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認受虐兒?! 原來是特發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

誤認受虐兒?! 原來是特發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

2011/2/14(2022/3/15 19:54更新)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小兒科 薛凱中主任

12歲的小男孩因全身皮膚出現點狀紅斑而至台中醫院小兒科薛凱中主任醫師門診求診。當護理人員協助小男孩要讓醫師檢查時發現孩子皮膚的情形,心中不禁起了一個疑問:「啊!又是一個可憐的受虐兒嗎?」經薛主任仔細詢問病情及檢查後得知;小朋友一週前有感冒症狀,之後全身皮膚出現點狀紅斑,小朋友因不會感覺痛或癢,所以便不理會。但是已經5天了、紅點還是沒有消失,因此才帶來就醫。

薛主任進一步安排血液檢查發現小孩的血小板只有4000/ul(正常值為:150000-400000/ul),紅血球與白血球都正常。血液抹片可見稀少且較大顆的血小板。自體免疫疾病檢查也都正常。證實他還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經給予類固醇治療,血小板逐漸回升,皮下點狀出血漸漸消失。

薛凱中主任表示:特發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是兒童最常見的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70%的病例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疾病,感染與紫斑出現的間隔約兩週左右。典型的症狀是在病毒感染1~3週後,突然發生皮下出血點、紫斑及瘀血等,下肢尤其明顯,也常發生鼻血不止,偶爾會發生胃腸出血及血尿,很少發生顱內出血(小於1%),除了這些出血症狀外,肝、脾及淋巴結均無腫大現象。

自發性出血通常只侷限在疾病初期,過了急性期,自發性出血的傾向就慢慢消失。血液檢查呈現血小板數低下(通常降至二萬/ ul 以下),白血球及紅血球則正常(除非嚴重出血,一般不會有貧血),血液抹片可見稀少且較大顆的血小板;骨髓檢查可見正常或增多的巨核細胞(血小板之前驅細胞)。大部分不須特殊治療,但血小板數目低於二萬/ul 以下時,有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須臥床休息,給予類固醇藥物或免疫球蛋白可縮短病程,早日升高血小板;嚴重胃腸出血或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時,可作緊急脾臟切除或給大量免疫球蛋白,可迅速提高血小板。

通常預後良好,半數以上在一個月內恢復,80%~90%在4~6個月內痊癒, 但有1%~4%會再復發;另有10%~20%的病人在發病6個月後,血小板數目仍然持續小於十萬/ul稱為慢性ITP,一 般年齡較大(大於10歲)的女孩及有抗血小板抗體者較易變成慢性 ITP。有些慢性ITP是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等的前驅症狀,慢性ITP約有20%會自然痊癒,其餘需靠藥物維持或實施脾臟切除。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