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

全球暖化危機 埃及斑蚊恐襲擊全台

全球暖化危機 埃及斑蚊恐襲擊全台#埃及斑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南部登革熱疫情趨嚴重,民眾熟知,登革熱是藉由病媒蚊傳染,根據研究顯示,溫度是影響蚊子存活的主要因素,然隨著全球暖化,疾管署針對斑蚊在國內擴散的情形一直保持高度警戒,以防堵疫情蔓延。溫度為影響病媒蚊存活原因因全球化及氣候變遷等因素,英國牛津大學團隊蒐集全球4萬件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調查資料,結合環境資料進行種類模式分析,繪製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全球分布預測圖。疾管署透過英國牛津大學提供台灣病媒蚊分布監測資料,與美國、巴西、瑞典、比利時、印尼等國家合作,共同發表「節肢病毒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全球分布」之結果,發現溫度為影響病媒蚊疫情最重要的因素,且預測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的分布可擴及至南極洲外之所有大陸,包括北美及歐洲,而台灣埃及斑蚊可擴及至高山外之所有區域。全球暖化 病媒蚊死亡率恐下降依據2009年至2011年的全國調查,白線斑蚊分布較為普遍,海拔1760公尺以下的地區都有分布;而埃及斑蚊則侷限於南部地區,包括高雄市、臺南市、屏東縣、臺東縣台東市、澎湖縣望安鄉、馬公市及西嶼鄉。從過去研究得知埃及斑蚊在台北寒冷的冬天死亡率較高,約有54%至71%,白線斑蚊僅有13%至30%,到了3月底兩種斑蚊死亡率均有降低情形。為因應全球暖化現象,疾管署針對斑蚊在國內擴散的情形保持高度警戒,持續進行病媒蚊密度監測及防治作為,未來將持續透過國際合作強化防治效能,以防堵疫情蔓延,維護國人健康。

溫度降低蚊子不怕!又有登革熱疫情

溫度降低蚊子不怕!又有登革熱疫情#埃及斑蚊

又出現登革熱疫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第14、15例本土登革出血熱病例,皆住於高雄市三民區,且有慢性疾病史,疾管局再度呼籲各醫療院所醫師,提高對於登革熱疑似病例的警覺。疾管局提醒民眾,雖然氣溫下降,早晚溫度偏低,但分布於南台灣的埃及斑蚊,因生活習性喜於屋內活動,戶外溫度降低對該病媒蚊的活動力無顯著影響,故請民眾仍應主動且持續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如有出現發燒、頭痛、全身倦怠、後眼窩痛、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活動史。新增2例登革出血熱病例,一例為35歲男性,有肝癌、B型肝炎、食道炎及肝硬化等病史,11月17日開始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口乾舌燥、後眼窩痛、頭痛、關節及肌肉痠痛等症狀,11月18日至某醫學中心急診並於同日被通報為登革熱,11月20日確診。病患於住院期間持續發燒且出現腸胃道出血、血小板下降等症狀,11月29日被通報為登革出血熱病例。另一例為78歲男性,有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病史,11月26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下肢出疹、口乾舌燥等症狀,當日至醫學中心看診,因症狀未改善,隔日再度前往該醫學中心急診,隨後被收治住院;患者於11月28日被通報為登革熱,11月29日確診,因其住院期間持續發燒且牙齦出血、血小板下降、肋膜積水等症狀,12月1日被通報為登革出血熱病例。2位新增個案目前狀況穩定,其中1例出院,另1例住院治療中。疾管局表示,南台灣為亞熱帶地區且埃及斑蚊多於戶內活動,故全年皆有登革熱病媒蚊,且登革病毒第一至第四型皆曾經於臺灣流行,當登革熱患者以前曾被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感染時,就很可能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的症狀;呼籲民眾應積極配合檢視住家內外及周圍環境,主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並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避免蚊蟲叮咬,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且避免因為先後感染不同類型登革熱而發生死亡率較高的出血性登革熱,以維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男至菲律賓工作 染屈公病關節痛

男至菲律賓工作 染屈公病關節痛#埃及斑蚊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9月6日公布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並呼籲民眾做好自我保護措施,防範屈公病及登革熱。首例屈公病個案為55歲本國籍男性,他於7月6日至9月1日至菲律賓工作,8月30日出現肌肉酸痛、關節痛、背痛、四肢紅疹等症狀,9月2日入境時因有發燒症狀,於機場發燒篩檢站採檢送驗,於9月3日檢驗確認。疾管局表示,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屈公病毒,最早是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傳播鏈是經由「人-病媒蚊-人」的傳染,其傳播循環和登革熱類似。屈公病的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但更常見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潛伏期為2~12天,平均3~7天,其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屈公病全球流行區域涵蓋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區域,東南亞流行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等。泰國今年累計至9月5日共通報107例屈公病,每十萬人口病例數以普吉島最高(6.85)。延伸閱讀「屈公病」: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213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