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

如何預防老人跌倒?物理治療師教「保命防跌」3招:這種鞋千萬別穿

如何預防老人跌倒?物理治療師教「保命防跌」3招:這種鞋千萬別穿#高齡

「阿嬤,妳的膝蓋怎麼有這麼大塊的瘀青了?」一位婦人在就醫時,被物理治療師發現撞到滿腿瘀青,問診後才知長輩因為腳沒力氣,常常不小心在家裡跌倒。基隆長庚醫院物理治療師沈宗翰指出,在治療室常見到一些年齡較大的長輩,因跌倒導致腫脹、瘀青,嚴重者甚至骨折、關節脫位或顱內出血,而永久臥床等。

年紀越大越不願打疫苗?醫警告「疫苗債」欠多,小心⋯

年紀越大越不願打疫苗?醫警告「疫苗債」欠多,小心⋯#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延燒2年,逾2億5萬人確診,更導致超過5百萬人死亡,而在受到疫情長期威脅下,世界看待健康與免疫的看法也逐漸改變。集結8個國家、針對超過1.6萬名50歲以上民眾研究的跨國「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結果就顯示:受試民眾對於健康狀態重視度由65%提升至76%;但疫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僅由44%增至65%。50歲以上疫苗施打率低,過半數得病才驚免疫力下滑調查結果提到:男女性對健康重視有落差,相較女性高達81%將健康視為重要,男性則僅有71%。此外,對於自身免疫力衰退與老化認知,只有25%的研究對象,認為自己已衰老到如真實年齡的50、60歲,但卻有超過2倍、達52%的研究對象雖察覺自己免疫力變差;顯示民眾雖然認為自已還年輕、不服老,但事實上免疫力早已大不如前。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台灣近幾年公費流感逾65歲僅有5成出頭;此外,觀察新冠疫苗施打率,台灣竟是隨年齡越大施打率越低,除了50歲以下施打率有約近8成外,75歲以上只有7成3。反觀日本是50歲以上族群施打率幾乎都超過9成,年紀越高覆蓋率越高,90歲、甚至百歲人瑞施打率都超過9成,凸顯台灣最需要施打疫苗的銀髮族群,反而積極度較低,恐致重症與死亡風險急速上升,可見民眾仍未建立良好的疫苗施打觀念。林應然指出,民眾常以為疫苗是孩童才要打,成人不用打,也對自己的身體機能很有自信,「但事實上,約50歲後免疫力就會開始快速下滑,加上幼時施打的疫苗,保護力也已隨時間降低,成人若無接種常規疫苗,會讓自己在無形間暴露於感染與重症的風險中!」疫苗施打率低!常見「3迷思」與「不怕死現象」迷思1:不服老!養生/運動免疫就能保值?醫:50歲後免疫細胞不僅減少,且合作禦敵力下降!人的身體機能在20多歲時達到高峰,爾後就開始走下坡,免疫力更是在約50歲時急速下降。林應然解釋,免疫細胞在50歲後不僅數量衰退,甚至合作對抗傳染病的能力也下降。年輕時,免疫細胞生成快速,面對病原體的入侵,可以快速反應,強勢回擊;但邁入中高齡後,免疫細胞生成效率降低,合作能力也變差。因此50歲後應首重疾病預防,也就是透過施打疫苗,教育免疫細胞辨認病毒樣貌,提前累積抗體大軍、鞏固防禦陣線,未來真正的病毒襲來時,才能及時反擊,有效預防重症與死亡。迷思2:只有小孩要打疫苗?醫:跟新冠疫苗一樣,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恐欠一屁股免疫債!林應然說明,如同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會衰退,常規疫苗保護力也會隨時間下降,面對環境中持續存在的病原體威脅,一旦免疫力降低,又碰到傳染病源,此時易由於沒有施打過疫苗,或是保護力已下降,體內未有足夠抗體,促使重症與死亡風險自然大幅提升!林應然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謹記主動施打破傷風、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皰疹、以及男女都應該施打的人類乳突病毒(HPV)等疫苗!迷思3:老了有保險不用打疫苗?醫:不生病比什麼都重要!「台灣人雖然很愛買保險,但卻不愛打疫苗,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林應然強調:「比起保險,要降低疾病的衝擊,完善自己的『疫苗施打保單』更為關鍵!」提醒民眾應定期檢視自己的疫苗施打表單,特別是50歲以後,及時補齊各種預防性及加強性疫苗,才能實現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不怕死現象:疫苗打氣低!台灣民眾不見疫情不打?醫:保護力非馬上產生,莫待疫情爆發才搶打!我國疫情控制良好,疫苗施打率持續低迷,除了因一般民眾未普遍建立危機意識外,政府和醫療院所在最需落實施打率的第一時間,也沒有提出明確的獎懲措施。林應然直言:「新聞沒報、親友沒有發病,疫苗施打積極度都很低。醫護人員說得再多,都不如親眼見到身邊親友發病後的慘狀,更來得有說服力。」林應然提醒,疫苗施打完保護力不會馬上產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生成抗體,產生足夠保護力,若總是等到傳染病爆發才搶著打疫苗根本來不及,甚至還因為要到醫療院所施打,徒增感染風險。孝順長輩首顧健康,先存下疫苗保單更有保障林應然指出,預估2030年時,全球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增加1/3以上,因此我們應當更重視與長者健康息息相關的常規疫苗施打。建議民眾:「想要孝順家中長輩,比起包紅包或送禮,直接帶長輩到診間施打疫苗,送他們一張疫苗健康保單,才是守護他們快樂與健康的最佳方式!」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高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年人不出門問題多多,有日本新創企業研發電動輪椅、肌力裝,冀望未來以科技輔助介入長照問題。預防醫學暨家醫專科醫師洪暐傑表示,老年人久不出門,容易有憂鬱、肌少症等問題,感染、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不過,他也提醒,照護長輩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以多溝通、鼓勵取代強迫,才是最佳原則。長期不出門 肌少症、憂鬱現隱憂針對老年人不出門的原因,洪暐傑醫師指出,可能是行動不便(關節退化、骨刺,肌無力、中風等)、有頻尿等大小便問題,或者情緒上懶得出門,覺得出門無趣,也有人怕出門增加家人照護負擔,甚至是社交退縮,怕被外人冷落,以及擔心裝有鼻胃管、坐輪椅,外觀不好看不敢出門。洪暐傑醫師強調,如果老年人長期不出門,長期社交退縮,很容易演變為憂鬱症,且在家若吃得隨便,營養素不足,加上活動力不夠,出現肌少症,「肌肉量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肌肉量減少超過30%,直接與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長輩長期待在家,可能習慣24小時都在睡覺,作息顛倒,容易情緒不穩定,易與家人起衝突,甚至與整家族都鬧翻。都是醫師在臨床上常見遇見的狀況。老年照護大不易 照護者也會職業傷害 洪暐傑醫師臨床上還觀察到,照護過程中,7成照護者常有下背痛的困擾,因為搬運照護需長期彎腰,嚴重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手麻腳痲,甚至照護者有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也曾遇過照顧者,力氣不夠,搬運長輩過程中,支撐不住雙雙跌倒,兩人都骨折了。他提醒,照護者要特別小心,確保搬運姿勢和動作,避免照護和被照護者都受傷。面對高齡浪潮需求 日本研發高科技輔具同樣面臨老人化浪潮的日本,意識到老年長照的重要性,結和高科技來幫助長輩與照顧者,甚至設計多有巧思,讓人對輔具改觀。例如有企業研發電動輪椅,外觀具未來感,且多輪設計,操作性方便。甚至針對照護者,也有極具科幻概念的肌力裝,不靠電力以空氣動力提供支撐力,讓照護者在搬運時更省力,避免受傷風險。洪暐傑醫師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表示很多家屬僅是用輪椅把患者推至公園,但在旁邊聊天,沒人理會長輩,不是很好的狀況。電動輪椅的優點,是長輩可以自行操作,當握有主控權,情緒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能自主,很容易有上述憂鬱等情形;至於肌力裝,若有助於減少照護者關節、肌肉壓力,是有助於預防肌肉、骨骼受傷,甚至避免兩兩跌倒。不過醫師提醒,使用這類輔具還是要諮詢專家,包含輪椅的安全性、操作性、輪椅高度,都是需要評估的。照護長輩 醫師籲尊重、自主和關懷許多人總是希望給長輩最好的,但洪暐傑醫師說,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長輩,長輩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原則,只要沒有太大健康危害,讓長輩感覺被尊重很重要,並給予生活上各種關懷。「預防醫學教科書中,針對90歲以上人瑞的建議,白話就是『醫師不見得活的比病人久了』。」醫師說,只要沒有太大危害,盡量不要強迫病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過,長輩是否出門,仍是大哉問。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仍要多鼓勵、溝通,取代脅迫,對於家屬和長輩才是較好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齡衰弱等同失能?五項臨床表徵

高齡衰弱等同失能?五項臨床表徵#高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衰弱」是指一種狀態,表示身體多項生理系統的的儲備量下降,超出其原來年紀該有的程度,導致外界壓力的來臨時,無法維持身體的恆定,身體平衡被打亂後的恢復變慢且不完全。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醫科葉孟奇醫師指出,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高齡衰弱症的五項臨床表徵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少症造成高齡人口快速衰弱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不經常使用的肌肉減少的速度會更快。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運動加營養 減緩高齡衰弱症葉孟奇醫師建議「高齡衰弱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規律的運動或休閒身體活動除了可以維持身體的功能之外,也能促進、維持或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功能,並且減緩「肌肉減少症」的惡化,減少跌倒的機會。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高齡孕婦比例破3成!5大守則助順產

高齡孕婦比例破3成!5大守則助順產#高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位孕媽咪都希望自己能平安度過孕期、順利產下寶寶。超過35歲的產婦,稱為高齡生產。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或胎兒低出生體重情形也隨之提升。國民健康署呼籲,高齡孕婦請依孕婦手冊所列時程定期產檢,讓媽媽安全生產,寶寶健康出生。高齡懷孕風險高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之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高齡孕婦5大好孕守則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因此,國民健康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下列守則:1.要按時產前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另針對孕期重要健康議題(孕期營養、維持母胎安全、孕期心理適應等),於第1、3孕期各提供1次產前衛教指導。準媽媽於懷孕期間,可藉由產前檢查及醫護人員照護,幫助準媽媽順利度過孕產期。2.要認識早產預兆:若出現一小時內6 次以上或10-15 分鐘一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 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其他方法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腹部絞痛、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3.要做好孕期保健:不論自己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除了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消化系統和視力,也會增加自然流產、先天畸形、早產及新生兒低體重的危險性。在懷孕期間,飲酒也可能造成造成流產、胎盤早期剝離和死產,或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另懷孕時應避免X 光照射,以減少胎兒畸形的風險,但如有必要(例如:咳嗽超過2 週需安排檢查是否為結核病),可在醫師指示下進行。4.要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您本次懷孕可能是高危險妊娠,需要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之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如此,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準媽媽們可於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經政府核准的「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度級、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名單,當您在懷孕過程中出現任何緊急狀況時,這些責任醫院可提供您較完善的緊急醫療照護服務。5.要知道產兆來臨: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8 分鐘陣痛一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高齡易患肌少症 蛋白質讓體力不NG

高齡易患肌少症 蛋白質讓體力不NG#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高齡社會快速到來,高齡者隨著年紀增長,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為建立銀髮健康飲食支持環境,提供長者營養相關服務。以行動廚房結合醫療到點服務,由社區營養師提供長輩營養諮詢與風險篩檢、導入趣味營養課程及行動廚房料理體驗等多元服務,提供長者無縫接軌的營養健康照護。咀嚼能力下降造成衰弱與肌少症 易導致失能與臥床根據統計臺灣已於107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者因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吃的太清淡,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長期營養不均,反而衍生更多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乳品類攝取不足1 份為82.6%,進而影響到長者腸道消化功能減弱。咀嚼能力下降、日常飲食營養不足,導致衰弱與肌少症,因此,應盡早介入改善長者飲食及營養狀況,以減少衰弱、失能與臥床等情況發生。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據臨床數據顯示,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全台約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肌少症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若四肢無力則容易跌倒,嚴重導致失能、縮短壽命。研究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小腿圍一旦小於34、32公分,即有肌肉量不足的風險,將成為老年健康一大隱憂。三餐平均分配補充蛋白質 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要有營養才能長肌肉,而最重要的營養素是蛋白質。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食育行動學堂 學習不打烊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與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8年7月8日至108年8月29日至湖田國小舉辦「預防延緩失能、健康有GO讚」暑期營,透過暑假閒置教室妝點成「暑期快閃營養學堂」,進行為期2個月的長者營養與運動系列講座,讓山區市民體驗健康飲食與在地創意料理,以「行動廚房」為發想,行李箱打包烹飪器具,機動地轉移活動地點至山區學校教室,讓社區營養師與廚師現場示範教學,民眾DIY健康料理,課程以「銀髮養肌有活力」為主題,融合優質蛋白質食物、我的餐盤遊戲教具與「我的餐盤健康操」,以順口溜歌詞與趣味動作搭配,引發長輩興趣,讓長者在玩樂中了解健康飲食重要性;活動結業式時,邀請祖孫同樂共享學習成果!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腦中風發生風險隨之提升。醫師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若加上三高、心臟病等危險因子,腦中風更會不知不覺上身。然而臨床發現逾半數發生中風的民眾,超過5.5小時才送醫,延誤治療、導致失能,造成照護負擔。民眾若發現腦中風徵兆,應及時就醫,降低失能及死亡風險。高齡併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問題 控制不良易引發腦中風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高齡社區中常出現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問題,若這些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就容易引發腦中風,年齡結構改變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的增加。腦中風的影響除了病友面臨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喪失,家人需要投入體力與心力照顧病友,一年的照顧支出恐超過百萬元,並非每個家庭都能負擔,龐大的經濟壓力也將加重照護壓力。王署君理事長呼籲,若有家族病史、患有三高、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肥胖,或是有菸癮或酒癮的中高年齡族群及其家屬,應特別注意有無腦中風徵兆,必要時儘速就醫治療,降低失能機率。健保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用藥給付年齡限制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任鄭建興醫師表示,腦中風治療,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為主。中風的病人,臨床觀察80歲以上治療患者約3成。80歲以上中風的病友若能於3小時內接受治療,近3成(25.9%)病友90天內的mRS指數可維持在0-1(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年齡並不會影響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成效。腦中風學會先前已修訂腦中風治療指引,建議80歲以上病友也可施打,健保署於2018年11月1日打破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用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限於18至80 歲的給付限制,80歲以上同獲健保給付,讓更多高齡民眾也能獲得保障。臨、微、不、亂4口訣 揪出腦中風據研究指出,逾96%腦中風患者未能及時就醫。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加上暫時性缺血病患約占8成的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人數,然而這些病友的從發病到抵院就醫的時間中位數為5.5小時,逾半數民眾超過5.5小時才抵達醫院治療,恐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臨床發現造成民眾未能在發生腦中風後及時送醫的原因為,民眾對於腦中風徵兆的認知不足,以為只是年紀大而短暫四肢無力,或過度疲勞產生暈眩、手麻,甚至等待家人幫忙,甚至是誤信民俗療法等錯誤觀念導致延後送醫。林永煬理事長呼籲民眾,確實了解腦中風徵兆,建議參考學會與國健署共同推廣的「臨微不亂」口訣:☀ 「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或無法舉起。☀ 「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