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

感冒耳朵痛⋯竟是「耳膜破洞」恐害失聰!醫揭「1情況」聽損難救回

感冒耳朵痛⋯竟是「耳膜破洞」恐害失聰!醫揭「1情況」聽損難救回#失聰

常挖耳朵、感冒併發中耳炎,千萬別輕忽,小心引發失聰危機!耳鼻喉科醫師指出,耳膜受損的主要原因中,以中耳炎最為常見,如果造成耳膜破損嚴重、流出分泌物,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傷。《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醒民眾,若耳內發炎、耳膜破損持續2~3個月以上,還可能會因併發腦炎而致命⋯

小孩聽不到頻回「蛤」以為裝聾?蔡阿嘎&二伯超驚嚇:全因感冒害1病

小孩聽不到頻回「蛤」以為裝聾?蔡阿嘎&二伯超驚嚇:全因感冒害1病#失聰

蔡阿嘎和二伯婚後育有兩子蔡桃貴和蔡波能,不過蔡波能卻險陷入失聰危機!蔡阿嘎和二伯育有兩子蔡桃貴和蔡波能,近來他們在影片分享,蔡波能這幾個月說話都很大聲,跟他說話時他總是頻頻回「蛤」,讓二伯嚴重懷疑他「裝聾」,沒想到就醫檢查,竟是耳內積水影響排水功能,還好緊急處理,否則恐怕有失聰危機。

帶耳機追劇突失聰 未及時治療損聽力

帶耳機追劇突失聰 未及時治療損聽力#失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熱愛帶著耳機追劇又有熬夜習慣的28歲上班族小靜,某日下班追劇時,突然發現左耳機沒有聲音,連換了兩副耳機後,左耳依然聽不見,趕赴急診掛號,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醫師表示若就醫有所延誤,恐怕較難恢復聽力。所幸小靜即時就醫,且經類固醇與高壓氧治療後,聽力恢復八成,近期已開始恢復正常生活。耳中風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張家宸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又被稱為「耳中風」,發生的原因多為不明病因,但也可能與壓力、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外傷、內分泌、血管阻塞或腫瘤有關。若確診為突發性耳聾,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建議在發現聽力有異狀時,3天內就醫,並在2週內接受積極治療,以挽救受損的聽力,因為若延誤就醫,過了黃金治療期,聽力恢復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類固醇加高壓氧治療 助聽力恢復目前針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治療為主,高壓氧治療為輔,類固醇可透過口服、耳內注射針劑或靜脈注射進行,臨床上,若於病發兩週內施以類固醇治療,大多可有不錯的治療效果,若再加上高壓氧治療,約有3/4的病人會感受到明顯的聽力進步。高壓氧助修復改善缺氧狀況高壓氧治療為在高壓氧艙內,透過吸2倍大氣壓力的純氧,使病人血漿中氧氣量大幅提升,以幫助組織修復、改善病變組織缺氧狀況與促進損傷細胞的新陳代謝,進而達到重建組織細胞的目的。危險族群為長期疲累、熬夜、壓力大青壯年張家宸醫師指出,突發性耳聾發病的族群,並不限於年長者,青壯年尤其是長期疲累熬夜壓力大的族群較容易發生。一旦發生後,若要治療效果好,便必須及早治療。一般若標準類固醇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會建議加上救援治療(耳內注射及高壓氧),以求在兩週內盡量恢復聽力。而高壓氧在突發性耳聾的治療上,對年輕人及初始聽力損失較重的病人特別有效。因此,考量聽力對年輕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十分重要,建議若突然單側聽力變差或突發耳鳴、頭暈等症狀,應及早就醫,確保聽損狀況獲得控制。若經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除及早治療外,也建議調整作息、適當休息與充足睡眠,以避免再次復發。 

單耳失聰40年 竟致雙耳全聾

單耳失聰40年 竟致雙耳全聾#失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單耳失聰,小心恐致雙耳全聾!56歲的陳姓婦人40年前高燒導致左耳失聰,因害怕醫療負擔一直沒有就醫,原本還能藉由右耳聽力跟外界溝通,最近4個多月右耳開始出現漸進性聽損,雖然曾佩戴助聽器,但因雙耳全聾,助聽器無法發揮效用,之後在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下,成功植入人工電子耳,婦人現在已能重新聽見兒子的聲音。人工電子耳傷口小陳姓婦人右耳出現漸進性聽損,到醫院檢查評估後,確定為重度聽覺機能障礙。雖然曾試著載助聽器但效果不佳,4個多月以來陳女士活在無聲世界,喪失聽覺讓她即使在家也經常受到驚嚇。經詳細檢查與評估後,建議植入人工電子耳,但患者擔心器材費用高恐造成家庭負擔,醫師協同社工人員啟動申請醫院專案補助,順利植入人工電子耳。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何旭爵指出,隨著微創手術進步,人工電子耳至今已相當純熟,以往要開到20公分大的傷口,但現在只要於耳後方開3、4公分傷口,將電極束植入耳蝸,外部麥克風收到聲音後轉為電刺激,經由聽神經傳至腦幹和大腦,病患便能聽到聲音。語言認知細胞失去記憶、辨識度差何旭爵主任指出,成年人若全聾超過5年以上,即使裝了人工電子耳,但因聽力逐漸被其他的感官知覺取代,使得大腦的語言認知細胞已經失去記憶,就算是聽得到,語言的辨識度也會變得比較差。當聽力出現問題時,就應趕緊找專科醫師檢查,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段。

增16%聽力 電子耳助聽損女赴法

增16%聽力 電子耳助聽損女赴法#失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9歲朱姓女學生,左耳天生重度聽力損失,右耳則是重度聽力損失,在媽媽的幫助下,從小一個字、一個字訓練口語和咬字清晰度,上周開刀,自右耳植入人工耳蝸,目前復原良好,另一姜姓女學生,天生聽損,因為聽力不佳而放棄赴國外進修的機會,來台手術後聽語能力進步許多,已爭取到前往巴黎當交換學生的資格。植入人工耳蝸 2歲前為黃金期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電子耳),被公認是治療聽力損失最有效的方式,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醫師陳光超表示,雙邊極重度聽力損失的病人,植入人工耳蝸是最理想的選擇,2歲前為黃金時期,大腦會發展出最佳的聲音解析度及語音辨識度,進而獲得最佳溝通能力,人工耳蝸中心迄今收治的病患中,手術年紀最小的病人為8個月大,其中小於3歲半的病人有50位。提升語音辨識度 定位的精準度耳蝸中心醫師陳冠華更進一步說明,雙耳共同植入電子耳的優勢,在提升語音辨識度及定位的精準度,尤其是在較吵雜的環境之中辨識語音和定位聲源,這對成人、特別是老年退化型的聽損病患格外重要,根據研究,比起單耳,雙耳植入在安靜環境下可提升11%的語音辨識度,吵雜環境更可提高16%,而在提高聲音的品質、音樂的賞析能力上也有極大的助益。避免危險 可降低失智罹患率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國人女性平均壽命83歲,男性77歲,亦即如果病患屬於後天聽損者,包括許多聽力退化的老年人,或者因疾病而失聰的患者,如果能夠接受治療,可不再生活在無聲世界裡,除了避免危險,也可大幅降低失智的罹患率。 

阿兵哥打靶耍帥 不戴耳塞險失聰

阿兵哥打靶耍帥 不戴耳塞險失聰#失聰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20歲的吳姓阿兵哥,在打靶訓練時,覺得戴耳塞有失帥度,而不聽從部隊長官指示,將耳塞藏起來不帶,打靶完他持續覺得左耳耳鳴,過了三天,耳鳴仍繼續存在,進而求助部隊醫官,部隊醫官幫他轉診至醫院耳鼻喉科做檢查,醫師發現左耳膜有一小穿孔,聽力檢查則有左耳高頻音喪失。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超嵐表示,吳姓阿兵哥會突然有耳鳴的現象,是因為內耳結構中,負責傳導並感受聲波的耳蝸受損,因為受到巨大音量損傷後,無法傳遞聲波訊號給大腦神經,會導致耳鳴。3招顧好聽力保健許超嵐醫師指出,藉由上面例子可知,聽覺是我們跟外界溝通的另一扇窗,跟眼睛一樣重要,如何在日常生活做好聽力保健呢? 1)遠離生活中的噪音/狗狗連續的吠叫聲已達90 分貝,這樣的環境下,人最多只能待 8 小時,而且每增加 5 分貝,暴露時間應該減半,否則就有「噪音性聽損」的危機,所以在95分貝的環境下時,最多只能待 4小時,捷運過站的噪音量更達100 分貝,則只能待 2 小時。 2)使用耳機應注意音量、時間/如果有習慣使用耳機的民眾,最好將音量固定在舒適的音量內(最好是在最大音量的一半以內),也不要使用耳機超過1小時,最好每30分鐘應休息5到10鐘,以免對聽覺造成傷害。 3)注意危險耳鳴/耳鳴原因多是聽力退化,不過,別以為耳鳴是老人家專利,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諸如中耳炎,耳垢栓塞等都是耳鳴的原因,若耳鳴在短時間內越來越大聲,加上只有單側耳鳴,若是合併有眩暈、聽力減退等症狀的話,那就要提高警覺,很可能是危險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的症狀,要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再植電子耳難度高 失聰少女重獲新聲

再植電子耳難度高 失聰少女重獲新聲#失聰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19歲的陳葦庭,左眼天生藍色瞳孔,讓同學們羨慕不已,其實,她是罕見病症「瓦登柏革症候群」病患,除眼睛與眾不同還合併聽障,靠電子耳跟外界溝通,上大學前晶片故障,但重致電子耳耗費龐大,後來獲得慈濟基金會補助,在台中慈濟醫院利用微創植入電子耳,聽到了比之前更多的細微聲音,讓她重新走出無聲世界。「瓦登柏革症候群」屬於遺傳疾病。陳媽媽說,葦庭的外曾祖母是藍眼睛、爸爸是聽障,老一輩以為藍眼睛是白內障的一種,而聽障則是喝草藥喝壞的,從來不知道會遺傳。葦庭直到1歲半家人才發現她是天生失聰,一開始也戴過助聽器,但耳裡轟轟的聲音讓她受不了,直到獲政府補助,6歲前裝上電子耳,她從此如同一般的孩子一樣,在普通國中高中就讀。葦庭去年考上大學,耳裡的聲音突然變得愈來愈小,甚至聽不到。經檢查原來是用了13年的電子耳故障,媽媽擔心她大學之路生變,未來無法跟人競爭,但重植電子耳費用龐大。幸好慈濟基金會補助,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弘斌利用「微創植入電子耳手術」替葦庭植入新的電子耳,新的電子耳讓她連風聲、雨聲與說話的呼氣聲都能聽到。電子耳究竟為什麼能有這麼神奇的力量,讓聾人能再聽見聲音,跟助聽器又有那裡不同呢?吳弘斌醫師指出,電子耳正式的名稱是「人工耳蝸」,簡單的說,「電子耳」可以完全取代耳蝸,目前已可適用聽力在90分貝以上、兩耳聽力都有極重度聽力損失或全聾的病患。人工電子耳植入時間愈早愈好,語前失聰6歲前,但以3歲為佳。語後失聰的聽損者,最好能在聽不到的5年內裝上。助聽器則屬於聲音放大器,針對聽損在輕到重度之間的人,二者是完全不同。少數人就算是裝了電子耳還是聽不到,那是因為電子耳裝在內耳的耳蝸,耳蝸後面有聽神經,靠聽神經去傳遞聲音,一旦聽神經發生病變,聲音訊號傳遞自然打折扣,效果不如預期。還有一種情形是根本沒有聽神經,裝了就沒有效。因此在做人工電子耳手術前,必須經過聽力評估,做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確定耳蝸有無變形,聽神經是不是存在。「微創植入電子耳手術」為複雜度較高的微創植入手術。吳醫師表示,所謂的微創指的是微創傷口、微創植入兩個部份。微創傷口是指手術傷口只有3公分左右,有別於傳統10幾公分。微創植入則是指在內耳蝸打開0.03公分的小洞,比早期0.2公分來得更小,讓電極束植入,減少內淋巴液的外漏,減少術後頭昏的時間,在48小時內就可以開頻,提早確認手術是否成功,更早接受語言治療,更重要的是有將近8成病患可保留殘存聽力,大幅提高預後品質。吳弘斌醫師說,早期人工電子耳的電極束,直徑0.12公分,現在只有 0.08公分,手術上的破壞比之前低很多,電極束長度則從早期的2公分延長到3公分,電極束更長,能深入耳蝸更內層,可以說拜科技與植入手術的進步,病患能聽到的聲音就更細緻。人工電子耳保固期是十年,跟一般電子產品是一樣的,過了保固期,仍有故障的可能。但一般來說,人工電子耳的故障率很低,十幾年前裝的電子耳故障率2%~3%,現在新一代的電子耳,十年故障率更僅1%左右。像陳葦庭這種再次植入電子耳的病患,手術的難度要比原來植入的難度更高一些。吳弘斌主任說,電子耳手術技巧日新月異,充分了解手術的演進才能以最不傷害病人的方式,更小心謹慎的裝入新的電子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