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

長期臥床易長壓瘡,怎麼辦?醫教「6大照護技巧」避免

長期臥床易長壓瘡,怎麼辦?醫教「6大照護技巧」避免#壓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期臥床或久坐輪椅不起,背部或屁股恐因重力長時間壓迫容易長「壓瘡」(俗稱褥瘡 )。一名90歲失智症老婦,自去年底臥床僅3個月臀部就開始出現壓瘡傷口,主要照顧者外傭不懂如何處理;今年5月發燒掛急診時,壓瘡已大如拳頭、深及見骨,醫師緊急轉介至傷口照護中心救治。每10人就有1人!高齡臥床易生壓瘡 傷口照護成負擔壓瘡好發於臥床不動或肢體知覺異常病人,尤其高齡臥床患者。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志隆表示,住院壓瘡的全球發生率為8.4%、盛行率為12.8%,也就是平均每10名病人就有1名發生壓瘡;而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近20%,壓瘡傷口惡化除威脅病患的生命健康外,也帶來長期照護上的經濟及醫療沉重負擔。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黃書鴻補充,一般壓瘡分為4等級,從初期的皮膚異常發紅、瘀紫,若持續惡化到了3~4級的壓瘡已深見骨頭及肌肉,傷口需3個月以上、甚至更久時間的治療。目前可運用現代敷料及手術方式,如植皮、皮瓣重建手術等來協助傷口癒合。6大壓瘡照護預防 應配合正確清潔與換藥黃書鴻指出,壓瘡傷口的照護與預防,除了一般民眾認為的常翻身或使用氣墊床,還需透過已具醫學實證的6大「組合式照護」(Bundle care),才能真正達成預防效果:1. 皮膚檢查與保護2. 皮膚減壓照護3. 失禁照護4. 營養照護5. 活動與擺位6. 壓力性損傷傷口評估與照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傷口護理師歐素妃則說明,長期臥床的病人,常因血液循環變差、神經逐漸遲緩,導致臀部、尾椎等骨頭突出的部位皮膚長期受壓迫而潰瘍,容易長出「壓瘡」。可能呈現乾掉的黑色焦痂傷口,或可見到肌肉與骨骼有壞死的腐肉,伴隨出現異味及膿液。歐素妃分享,若能進行正確的傷口反覆清潔與換藥技巧,將可大幅改善壓瘡傷口、避免持續惡化,但這關係到主要照顧者的換藥技術。因此在疫情期間,護理團隊亦利用遠端指導,即時輔助與確認外傭換藥技術及觀念的正確性,提供傷口遠距照護;透過外傭的努力與醫護團隊每日觀察追蹤,病患傷口逐漸變小好轉。壓瘡傷口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用心,對家屬而言在精神上、經濟上亦是沉重的負擔。事實上,95%的壓瘡是能被預防的,民眾可透過6大組合式照護,提升對壓瘡預防的認知,一起守住長期照護病人的皮膚健康。

褥瘡終年不癒 中醫調理奶奶重展笑顏

褥瘡終年不癒 中醫調理奶奶重展笑顏#壓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外勞推著輪椅,家人陪著老奶奶來看診,氣氛有點凝重。家屬表示,媽媽之前中風,一直持續復健,但活動還是不太順、也很無力。大約一年前,臀部發現一個傷口,一直無法痊癒,醫院說是壓瘡,應該是長時間壓迫造成的皮膚傷口。他出示照片,繼續說:「這是昨天清瘡手術後拍的傷口照片,這已經是第四次清瘡了,搭配高壓氧治療、抗生素、壓瘡敷料、氣墊床……每個醫師說的方式都試過了,傷口還是持續變差。因為聽說蔡醫師對於骨髓炎傷口、難癒合傷口很有研究,所以就來找您求救了。」沒有肌肉的部位 容易因臥床長褥瘡壓瘡,也就是壓力性潰瘍,其實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褥瘡。通常是因為身體有其他因素造成活動力下降,例如中風、臥床、坐輪椅、昏迷等,長期固定的姿勢導致局部皮膚持續的壓迫,這個持續性的壓迫促使血液循環減少,組織就缺乏了氧氣和營養,所以細胞開始死亡,局部出現潰瘍,又因為血液供應不足,逐漸惡化成開放性、不癒合的傷口。哪些地方容易有壓瘡呢?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其實就是比較沒有肌肉的部位,像是尾椎、腳踝、腳跟、手肘最常見,其他像是臥床及坐輪椅者時常壓迫的臀部、下背部、肩胛部位也很常見。剛開始時受壓迫的部位皮膚變紅或出現瘀青般的顏色,但皮膚仍是完整的,還沒有破損;慢慢的受壓迫的部位皮膚已有缺損;之後逐漸變成整層皮膚受傷;最後,受壓迫的部位傷口傷害愈來愈深,影響到肌肉、肌腱、骨頭。而這些開放性、不癒合的傷口,可能因為細菌跑進軟組織層,併發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細菌跑到關節、骨頭裡,就會變成敗血性關節炎和骨髓炎,嚴重時甚至會演變成全身性的敗血症。中藥讓傷口內外夾攻 氣血充足生肌長肉壓瘡,在中醫是屬於「席瘡」範疇,清代瘡瘍名著《外科真詮》描述「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多因久病氣血虧損,受壓部位氣血瘀滯,血脈不通,經絡阻隔,肌肉筋骨失養則潰腐成瘡。中醫治療壓瘡,會依照壓瘡的進程、兼症、以及臨床表現來治療,最常見的會分成下列階段:1.氣血虛弱型:相當於初期,皮膚蒼白,灰白或青紅色,邊界清楚,中心顏色較深,全身衰弱無力,納差,舌質淡,苔白,脈沉細。2.氣滯血瘀型:相當於後期:皮損表面起水泡,破後潰瘍,肌肉、骨骼表面形成壞死,纏綿難愈。舌質暗,苔薄,脈澀弦。3.熱毒壅盛型:常見於合併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的階段。皮膚潰瘍化膿,潰破不癒,局部微熱腫、甚則紅赤。舌質紅暗,苔薄黃,脈緊細數。治療則是依照辯證分型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益氣養血,通絡潤膚,益氣化瘀,透膿止痛,清熱解毒,托裏生肌,補益肝腎,健脾化濕等,久不癒合可配合促進傷口癒合中藥材,細菌感染嚴重可配合免疫調理中藥材,讓傷口內外夾攻,氣血充足,生肌長肉,壓瘡就可以慢慢癒合了。經過一年的中醫調理,一樣是外勞推著輪椅,家人陪著老奶奶來看診,這次看到的手機照片,則是傷口癒合、膚色紅潤的樣貌,這時老奶奶終於笑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長期臥床者的痛 5撇步壓瘡不上身

長期臥床者的痛 5撇步壓瘡不上身#壓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壓瘡」是長期臥床的病患最常見而棘手的醫療問題,除了造成個案皮膚的損傷,也讓照顧者感到身心俱疲,同時增加家屬經濟上的負荷。南投醫院附設護理之家廖綠護理督導表示,壓瘡俗稱為褥瘡,主要是因局部皮膚與其下方的軟組織長時間受到壓迫,造成細胞缺氧而壞死的現象,常發生的部位有骨突處及皮膚皺摺處。廖綠護理督導表示,壓瘡是因為人的皮膚受到長時間的壓力,導致人體血液循環不良及張力減弱,結果造成皮膚傷害。要預防壓瘡,可以善用5大撇步,在病人與家屬共同的努力下,可有效消除壓瘡所造成的傷害。●第1個撇步/減少對組織的壓力,例如每兩個鐘頭為病患翻身、讓患者採取適當的臥位、利用枕頭或其他工具支托身體●第2個撇步/避免摩擦力,包括保持床單的平整、搖高床或墊枕頭在膝窩,以防範病患往下滑●第3個撇步/若發現有傷口,應每天換藥、消毒,並維持傷口周圍皮膚的乾燥。●第4個撇步/注意營養及水分的供給,例如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包括攝取魚類、蛋類、奶類、肉類、豆類、蔬菜、水果等,虛弱者及老年人容易有脫水現象時更要注意補充水份。●第5個撇步/增強及保護患者的皮膚,例如注意皮膚的清潔、乾燥、按摩;避免皮膚乾裂,使用乳液輕柔按摩乾燥的皮膚;若病患出現大小便失禁,應隨時處理排泄物,可以吸乾或輕拍方式擦拭,保持會陰部及肛門口周圍乾燥與清潔。壓瘡拖不得 當心引發敗血症致死南投醫院葉麗月護理主任表示,對壓瘡患者來說,相當於在身體內安裝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小則拖延數週傷口才癒合,大則引發敗血症、截肢或死亡的危機,隨時威脅著自身的生命安全。如果壓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除了會造成個案疼痛、體表變形、感染及死亡機率增加。其實只要患者及其家屬瞭解壓瘡傷口。並徹底執行預防措施,這一場大災難是可以避免的。

髖部骨折術後快復健 長期臥床恐肌力減退

髖部骨折術後快復健 長期臥床恐肌力減退#壓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伯伯早上出門到公園去運動,不小心滑了一跤,覺得左邊的髖部劇痛、腫脹,無法站立,而且左腳比右腳來的短。趕緊送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師診斷後,發現是左側大轉子骨折,轉至骨科,經骨科醫師開刀固定,術後恢復良好,幾個星期後王伯伯又可以跟著朋友們一起去運動了。骨鬆+肢體不靈活 老人易骨折蘇煜華物理治療師表示,髖部骨折是老年人跌倒時常見的骨折,臨床上依解剖位置的不同,分為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以及轉子間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部以下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所發生的骨折,又稱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於老年人,男多於女,青壯年發病者較少。老年人股骨轉子部骨質疏鬆,肢體不靈活,往往由於較輕的外傷暴力即可造成骨折。固定期間,患肢應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踝關節屈伸活動,在可忍受疼痛的程度下進行髖關節的外展與內縮並積極進行全身鍛煉,以預防長期臥床併發症。蘇煜華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因患者多為高齡老人,應注意預防併發症,例如壓瘡、吸入性肺炎、肌力減退、關節攣縮等。盡量使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可使用助行器練習站立與患側載重練習,並盡可能地防止發生髖內翻畸形。

醫訊/壓瘡之翻身、擺位及移位技巧

醫訊/壓瘡之翻身、擺位及移位技巧#壓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壓瘡在居家長期臥床個案健康照護中是常見的問題,壓瘡傷口於治療的過程中需花費龐大的經費,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1989年的估計資料顯示平均每一位壓瘡個案的醫療花費從2,000至3,000美元不等;而台灣的統計資料顯示每位壓瘡病人的醫療費用約7,000至80,000元左右。為此,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特邀護理師潘儀君主講「翻身、擺位及移位技巧」,教導民眾如何從姿勢改變壓瘡問題,減少皮膚受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壓瘡之翻身、擺位及移位技巧時間:3月13日(星期四)下午1點至2點地點:天壇老人養護中心洽詢:06-2812811轉52920或0934-030657 吳政隆主任   06-2812811轉52921或0934-029597 李自揚專員

用增高鞋墊壓迫、不透氣 當心「壓瘡」、香港腳

用增高鞋墊壓迫、不透氣 當心「壓瘡」、香港腳#壓瘡

有些個子不高的男性,常利用增高鞋墊充場面,讓自己可以看起來更高挑、覺得有自信。但常用增高鞋墊的人可要注意,免得得了面子、但傷了身體;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潘盈達表示,增高鞋墊因為是放置在鞋裡,所以可能會因此讓腳步活動空間受到限制,因而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如果腳部長期受壓迫,還會造成「壓瘡」。而如果腳部長期不透氣加上流汗,也可能引發香港腳。潘盈達醫師指出,民眾用的增高鞋墊如果所佔面積較大,會影響腳的活動與伸展空間,長久下來會影響血液循環,腿與腳會感到痠痛,甚至會導致壓瘡。長庚醫院衛教中心指出,壓瘡是指皮膚受到持續性壓力(或是壓迫)、摩擦力,所導致肌肉受傷的情形,而出現傷口。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說,增高鞋墊最好不要超過5公分,如果民眾因穿增高鞋墊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腳疼痛的情形,就不要再使用增高鞋墊,必須先讓腳得到充分休息,並以熱敷舒緩不適,或由醫師進行專業物理治療。此外,常用增高鞋墊可能導致因腳長期悶著,易誘發皮膚疾病。台中林新醫院皮膚科主任曹克昌表示,如果腳部長期不透氣,加上流汗以及濕熱環境,很容易孳生黴菌,導致香港腳,也可能讓皮膚產生過敏而罹患濕疹。曹克昌主任指出,因為台灣氣候較濕熱,如果腳部常悶住不透氣,會因為腳汗加上潮濕而滋生黴菌,容易引發香港腳。他說,尤其是已經有香港腳的民眾,更要注意讓腳通風,不要長期悶著,以免香港腳越來越嚴重。曹克昌主任說,濕疹就是皮膚過敏的現象,因為皮膚癢搔抓而導致感染,建議有腳部濕疹的民眾,一定要保持腳部乾爽,襪子可穿易吸汗的棉質襪,盡量不要抓搔癢處,並求助醫師治療。

男用增高鞋墊充面子 當心影響血液循環、甚至「壓瘡」

男用增高鞋墊充面子 當心影響血液循環、甚至「壓瘡」#壓瘡

許多年輕美眉都希望另一半個頭別太矮,因此有些個子不高的男性,常利用增高鞋墊充場面,讓自己可以看起來更高挑、覺得有自信。但常用增高鞋墊的人可要注意,免得得了面子、但傷了身體;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潘盈達表示,增高鞋墊因為是放置在鞋裡,所以可能會因此讓腳步活動空間受到限制,因而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如果腳部長期受壓迫,還會造成「壓瘡」。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說,如果民眾使用的增高鞋墊是前後腳掌都平均墊高的設計,腳踩在地上時可平均受力,就沒什麼不良影響;反之若是鞋墊偏重墊高在後腳掌部位,就不符合人體工學,前腳掌會承受較大壓力,恐造成腳部多處壓迫的痛點。潘盈達醫師指出,民眾用的增高鞋墊如果所佔面積較大,會影響腳的活動與伸展空間,長久下來會影響血液循環,腿與腳會感到痠痛,甚至會導致壓瘡。長庚醫院衛教中心指出,壓瘡是指皮膚受到持續性壓力(或是壓迫)、摩擦力,所導致肌肉受傷的情形,而出現傷口。長庚醫院教中心表示,一旦出現壓瘡,要定時為傷口換藥,換藥時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清洗時由傷口的中心以環狀方式由內向外清洗不以相同棉枝反覆清洗,同時觀察傷口的大小、深度、分泌物顏色、有無異味等,抹上醫師開立的藥膏,以無菌紗布覆蓋住傷口,用紙膠固定紗布即可。此外還需注意傷口的變化,如傷口有裂開、流血不止、紅、腫、熱、痛、異味或化膿等情形,請儘速回診。林頌凱醫師說,增高鞋墊最好不要超過5公分,如果民眾因穿增高鞋墊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腳疼痛的情形,就不要再使用增高鞋墊,必須先讓腳得到充分休息,並以熱敷舒緩不適,或由醫師進行專業物理治療。醫師建議,就算要用增高鞋墊,也儘可能不要長時間使用,所配合的鞋子在後腳部分的包覆性也要足夠,而足部、腳踝有受傷的患者,也不要過度使用增高鞋墊,以免造成腳部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