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

癌症不再是絕症! 臺中榮總推再生醫療 點燃癌症病友希望

癌症不再是絕症! 臺中榮總推再生醫療 點燃癌症病友希望#心導管

臺中榮總於今年邁向40周年的里程碑,此次台灣醫療科技展,以「臺中榮總 立足臺灣 引領世界」為主題,展現卓越醫療照護成果。 成立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 研究罕病免疫細胞療法 臺中榮總於今年2月成立「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集結數十位不同領域專家,致力發展幹細胞及抗癌免疫細胞療法,聚焦在急,重,難,罕疾病的應用,同時與日本、美國多所大學合作多項臨床試驗,全力以赴做國內再生醫學的先行者,讓「罕病不再沒希望,癌症不再是絕症!」。 台中榮總於醫療科技展中展出四大醫療項目 除了再生醫療,臺中榮總展區展出項目也包括  介入性心導管: 心臟內超音波免開刀免全身麻醉修補心房破洞、免開刀治療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冠狀動脈鈣化斑塊鑽石研磨介入性治療、經下腔靜脈置換主動脈瓣膜、及無輻射心導管電燒手術治療心房顫動。 尖端醫療: 雷納生機械手臂精確完成脊椎手術,風險性低、恢復快。 智慧醫療: 建置全國最大及最完整之遠距醫療中心及重症資料庫,以精準預測各種疾病。人工智慧精準勾畫放射治療部位,減少不必要之輻射劑量。 精準醫學: 建構完整的六大臨床資料庫。台灣精準醫療計劃收案冠全國,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精準診斷並治療病人。 臺中榮總全力發展頂尖醫療新技術,串連生技與醫藥產業,開創國內及國際嶄新的醫療模式。 本次醫療科技展期間,同時舉辦「2022細胞治療與精準醫學國際高峰會議」,邀請來自德國CAR-T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權威醫師,也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第一作者Dimitrios Mougiakakos教授、及國內外一流的專家學者,現場講解最新的發展趨勢及應用。

長期背痛四處求醫 竟是心肌梗塞險喪命

長期背痛四處求醫 竟是心肌梗塞險喪命#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管是坐著、站著,什麼姿勢都在痛!」63歲的張女士因為背後左半邊疼痛,兩年來看遍各大醫院、診所,最後發現是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中的左前降支嚴重阻塞,透過心導管檢查並置放兩條支架後,張女士帶著不再疼痛的身體康復出院。看遍神經內科、骨科、腸胃科 甚至被建議看精神科張女士表示,自己左邊肩胛骨處從兩年前開始莫名出現疼痛的症狀,後來一路往上痛到連頭都開始痛,就算吃止痛藥,也只能暫時緩解一、二個小時,就這樣看遍各大醫院、診所,其中看過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復健科、腸胃科等科別,也自費做MRI核磁共振檢查,還是找不到原因,後來甚至有人建議她看精神科。張女士說,自己的母親多年前也曾因為背痛,後來被診斷出胰臟癌而往生,所以很擔心會不會是一樣的問題。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懷仁表示,一開始很難診斷有心臟方面的問題,但張女士提到有胸悶症狀,而且對話一陣子就要停下來喘氣,安排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張女士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中的左前降支,幾乎完全阻塞,立即進行治療,並放置兩條冠狀動脈血管支架。「做完心導管之後就完全不會痛了。」張女士術後開心說,沒想到原來自己的背痛真的是「心病」,術後在加護病房與一般病房觀察一天後就康復出院,一個多月後就恢復正常生活,還可以到公園運動。背痛屬非典型症狀 常見胸悶或爬一、二層樓梯就喘張懷仁表示,從結果來看,張女士心血管阻塞導致單獨背後疼痛的表現,屬於非典型症狀,一般來說心血管阻塞常有胸悶症狀,也可能走一小段路,或上下一、二層樓梯就喘,嚴重時還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果有類似症狀的民眾,建議就醫檢查。另外,如果是突然出現劇烈胸痛、呼吸困難或冒冷汗,有可能是急性心肌阻塞,建議打119求助,盡快接受適當治療。

3D定位輔助 心導管電燒手術可零輻射

3D定位輔助 心導管電燒手術可零輻射#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幾年飽受心悸所苦的江小姐(化名),每當心律不整發作總得跑急診,正值育齡的她過往擔心暴露輻射後影響生育,無法下定決心接受電燒手術治療,日前接受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律不整團隊林廷澤與廖敏村醫師利用「3D立體定位系統」重建心臟結構,精準定位心律不整迴圈在於房室結,電燒手術後成功地解決了江小姐長年的困擾,不用再擔心心律不整總是無來由的發作,出國旅遊也不用害怕要臨時掛急診,更重要的是沒有輻射暴露也不用擔心身體受影響。3D定位立體重組除病灶 快速精準零輻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生理功能室林廷澤主任表示,近年來在心律不整的治療上,越來越多仰賴磁場和電阻的差異作為3D定位、立體重組心臟和電燒治療,有別於X光輻射傷害的必要之惡,磁場與電阻是經由人體自然產生,應用於醫療影像進行3D重組心臟以及偵測定位心律不整病灶十分快速與精準,同時也避免傳統X光帶來的輻射暴露,達到「零輻射」治療。醫療上許多檢查,如X光,便是透過輻射線穿透身體成像於檢查儀器上,達到影像呈現的效果,例如胸部X光、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心臟科醫師也利用X光的輻射線透過心臟,讓醫師來診斷、定位和治療,例如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或是心律不整電燒手術。以健檢時所必要的胸部X光為單位(0.02毫西弗, mSv),心導管治療時人體所接受的輻射量為300到400張胸部X光,大約是2到3年人體接受到大自然的背景輻射。台大新竹分院心律不整團隊於去年引進「全方位電燒手術3D立體定位系統」,已經為十餘病人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手術,病人全程無須使用X光就能完成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成功治療患者且不用讓患者暴露於輻射之下。與傳統手術相比,不會延長手術時間且能更精準定位病灶,達到精準與個人化醫療。僅有部分患者因特殊血管結構,仍需要少量的X光輔助醫療,確保手術安全。林廷澤醫師轉述研究指出,有經驗的手術醫師、年輕的患者以及一些特殊的心律不整會大幅降低手術時的輻射暴露劑量。利用3D立體定位系統,醫師能夠達到低輻射暴露甚至零輻射的使用,降低患者風險也能促進患者接受電燒手術的意願,將是未來趨勢。

心肌梗塞新選擇 心導管治療傷口小

心肌梗塞新選擇 心導管治療傷口小#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7歲的謝阿嬤因嚴重胸痛、冒冷汗、喘掛急診,診斷為心肌梗塞。3條血管阻塞合併左主幹狹窄,原本需要做傳統繞道手術治療,但謝阿嬤年事已高,手術風險大,以心導管打通血管,放置4支支架,2天後即順利出院。心導管治療 傷口小、恢復期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俊表示,謝阿嬤先以藥物治療,施打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藥物,再以心導管打通阻塞的血管。這類病人傳統需開刀做繞道手術,但開刀2至3成機率會產生併發症。手術需鋸開胸口,傷口大,時間需3至4小時,全身麻醉,恢復期長,風險較高。由於醫療技術進步,許多過去無法以心導管處理的病灶,如今已不需開刀,可直接透過心導管進行治療。過去只能以手術處理,但隨著支架技術進步,再搭配血管內超音波、高速研磨鑽頭等技術,相較傳統手術,不但傷口小、術後恢復期快,通常隔天即可出院,效果不輸開心手術。動脈阻塞不願開刀 可嘗試心導管治療雖然對於病情較嚴重的病人而言,首選仍為開心手術,但若是患者不願意開刀,也可以嘗試以心導管治療。研究顯示,心導管治療的長期死亡率與開刀相似,中風的風險比開刀低,只是再做1次心導管治療的機率高於手術治療。林俊醫師表示,輕度的動脈阻塞,可以直接選擇心導管治療,由醫師依狀況給予合適建議。多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不是絕對。有些8、90歲的老人家,開刀風險較大,肺、腎臟不好,身體虛弱,無法挨一刀,便可考慮以心導管手術進行治療。

下肢冰冷別輕忽 動脈栓塞恐截肢

下肢冰冷別輕忽 動脈栓塞恐截肢#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陳老伯,有抽菸、高血脂病史,從多年前偶發下肢疼痛且日益嚴重,走不到50公尺就得停下來休息,原以為只是肌肉受傷不適,貼許多痠痛貼布均未見改善,近日因下肢冰冷、疼痛到無法行走至急診就醫,由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侯紹敏主任收治,發現足背動脈沒脈搏搏動,確診是下肢動脈栓塞。經心臟外科團隊進行血栓清除術,心臟內科接續經皮動脈血管成形術,讓病人免於開刀房及心導管室往返,也降低因肌肉缺血壞死導致的截肢風險。 典型周邊血管疾病以上案例為臨床上常見的典型周邊血管疾病,主要為粥狀動脈硬化常造成下肢股動脈(大腿處的血管)、膕動脈(小腿處的血管)等部位因血管狹窄阻塞,導致血流不足的疾病。5%病人5年內恐面臨截肢命運侯紹敏主任指出,下肢動脈栓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癮君子、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病人,約有1/3的患者會以間歇性跛行症狀表現,即是走路時兩腳或一腳會痛,大部分影響的部位為小腿肚附近,病人無法持續走遠路,休息後疼痛會緩解;不過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約5~10%的病人會因血管阻塞越來越嚴重,休息時也無法緩解疼痛症狀,甚至在足部出現潰瘍、壞死的情形,更嚴重時,甚至有5%的病人在5年內必須面臨截肢的命運。 治療從改善危險因子著手侯紹敏主任表示,治療方面可先從改善危險因子著手,因此戒菸、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能阻斷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惡化。藥物方面則可透過抗血小板抗凝血類藥物預防周邊動脈阻塞合併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血流改善劑藥物改善阻塞部位缺血情況,以改善間歇性跛行症狀。治療成功率高、成效佳若阻塞嚴重或藥物治療無效時,動脈阻塞長度較短者,則可進行經皮動脈血管成形術,利用氣球擴張和血管支架置放技術,將阻塞血管打通,手術成功率約95%;動脈阻塞長度較長者且接近關節處,則應優先考慮外科血管繞道手術,即是利用靜脈血管或人工血管來取代阻塞動脈血管的功能,以改善周邊組織缺血的情形,手術成功率可達97%。術後症狀和生活品質常可獲明顯改善。 平時可運動、溫水泡腳來舒緩症狀檢查之後若是輕微的症狀,很多人會問可做些什麼來加以改善?侯紹敏主任建議,多活動、運動對肢體循環改善是有幫助的;此外要注意保暖,用溫水泡腳(大約攝氏四十幾度可接受的溫度)是很不錯的舒緩方法,但不建議泡湯或洗三溫暖,因為會使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身體耗氧量、心跳加快,恐負擔過大、增加大動脈剝離的急性危機。 小腿疼痛、腫大、冰冷 應即刻就醫最後侯紹敏主任呼籲,民眾若發現自己小腿疼痛、腫大或有冰冷情形,應即刻就醫診斷,診斷上可藉由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ABI)、動脈血管超音波、動脈血管造影術及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術等檢測周邊動脈阻塞的位置、範圍及程度,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千萬勿於自家中反覆亂貼痠痛藥布或熱敷治療,以免延誤就醫時間,造成無法挽回的截肢命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愛狂吃!做心導管手術 不乏二十歲年輕人

愛狂吃!做心導管手術 不乏二十歲年輕人#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習慣,吃到飽、夜市小吃、燒烤等不斷下肚,讓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加,老年病大量年輕化,有醫師就指出,過往因心臟血管阻塞,需要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幾乎都是老年人,但現今卻愈來愈多年輕人不斷被送進醫院,也跟著一同做心導管,其中,不乏都是二十幾歲的病人!血液中脂肪太多 血管就會堵住台中醫院心臟內科朱永譁醫師表示,血管就像水管一樣本來通暢平順,但慢慢會因脂肪物質堆積於血管內,造成血管狹窄,等到狹窄至一定程度時就產生不同症狀。一般會讓血管加速狹窄的因素有老化、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血中脂肪過高、肥胖、脾氣暴躁、過度緊張、缺少運動及家族遺傳等,以上均是動脈硬化主要的危險因子,民眾不得不小心。他解釋,心臟是人全身的血流動力來源,像馬達幫浦般將血液打到大血管,送至全身各個器官,而心臟本身的血管為冠狀動脈,當冠狀動脈狹窄甚至完全阻塞時,心臟會缺血或壞死,會使人覺得胸口不舒服、呼吸困難甚至猝死。他解釋,心導管手術進行的方式很簡單,民眾只需部分麻醉,會在病人的手臂或大腿動脈上開一個小孔,插入導管到心臟或血管中,注射顯影劑後便可清楚看到血管的狀況及血流程度,若血管有狹窄處,可用氣球擴張,必要時再置放支架或塗藥支架,治療方法的差別在於日後的再狹窄率,而塗藥支架有較低的再狹窄率。朱永譁呼籲,心臟血管治療打通後,要長期服藥保養,一方面預防原來的病灶再狹窄,另一方面也避免其他血管狹窄,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血中脂肪過高的人要將血壓、血糖及血脂肪控制,生活作息調整,包括飲食要清淡些,少鹽少油,多運動、戒菸、減重等等,必要時服用高血壓、降血糖及降血脂藥物,以避免血管惡化或再狹窄。

全台首例 心導管治療早產兒心臟疾病

全台首例 心導管治療早產兒心臟疾病#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每一個胎兒的主動脈及肺動脈之間都有一個「動脈導管」相通,正常情況下,出生後應於數天內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主動脈的血液會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心臟衰竭而有生命危險,這就是所謂的存開性動脈導管。早產兒三成有存開性動脈導管而這樣的情況,在新生兒身上並不少見,根據統計,足月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一、早產兒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一般可先嚐試藥物治療,若無效早產兒過去治療的唯一方法是開刀手術,但是病人體重輕又合併心臟衰竭,開刀有相當的風險。台中市就出現了一位女嬰,5週大,是三胞胎的老三,妊娠34週的早產兒、出生體重只有1556公克。出生後有心雜音、呼吸喘、肝腫大的心臟衰竭現象。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同時患有心室中膈缺損及存開性動脈導管。雖經多種藥物治療,動脈導管仍未關閉且體重發育停滯。但台中榮總醫院,在女嬰第24天大、體重1610公克,接受全台嬰兒首例的心導管治療,順利以5毫米的第三代安普拉茲動脈導管封堵器關閉她的動脈導管。手術後隔天即拔除呼吸管,體重成長迅速進步,目前已1740公克,預定養至2100公克即可出院。 

緊急心導管團隊 24小時待命

緊急心導管團隊 24小時待命#心導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0多歲陳先生〈化名〉,無冠心症等危險因子之病史,家族史中父母有心肌梗塞病史。日前,陳先生在上班中突然感到劇烈胸痛,經檢查後診斷為心肌梗塞,緊急進行心導管處置,給予支架置放打通原已完全阻塞之右冠狀動脈,病人恢復良好,於住院四天後出院,目前定期於門診追蹤中。新竹馬偕心臟科醫師原博榮指出,心肌梗塞的致病原因,主要是血管內一塊富含脂肪的斑塊(Lipid laden plaque)破裂,產生急性栓塞,堵住血管,造成血液無法通過,使得心肌細胞缺氧甚至死亡。新竹馬偕心臟內科主任劉銘恩表示,新竹馬偕心導管室於2004年成立,隨著急重症病患緊急需求的增加,為在黃金急救時間搶救心肌梗塞病人,2012年10月新竹馬偕將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成員24小時待命服務,可緊急處理各種心血管疾病,相信能在竹苗地區緊急醫療協助上提供助益,避免等待時間差之遺憾。劉銘恩主任提醒,心肌梗塞是最嚴重的心臟血管疾病之一,很多民眾聞之色變。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要注意身體健康;如果胸前突然感覺到不適、呼吸不順,請馬上至附近醫療院所就醫,進行最快速有效的醫療處置,切勿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