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行

走路跛行別輕忽 當心四肢動脈阻塞

走路跛行別輕忽 當心四肢動脈阻塞#跛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血管疾病之中,大家熟知的除了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外,就屬近年來比較為人重視的周邊動脈疾病了(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簡稱PAD)。PAD是指主動脈或四肢動脈出現狹窄或阻塞現象,它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內層產生粥狀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腔變窄及血流量降低而缺氧。尤其以年過40歲的人,在60~70歲可達到極高的盛行率。它的危險因子與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相同: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功能不全等。通常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容易併發代謝症候群,進而衍生三高現象,所以也需特別小心PAD上身。症狀嚴重休息時腳部也會痛PAD最常出現的位置,大腿的股動脈與膝關節的膕動脈佔80~90%,再來是小腿的脛骨動脈與腓骨動脈佔40~50%。粥狀硬化斑塊常出現在血管分支處,老年人與糖尿病者以較末端的血管為主。一般而言,不到50%的PAD患者才有症狀,比如走路時步態的輕微改變,其中最常見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肌肉容易出現疲勞感、疼痛感、麻木感、甚至抽筋,尤其運動過程中更明顯,休息則可緩解症狀。嚴重的PAD患者,休息狀態下也會出現腳部疼痛感、冰冷感、麻木感,夜晚尤其明顯;觀察這些嚴重的PAD患者,也可以發現到局部毛髮脫落、指甲變厚、皮膚變蒼白或發紺、站立太久時明顯水腫等。至於PAD的檢測上十分簡單,通常藉由病史回顧與理學檢查就足夠;目前健康檢查也會藉由都卜勒超音波來確認其病灶位置、狹窄程度、血液流速等。此外,我們也可以藉由一般的血壓計來自行評估:1.量取上臂(肱部)的收縮血壓(B);2.再量取小腿(腳踝上方)的收縮血壓(A);3.計算A除以B的值(ABI);4.正常的ABI是1.00~1.40;邊緣值(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是0.91~0.99;不正常或確診PAD則是0.90以下。另外,對於非常嚴重PAD患者,在接受外科血管重建前,才會考慮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震血管攝影、導管性血管攝影等來進一步評估。血管老化不是中老年人專利有症狀的PAD患者中,大約50%左右會發現同時存在冠狀動脈心臟病,這也是為何PAD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的危險性較高。隨著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這類血管性的問題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族群也慢慢發現有血管提早老化現象,這點值得大眾深思警惕,故除了基本的自我調整外,更要積極控制三高與體重管理,方可避免PAD提早來到。(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

輕忽下肢疼痛跛行小心導致急性栓塞!

輕忽下肢疼痛跛行小心導致急性栓塞!#跛行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許多老人家在年紀漸長之後,行動變得緩慢,手腳酸痛,總認為是正常的老化過程,往往延誤了診斷及最佳治療時機。日前一位72歲女性病患因左下肢疼痛,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至市場買菜短短的路程中需要多次休息,經由週邊血管超音波及動脈攝影檢查後發現,罹患了「週邊動脈阻塞」,接受經皮血管內血管成形術(PTA)及血栓溶解藥物治療,獲得改善。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 易導致急性栓塞、心律不整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含糖飲料盛行、飲食西化、缺乏運動,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因動脈血管硬化而衍生的健康問題也逐漸增加,而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常導因於動脈粥樣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導致動脈血管的狹窄或因急性栓子掉落導致的急性栓塞,病患常有心律不整的病史。下肢動脈阻塞心梗、中風機率高,宜及早治療避免憾事單腳突然發生下肢泛白、冰冷疼痛、麻木、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毛髮脫落、皮膚潰瘍不易癒合,甚至變紫變黑,甚至有截肢之風險,需與坐骨神經痛作區別。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患,常合併心臟冠狀動脈、大腦血管及腎動脈的病變,因此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及腎病變之可能性相對提高。如能早期診斷治療,便能夠儘量避免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目前治療方向有二:1.內科治療:服用阿斯匹靈、控制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禁菸、注意足部的照護,避免傷口的產生。2.手術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已進展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性疼痛,或傷口癒合不良等嚴重組織缺血的症狀時,就應考慮接受「氣球擴張術」或「動脈繞道手術」的治療。日常預防加強控制體重、多喝水  同時戒菸防動脈硬化日常生活要控制體重、多喝水,每日步行運動: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逐漸降低症狀,並接受合適的藥物治療,改善血液粘稠性、降低壞膽固醇脂蛋白(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LDL),增加好膽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HDL)、控制血糖於理想範圍、避免脫水,同時最好戒菸(避免二、三手菸)。菸是最大的危險因子,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加速血管攣縮,抑制側枝循環的形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