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好朋友也能成為好同事嗎?

好朋友也能成為好同事嗎?#信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受夠你這樣的工作夥伴!」傑瑞雙手拍桌,火速把他的文件塞進公事包。他不等馬克有什麼回應,就氣沖沖地走出辦公室,還大力甩了門,大步走向電梯。這棟建築的走廊又長又窄,跟監獄沒兩樣,很難讓人聯想到「自由」與「解放」。不過這裡的確是一個公民人權協會,在兩人五年來的苦心經營下,已然小有成績。成立這個非營利組織前,傑瑞和馬克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們有一致的社會觀點,也都想透過組織運動來成功改變社會。他們的行事作風不同,正好互補。馬克是生意人,資源上分配有困難時,他會負責扮黑臉。一有贊助單位退出,馬克就會終止當下的工作計畫,解雇團隊成員。傑瑞是公關大師,要做重大決定時,他會避免傷害他人,確保風險不會太大。也就是說,傑瑞負責扮白臉。不過他現在覺得,自己根本是個濫好人。長久以來,傑瑞總是不想傷大家和氣。每次意見不合時,馬克總會強勢地表達己見,傑瑞最後也會退讓。馬克總是有話直說,所以每次爭辯到最後,傑瑞都覺得精疲力盡,因為得試著保護自己和他人,才不會被馬克的言詞所傷。政府最近砍掉給公民團體的補助,馬克提議,只要今年不發聖誕節獎金,就能彌補協會的資金缺口。馬克幹的蠢事夠多了,而這個提議是壓垮傑瑞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內心再也無法冷靜下來。傑瑞走出大樓時,雙手還在顫抖,會這麼生氣,他自己也很意外,沒想到自己會爆發出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他心裡想:「我已經忍耐到極限了。」他知道自己應該說清楚講明白,可是他討厭衝突。每次他試著說出自己的擔憂,馬克沒在專心聽,顯然也不感興趣。他該怎麼辦?難道得求爺爺告奶奶,乞求馬可認真看待他的意見嗎?傑瑞坐進車裡後,怒火才漸漸平息。他有氣無力地坐在駕駛座上,像個洩氣的皮球,怒火燒完後,悲傷的潮水開始湧上來。他和馬克創辦了這個協會,完成許多重大的工作,的確有一番成就。他們一起改變世界、讓社會更美好。傑瑞知道,單打獨鬥無法完成這些工作,兩人通力合作才能達成,如果沒有好夥伴,就無法好好照顧曾經來求助的人,也無法造福更多人。可是,傑瑞想不到兩人還有什麼辦法可以繼續合作。傑瑞大力甩門後,馬克嚇了一跳,心想:「搞什麼鬼?」他看著傑瑞的背影在灰色的玻璃窗外逐漸消失,不知道為何傑瑞突然發這麼大的脾氣。馬克說,今年應該不會發放聖誕節獎金,畢竟政府砍預算,協會的財務陷入困境,恐怕還得裁員。馬克的工作是設法維持營運,確保每個重大決策都能顧全大局。聖誕節獎金無法發放,許多員工都不開心,但如果協會無法繼續營運,社會上會有更多人不開心。馬克明白,傑瑞想要確保大家都不會受傷,也很欣賞他的同理心,雖然有時反而會妨礙協會的發展。傑瑞重感情,馬克比較理性。馬克認為,兩人個性上有這些差異,反而是合作的關鍵。他一直以為傑瑞也欣賞這樣的互補關係,尤其每次在熱烈討論後,都覺得更有行動的熱情,因此這段合作關係才有如此豐碩的成果。馬克懷疑,難道傑瑞另有苦衷?是不是經濟上有困難,所以很需要聖誕節獎金。傑瑞找馬克聊了很多次,是不是想討論他個人的財務問題,所以才說「心裡面有些煩惱,想跟你聊聊」。馬克總是排除萬難、放下手邊的工作,想好好聽傑瑞講,但對方話說到一半就收回去,只說「現在不適合談這個問題」。難道情況還不夠嚴重嗎?或者傑瑞以為,兩人在討論的同時、自己還在想工作的事情,代表他不夠關心、不在乎問題的嚴重性?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傑瑞長久以來對馬克不夠坦誠。也許為時已晚,也許得發生奇蹟,馬克才會再度信任傑瑞。(本文摘自/關係免疫力/時報出版)

每日反省 信任5守則累積自我能量

每日反省 信任5守則累積自我能量#信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既然無條件的信任是進入靈氣學習的第一條件,那麼再一次重新用信任交託的態度檢視靈氣五守則,可以獲得布一樣的理解。守則一) 就在今日,不生氣/以信任做為基礎,其實這條守則可以翻譯成:就在今日,我相信當下所發生的任何事件都是有意義的,可以讓我認清事實,並且理智地判斷應該如何處理面對。在這裡,批判自己與批判他人所導致的生氣,只是內在小孩成長的過程小階段,理智伸手拉一把,內在小孩就能超越批判,進入寬廣又精彩的人生視野。守則二) 不擔憂/任何事件發生時,我信任並且將最焦慮的事件細節交託給靈氣,光的力量將引導我往最正確的方向前行,我能掌控的,我將盡我所能。至於我不能掌控的部分,交託給靈氣,任何人事物都將必定得到最合適的安排。。守則三) 充滿感激/感謝所有美好的過去讓我得到喜悅,感激所有不美好的過去讓我得到學習與成長。信任每一時刻的現在和未來,都在靈氣的光中共存並且得到祝福。感謝最根源的生命土壤,我的身體,以及給我這個禮物的父母,不論他們是是否給我除了身體以外的更多,或者剝奪除了我的身體以外的更多,我都願意珍惜這份禮物,因著這份禮物,我可以爭取我要的人生,並且得到發展。守則四) 貢獻自己,做好本分/貢獻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好本分內之事。找到自我最真實的價值,信任自己的能力與養成可以勝任工作上所有的挑戰,相信努力與付出可以得到這個階段充分必要的學習,當學習與成長陷入困境時,交託給靈氣,信任下一個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即將來到。相信負責盡本分的道路終究能夠走向光亮。守則五) 和善待人/在不斷變動的人事物中,信任靈氣的光能量可以幫助我理性冷靜地觀察,知道自己所需,也能了解他人所想,和善可以緩下自己的情緒,也就能圓融事態,清明的理解與智慧即可取代暴怒急躁,再難的人際關係也可以突破,迎刃而解。五守則的內涵的確每一則都是手指指向自我。自我的每日反省與靜心洗滌,並且交託外在的乏凡困擾給最信任的靈氣,合掌靜心、靈氣所給的直覺啟示,就成為靈氣使用者最有力的能量累積。(本文摘自/大人密碼:用靈氣召回金鑰匙/印刻出版)

定期清理「祕密樹洞」 心情好美麗

定期清理「祕密樹洞」 心情好美麗#信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女孩個性敏感,情感豐沛,在事件的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始終與她並肩的媽媽——我,我雖覺察長輩的教育方式有缺角,但從未想過去將那個缺角補齊,這是我的錯,因為答應女孩,這件事情是我們專屬的秘密,我不能夠重提該事件,避免女孩與我信任之線的打結,更避免讓原本單一的事件惡化。心平氣和向長輩說出心情及教育理念從那天起,我開始留意女孩與長輩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在我有充分的理由和事件時,我找機會心平氣和向長輩說出自己的心情以及我的教育觀念,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將該事件解決。我跟女孩再次聊天,依舊坐在沙發上,我們坐得很近,我說:「寶貝,媽媽感謝你在事情發生之後想到的是媽媽,為了不讓我那麼難過,你把那件事情藏在心裡那麼久!但是你不用擔心了,媽媽已經處理好那件事情,之後『他』不會再為難你。」人生有很多事 不應該被一直記得女孩後忐忑地問我:「媽媽,你有說出那件事情是我說的嗎?」「沒有,媽媽每一次都遵守跟你的約定,對不對?」「對!」「姐姐,媽媽還有一件事情,想要跟你約定,好不好?」看著女孩點頭,我繼續說:「媽媽知道,姐姐的記性一直都非常好,所以很多事情都會一直記得,你就像生活字典,媽媽想不起的事情隨時可以問你,因為你總能幫我理清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如果這件事情讓你傷心難過,我覺得我們應該把那件事情丟掉。」「丟掉?」「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應該被一直記得的。」「不應該嗎?」「讓你覺得難過,傷心的事情,我們應該把它丟掉,不然快樂和開心的事情怎麼裝得進來?」「怎麼辦,我每件事情都記得好清楚,不知道哪些事情該丟掉,哪些事情該留下來!」「媽媽願意做你的『秘密樹洞』,我們一起分享所有的事情。」「媽媽知道哪些事情是快樂的?哪些是難過的事情嗎?」感到失望的事情 定期清理掉「如果你願意告訴我,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問題到底有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事情我們記下來,但那些會讓你難過,讓你哭,讓你覺得失望的事情,我們找到原因後,就把它丟掉好不好?」「丟去哪裡呢?」「丟在樹洞的垃圾桶裡,媽媽會定期把那些垃圾清理掉,好不好?」「好!我分不清的事情,全都交給媽媽,媽媽是我的『秘密樹洞』!」(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和孩子聊天 不喜歡也請先贊同

和孩子聊天 不喜歡也請先贊同#信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歷史老師今天談到二二八事件,有說二二八事件的過程裡,外省人有一段時間也被本省人殺害。」「我對歷史不是很在行,但知道歷史的呈現經常有不同解讀角度,建議你多上網查找資料,而且要注意不同角度的歷史詮釋,避免僅信一家之言,尤其要避免挑弄情緒的文章,還要小心不要用今日的時空背景看當年的事件演變。」贊同孩子或許有機會讓他聽聽你的說法「地理老師說濁水溪口的台塑六輕廠,對於南方的外傘頂洲確實產生影響,但是還不至於讓外傘頂洲變成消失的國土。」「是喔!我朋友就住在那裡,他說外傘頂洲愈來愈小,很快就要消失囉,他認為都是六輕害的,不過你們老師應該有拿出證據來證明吧?」「老師運用多年的衛星影像變化來顯示外傘頂洲的位置與面積的改變。」「哇!現在的科技真的很方便,你也可以試著自己找找臺灣還有哪裡也有像外傘頂洲一樣的變化。」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家長反應,哪一種會教出比較正向、樂群、令人充滿期待的快樂孩子呢?打開電視機,隨時都可以看到負面新聞報導,名嘴無時無刻都能說得讓觀眾血脈賁張、義憤填膺,你喜歡這樣的憤怒生活與無望的社會嗎?如果不喜歡,就不要學習他們,多和孩子聊聊,聽聽他說什麼,就算不喜歡也請先贊同,贊同之後或許有機會讓孩子聽聽你要說什麼。停止互不信任 多給孩子希望與熱情為了怕孩子受傷,就一直對孩子述說各種社會、政治的黑暗面,或許太過頭了,這會造成孩子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父母全面的不信任,一個什麼都不信任的孩子,你不覺得很可憐、很可悲嗎?「不信任」有多可怕,因為什麼都不信任,所以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他們怎麼敢把孩子交付在一個自己都不信任,而且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世界呢!因為不信任,缺乏可信賴的朋友、可交流的心靈,因為不信任,長期寂寞的心靈多麼難以忍受,有些年輕人選擇進入宗教,有些選擇進入虛擬遊戲世界,他們還算是幸運的,不幸地,有些則因憤怒而想殺人,一個互不信任的社會,還能正常運作嗎?停止這種太過度的行為,多給孩子希望與熱情,這兩樣東西才能讓孩子在廣闊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摘自/教育這種病/時報出版)

什麼樣的上司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

什麼樣的上司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信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職場上的領導者和領導能力,一定會談到一個問題:領導者和管理者有何不同?如果以英文來看,「leader」指的是「領導人」;「manager」則是指「管理人」。兩者並不一樣。不過,領導者也好、管理者也好,兩者的任務都是「擬定策略,激發團隊裡的每個人發揮最大能力,以確實達到目標」。因此,身為領導者,經常被要求必須具備長期策略或面對創新挑戰等多種能力,不過,我最重視的卻是「下屬的信任」。如果不受下屬信任,走在未知道路上的領導者將不會有任何的「追隨者」(=下屬)。在後續內文中,我會針對「什麼樣的上司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詳細說明,簡單來說,值得下屬信任的上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確實觀察下屬的所有行為,對其優缺點瞭若指掌」、「對下屬給予認同,並對其成長有所期望」。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太困難了,沒有辦法做到,但只要看完本書就會知道,這一點也不難,任何人都可以立刻就開始實行。另一方面,身為領導者,你對團隊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呢?針對打造團隊及活化團隊的方法,本書會將重點放在團隊成員對於達到主管期望行為的「主動力」,換句話說,就是提升下屬的「主動欲」以達到目標。根據研究,同樣的工作內容,員工只為了賺錢或怕被主管罵才做,私底下其實完全不想工作,也就是「不得不做=Have to do」的心態,跟從工作中找到意義和樂趣、「想做=Want to do」的心態,兩者的工作效率差了四倍之多。換成小孩讀書的例子來看,應該就會明白了。父母如果會因為小孩不讀書而生氣,孩子就會為了不讓爸媽生氣而念書,而不是為了成績而念。這就是「不得不做=Have to」的心態。這種情形只是為了不讓爸媽生氣,因此不會太用功,當然成積也就不會太好。工作也是一樣,如果員工的心態是「Have to」,他所在意的就不是業績目標,而是主管的臉色,就只會想到「怎麼做才不會被罵」,完全不會考慮「如何達成目標」。如此一來,工作效率當然不可能提升。因此身為主管,目標應該是將感覺被迫工作的「Have to」團隊,改變成主動、積極的「Want to」團隊。有些人或許會覺得不可能將人從「Have to」變成「Want to」,畢竟要改變一個人的個性非常困難。然而,在行為科學管理中,將「Have to」變成「Want to」並不需要改變人的個性或想法,只要提升他的「行為主動力」就可以了。人類有一種共通的行為原理,只要利用這個原理,就有可能提高一個人的「行為主動力」。將團隊從「Have to」變成「Want to」的關鍵在於,一旦下屬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就必須確實地給予評價。任何人都一樣,當自己的行為受到認可(特別是受到上司的信任),就會主動再做出相同的行為。相反的,「不被認可的行為」就不會再出現了。本書將告訴你如何打造並維持一個讓下屬感到「Want to」(行為受到認可,工作愉快)的工作環境,並進一步針對與下屬之間的溝通,以及「報連商」(報告、連絡、商談)和「會議」成效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法。此外,也會介紹一些利用行為科學管理的獨特觀點所發展出的小道具,例如可以讓下屬持續做出期望行為的「小型會議」,或是可以激發團隊能力的「感謝卡」等。面對無法達成目標的下屬,不需要怒斥對方,只要找出達成目標的方法,並具體教導他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要不斷給予「稱讚」和「認可」,讓他能繼續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這才是為了提升團隊成果、激發下屬能力,身為領導者最重要而且應該要做的事。(本文摘自/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如果出版社)

關於信任 你所誤解的10件事

關於信任 你所誤解的10件事#信任

1)大家所想的信任,大多不是真的信任。 楚巴迪和粉絲的故事所顯示的單純樂觀,並不是真實的信任。那太過天真而單純,考慮不周,沒有反思。雖然我們從小學會的信任大多是基本的信任,但很多成人還是抱持那樣簡單的看法。孩子般的信任是不考慮任何不信任的可能,但那是有違現實的。 2)信任跟人有關,跟事情無關。 信任牽涉到人際關係。我們把「信任」這個字眼用於人上,也用於事物上,但我們其實無法「信任」汽車。我們把「信任」和「可靠」混淆了,「可靠」可以用在人上,也可以用在事物上。信任需要做出承諾並履行承諾,需要深思熟慮的決定、行動和反應。3)信任不見得都是好事。 信任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重點是你如何運用信任。不真實的信任可能是天真、愚蠢或盲目的。盲目信任是自欺欺人及否認,是不可動搖的,不思考任何背叛的可能。然而,背叛是信任的風險。4)信任是有條件的。信任不是空白支票,是有限制和條件的。當我們說我們信任某人時,那也假設了附帶條件。例如,我可能信任技師幫我修理汽車,但我不會信任他幫我做牙齒的根管治療。5)信任一旦喪失或破滅,還可以重新獲得。單純的信任就像貞操一樣,一旦失去,就無法恢復,但真實的信任並非如此。真實的信任不是非黑即白,它可以在灰色地帶運作。真實的信任比較注重關係,而不是特定的結果。它是可以重建的,客觀看待對關係真正重要的事。6)信任的相反並非不信任。信任的相反是控制。在缺乏真實信任的地方,就會看到控制。信任是一種選擇,一旦你信任了對方,有責任的自由就變成了核心。7)信任是一種過程。 信任是一個動作,它不是氣氛或是鞏固一切的黏膠,也不是螢幕保護程式,在背景等候必要時上場。信任是個人特意去做的事情,是持續培養關係的過程,是學到的情緒技巧。8)自我信任也是信任的一部分。 自我信任是信任你自己的意圖、動機、誠正,符合你的預期,履行你的承諾。那牽涉到自尊和自信。如果你無法信任自己,又如何信任別人呢?如果你無法信任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或誠正,你也很難信任其他人做到那樣。我們通常都以為別人跟我們一樣,當我們是虛假的,就會覺得別人也是虛假的。如果我們是值得信賴的,也同樣會這麼看待他人。9)信任是有風險的。真實的信任不會否認過去發生的事,或忽略未來發生背叛的可能性,無論是出於有意或無意的背叛。信任的人知道,信任可能破裂,他們在信任以前會先權衡風險和利益。真實的信任是透過思辨和經驗而衍生的行動。10)想獲得信任,必須先展現信任。 一般普遍認為,信任是你努力爭取來的,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你之所以獲得信任,是因為你先信任他人。那是一種互惠法則,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如果你想獲得信任,就要先信任別人。有人可能覺得這種說法有悖常理,其實不然。那和培養其他的關係並無差別,你想獲得關愛,不是惹人憐愛,而是先去關愛他人。你想獲得資訊,不是死守著資訊不放,而是透過資訊的分享。你想獲得尊重,必須先尊重他人。信任也是如此。信任是人的天性,艾默理大學(Eme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提到:「在這個貪婪及爾虞我詐的年代,可能很難相信這個事實,不過科學家發現,與他人合作、選擇信任而非嘲諷、選擇大方無私而非自私的小小勇敢舉動,會讓大腦頓時產生一種平靜的喜悅。」勞伯.所羅門(Robert Solomon)和費南度.弗羅瑞(Fernando Flores)在《從信任開始——成功領導的基本條件》(Building Trust in Business, Politics, Relationships, and Life)裡指出:「信任不是我們『擁有』的東西或媒介,也不是一種氣氛,而是我們做出來的事。」信任是一種行動,是運作的方式。當你選擇展現真實的信任時,你在工作團隊中就發揮了顯著的影響力。給予及培養真實的信任,是職場致勝的理念。(本文摘自/大膽起步/遠流出版)

樂閱讀/你能在危機中信任自己嗎?

樂閱讀/你能在危機中信任自己嗎?#信任

人類心靈的景緻與地貌一般,也有沙漠存在。心靈之中焦乾的土地並非由烈日、狂風、大火形成,而是起因於脆弱、無助與絕望。當我們發覺自己身陷危機,可以試著暫停心智運作,別急著以填入其他人事物的方式解決—一如連續的生態界中允許中斷的沙漠區域那樣。單純地考量危機本身,以不帶自我批判、強迫修正的態度與之共處。藉由本書,我們可以學習成為自己人生的目擊者,觀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新事物,不必多加評論。此種形式的「存在」有助於穩定自我,並能順利通過艱難的心靈地貌或種種困境。我們有待努力的是,建立一種專有的「存在」,避免心理劇情或心理投射來打擾。接著,智慧和覺察的理智油然而生,這便是正念的助益:信任自己必能於危機中成長。也因此,此刻正念的實踐將進入「自我滋養」的階段—也就是「對自己付出慈愛」。在正念與冥思中,毋須刻意維持大腦運轉,「待機狀態」是可接受的。如果你注意到此時的自己正在以譴責咒罵的方式批判,同樣地,純粹觀看它,並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純粹體驗它。如果你發現自己正陷入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裡,拍拍肩膀提醒一下自己(此處描述的是一個「心理動作」,而非「實際動作」),同樣將注意力引導回當下的感受。上述的練習能讓你與勇氣連結,你將不再視自己為一位受害者。如同我們已見的,我們難免會為自己的人生經驗編寫一套旁白或注解,不時地譴責自己與他人,或是為自己與他人脫罪。這些故事是一套模式既定的偏見,是對人生困境的解釋和說詞,使我們與「真誠表達問題」完全脫離。正念冥想能將我們從這套逃避的思維中釋放,幫助我們進入現實的明朗,而非躲入虛幻的隱晦。充滿無力感的危機會成為轉機,我們將擺脫杜撰的劇情,走過困境,迎向新的生命篇章。因此危機中的挑戰是:專注於當下、與現狀共處。即使這樣你不會感到愉快,但在同時,力量和智慧的內在本質已在不遠處盤旋,隨時等待親自造訪的契機。矛盾之處在於,你必須願意踏進更深層的絕望,才能觸碰到希望。這是「冥想」化為「信任」的具體呈現。當我們能夠無條件地接受、擁抱困境,困境就能化身為某個新事物的門檻。從前「兩者擇一」的思維將進化成「兩者兼具」的思維—該如何辦到呢?這不是縱身躍入未經探勘、充滿無助的的荒涼之境,揮舞著「希望之旗」並宣稱一切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就成了;而是要停駐在絕望裡,同時讓內在的真誠為我們打造一個環境,允許「真實改變」在其中發生。在深層的正念中,我們絕對有機會達到這個境界。讓我們能夠留在絕望中的,是最真實的信任與希望—存在我們內心深處。這是何等驚人的蛻變。首先,我們必須信任自身的無力,儘管從表面看來,「無力」與「信任」的一般定義(依賴可靠的某人或某事)有所衝突,但世界本就充滿矛盾,字典提供的定義在真實人生中僅能當作參考。靈性的探險就是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與無力感的前提下運作,而信任依舊合宜。在許多英雄冒險故事中,無力是我們熟悉的場景。被無力感淹沒的英雄通常會引發「救援角色」的原型登場,無論是另一個人類同胞或是神秘力量。例如1940年迪士尼卡通《木偶奇遇記》,當其中年邁的皮諾丘(Pinocchio)躺在滲水的沙灘上,正覺死氣沉沉、人生無助時,便吸引到藍色天使的關注,並賦予他最心愛的木偶「生命」,使木偶搖身一變為活生生的男孩。同樣地,當關在監獄裡的俠盜羅賓漢(Robin Hood)正絕望地等著被絞死時,女僕瑪莉安下定決心要拯救他。更重要的是,救援角色不是以「犧牲自我」的形象出場,而是某種準備好向「英雄」伸出援手、共同承擔英雄主義的力量。因此羅賓漢出獄後,即刻繼續他的「正義之戰」。英雄人物從無力感中找到自己的內在資源,這是每個故事裡救援角色的真實涵義。外援實為內有,如同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裡天行者路克所聞:「原力與你的內心同在。」救援你生命力量的,就是此時此刻的你,原本的你。(本文作者/大衛.里秋)(摘自/信任的療癒力/啟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