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與尋求關注之間 理解孩子的行為

故意與尋求關注之間 理解孩子的行為

2019/6/16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到許多爸媽以及老師這麼說:「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惹我生氣。」「他是故意在那邊哭鬧發脾氣。」
面對孩子的故意行為,我常思考他要釋放的訊息會是什麼。故意,不外乎孩子想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尋求我們對他的關心與注意,做出他所期待的反應。
要降低故意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孩子的實際需求,適時並主動地給予關注以及回應。
例如,面對家裡手足之間的爭寵,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把太多的注意力和心思放在另外一位手足身上。這時,如果我們在孩子的不適當行為還沒發生之前,適時地主動趨前給予關注,將有助於減少故意行為出現的可能。

情緒行為障礙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如何面對孩子持續透過激動、哭鬧和耍賴等方式,來尋求注意?
1.)採取先發制人的方法
當你預期孩子在某種情形下,依然會如同以往地大聲哭喊、尖叫,那麼與其讓孩子先發牌氣,我們在後面苦苦追趕,倒不如我們先發制人,把孩子可能發生的行為先一一說出來,有助於降低孩子情緒反應的強度。
例如:「○○,你先想好,待會你是要放聲大哭,躺在地上鬧,或握拳揍我。你先想清楚,因為等一下媽媽還是會要求你把手機收起來。」
這方式適合運用在孩子能夠理解你話中有話時。

2.)點出行為背後的目的
讓孩子實際了解,媽媽知道他的行為背後的目的。試著將他行為的目的、尋求關注的需求,清楚地反映給他知道。
例如:「媽媽知道你這麼哭鬧,其實是希望媽媽平時多關心你,多注意你,不要把時間都放在照顧妹妹上。」

3.)期待的行為模式
我們不希望孩子透過哭鬧、激動的方式來尋求關注,那麼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期待他以什麼樣的作為來回應。比如,若期待孩子能夠好好地說服自己,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好好演練「說服」。

4.)冷靜不語的日常練習
孩子的掌控行為之所以達到效果、起作用,原因在於當孩子出現不適當行為時,大人往往立即給予回應。雖然,你可能表現出生氣、責罵或情緒激動,但也因為如此,很容易讓孩子發現你正受到他的影響。
除非孩子的行為有安全上的顧慮,或者破壞行為造成了危害,不然,最好的反應方式就是冷靜地看著他,不說話。這有些困難,卻是我們平時需要好好練習的基本功課。

5.)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原因
不要急著馬上找出原因,先讓孩子的情緒獲得處理,再等待適當時機,好好地與他溝通,以釐清原因。時間點的選擇,以孩子和自己的情緒皆緩和之後,同時家長的時間比較充裕的狀況下,再對話。
有時,孩子的抱怨內容很籠統、模糊,例如他可能反映:「我要你多注意我,多關心我。」那麼你可以試著探詢,他所期待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本文摘自/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寶瓶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