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必服藥?認知行為治療4方法
2018/5/2(2022/3/15 7:38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人的一生約1/3時間在睡覺,但現代人的失眠已成為普遍問題。研究顯示,當睡眠被完全剝奪,會出現躁動不安、注意力下降、短期記憶變差,少數人甚至出現錯覺、幻覺、妄想與視覺錯亂等症狀。
台灣人每年服下超過3億粒安眠藥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委託研究顯示,全台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長期失眠不僅對專注力、記憶力、決策力、生活與工作能力造成影響,也可能增加日後罹患情緒障礙症(如憂鬱症)、心肺系統疾病、疼痛相關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及免疫功能異常的風險。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振翔表示,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台灣人每年約服用下3億2千7百萬粒安眠藥,也就是平均一人一天要吞掉14粒。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吃藥外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對於緩解失眠的療效較快,只是停藥後易復發。藥物雖能治療失眠,但不該是唯一的方法。非藥物治療失眠的方法中,經科學認證具療效且無副作用的是「認知行為治療」。
針對睡眠障礙症 認知行為治療4方法
蘇振翔醫師利用認知行為治療概念,設計出針對睡眠障礙症的非藥物治療協助方案,內容分成4部分:(1)睡眠衛生契約:條列重要的睡眠衛生事項,並與個案約定遵守;(2)學習放鬆技巧:安排生理回饋治療,並提供放鬆光碟回家持續練習;(3)睡眠日記:紀錄就寢、起床的時間及大致的入睡時間;(4)睡眠調整:利用刺激控制法與睡眠濃縮法修正睡眠習慣及時間。
8名長期使用2種以上高劑量安眠藥的個案,接受一個月的上述方案治療後,不僅自覺睡眠狀況改善,睡眠自我評量表的分數亦呈現進步,其中更有3名個案安眠藥使用劑量下降,另2名表示願意嘗試減低安眠藥劑量。失眠治療不僅是吃藥,若能合併上述等非藥物治療,能更早擺脫失眠之苦。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