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醫院

自認吃2種藥效果加乘?竟害他乳酸中毒

自認吃2種藥效果加乘?竟害他乳酸中毒#逛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72歲的王先生,平常有「逛醫院」的習慣,且因血糖升高,前後分別至兩家醫院看診拿藥,回家後他認為兩家醫院開的降血糖用藥長得不一樣,一次吃兩種效果會加乘,殊不知服用完藥物後,便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困難等症狀,被家人送急診,經過了解及檢查後,評估可能是過量使用降血糖藥品,導致乳酸中毒所致。老人家生理機能退化 恐影響藥物代謝率大林慈濟醫院藥師劉祐瑋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退化,使得藥品代謝速度也會跟著受到影響,所以,民眾在服用藥物時需格外小心,特別是老人家,不僅罹患慢性病的機會高於年輕人外,也經常因為自我照護能力降低與環境等因素,出現許多用藥問題,例如:跨科或跨院看診,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導致藥物過量、藥物間產生有害的交互作用、自行服用偏方、捨不得丟棄藥物等。藥物、保健品一起吃 當心產生交互作用除了這些錯誤的用藥方式,有些藥物也較容易在老年人身上產生副作用,使用時也藥需特別留意,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心臟血管用藥、抗生素、口服降血糖劑、胰島素等,另外,若是患者在服用藥物的同時,也併服中草藥、保健食品等時,恐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因此,建議民眾就醫時,將平日所服用的保健食品,請醫師或藥師確認是否可以同時併服。長者領藥時 應仔細詢問藥物的使用方式最後,劉祐瑋也提醒年長者,在看診時要清楚告知醫師不適症狀,是否曾經對藥物、食物或其他物質如花粉、動物皮毛、精油等過敏情形;領藥時要確認藥袋姓名一致,詳細詢問藥師有關藥品使用目的、用法與注意事項,必要時可請藥師以記號或圖示方式標註藥品使用時間,避免遺漏或服藥錯誤;至於服用藥物後,也要多留意身體對於服藥後的反應,如出現不適,應立即與醫師、藥師聯絡。

台灣人愛「逛」醫院 健保自由成浪費

台灣人愛「逛」醫院 健保自由成浪費#逛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的健保制度相當完善,許多國家都相當羨慕台灣就醫的自由,不過現在台灣存在的問題,也正是就醫自由造成的醫藥浪費,有些人會認為「領愈多藥、做愈多檢查」才能確保自己權益、健康無虞。曾任中央健保局總經理、現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賴美淑表示,自由度高是台灣健保的特色之一,但愈自由,也就愈可能造成浪費。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榮譽教授吳凱勳指出,外國人羨慕我們可以自由就醫,但其實我們也為此自由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逛醫院、重複就醫或做檢查、病人集中在大型醫院等,依吳凱勳的估計,減少不必要的就醫,至少可精簡1/5的健保醫療費用支出。吳凱勳強調,雖然無法百分之百消除浪費,但已盡量壓縮可能形成浪費的空間。賴美淑表示,有些國家採個人帳戶制,依不同年齡、醫療需求等,設定額度,在額度內可以免除或繳較少的部分負擔,而超過額度上限時提高部分負擔,藉此控制個人的就醫行為。但這種方式也有缺點,「有錢的人不在乎,受到限制的反而是經濟能力不足或更需要醫療服務的人,」賴美淑說,民眾因為擔心超支而不敢看病,小病拖成大病才到醫院,反而更危險。賴美淑表示,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醫療費用僅占GDP6.2%,和其他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相比,這個數字已經偏低,顯示我們的醫療浪費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不過,為維護醫療品質、不製造浪費,讓世世代代都能在健保照護下健康無虞,就從每個人珍惜健保資源做起,若是人人都抱持著「不要限制我的自由」,那任何制度都不會成功。(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週報140期 )

逛醫院誰之過?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逛醫院誰之過?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逛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到了醫院常看見許多老人家及民眾等候,但生病的人真的這麼多嗎?病人逛醫院的醫療相關消息報導,所報信息中會給讀者一個觀念,就是這都是病人沒事做,所以喜歡逛醫院看醫師,難道這是病人的問題?醫療體系都沒有責任嗎?,那到底病人逛醫師及逛醫院是什麼原因呢?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盧豐華認為,這種現象民眾跟醫生都有責任,應加強的是醫生的教育訓練及民眾的衛生教育。民眾有身體不舒服要坐到醫師診間看病的過程,一般而言需要經過1.不舒服先休息一下或先依過去經驗服用身邊存留的常備藥品。2.若處理的結果效果不佳時,才會想到要找醫師幫忙診治。3.去看醫師之前,會先想好自己身體有哪些地方有不舒服,這些不舒服中哪些是較為嚴重或擔心的。4.同時也會猜想那項不舒服可能是何種的疾病。5.這些不舒服症狀的可能疾病中,哪一種是最急迫或嚴重。6.就依想到比較擔心的疾病,去思考要找哪一科醫師及到哪一家醫療院所。7.經由各種管道探知所找的醫師及他所服務的醫療院所。8.利用各方法或到現場掛到該期待醫師的門診。9.先向公司機關請假而前來看診。這過程其實是不容易、有點複雜且耗時,甚至可能花許多錢,因為要花交通費用及損失全勤獎金等,有時還需要有家屬陪伴等,因此只是因為有空閒時間,就想往醫院跑,這其實是過於單純的看法。民眾會逛醫師及逛醫院,除有嚴重生理疾病如癌症或慢性疾病末期外,大都是因為患有精神相關疾病為主,這些疾病的特徵是病人會有全身多重不舒服,去求醫的過程當中,病人及其家屬都會很想要將疾病治好,醫師也很認真去為病人排除他們所擔心的疾病。由於病人會自行挑選所要看之自認為重要或主要的疾病,因此看診時經常只有表達想講的主要症狀,即使醫師認真的詢問還有沒有其他症狀時常會說沒有了,或回答這個症狀已經很不舒服或很嚴重。醫師則會很仔細問民眾所講症狀的細節並詢問病史,且會站在病人角度幫忙安排要排除病人擔心的疾病之相關檢查。若證明有該疾病時,就開始相關治療;但若檢查正常,則在說明檢查結果後不再約回診、給予精神鎮定用藥或建議轉診其他科別,也就會造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而無法看到及治療病人疾病的全貌。由於病人所患的是精神相關疾病,因此檢查結果雖然有時會有一些輕微的異常,但大都是正常,且身體的症狀雖經過醫師解釋並請病人放心,但病人的不舒服仍在,故同一症狀還會去看同樣科別的其他醫師,而那醫師可能是在其他醫院。此外,也因身體有多重的不舒服,故每一個不舒服都可能會聯想到一個不放心的疾病,盧豐華表示,當民眾聽親友同事或看到報章雜誌報導罹患某一疾病時,例如頭痛擔心腦長瘤、頸部痠痛就擔心是血液循環不佳或將中風、疲倦就擔心肝臟不好或下背痛就擔心腎臟不好等,因此會就每一個症狀到處求醫,去證實或排除所擔心的疾病,而造成逛醫師及逛醫院的現象。若醫師對於精神相關疾病有更好的診斷與治療知識與技巧,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看診方式,避免只幫忙證明沒有他擔心的疾病,而會於看診時引導病人說出所有症狀而做出正確診斷及處置,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看診及檢查,可替健保局省下許多醫療支出,也可為病人及家屬省下許多看診的時間及金錢花費,甚至精神上煎熬,因為每次檢查要等檢查時間、要忍受檢查不適且須等待可能有異常檢查結果的擔心等,這就需由醫師在職教育及病人衛生教育著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