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殺手

女性無聲殺手 定期追蹤防卵巢癌

女性無聲殺手 定期追蹤防卵巢癌#無聲殺手

卵巢癌是發生於卵巢的惡性腫瘤,依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中,民國95年卵巢癌新發現病患有1000人,佔女性癌症第十位,每5年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增加12.3%,僅次於子宮體癌的30.8%及乳癌的22.2%,一旦發現時,約75%的患者已達到第三或四期,故稱其為無聲無息的殺手。阮綜合醫院婦產科廖正義醫師說,卵巢癌於組織學上可分成三大類:上皮卵巢癌、生殖細胞癌及間質細胞癌;這三大類的發生率、存活率、臨床表徵及治療的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尤其是發生機率最高的上皮卵巢癌,早期上皮卵巢癌往往沒有症狀, 因此平時若維持適當的體重、均衡的飲食、無毒的環境及盡早生兒育女是避免卵巢癌的秘訣。檢測卵巢癌最重要的工具為超音波,依據超音波下腫瘤的型態、大小、結構、及都卜勒超音波下的血流指標,可以相當有效的協助醫師辨別良性與惡性的卵巢腫瘤,至於腫瘤指標CA-125,其準確度及專一性皆不足,並不適合用來篩檢卵巢癌,而只適合卵巢癌患者治療效果的追蹤與評估。至於卵巢癌患者的治療,一般先進行完整的分期手術,盡量將腫瘤移除,這是獲取成功的第一步,殘餘的腫瘤越少,成功率越高;由於大多數的患者為第三或四期,故需加上化學治療的輔助;現今可利用於卵巢癌的化學治療藥物不少,經醫師的細心調配下,患者的病情大多可獲得控制。由於大多數的卵巢癌患者為第三或四期,癌症復發似乎不可避免,故定期追蹤至為重要,以便早期發現並予以適當控制;未來發展的目標是希望發現早期診斷的方法使大多數患者能根治,同時也希望研發更多的新藥物來協助晚期病患控制疾病。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無聲殺手

冬天日夜溫差大,低溫會加快血液的凝結,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在血液循環變差的情況下,血流不順暢容易引起心肌缺氧。而當寒意湧現時,身體不知不覺產生的「抗冷」小動作,也會讓血管收縮速度更快,加重心臟的負荷。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平均年齡是52歲,但最年輕的心肌梗塞發作年齡卻只有22歲。因此,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會從年輕、甚至兒童期即開始逐漸累積危險因子,其中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建議,要從年輕時養成保護心血管的觀念,並從細節開始著手。過年的應景食品大多以高鹽分、高熱量、多油脂等成分為主,大啖美食之餘卻忽略這些料理都是三高族(高膽固醇、高蛋白、高油脂)的來源,若加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攝取的營養超過身體的需要,會使血脂肪上升,容易讓動脈阻塞硬化;此外,很多人在年假期間每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懶得起身運動,更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康聯資深營養師趙思姿表示,正確選擇食物的營養成份,注意總攝取量,並搭配規律的運動,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最有效方法。陳皇光醫師說,隨著氣溫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身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血管突然收縮,血流供應中斷或血液流通受阻,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或復發)。通常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病猝死的高峰期,所以冬季需更注意加強自我保健。暖身運動:睡眠時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清晨起床時突然大幅度運動,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注意保暖:手部、頭部、臉部等部位受寒,容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造成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供血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栓塞。緩慢起床:因為剛清醒時人體血管的應變能力較差,突然活動易引發血管疾病。在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養神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適度進補:國人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量本來就少,加上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血管疾病。適量運動:運動量減少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適當營養:多吃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避免糖類、奶油、咖啡及動物油,尤其辛辣、油膩的食物更是禁忌。心情愉快:負面情緒及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陳皇光醫師提醒,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以心血管健康為訴求的產品更是備受青睞。但食用健康食品也有禁忌,尤其衛生署對「健康食品」的定義,闡明健康食品「非藥物而是食品」,雖然能在電視上看見產品廣告標榜某些特定的保健功效,但絕不與治療或矯正疾病的藥物相提並論。例如號稱有降血脂效果的「紅麴」,因為它的作用和史坦汀(STATIN)非常相似,所以有服用史坦汀禁忌的高血脂患者(尤其是有肝炎或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的病患),或正在服用以HMG-CoA為主成分的降血脂藥物,也不適合食用。建議您在選擇保健食品前,應先請教醫師的專業意見,避免加重病況。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無聲殺手

去年11月家喻戶曉的「國寶」茂伯因心肌梗塞,傳出在家中昏倒後猝死,讓社會大眾感到非常震驚;後續新聞也接連報導好幾起民眾因心肌梗塞猝死的消息,綜觀這些個案,之前除了偶爾心悸、氣喘之外,生前的健康狀況似乎都相當正常,甚至鮮有心臟病相關的病史,也使得一般民眾產生疑問: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健康的人會突然猝死呢?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99年國人十大死因,雖然癌症還是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蟬聯4年(2007~2010)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台灣每年有近萬人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足以證明心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成為我們不容輕忽的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簡單地說,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膽固醇跟動脈粥樣硬化很有關係,當體內的膽固醇多過身體所需時,它會在通往心臟或腦的血管壁上累積,久了就會阻塞血管的血流,造成病變。但是膽固醇就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嗎?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都非常的害怕,覺得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但其實不是所有的膽固醇都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類的身體還是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陳皇光醫師指出,膽固醇是一種由肝臟製造出來,有點像脂肪的東西,它大致可分為2種,所謂「壞的」膽固醇會造成血管栓塞,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是另一種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可以稱它是「好的」膽固醇。簡單的說,壞的膽固醇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好的膽固醇越多,越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雖然難以預測,但從家族病史、年齡大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空氣污染、工作壓力、氣溫高低、老化程度等原因都與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換言之,生活中危機因素越多的人,越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雖然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關鍵,但不代表年輕人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機,臨床上出現17、18歲的青少年的血管相當於80歲的老化程度等案例已是屢見不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緊張或抑鬱、大吃大喝又無法定時規律的運動,再加上抽菸、喝酒、熬夜等生活習慣,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藉由控制這些外在環境所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常保持好心情,避免緊張、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對血管的損害,也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小常識 ●總膽固醇(T-CHO,Total Cholesterol)的正常值範圍應低於200mg/dl。 ●膽固醇平均值會隨著年齡及性別而變動。 ●血中膽固醇主要來源為肝臟,大約20%來自於食物(蛋黃、內臟、帶殼海產、肥肉等)。●總膽固醇若持續升高,容易引起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及腦動脈硬化等疾病。●血膽固醇高者首先要改變飲食,改吃低膽固醇的食品,如果這樣還無法降低就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老人髖部骨折 一年內之死亡率高

老人髖部骨折 一年內之死亡率高#無聲殺手

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在家裡不小心滑坐到地上後,就因為髖部(骨輪)疼痛,而無法站立行走。送到醫院後,醫師安排了X光片檢查,証實是髖部骨折,安排她住院及手術治療。「我母親雖然有些年紀,但平常沒有什麼疾病,怎麼會一個小小滑倒,就造成了骨折呢?」老奶奶的家人有些不解。其實,這就是骨質疏鬆症在作怪。林新醫院骨科主任廖宜賢指出,骨頭的結構,在放大後微觀,是由許多的骨頭小樑,編織交錯而形成類似海綿的結構體。當年紀邁入中年以後,骨小樑數目就開始減小,同時也會變細,而且骨小樑彼此之間的聯結減少,造成了骨頭內的縫隙增加、孔洞擴大,結果是整體骨頭的質量變少,同時骨頭本身的成份也會改變,最後造成骨質密質降低及骨頭的強度變弱。嚴重的話,骨折的風險會增加,這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大多是無聲無息,沒有明顯的症狀。在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脊椎駝背變形的外觀症狀。然而骨質疏鬆症卻是僅次於心血管系統,相當普遍的健康問題。就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而言,女性罹患的比率,有30%以上;而男性也有12%以上。這些患者平常可能並不知道,也沒有接受治療;但是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了骨折變形。因此才叫做無聲的殺手。根據健保局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相當高,在女性為15%,男性則高達22%。而即使骨折在適當的治療後,後續的復健及預後,也往往不能回復原先的功能。因此在骨質疏鬆症的課題上,最重要的是提早治療,預防骨折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