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

手抖非老化 全球創舉AI診斷帕金森

手抖非老化 全球創舉AI診斷帕金森#帕金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身體僵硬、步伐變慢可能不是衰老現象,而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帕金森氏症的診斷通常都是根據「動作障礙專家」經驗,初期常常被誤以為中風或關節退化等疾病,顫抖的症狀又有可能被誤為是自發性顫抖或者其他疾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清華大學電機系李祈均教授團隊共同合作,結合醫療和AI專長,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動作障礙專家」判斷,全球首度利用影像人工智慧輔助幫忙診斷帕金森氏症,從今年開始研究109個案例中,準確率可高達八成,有潛力成為未來輔助帕金森診斷的好工具,不只減少確診時間,也可應用在偏鄉。AI 智慧輔助診斷帕金森 可提高準確率帕金森氏症病程依嚴重程度共分成5期,第1期會單側肢體僵硬、手部顫抖、寫字歪曲;第2期則是雙側肢體都出現顫抖或僵硬、動作遲緩;第3期出現走路常跌倒、步態不穩;第4期則是難以獨立走動,需要他人攙扶;第5期須臥床或坐輪椅,無法自行照料生活起居。一般就診的患者發現都已是第3期,除非較有病識感才會在第1期警覺發現、及早就醫。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最大的區別在於肢體靜止性的顫抖,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通常沒有肢體顫抖的現象,卻會出現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表情僵硬、手腳不聽使喚、身體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焦慮等情形。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像典型帕金森式症明顯肢體顫抖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為老化、失智或頸椎神經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腦部神經障礙的疾病。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逾3徵兆速就醫帕金森氏症初期常被當成是單純一般老化或是頸椎、脊椎退化,可參考台灣神經學學會發布的「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如果發現以下10個問題中有3題以上的回答為「是」,建議盡快至神經內科就醫檢查:1)手或腳是否曾經在休息放鬆的狀態下,會不自主顫抖?2)走路時有一隻手臂彎曲,且不會擺動?3)身體在站立或行進時,姿勢會向前彎曲?4)走路姿勢雜亂、不順暢、好像要打結或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且常常跌倒或摔跤?6)常覺得懶洋洋,做什麼事都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常疼痛?8)刻意避免與聊不來的朋友或家人相處?9)音調出現改變?變得更單調、小聲或沙啞?10)寫字變慢且字體變小? 帕金森氏症發作時,越早診斷,越能盡快給與有效介入與治療,不過動作障礙的診斷非常仰賴專家經驗,臨床上的診斷非常困難,就算在歐美,病人也常在不同的專科醫師間輾轉,數年後才被診斷出來,現在有AI 智慧輔助,有助及早診斷,診斷之一致性與準確率也可望提高。 

帕金森患者福音 長庚研發新利器

帕金森患者福音 長庚研發新利器#帕金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帕金森病」是21世紀現代人最耳熟能詳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它是盛行率與發生率排名第二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台灣約有3萬名病友,醫學界也鍥而不捨的將診斷與治療的曙光,逐漸的投射進這一個令人困頓難行的隱密地區。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與神經內科共同研究發展的AV-133正子影像(AV-133 PET Scan) 已達成初步的研究里程,成功的將這一個嶄新的技術應用於人類的腦部掃描。目前醫學界診斷帕金森病的黃金準則,仍以動作困難的臨床表徵作為不二法門;典型的症狀有動作緩慢、舉止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步態遲鈍、姿勢佝僂等,但如前所言,帕金森病是一種進行性的退化疾病,這些動作症狀出現時,疾病已介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於是,早期而且正確的診斷工具便顯得格外重要。如果帕金森病出現典型動作症狀的時候已經介於第二與第三期,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屬於帕金森病的高危險群?雖然醫學界目前沒有肯定的確實指標,但有一些間接的建議:在動作遲緩的症狀出現前,經常已經存在著一些「非動作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夢魘、夢遊、情緒憂鬱、體溫調節失衡、莫名其妙的腹脹、厲害的便秘、肢體不寧症、夜間抽動症等,因此,當你有這些症狀而且憂心或懷疑自己是不是帕金森的可能病患,就可以在神經內科中專門研究動作障礙的專科醫師評估下,進行AV-133的正子掃描,加以進一步的鑑別診斷與追蹤治療。診斷帕金森病仍是以動作障礙專科醫師的臨床診斷最為重要,但也有一些輔助診斷的重要檢查工具,檢查時,醫護人員會在受檢者的靜脈注射微量的放射線同位素造影劑,該特殊設計的造影劑,會經由血液循環,慢慢地聚集在有功能的腦部基底核多巴胺細胞上,醫師利用正子攝影機掃描受檢者腦部,即可探知腦部基底核處的造影劑聚集數量多寡,並由此推知基底核多巴胺細胞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受檢者的基底核多巴胺細胞功能降低,就代表這些結構可能有退化的現象,再配合臨床的症狀,就有可能去判斷是不是罹患帕金森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