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一開始可能只有「記憶力衰退」,常常會忘東忘西,但是忘記的事項會越來越多,發生的頻率也越頻繁。一開始,或許可以經由別人的提醒而想起忘記的事,但是到最後,會「完全忘記」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會對自己原本的工作與技能感到陌生,漸漸的,會搞不清楚時間、日期與地點,連帶的,連自己的親人也會認不得。這使得判斷力與警覺性也會受到影響,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與斑馬線。退縮的負面情緒 比如沉默寡言有些人則是抽象思考能力有所改變,如沒有辦法操作電器、提款機,或看不懂指標,甚至會影響邏輯能力,例如把不相干的物品擺在一起,或在床上放置臉盆、在浴室擺放鍋子等,會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在情緒的表現上,有些人會暴躁易怒、疑東疑西、焦躁不安,甚至攻擊別人。但是,有些人則會表現出「退縮的負面情緒」,比如沉默寡言、突然大哭,或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同時也會出現重複的行為與言語,忘了自己曾經做過,或說過的事。家人支持與陪伴 維持生活的最大動力所以失智症的患者會覺得身邊的親人是「陌生人」,不認得自己的家人,家人也會傷心難過他們的轉變。對病人與家人來說,站在眼前的親人,再也不是原本的他了!失智症的病人需要隨時有人在他們身邊。如果沒有人在他們的身旁陪伴,他們的生活會一團亂,而且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也是維持失智者生活的最大動力。對異常行為並不知道 沒有「病識感」親人的陪伴,除了可以「降低」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也可以安撫失智者的情緒,減少發生憂鬱症的機會。但是,一整天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陪伴,往往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所以照顧者必須有一個觀念,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異常行為並不知道,也就是他們不會有「病識感」,所以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與耐力,才能照顧他們,因此照顧失智症的親人,需要全家人的支持。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承擔起照顧的責任,需要全家一起動起來。大家一起分擔與合作,才有可能長期走下去。(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