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經痛更易發 別輕忽子宮保暖

冬天經痛更易發 別輕忽子宮保暖

2018/11/7(2022/3/15 5:30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經痛(或稱痛經)指婦女在經期及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的病症。隨月經周期發生,嚴重者伴隨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響工作及生活,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

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

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盟珠表示,臨床常將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則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阻塞等疾病所引起,多見於已婚的中年婦女。

中醫認為痛經主要是氣血循環不暢所致,即「不通則痛」。黃盟珠醫師說明,造成「不通」(氣血循環不暢、氣滯血瘀)的原因有多種,臨床上常見的有寒凝胞中、氣血虛弱、濕熱下注等。

臨床可透過問診、切診,從疼的時間、部位、性質及經色等方面作為鑑別痛經證的主要依據,如經前痛,多為實證;經後痛,多為虛證。刺痛為血瘀;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為虛;疼痛劇烈,拒揉拒按為實;持續作痛,痛甚於脹為血瘀,時痛時止,脹重於痛為氣滯。血色淡為寒為虛;血色紫為熱為實;血色黑為熱重。

中醫常用藥物如香附、益母草、少腹逐瘀湯

痛經的治療,以恢復氣血循環順暢為最主要,理氣化瘀止痛為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常用藥物如香附、益母草、少腹逐瘀湯等。再配合各人不同的原因,溫暖胞宮或補益氣血、清熱除濕等。而婦女的月經過程,是陰陽消長變化,用藥時也會考慮經前、經後體內陰陽狀態不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藥物。

痛覺是經由神經在傳遞,如果脊椎有擠壓或扭曲,月經來潮時,血往胞宮走,胞宮附近血管脹大,壓迫到旁邊神經,也會引起痛經。這時也要配合用藥調整。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施治,痛經的症狀便可改善。

冬天體質虛寒、穿短裙受涼 易發經痛

日常保健上,也是以維持氣血循環順暢為最主要。黃盟珠醫師表示,運動是很好的方式,現代人多坐少動,胞宮循環不好,建議有固定運動時間,或是坐著一段時間就要起身走動。

黃盟珠醫師提醒,最近天氣即將變冷,在寒冷的冬季,婦女月經延後、痛經情況比其他季節多發,且多為20、30歲女性,主要症狀為痛經和月經量減少。冬季痛經多是個人體質虛寒,或不良生活習慣(如天冷還穿短裙受寒著涼)使喜溫的子宮受涼,下腹部血液循環不暢所致。

在冬季寒冷的天氣,一定要注意保暖,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並鬆弛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下腹腔部位。只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工作,就可以避免許多婦科疾病。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