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栓塞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包著頭巾的患者來看診,臉色蒼白、走路有氣無力需要人攙扶,她慢慢地坐下來。「我是癌症患者,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貧血越來越嚴重、白血球也不足,打造血針改善不多。上個月回診時醫師說,紅血球生成素暫時不能打了,一方面是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怕繼續打會出現血管栓塞,也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貧血嚴重時療程須暫緩 影響預後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電療時,會抑制骨髓細胞,讓骨髓造血能力變差;另外惡性腫瘤會讓身體出現慢性發炎,也會影響造血;癌症治療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營養吸收不足,也會影響造血;還有時常抽血追蹤檢驗,也會造成血色素流失過多,這都會讓腫瘤患者出現貧血。貧血是癌症發病的主要或相關症狀,也是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當貧血太過嚴重時,必須暫緩或延後整個治療療程,這就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人體的紅血球生成素主要是由腎皮質部間質細胞來合成,是一種醣蛋白類的荷爾蒙,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紅血球前驅細胞的生成及分化,增加紅血球數量,簡單講就是幫助造血。當癌症患者出現貧血時,多會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但是,它的使用並不是無止盡的。根據研究顯示,長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可能帶來相關併發症,例如有可能會加速惡性腫瘤的生長,惡化癌症病情,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血壓增高,增加腦中風機率。所以,當使用6~8周後依舊貧血無改善,這時就不應該繼續使用。這種骨髓抑制的貧血,在中醫方面是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中醫調理助攻 癌友得以繼續療程中醫治療方面,明朝著名醫家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本病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幾周的調理,患者精神改善了,貧血也減輕很多。她回診時高興地說:「腫瘤科說我的檢查數字已經合格了,可以繼續原先的療程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肝癌不想開刀 電燒療法燙死癌細胞

肝癌不想開刀 電燒療法燙死癌細胞#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的黃女士是洗腎患者,早年曾是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近日做超音波追蹤時,發現有一顆貼近肺部的肝腫瘤,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定為肝癌。因她害怕接受手術,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血管栓塞合併電燒療法,術後恢復良好,且追蹤三個月都未再復發。逾3公分搭配血管栓塞術 預防復發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林裕鈞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肝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的復發率最低,是治療的第一選擇,但對於害怕手術、年紀大、疾病多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只要肝癌單顆小於3公分(2公分以下最好),且在3顆以內,電燒療法是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電燒療法是經局部麻醉後,插入能產生高溫的特殊細針,將肝癌細胞「燙熟燒死」。黃女士的腫瘤大小有3.7公分大,超過適合治療的3公分,若只使用電燒療法,消融範圍恐不足,將增加復發的機會。因此,先進行血管栓塞術,休息幾天再接受電燒療法,將局部復發的機會降到最低。肝癌像釘子戶 會竊取周邊血管養分林裕鈞醫師表示,肝癌像是「釘子戶」,會分泌血管生長因子,接上周邊的血管竊取養分,因此對於3-5公分的中期肝癌,先使用血管栓塞方式塞住供氧的小血管,讓腫瘤「斷水斷電」,可以減少電燒的熱能流失而燒不乾淨的狀況發生,對於主腫塊周邊零星的病灶,因對血管栓塞反應不佳,就可以用電燒來補強,徹底消除腫瘤問題。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C型肝炎病毒帶原及肝硬化,林裕鈞醫師提醒,有這些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每三至六個月定期至肝膽腸胃科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的77歲婦女因語無倫次、反應遲慢、認知功能障礙、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進急診室,在急診室做了腦部電腦斷層和抽血檢查,發現該病患的右腦頂葉有血管栓塞情形,血色素偏低及肌酸酐偏高,一度被懷疑是腦中風,經由神經內科收治住院。住院其間確診該血管栓塞屬陳舊性栓塞,應該不是導致語無倫次、右側肢體無力的原因,由於該病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因此會診腎臟科。從抽血的多項數值中逮到「元凶」,竟是血中鈣離子濃度過低,罹患「嚴重低血鈣症」,經針劑補充氯化鈣,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燕蘭表示,經抽血檢查血中鈣離子,發現該病人的血清鈣離子為4.4,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同時其副甲狀腺素已飆至691,對慢性腎臟病人的控制值約為正常值的三倍來說,可以說已嚴重失控,因此診斷是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嚴重低血鈣症」。低血鈣症其發病的症狀 很類似腦中風罹患嚴重低血鈣症,容易誘發抽筋等,其發病的症狀很類似腦中風,包括反應遲鈍、肢體無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如果未即時補充氯化鈣有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嚴重時會奪人生命。該病患經每六小時針劑補充氯化鈣三天,再改口服鈣片四天就康復出院,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慢性腎臟病患者 為何容易罹患低血鈣症?陳燕蘭醫師指出,其罹病的機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臟對活性維生素D的製造功能下降,進而併發續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而誘發低血鈣症,容易被患者疏忽或誤診,其惡化的機率很高。因此,陳燕蘭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而需終身洗腎,再者追蹤治療的過程中,如有其他的併發症也可即時治療。

罕見雙腿血管塞住 抽菸惹的禍

罕見雙腿血管塞住 抽菸惹的禍#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廖先生是長年在國外奔波的商務人士,身體狀況良好也沒有慢性疾病,唯獨因業務抽菸與喝酒,長期以來無法有效戒除。1年前開始發現以前能輕易登上的小山丘,需要花更多時間且休息次數變多才能攻克。原本可以輕鬆走完的路,開始覺得腳步變沉重且小腿痠痛。最後走路的距離已經無法超過100公尺,造成生活上非常不便而就醫。兩側大腿血管都阻塞 走不動、小腿痛心臟內科安排廖先生接受血管電腦斷層檢查及口服抗凝血劑的治療。電腦斷層檢查中發現,廖先生大腿兩側血管完全阻塞,往小腿的血流都是靠細小的血管從別的地方接通下來,這些血流無法供應小腿運動時足夠的養分與氧氣,才會無法走遠。塞住血管的血栓非常厚實,不易穿透並去除,會同心臟外科醫師一同手術。將頑固的硬血栓逐一取出,成功貫通雙側血管,病人也不需要額外接受人工血管繞道手術。手術完成當晚,廖先生已可自行散步超過100公尺,後續門診追蹤也能像過去一樣活動,不會有走不動、小腿痠痛的問題。抽菸引發血管發炎 堆積成血栓造成阻塞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俊毅說明,腿部的血管栓塞常發生在小腿,但雙側同時發生的機率非常少。若會發生雙側的血管栓塞,大多是因為心臟裡有大型血塊產生,心臟跳動的過程中掉下來,隨著血液流到腳上而卡住。且這類型病人大多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同時血栓掉落及症狀的出現是很快速的。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表示,上述病例中,慢性的血管阻塞來自慢性的血管發炎及多次長時間搭乘飛機,由於病人本身有抽菸習慣,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滲透到血液裡引起血管發炎,造成血管表面出現不平滑坑洞及突起,加上血管發炎時會聚集許多細胞及血小板的堆積,越積越多,血管就會完全被堵塞住。雖然血管阻塞的原因很多,但菸害是最重要的因子此建議民眾盡早戒除菸癮,保障自身健康。

腳麻走不遠當心!動脈阻塞延誤恐截肢

腳麻走不遠當心!動脈阻塞延誤恐截肢#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4歲的謝伯伯糖尿病及高血壓史10多年,一直控制得不理想,5年前才戒菸。謝伯伯約一年半前,行走後雙小腿、足部痠痛及無力,原本休息後便改善,但近半年症狀越來越明顯,行走距離銳減為30公尺,氣溫下降時會抽痛。前陣子寒流來襲,謝伯伯在戶外突然左腳趾大痛且發黑,檢查發現發現左大腿鼠蹊部脈搏變弱,確診為慢性血管阻塞併急性栓塞,經藥物治療及檢查,控制傷害範圍。行走後腳痠麻、痛、無力、痙攣 是動脈阻塞早期症狀佳里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說明,腿部動脈血管阻塞是個廣泛且常見的疾病,只是鮮少受到關注。知名的廣告台詞「腳麻是要怎麼走」描述的就是動脈阻塞後跛行的症狀。跛行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會「痠、麻、痛、無力、痙攣」,這只是腿部或骨盆部動脈阻塞的早期症狀,更嚴重便會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合併持續疼痛,氣溫越低,症狀越嚴重。最嚴重的症狀是慢性傷口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一旦到發黑壞死或感染造成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命。然而根據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死亡率也有34%,說明下肢的血管阻塞不僅造成高死亡率,也是身體健康的指標。腿部血管阻塞 是身體健康的指標是什麼原因造成動脈阻塞?黃柏森醫師說明,就如同其他心血管疾病,典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中,腿部血管阻塞和慢性腎臟病相關性最高,特別是洗腎病人會合併血管嚴重鈣化。腿部血管阻塞是身體健康的指標,主因為腿部血管阻塞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一個分類,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恐怕造成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導致腦中風,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腿部血管阻塞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煙化學物質阻塞,還有急性血管栓塞。急性血管栓塞是由其他地方形成血栓,流到腿部血管而造成的阻塞,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造成左心房有血栓引起,而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造成血栓。導管治療傷口小、復原快 減輕照護負擔隨著醫療進步,微創或局部麻醉的手術方式越來越盛行也越來越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治療,已成為目前處理腿部血管阻塞的主要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僅有3mm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大部分病人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傷口也僅需換藥3天,對病人、家屬與社會照護的負擔都減少許多。然而目前研究顯示,用導管治療的再阻塞率較開刀高,相較於開刀的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目前從事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的醫師不多,病人往往因不了解,到慢性傷口、壞死或嚴重感染時才尋求診斷及導管的治療。這種情況下血管往往是完全阻塞甚至鈣化嚴重,對導管治療來說是極其困難,不僅成功率下降、延長手術時間會許多。

腿像爬滿蚯蚓!老翁靜脈曲張50年

腿像爬滿蚯蚓!老翁靜脈曲張50年#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李先生受靜脈曲張困擾50多年,就讀中學時右小腿就會浮腫。如蚯蚓般浮出皮膚的靜脈蔓延到大腿甚至鼠蹊部,寒流來襲時整隻腳僵硬、無法邁步。切除靜脈曲張手術後,李先生可以正常運動,訓練腳力,冬天也能不畏寒流去旅行、泡溫泉。靜脈壓力過高 嚴重恐引發肺栓塞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整形暨外科重建主任李俊達表示,腿部靜脈曲張是長時間站立形成,因重力使血液蓄積下肢,靜脈壓力過高而撐大擴張、倒流。輕微時如蜘蛛網般突起,嚴重時像一條條蚯蚓,甚至潰瘍、感染、出血,嚴重可能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有些病人去按摩,可能造成血塊鬆落循環到肺部。靜脈曲張佔成年女性25%、男性15%,年老、孕婦、肥胖、遺傳及長時間站立工作者,是高危險群。雖然大多沒有症狀,但有酸痛、腫脹、夜間抽筋或出血、潰爛、栓塞的併發症,即需要外科治療。靜脈曲張沒有單一的治療方式,共有大血管、中型血管小或微血管的問題,解決方法大不相同。運動、穿彈性褲襪促進靜脈循環現今廣泛使用的靜脈內雷射能減少傳統手術發生的瘀青、血腫及血管周圍組織和神經的破壞,利於術後復原和行動,幾乎看不到傷痕。但小腿的大面積靜脈曲張,要配合內視鏡動力輔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只剩1、2個傷口,稱為超級微創雷射手術。李俊達主任表示,靜脈曲張的治療除治癒疾病外,美觀也很重要,因為亞洲人的體質比西方人種有倍的疤痕增生的機會。平日要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以促進靜脈循環。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好方法。

腳腫脹、痠麻竟是血栓!未就醫恐致命

腳腫脹、痠麻竟是血栓!未就醫恐致命#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幾歲的周林阿嬤膝蓋退化疼痛、不喜歡走動,長時間坐輪椅,這1、2個月常躺在床上不想下來。有天家人發現阿嬤的右腿從小腿至大腿腫漲、一摸就痛,趕緊將她送醫。所幸發現得早,經過診斷及用藥治療,腫脹很快消掉,配合復健與膝關節手術,周林阿嬤逐漸恢復原本生活。單側肢體腫脹痠麻 應是血栓症狀台灣每年約3、4千人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常見單側肢體逐漸腫脹、酸麻、觸痛、疼痛等。主要致病原因是形成血栓,堵住靜脈回流,滯留在肢體導致腫脹。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年齡、開刀或創傷、活動性癌症、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或易生成血栓的個人特殊體質。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睦翔表示,若發生卻沒及時治療,血栓越生越多,跑到肺部就有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肺動脈栓塞症。即使撐過危險期,若未能好好治療,也可能出現長期栓塞症候群併發症,不可不慎。並非只有長者會發生 應保持身體活動近年來醫藥進步,越來越多新型抗凝血藥物能夠取代傳統的血栓抑制藥物華法林,克服了傳統藥物許多使用上的不便與限制。若靜脈栓塞發生部位是身體較高的位置,且時間未超過3個禮拜,或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彰時,就應該考慮導管輔助溶栓治療,減少衍生嚴重併發症。黃睦翔醫師表示,國人平均壽命逐漸延長,隨著年紀增長,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機會逐年升高,但並不是只有老人家會發生這樣的疾病。只要有危險因子存在,不管什麼年齡都有可能會發生深層靜脈阻塞。平時應多留意腫脹、酸麻等症狀,也要保持足夠的身體活動,遠離血栓危險。

變瘦肚子鼓 驚現22公分腫瘤

變瘦肚子鼓 驚現22公分腫瘤#血管栓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周固定爬山運動5次,無肝炎病史、無酗酒,沒想到竟然還檢查出22公分肝腫瘤!60歲陳先生發現自己變瘦時肚子仍鼓鼓的,出現呼吸困難而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右葉有一巨大約22公分的腫瘤。肝癌是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蘇文隆表示,根據2014年世界癌症報告顯示,肝癌是造成亞太地區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台灣地區2015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肝癌和肝內膽管癌排名第二,大腸癌併肝轉移患者也有日漸上升的趨勢,讓醫界及民眾不得不正視肝臟腫瘤的治療方式。一般肝腫瘤常見治療方式包含肝動脈化學栓塞療法(TACE)、經皮酒精注射(PEI)、射頻燒灼術(RFA)及手術切除術,而手術切除是目前公認治療肝癌最安全、簡單且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傳統切肝手術,醫師需在上腹部劃開一個賓士標誌形狀或迴旋鏢狀的傷口,患者術後移動或呼吸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需要大量的止痛藥,傷口感染機會高,恢復期也較長,另外傷口疤痕因為巨大且不美觀常造成患者的因擾。只要利用三到四個小洞可進行肝臟切除蘇文隆醫師指出,由於手術技巧及微創器械的進步,使用腹腔鏡進行切肝手術為目前趨勢,利用三到四個小洞,即可進行肝臟切除,但因肝臟血管很豐富,術中出血風險很高。取下最大的腫瘤可達30公分,然因肝臟為實質器官,故仍需在下腹部比基尼線處割劃傷口將腫瘤取出,術後體力恢復快、傷口疼痛度低、疤痕可隱藏於衣著內,可謂肝癌手術一大進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