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頭髮

一緊張就狂拔毛 男大生髮禿像狗啃

一緊張就狂拔毛 男大生髮禿像狗啃#拔頭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7月是升學和求職旺季,許多學生和社會新鮮人常常過度緊張;一名男大生自國中起就因在班上被排擠,心情緊張下狂拔頭髮,導致頭頂像被狗啃,東缺一塊、西缺一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蔡尚穎表示,這種「拔毛症」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好發率約1%,大約三到四個班級就會有一人有這種症狀。病患會一直拔身上的體毛,包括頭髮、眉毛,造成頭部不規則禿髮,影響社交與日常生活。有些情緒困擾患者會咬指甲拔毛症的成因多是源自於外在的情緒困擾,例如升學、求職或與家庭成員相處緊張所產生的壓力等,有些情緒困擾的患者會藉由咬指甲、摳皮膚緩解壓力,拔毛症患者則透過拔毛舒緩情緒,逐漸演變為無法控制地拔毛。若拔毛行為已到自我無法控制、影響外觀且出現社會畏縮、煩躁而影響成就表現表現時,就需要專業治療介入。這名男大生從國中逐漸養成拔頭髮習慣,即使理光頭也會拔除特定部位毛髮,久而久之因為外觀怪異而遭排擠,上高中後外出都戴帽子,也會沿著帽緣拔頭髮,嚴重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平常幾乎只和家人來往,即使寒暑假也整天在家玩電腦,考量後續畢業求職才來求診。以行為治療為主 而非仰賴藥物蔡尚穎醫師表示,拔毛症是透過學習機轉而來的行為,因此治療上以「行為治療」為主而非仰賴藥物,由醫師仔細評估拔毛的情境與過程,再逐一修飾行為,上述男大生在未服用任何藥物之下,接受近半年的行為治療,成功戒除拔毛症的困擾,結束治療前還感動地說「頭髮總算享受到不戴帽子的自由空氣。」蔡尚穎醫師提醒,若有疑似拔毛症症狀且有動機接受治療者,可以尋求有行為治療的專業機構或醫院精神科拔毛症特約門診等專業資源協助,先透過醫師評估確認是否符合拔毛症,再及早接受治療。

孩子忍不住拔自己的頭髮 怎麼辦?

孩子忍不住拔自己的頭髮 怎麼辦?#拔頭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為什麼忍不住要拔自己的毛髮?無法忍受想要拔頭髮的衝動,只拔特定部位或特殊形態的頭髮,拔頭髮之後,心情會如釋重負,覺得鬆了一口氣,有可能合併咬指甲、摳皮膚等行為,可能會把玩拔下來的頭髮,或甚至把頭髮吃下去,這樣的病症,醫學稱作「拔毛癖」。拔毛癖導致的落髮部位可見殘餘的短髮。■拔毛癖外觀:特定部位塊狀的落髮,可能只有一塊或甚至一大片落髮,但並非光禿禿的完全沒有頭髮,而是殘存一些兩公分以下的頭髮,這些殘存的頭髮,有可能是因為長度太短,不容易被捲起來或拔下來而逃過一劫,或是新長出來的頭髮。除了頭髮之外,患者也有可能拔睫毛、眉毛或身體任何部位的毛髮。■好發族群:最常見發生於十歲到十三歲青春期前或中的男、女生,在這年紀發生拔毛癖,女生比男生常見。第二常見的年紀為上小學之前大班左右的男生或女生。成人也有可能還持續有拔頭髮的習慣。■發生原因:病患通常有心理方面的狀況,例如:憂鬱、焦慮或對現狀感到無力或無法適應。有些疾病的患者,無法克制拔頭髮衝動的比例較正常人為高,例如:強迫症或妥瑞症候群的患者。■合併症:咬指甲或摳皮膚等行為控制問題。■併發症:頭皮受傷、頭皮傷口感染或受傷後形成瘢痕性落髮。有些患者會將拔下來的頭髮吃下肚,導致腹痛,或需要進行手術取出在胃裡糾結成團的毛球(Hair balls)。■治療方式:習慣反向訓練:建議患者有想要拔頭髮的衝動時,緊握拳頭或其他物品,或將雙手放在大腿下方壓住,忍住不要去拔頭髮,直到想拔頭髮的衝動消退為止。認知行為療法:經由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以談話的方式,瞭解患者心中認知、情緒、習慣及行為的問題,並改變行為來控制想法,達到治療的效果。■藥物:以抗憂鬱藥物,達到控制患者行為的目的。經由精神科醫師診療後,確認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很多家長對於小孩因為壓力或情緒問題,導致皮膚疾病時都會說:「她只是個孩子,孩子會有什麼壓力?」就像莊子說:「鯈魚從容自得的游來游去,這就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問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每個人心中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不是每個拔毛癖患者都可以找到拔頭髮的原因,有些患者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必要時也有可能需要口服藥物來控制行為。愛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您的家人或您的身邊有拔毛癖的患者,不代表您的付出不夠多,或是做錯了什麼事。並不是每個疾病都可以找到一個原因或一個解釋。牛媽醫師的小紙條拔毛癖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疾病,患者無法控制想要拔頭髮的衝動。拔毛癖的患者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理解,打罵或禁止不能解決問題。拔毛癖患者的頭皮可能出現破皮或傷口感染。牛媽醫師的生活照顧小叮囑拔毛癖患者常常會捲頭髮以及拔下頭髮,再加上尋覓要拔下的頭髮時,會用手或指甲反覆碰觸頭皮,這些行為會讓頭皮皮膚出現小傷口甚至感染現象。因此清洗頭髮時,建議使用的洗髮精用量不要太多,而且動作要輕柔,不可用力搓洗頭皮,以免造成二度傷害。拔毛癖患者以外用藥物治療時,建議薄塗藥物,如果塗藥時會造頭皮刺激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更換藥物。因為頭皮刺激感會導致患者更想用手觸摸頭皮或拔頭髮。(本文摘自/秒懂肌膚/凱特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