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喊

受傷哭喊是自然反應 卻受社會制約

受傷哭喊是自然反應 卻受社會制約#哭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對疼痛的記憶無與倫比。從惡作劇的傳統和人生的各種階段性儀式,到生產、受傷或罹病,那些帶有深刻痛苦的事件讓我們刻骨銘心。依照我們對苦痛的解釋,它們通常會被當成轉捩點,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那種經驗讓我們變成現在的樣子。當我坐在急診室等著小腿被縫合時,我一直在想,當時可以怎麼做,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千思萬緒在我腦中翻騰。當意外發生時,想像其他的作法是人類的本性。壓力作為正面或適應的力量 催促克服眼前的挑戰儘管教訓不是很顯著,但我們總想從疼痛中學到點什麼。當我說疼痛有正面的意義時,總會嚇壞某些病人,但這種思維對生存很重要,沒有疼痛的後果更可怕。在凱莉.麥高尼格的著作《輕鬆駕馭壓力》中,她對壓力也有類似的論調。利用壓力作為正面的或適應的力量,可以催促你克服眼前的挑戰,長期來看,這遠比避免壓力來得健康許多。我們感到壓力,是因為我們做的事對我們有意義。這種說法在疼痛上也說得通。事實上,壓力會加重疼痛感,反之亦然,但有了正確的思維,你可以將這些感覺視為催化劑,讓自己打起精神,全心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從許多方面來看,在錯誤中學習指的是從疼痛中學習。錯誤讓我們付出疼痛的代價──生理的和心理的──但我們從中學習,並利用它來改善自己的狀況。在進一步瞭解疼痛的旅程中,我開始相信,疼痛是豐富且重要的學習源泉。哭喊是需要協助的自然反應 卻被社會眼光制約我終於被帶到檢查室,他們要我坐在一張輪床上。熟悉的消毒過的環境伴隨著酒精和不鏽鋼的氣味,每件事都宣稱著這裡是醫院。一位醫師助理用嚴肅的口吻和我打招呼。「我要幫你麻醉、清理傷口,然後把傷口縫合,」她說。「準備好了嗎?」我側躺下來。她幹活時,我完全沒喊疼,也沒有表現出不適的樣子,真讓我自豪。想到現代社會多麼強烈地制約著我們,不可以表現出疼痛的樣子,就讓我覺得好笑,其實,想要哭喊是一種適應性反應,這個行為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協助。「你最後一次打破傷風是什麼時候的事?」「我不記得了。」我回答得有點難為情。為了預防萬一,她幫我補了一針。(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