不舒服的他,沒想到今年的健檢報告出現滿滿的紅字,血糖、血脂、肝功能都出現問題,醫師更是警告他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再不好好控制飲食就需要長期吃藥控制。陳先生於是聽從醫師指示,開始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過了數個月的追蹤,本來的紅字果然慢慢消失。

本篇文章目錄

代謝症候群是什麼?

「代謝症候群」並非指一個特定的疾病,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也是慢性病的前身,更是一連串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子總稱。可能使患者發生心臟病、中風跟糖尿病的機率提升。

根據2020年衛生福利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委託調查指出,19歲以上男性成人的代謝異常症候群盛行率達39.3%, 女性達30.3% 。換句話說,台灣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罹患代謝症候群,這樣的高比例可能與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包括飲食結構的變化、運動不足、壓力增加和肥胖率上升等因素導致。

延伸閱讀:
攝取碳水撐肌肉?營養師教你吃得像個運動員「肝醣代謝」燃起來!

代謝症候群有哪些影響?

罹患代謝症候群將增加罹患各項慢性病風險,例如:糖尿病的風險高6倍、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等。罹患慢性病不只是需長期與疾病共存,死亡風險亦不可輕忽,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慢性病每年造成全球4,100萬人死亡,相當於全球死亡人數的71% 。

代謝症候群是糖尿病重要風險因素之一,高血糖是代謝症候群的主要特徵,可能是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當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時,血糖無法正常進入細胞,導致血糖水平升高,最終可能導致糖尿病。除了高血糖,代謝症候群的其他症狀,如肥胖、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等,也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息息相關。

肥胖會增加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發炎的風險,進而導致糖尿病。同時,肥胖、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則可能損害血管功能,增加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和心臟功能異常等風險,導致罹患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機率增加,而這些也與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息息相關,彼此交互影響下,更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

延伸閱讀:
連呼吸都會胖?網友熱議「代謝症候群」5大原因+保健訣竅一次看

如何判斷是否為代謝症候群?

根據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 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公分(35吋)、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
  •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85毫米汞柱
  •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毫克/分升
  •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毫克/分升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毫克/分升、女性<毫克/分升

以上5項組成因子,符合3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雖然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但相較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更佔至少半數成因。

飲食習慣與壓力等都會造成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例如:高糖、高油脂、高熱量與和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及過量飲酒習慣可能導致體重增加、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異常,最終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而長期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血糖上升,進而罹患代謝症候群者也不在少數 。

image
若血壓、腰圍、血糖、三酸甘油酯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5項中有3項達判定標準,即代表已罹患代謝症候群。(圖片來源:林嘉俊)

罹患代謝症候群怎麼辦?

代謝症候群是一個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治療目標是以改善相關的代謝異常、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為主,主要包括以下5大面向:

  • 體重管理:控制體重是治療代謝症候群的關鍵,特別是減少腹部肥胖。透過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以達到減重和維持理想體重的目標。
  • 飲食均衡:採用均衡、營養豐富的飲食,減少飽和脂肪、高糖和高鹽食物的攝入,增加蔬果、全穀物、健康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 運動增加:建議適度的有氧運動搭配重量訓練,透過增加身體活動量和運動頻率,有助於控制體重、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和血脂代謝。
  • 血壓控制:定期監測和控制血壓,若有高血壓問題,仍需藥物治療;此外控制鈉、酒精等攝取,及生活方式調整等都可能有助於血壓控制。
  • 藥物治療:部分狀況醫生會考慮以藥物治療協助整合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等方面的異常,提升代謝症候群治療成效、避免惡化風險。

代謝症候群治療較個人化,須依據患者不同情況和需求制定治療計劃,因此就診並與醫療專業人員的密切合作,對於有效管理及提升治療成效非常重要,若有相關問題,切記就近諮詢家庭醫學科醫師。

如何預防罹患代謝症候群?

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關鍵是維持良好習慣與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包含前述治療重點中的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控制體重與血壓外,管理壓力、並定期健康檢查更顯重要。 

了解自身風險因素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關鍵,將有助於早期發現和控制任何潛在的代謝異常,並採取適當措施預防代謝症候群和相關的慢性疾病。其中攸關代謝症候群指標,包括測量血壓、血糖和血脂,及身體組成分析等的數值追蹤管控,皆有助於及早發病並預防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目前40歲以上,國民健康署推動成人健檢,皆有涵蓋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檢測,民眾可就近安排、多多利用,維持自身健康。

罹患代謝症候群非一日之寒所致,因此無論預防或治療,都需要長期堅持健康生活型態,而非寄望短期措施就能產生大改變。因此,諮詢專業醫師與醫療團隊,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計畫或治療方案,攜手共同合作非常重要,藉由良好習慣養成,遠離代謝症候群、與三高一胖說分手,進一步揮別慢性病危機。

  1. 中研院潘文涵(2020),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研究計畫《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代謝症候群簡介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成人肥胖防治指引》
  4. BMJ(2006)Chronic stress at work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rospective study

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主治專長為慢性病整合醫療(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減重減脂、自律神經失調、癌症篩檢、健康檢查及追蹤;成人疫苗、旅遊醫學、戒菸諮詢 老年醫學及營養諮詢;身體不適而無法判定科別者。醫師IG: https://www.instagram.com/drlimkc/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