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疫調專家點名「3種毒」最可能釀禍:非常見現象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疫調專家點名「3種毒」最可能釀禍:非常見現象

2024/3/27
近日,食安問題連環爆,其中大馬風味蔬食餐廳「寶林茶室」疑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目前接獲越來越多起通報,數名顧客在用餐後出現嘔吐、腹瀉,甚至腎衰竭狀況。對此,疫調專家認為,這次算得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仙人掌桿菌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及菇類都可能是釀禍凶手。

本篇文章目錄

位於遠東百貨信義A13的「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台北市衛生局統計,27日上午再接獲醫院通報1人用餐後出現不適症狀,累計8人就醫,其中2人不治身亡。

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27日在臉書提到,這次事件相關個案用餐到發病時間僅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死亡案例之一的39歲男性,若無共病,則是相當罕見,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死亡,食用的毒素不是巨量、就是劇毒。

延伸閱讀:
吃到蘇丹紅怎麼辦?哪些食物最可能中鏢?誤食處理最好先吃「它」排毒

食物中毒3種方向調查

何美鄉表示,若肝衰竭是指標症狀之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及菇類中毒3種方向調查;尤其病例曾食用粿條或河粉,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之後的結果。衛生局現在最需釐清食物保存標準流程、冰箱溫度管理與冰箱容量管理。

何美鄉27日中午接受媒體聯訪進一步提到,仙人掌桿菌毒素生成,主要可能是食品被放得比較久,如有某批粿仔條頻繁從冰箱拿出,每次都拿一點出來再放回,「但工作人員卻無人生病,這是超級奇怪的,我們沒有生長在無菌環境,難道工作人員都不吃公司餐嗎?」

何美鄉認為,台北市衛生局稽查沒看到最至關重要的資訊,包含食物在被烹調之前保存溫度的標準流程,還有粿條及河粉來源為何,希望這次食安事件儘速落幕,並能藉此機會將食物保存標準流程的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

延伸閱讀:
生菜沙拉「1細菌」吃下肚恐中毒!營養師教「5招」避免壞菌找上你

目前未驗出常見細菌或病毒

有收治北市寶林茶室疑食品中毒個案的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指出,個案有腸胃炎症狀,但是一般腸胃炎可以做的糞便、血液檢驗都已檢測,未驗出常見細菌或病毒,不是一般常見感染現象。

黃建賢提到,雖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菌類在食物上生長後,會產生毒素,但這次事件個案臨床上的表現嚴重程度、發作症狀看起來,都比金黃色葡萄球菌還要快且嚴重。

對於有醫師猜測是米酵菌酸釀禍,黃建賢說明,這是一種毒素,過去群聚感染報告,大部分都是存放較久、生的食物造成;不能排除是米酵菌酸,但因為不在常規檢測項目之內,所以目前無法得知,現在食藥署已啟動食物內容檢驗,就是關鍵。

米酵菌酸臨床治療與痊癒方面,黃建賢指出,對此沒有特別藥物,但對這種沒有藥物的毒素,會採用支持性療法,「病人有什麼問題就解決」,如水腫、呼吸衰竭等症狀,就是用藥物控制。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站在世界快速變遷的最前端,中央社始終堅守崗位,是中華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報導最權威的新聞通訊社。中央社專業新聞團隊每天以中、英、日文即時對外發出上千則新聞、照片、圖表、影音與資訊,是台灣唯一多語文新聞媒體,服務對象從媒體客戶擴大為閱聽大眾;從台灣民眾延伸至全球僑胞與讀者,充分扮演「台灣之眼,世界之窗」。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