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更嚴峻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更嚴峻

2021/4/7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各界無不積極研發各種抗癌新利器,其中透過活化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療法」,是近年來最火紅的癌症療法;然而,接受免疫療法的病友,依舊得面對包括「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等不適症狀。醫師提醒,治療與改善相關副作用,有助於病人順利完成療程,幫助癌友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人體淋巴球內的T細胞,承擔對抗癌細胞的重責大任,但癌細胞會透過機轉來欺騙T細胞,導致其功能「煞車」、「失靈」,免疫療法則是透過解除其「煞車」,讓T細胞重啟作用來消滅癌細胞。

流行病學調查:「癌因性疲憊症」免疫療法最常見副作用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2015全台灣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也指出,「癌因性疲憊症」是免疫療法最常見的副作用,不可不慎。

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表示,免疫療法所帶來的疲憊機率,其實已較化療來的低,而且對於部分病人來說,免疫療法可以「單用」,也就是可以不需搭配化療,此舉有助於免去化療帶來的各種副作用。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疲憊首當其衝
然而,臨床觀察發現,越來越多接受免疫療法的病人,得合併化療使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現在的治療趨勢」;黃俊耀醫師表示,以他近期300多個接受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為例,幾乎全都合併化學治療,首當其衝的,就是病人得面臨更嚴峻的「癌因性疲憊症」挑戰。

治療觀念改變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
黃俊耀醫師表示,隨著時代進步,癌症治療觀念也持續改變,現在癌症治療評估要素有三,一是治療效果,二是生活指標(疼痛、食慾、體重),三是癌疲憊程度,這些要素目的在幫助病人活得久,同時也活得好,「不只要努力讓腫瘤縮小,也要努力降低癌疲憊程度」。

60多歲的肺癌四期患者王伯伯(化名),同時面臨腦轉移、骨轉移的情形,在癌細胞的侵蝕下,X光下的全身骨頭,都呈現彷彿遭卡車撞擊般的花花一片,每次住院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查房時總見他在臥床休息,而且無論睡多久,永遠都處於相當疲憊的狀態。

經評估,王伯伯已經罹患重度的「癌因性疲憊症」,甚至讓他累到生不如死,產生「不想再接受治療」的念頭;所幸及時透過藥物治療來改善疲憊狀態,讓他得以順利、按照進度的完成癌症療程,現在病情已控制良好,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不僅住院期間不再時時臥床,一度只能靠輪椅代步的他,還有體力拄著拐杖到花園散步,過去總得24小時在旁照料的太太,壓力也大幅減低。

改善癌疲憊 不再長期臥床 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
「癌因性疲憊症是種疾病,絕不是單靠睡覺便能解決」,收治王伯伯的黃俊耀醫師表示,病患不再受困於疲憊而得時時臥床,除了生活品質提升,更降低因在床上進食導致嗆到,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

病人無論體力再好,在接受6~10次的癌症治療後,幾乎都會出現癌疲憊,「從一開始進診間還會跟醫師打招呼,到後來講幾句話都覺得吃力,此時,便要高度懷疑已經出現癌因性疲憊症了」。

癌疲倦 + 治療氛圍恐懼 治療勇氣、意願易喪失
每個人在確診罹癌時,絕對是人生最無望的時刻,醫療團隊得先對於其心靈給予正向鼓舞;黃俊耀醫師表示,7~8成的病人,在治療前3個月就會看到成果,剩下效果不佳者,也仍有第二線、第三線的治療藥物,但是,病人一旦罹患癌疲憊、動輒臥床12小時,加上治療氛圍的恐懼下,相當容易喪失治療勇氣和意願。

黃俊耀醫師表示,由於對癌疲憊的日漸重視,醫護界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對不同程度的癌疲憊程度,提出相對應處置方式,包括輕度疲憊程度的非藥物治療:如運動、營養飲食…等,以及中重度疲憊的藥物治療,如擁有適應症藥證的處方藥,讓病人遠離癌疲憊,對抗癌症更有勝率。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