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

SMART近視雷射衛教大使宋芸樺同台眼科專家 呼籲患者重視全術式選擇權與術前預後重要性

SMART近視雷射衛教大使宋芸樺同台眼科專家 呼籲患者重視全術式選擇權與術前預後重要性#客製

台灣成人近視率超過85%。除了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近視雷射也成為矯正視力的熱門選項。然而,隨著近視雷射的普及,多數患者因蓬勃發展的近視雷射商業廣告宣傳,忽略綜合自身角膜條件,以及生活工作型態來選擇術式的重要性。因此屈光專家同台推廣「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概念,提醒患者可主動了解各術式差異並與醫師深入討論,做出近視雷射的SMART選擇。 近視雷射SMART時代,只要SMART就有好視 近視雷射治療已進入SMART時代,市場上三項主流選擇:新一代SMART全飛秒Pro、SMART TransPRK準分子雷射以及SMART LASIK飛秒準分子,皆具備「安全、精準、客製」三大安心特點,使患者能夠根據個人角膜條件、生活和工作型態以及專業醫生的建議,分析得出適合的近視雷射治療方案。此一全術式理念也能擺脫盲然選擇的困境,讓患者以「只要SMART,就有好視」的資訊對等角度,迎接摘鏡生活。 微笑眼科率先引進全飛秒術式,以SMART近視雷射為患者升級 台中微笑眼科陳永煌院長自2014年率先引進全飛秒術式,2024年起,除了以SMART 全飛秒Pro為全飛秒升級,也同步引進SMART TransPRK與SMART LASIK,升格為「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示範中心」,以全術式項目提供患者更完善選擇權。 新一代全飛秒透鏡定位技術,提升高度散光患者矯正結果 陳永煌院長接著說明,院內引進的新一代SMART全飛秒Pro,搭載先進的「全自動散光軸定位」功能,相較傳統全飛秒,能夠達到更精準的散光矯正結果,這對高度近視、高度散光患者而言是重大福音。「除此之外,SMART TransPRK及SMART LASIK也皆具備聯合角膜地形圖及虹膜特徵,可量身訂做客製化矯正方案,從而降低高階像差的不規則性,提升術後滿意度。」陳院長補充道。 零接觸術式領頭羊,濰視眼科打造SMART新紀元 濰視眼科翁林仲總院長也指出,SMART TransPRK零接觸不掀角膜瓣的特性,不須擔心角膜瓣相關併發症,尤其準分子術式科技推陳出新,SMART TransPRK與傳統transPRK相比,前者在技術上的創新和進步,為準分子雷射設定了新的標準。翁林總院長進一步說明:「舉凡眼球追蹤技術、智能溫控和自動能量密度調整,都提升了該術式矯正精準度與術後恢復速度。」同時,總院長也建議進行手術前不妨多諮詢術式差異,就各家檢測數值、醫師判斷與自身需求,考量適合的術式。 ──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一覽── 術式名稱 SMART TransPRK SMART全飛秒Pro SMART LASIK 矯正項目 近視、遠視 近視、散光 近視、遠視、散光、老花 傷口大小 較大 約2-4mm 約20mm 傷口恢復期 3~7天 1~2天 1~2天 視力恢復期 約1~3個月,水霧感因人而異 1天 乾眼症 輕微 輕微 較易發生 術後角膜穩定性 較佳 較佳 一般 疼痛感 初期不適感較明顯 輕微 一般 費用 一般 較高 較低 宋芸樺擔任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衛教大使,分享摘鏡歷程 近年演藝事業逐步跨出國際,除了去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榮耀之路」及紐約拍攝的「我的天堂城市」,今年也剛完成韓國電影「無人知曉的家」,被媒體稱為「國際宋」的宋芸樺,長期以來各地往返工作,常因 550 度左右高度近視深感不便,一直以來渴望透過近視雷射一次矯正近視和散光問題,擺脫厚重眼鏡或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導致乾眼徵狀的困擾。 術前,宋芸樺針對在意的手術傷口大小、恢復期長短以及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乾眼徵狀等三大考量,與醫師進行充分討論。宋芸樺分享:「醫師詳細說明各術式差異與恢復過程,特別是許多人在乎的全飛秒術後水霧感恢復期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能在術後第一天達到1.0的視力」。 衛教大使呼籲術前保養、術後預後重要性 醫師也說明術前保養至關重要,建議術前一週到一個月,透過適當的熱敷、補充無防腐劑人工淚液、保持良好作息來保養眼睛,減少術後不適並促進恢復過程。經過深入溝通和加上客觀的術後預期,宋芸樺為期待已久的摘鏡手術做出SMART選擇,以傷口小、不掀瓣的SMART全飛秒Pro矯正視力後重返工作,以清晰視力展現專業演員風采。 尋求任何近視雷射醫療服務前,可上網搜索「SMART近視雷射認證院所www.smartsight.com.tw,確認醫療機構是否經過授權,也確保患者能夠獲得合格和安全的醫療服務。

關節炎為銀髮殺手 客製足墊可緩症狀

關節炎為銀髮殺手 客製足墊可緩症狀#客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形態及需求所致,退化性關節炎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如空姐、櫃姐、作業員、護理師等需要久站久走的族群,因膝蓋內外側受力不平均,造成膝蓋軟骨磨損,內側膝關節空間狹窄,膝內側軟組織受力增加,進而導致內側膝蓋疼痛。一位退休在家的65歲王伯伯,過去從事倉儲工作,一整天下來站立時數超過10小時更是家常便飯,加上熱愛運動,偶爾放假時還會參加不少路跑活動,長期累積後感到膝蓋內側反覆疼痛,就醫發現已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透過客製化鞋墊治療,分散足底壓力及改變膝蓋內側受力,大幅減少足底及膝蓋的不適感,久站也不會怕。穿著客製化鞋墊 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工作時需長期站立工作,也經常反覆蹲下、起立清點貨物,假日還參與跑步活動,加上沒有適當的肌力訓練,下肢肌力不足,透過X光檢查發現,患者膝蓋內側關節空間有狹窄現象,長期下來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除了建議定期進行復健,建議穿著客製化鞋墊,有機會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王伯伯一穿上足墊後,雙膝不適感逐漸消除,使用2個月後,有效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情形,也減少足部及小腿抽筋和痠痛的狀況。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 客製足墊減緩症狀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老化造成的「原發性」和因受傷、代謝性疾病等原因使關節軟骨遭破壞的「次發性」。施益湋職能治療師解釋,透過復健科醫師的診斷以及治療師量測足底壓力及矯正足型,將最佳的足弓支撐曲面製作成客製化足墊,不但可輔助足底筋膜與肌肉拉力,提供足跟與足弓吸收足部承重的衝擊力。再加上外側楔型設計,還能減緩關節內側受力。此外,受O型腿、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所擾的民眾,亦可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不同,透過客製化足墊來減緩症狀,鞋墊製作過程約30-60分鐘,屬於自費項目。周立偉提醒,膝蓋卡卡、無法久站、蹲跪等,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前兆,為預防膝關節提前老化,建議民眾應控制體重、適當的運動及下肢肌力訓練,並選擇合適的鞋子及鞋墊,才能正確護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