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永昌

缺損基因遺傳給子女 罹患乳癌高達8成

缺損基因遺傳給子女 罹患乳癌高達8成#池永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少帶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儘管乳房篩檢結果沒有太大問題,在解說諮詢時,還是能感受到受檢者不太能放心的氣氛。這是因為,對受檢者來說,「乳癌家族史」就像是一顆未爆彈,讓她們視罹患乳癌為宿命,一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若父母將缺損的基因(BRCA1、BRCA2)遺傳給子女,女性終身罹患乳癌的機率可達87%、卵巢癌可達44%,而男性也會有比較高的機會罹患男性乳癌及攝護腺癌等疾病。所幸,現在有「乳癌基因檢測」,幫助這族群先行檢測是否帶有乳癌基因?4大要點 教你選擇乳癌基因檢測單位自從2013年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的新聞傳出後,「乳癌基因檢測」變成一項熱門的議題,檢測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檢測費用與檢測方式各家也都標準不一,讓民眾不知如何選擇。因此,池永昌醫師針對選擇乳癌基因檢測單位,提出以下4點參考:1)專業的團隊:選擇團隊專家是來自家喻戶曉的美國醫學院或知名大學,其信賴度較高。2)獲得國家認證:進行分析的實驗室應取得國家的認證,符合國家制定的標準,確保高重複性及再現性。3)完整的資料庫數據:基因檢測公司所收集的基因突變資訊越多越好,又以亞洲種族基因占比高為優,如此才可進行充分的比對,找出真正有特異於資料庫的突變點。4)負責任的檢測報告:除了提供檢測報告之外,更需要提供專業醫師面對面諮詢,讓受檢者能充分理解檢測結果以及後續應採取的對應措施。定期檢查追蹤才是上上之策池永昌醫師提醒,無論自身是否帶有缺損的BRCA1、BRCA2基因,這不代表一定會或不會罹患乳癌,畢竟,乳癌的發生有一部分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掌握自身乳癌風險程度」。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可以和醫師討論後,進行其它像是風險控管、預防性的投藥,或更密集的乳房篩檢安排,必要時使用偵測率較高的核磁共振做檢查;若檢測結果為陰性,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還是需要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保乳房健康。

乳房流出紅色分泌物 誤以為乳癌正妹痛哭分手

乳房流出紅色分泌物 誤以為乳癌正妹痛哭分手#池永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日前女藝人余苑綺傳出發現胸部有腫塊,並伴隨乳房疼痛及分泌物,目前仍在確診中。事實上,近年門診有類似症狀的年輕女性患者比例明顯增加,一名未婚25歲年輕女子因乳房有腫塊及流出紅色分泌物,再加上有乳頭疼痛症狀,就自認是罹患乳癌而不敢告訴家人及男友,甚至在求診時因壓力過大而在診間痛哭並表示想與男友分手,所幸經醫師診斷後發現,該名女子為乳腺症並非乳癌,不須治療只要觀察即可。乳腺症症狀似乳癌 務必接受乳房檢查才確診對此,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乳腺症的臨床症狀常會跟乳癌混淆。當乳腺症發生時,也會在乳房摸到腫塊,且乳頭可能也有分泌物流出,另外也可能產生自發性疼痛或乳頭按壓疼痛,通常發生在月經週期剛開始之前,因為發生在適逢生育年齡女性的比例偏高,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罹患乳癌,雖乳腺症發生的確切原因並無一定的說法,但有可能是因體內雌激素平衡發生紊亂導致。池醫師說,該名女子的乳腺症屬良性,通常不需要治療,只需觀察,在停經後會自然消失。但也因為與乳癌症狀雷同,建議有相關症狀的女性,仍要接受乳房專科醫師的診察才能確定,切莫忌諱投醫而造成自我壓力,若疼痛症狀十分強烈,可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式,而在臨床上,良性乳腺疾病發展成乳癌的可能性非常低。4不1檢查 定期確保乳房健康池醫師也呼籲,女性應有自我健康檢查的觀念,要留意乳房健康的變化,觀察疼痛的周期、腫塊與分泌物等,20~30歲的年輕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超音波乳房篩檢與自我檢測,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飲酒、不攝取過量咖啡、不吃高脂肪飲食,避免體內賀爾蒙的不平衡。

二次判讀非難事 輕點兩下有答案!

二次判讀非難事 輕點兩下有答案!#池永昌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過去,出國看病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為距離遙遠、費用昂貴,再加上語言問題,往往認為能出國看病,是只有家世顯赫的人才能做的事。」影像判讀專科池永昌醫師這麼說,不過,有賴於網路的發明,現在只要動動手指,按按滑鼠,就有國外的專科醫師為我們的醫學影像進行病況判讀與建議後續的處置或治療方針。就醫4問題 建議可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因為一般民眾沒有醫學方面的基礎,在醫病的關係中,通常很難知道醫師當下的診斷是否有誤差,也沒有辦法了解自己接受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因此有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影像二次判讀的機會,讓另一位持中立客觀立場的專科醫師來為報告做二次判讀,其實是會比較讓人安心的。池醫師說,進行影像二次判讀,多問一位專科醫師,讓影像判讀醫師提供判讀報告,除了對自己的病情與後續治療了解,也不必忍受二次到醫院排隊掛號、重新檢查、等候報告等等的無奈。尤其當你出現以下的4大問題時,建議可進行二次判讀加以了解,1. 得不到想要的病況資訊。2. 與自己認知的病況有落差。3. 醫療相關資訊的短缺(看病時間過短)。4. 出現沒有結果的報告。影像判讀不須接觸病人 就能提供診斷與治療訊息池醫師說,自己原本是外科醫師,當時認為外科是一項很刺激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外科醫師在診斷病人病況時,除了憑藉病患的症狀外,還須仰賴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判讀,才能確定病人的情況。池醫師表示,「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單憑影像就能診斷出病情及給出治療方案,而且正確性幾乎八九不離十。」那時候漸漸注意到,影像專科醫師是診斷的第一線,甚至在病理科醫師還沒有切片診斷前,影像專科醫師就已經診斷出來了,而且正確性很高。動動手指 就能得到中立且客觀的建議回到影像判讀問題,池醫師說,「我認為民眾只要對於自己的病情有任何疑慮,都建議將影像再給第二位專科醫師進行判讀。」因為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今,要讓國外專科醫師診斷病情已非難事,價格也不像我們認為的高,只要動動自己的手指,就能得到既中立又客觀的第二及第三方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

政壇小辣椒罹乳癌 醫:壓力大、未曾生育者風險較高

政壇小辣椒罹乳癌 醫:壓力大、未曾生育者風險較高#池永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有政壇小辣椒之稱的洪秀柱女士驚傳曾罹患乳癌,所幸治療後並無大礙且不影響生活,然而,醫師提醒,現代女性因能力出眾,多忙於工作且有生涯規劃,除了長期累積的壓力外,結婚哺育的時間相對也延後,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增加。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指出,歐美曾有大規模研究顯示,在壓力下生活會使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加倍,且美國動物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壓力情境下的老鼠,乳癌擴散程度增為三十倍之多。此外,女性如果一直未懷孕或是較晚才生育,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會增加,他建議,女性最好在30歲前生育並哺餵母乳,改善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池醫師呼籲,女性朋友除了注意自己的情緒壓力之外,也要按時運動、注意飲食健康,多做紓壓的活動,並定期為自己安排乳房檢查。30歲起每年應定期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起可交替增加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檢查可幫助乳癌的發現與診治,如洪秀柱女士因發現得早,在治療後大多都能重新回到工作上,並維持原先的生活品質。所以,池醫師也提醒所有女性,國健署有免費提供45~69歲及40~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面對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抗癌最好的方式。

隆乳恐增乳癌風險?醫:別道聽塗說!

隆乳恐增乳癌風險?醫:別道聽塗說!#池永昌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醫美整形已是近年來相當火熱的話題,女性族群對自身美麗的追求可說是趨之若鶩;其中,又以乳房整形手術為大宗。然而,有學者認為隆乳會影響乳癌篩檢的診斷率,甚至認為隆乳手術者在進行篩檢性乳房X光攝影時,準確率只剩40%!到底隆乳會不會影響乳癌的診斷率?X光檢查時擠壓胸部會不會造成植入物破裂?針對這類問題,請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來解答!4大問題 破解迷思!Q:醫師建議術前術後都要檢查乳房,為什麼?池醫師表示,術前的乳房檢查,有助於整形外科醫師擬定適合的隆乳方案,每位女性乳房組成分佈不同,需要注意的細節也會不一樣,至於術後檢查乳是因為乳房經過手術後,除了追蹤復原的狀況外,還要確定乳房是否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尤其植入物不是永久性的,應該定期監測,確保填充物沒有破裂或移位等情況。Q:隆乳會提高乳癌的機率嗎?不會!許多人擔心隆乳過後可能會提升乳癌的罹患率,池醫師說明,國內外研究皆證實,隆乳與乳癌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隆乳不會造成乳癌,女性朋友們可別道聽塗說!「不過,隆乳的確會延誤乳癌的診斷!」,池醫師表示,臨床上經常看到許多隆乳女性擔心傷害到乳房形狀,而不願進行乳房檢查,當乳房發生病變時,容易造成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的情況,建議有隆乳的女性,要定期檢查乳房。Q:X光攝影擠壓胸部,會不會造成填充物破裂?池醫師說:「機率相當低!但女性朋友應要有的認知是,透過填充物進行隆乳,有可能時間一長,使得填充物自然破裂的機會也較高。」目前隆乳的材質一般可分為矽膠與鹽水袋,過去的確有發生透過鹽水袋隆乳後,在乳房攝影時發現破裂情況,誤以為乳房攝影會把植入物壓破,但情況其實是鹽水袋已經破裂,經過乳房攝影後才得知。池醫師建議,許多女性因為擔心外力的擠壓而造成填充物的破裂,但像是ABVS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在過程中不用夾擠乳房,也是乳房檢查的另一種選擇。Q:多久應該進行乳房檢查一次?池醫師說,建議年過20歲的女性,應該進行每年一次的紅外線乳房檢查,同時自我檢測;30歲的女性,則每年一次的ABVS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加上紅外線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除了以上提到的儀器外,建議再加上X光攝影,因為年紀越大,產生乳房病變的風險就越大。最後,池醫師提醒,「檢查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按照自己本身的風險指數來做最好的判斷。」如果本身風險就比較高的女性,檢查的時間就可能要縮短,甚至須配合精密儀器來做檢測;同時他還呼籲廣大的女性朋友,就像每半年洗牙一次的道理一樣,女性應將乳房檢查,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檢查一次,遠比久久檢查一次的心情輕鬆許多。

中老年婦女太害羞!乳房檢查比例低

中老年婦女太害羞!乳房檢查比例低#池永昌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永承診所院長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池永昌醫師)   (圖說:全台女性乳癌罹患率第一名,但中老年婦女檢查比例偏低) 日前新聞報導1名40多歲婦人,腫瘤撐破乳房皮膚,發生潰爛、惡臭等症狀,卻噴香水掩飾而未就醫,直到被家人發現前往診療時,已是乳癌第三期。永承診所院長池永昌醫師表示,臨床發現,中老年人面對乳房檢測時態度的確會比較消極,甚至乳房發生病變也不予理會,容易延誤就醫治療的黃金期。   圖說:左側乳房皮膚組織已經被癌細胞撐破,呈現爆裂的情況。   圖說:右側乳房的癌細胞已經爆出乳房皮膚組織。 全台女性癌症罹患率第一名:乳癌 乳癌一直高居全台女性癌症第1名,不過初期診斷率卻不高。日前發生的乳癌新聞,可發現中老年婦女,面對罹患乳癌後的治療態度並不積極,就連乳房定期健康檢查人數也偏低。對此,池醫師表示,自己門診上也曾遇到一名37歲的婦女,一樣發現乳房有腫瘤,但卻一直不肯就醫,後來因腫瘤已經大到連穿內衣都有困難、並發出惡臭,影響自己與家人時才無奈前來求診。 有病本來就應該看醫生,為什麼這些人卻遲不就醫?池醫師說,他發現主要有三個錯誤迷思。 1. 迷思一:以為癌症就是不治之症,想說再活也沒幾年了?  池醫師解答:這個觀念大錯特錯!乳癌一直是所有癌症中可治癒機率相當高的一種癌症!根據資料顯示,乳癌即便是到了第二期,其五年存活率還可高達85%;到了第三期,甚至還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存活。所以,這類族群通常會面臨一種狀況,即是「延誤治療時機,反而折磨了自己與家人。」 2. 迷思二:一旦被檢測出乳癌,乳房就必須切除?  池醫師解答:事實上,醫學不斷在進步,許多乳癌病患都接受「乳房保留手術」,也就是說,民眾不必擔心罹患乳癌就必須將乳房整個切除,應該視每個人的病況而不同,而且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乳房保留手術的技術是越來越純熟,民眾不應過分擔心。 3. 迷思三:乳房X光攝影必須擠壓乳房,反而會使癌細胞擴散?  池醫師解答:臨床發現,真的少數中年女性會認為透過乳房X光攝影,因為必須擠壓乳房,除了怕痛之外,還擔心擠壓的動作會使得癌細胞因此擴散到其他器官;事實上,傳統的乳房X光檢查的確需要壓迫乳房,導致一定程度的疼痛,不過並沒有任何醫像醫學研究顯示擠壓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池醫師建議,如果擔心擠壓會痛的人,應該選擇3D乳房X光攝影,壓迫力道較小,較能舒適地完成乳房的健康檢查。     (圖說:池醫師說,癌症患者通常有三迷思,這些迷思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反而折磨了自己與家人) WHO:定期乳房攝影 降低40%死亡率 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的報導指出,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若能定期進行乳房X光攝影的女性,其死亡率可降低40%;池醫師接著說,當然,若能再搭配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乳房的健康可以更加有保障。 「家中有長輩的子女,應勸導家人進行定期乳房健康檢查。」池醫師呼籲,中老年婦女的乳房健康檢查比率一直很低,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乳房健康檢查應該做到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為止,才是保障乳房健康最正確的作法。   (圖說:家人的勸導與陪伴定期檢查,是最有效的預防) 中老年婦女更應該要做乳房檢查唷:http://goo.gl/8XMAfa

在家就可影像二次判讀 不用掛號與排隊!

在家就可影像二次判讀 不用掛號與排隊!#池永昌

(撰文/Megan Chen) (諮詢/影像判讀專科醫師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圖說:動動手指輕點滑鼠,你也可享受國外專科醫師的影像判讀服務) 「過去,出國看病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為距離遙遠、費用昂貴,再加上語言的問題,我們往往認為能夠出國看病,是只有家世顯赫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影像判讀專科池永昌醫師這麼說,不過,有賴於網路的發明,地球村的概念,現在只要動動幾根手指,按按滑鼠,不到一星期,馬上就有國外的專科醫師為我們的醫學影像進行全面式的病況判讀與建議後續的處置或治療方針,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的事情。 國外影像二次判讀制度健全 池醫師說,因為一般民眾沒有醫學方面的基礎,在醫病的關係中,我們通常很難知道醫師當下的診斷是否有誤差,也沒有辦法了解自己接受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因此有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影像二次判讀的機會,讓另一位持中立客觀立場的專科醫師來為我們的報告做二次判讀,其實是會比較讓人安心的。 拿美國來說,他們對於影像二次判讀的制度相對健全許多,如果病患的家庭醫師對於第一位醫師的診斷有疑慮,通常會為病患再找另一位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確保後續診斷與治療的正確性;反觀台灣,當患者對於醫師的診斷有疑慮時,往往必須至另外一家醫院重新掛號、再做一次檢查、等到報告結果出爐,也許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   (圖說:國外二次判讀制度健全,當報告有疑慮,家庭醫師會為病患再找一位合適的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進行判讀。) 「所幸,現在台灣民眾可以在家將自己的影像,透過影像判讀相關機構,利用網路上傳給國外的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做診斷,避免後續醫病問題的產生。」池醫師說,尤其當你出現以下的4大問題: 1. 得不到想要的病況資訊。 2. 與自己認知的病況有落差。 3. 醫療相關資訊的短缺(看病時間過短)。 4. 出現沒有結果的報告。 建議進行影像二次判讀,多問一位專科醫師,讓專業的影像判讀醫師提供完整的判讀報告,除了對自己的病情與後續治療更加安心外,也不必再忍受二次到醫院排隊掛號、重新檢查、等候報告等等的無奈。 影像判讀不須接觸病人 就能從影像得到診斷與治療的訊息 談到為什麼成為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過程,池醫師說,自己原本是外科醫師,經常需要搶救生命,當時認為外科是一項很刺激的工作,不過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外科醫師在診斷病人的病況時,除了憑藉病患的症狀外,還必須仰賴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判讀,才能真正確定病人的情況,也才能推進手術房進行手術。 池醫師表示,「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單憑影像就能診斷出病情及給出治療方案,而且正確性幾乎八九不離十。」那時候漸漸注意到,影像專科醫師是診斷的第一線,甚至在病理科醫師還沒有切片診斷前,影像專科醫師就已經診斷出來了,而且正確性很高。就是這樣的淵源,池醫師才開始踏入影像專科的領域。   (圖說: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單憑影像就能診斷出病情及給出治療方案,而且正確性幾乎八九不離十) 只要動動手指 馬上就能得到中立且客觀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回到影像判讀問題,池醫師說,「我認為民眾只要對於自己的病情有任何疑慮,都建議將影像再給第二位專科醫師進行判讀。」因為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今,要讓國外專科醫師診斷我們的病情已非難事,價格也不像我們過去認為的高,只要對自己的病情有疑慮,動動自己的手指,就可以將影像資料上網傳送到相關的機構,讓國內外的影像判讀醫師提供完整的判讀報告,不到一星期,就能得到既中立又客觀的第二及第三方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   (圖說:透過網路,就能得到既中立又客觀的第二及第三方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s://goo.gl/zbzVG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