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婚前熱戀感不再,難道真的回不去了?

婚前熱戀感不再,難道真的回不去了?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 婚後,夢寐以求的小夫妻生活開始步上軌道了,雖然早已預想這樣的相處模式,有心理準備接受最初可能會因為習慣、價值觀、處事態度等不同而產生磨擦,但實際面對這些生活大小事,卻讓人明顯感到幸福感降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指出,夫妻關係,在剛結婚、相處模式改變時,可能還存在著許多熱情與激情,但生活習慣、姻親互相適應、財務、性關係或新生命誕生等事件,其實都在考驗著彼此的情感連結,尤其是當兩人無法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時,感情的磨損會更加明顯。 婚姻的壓力來源 李珊諮商心理師表示,婚姻關係中不論是婆媳問題、帶養孩子、工作等壓力事件,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很容易影響其他生活層面。她認為,仍存在傳統觀念的長輩不在少數,加上婚後為符合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不少夫妻婚後會選擇與公婆同住,其中不乏未來方便請公婆幫忙帶小孩、尚未計畫買房或為省房租、交通便利、就近照顧長輩等理由,但姻親彼此「適應」應是雙向、互相的,不單只是搬入的太太,而是先生以及其他家人都需以同理心去思考,居住空間多了一個成員,該如何調整才能讓大家和平共處。若適應的壓力只落在太太一個人身上,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只會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包袱。   「姻親」適應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 社群網站幾乎已是現代人主要的互動平台之一,擁有共同身份的使用者也經常聚集在同一個頻道互動,關於婆媳或姑嫂間的話題,有好幾個具代表性的社群,從文章快速更新的狀態,可以理解女性婚後和姻親關係間的「糾葛」不在少數,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姻親關係確實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尤其是婆媳問題,傳統社會賦予婆婆的性格就像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而媳婦就像白雪公主一樣,但不是每個成為婆婆的女人都會變成壞皇后,她建議,為人媳婦應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試著理解長輩的狀態,再問問自己「我不能接受什麼」,如果不擅長與長輩溝通,可請先生幫忙,因為媳婦和公婆間的關係走向,先生一定是個關鍵。 放下攻擊姿態與逃跑心態 婚姻不僅是彼此的承諾,更是一種「包容與接受」,雙方或姻親關係間相處,可能會存在著不曾思考過的狀況發生,面對事件應學會「先接受問題的存在」,因為不接受它就無法解決,再來就是調整自己的姿態,善意的舉動與氛圍,有助溝通順利,或許沒有一種溝通方式適合每對夫妻、每個家庭,但以對雙方都好為出發點,才能好好經營這得來不易的緣分。   婚姻不是粉紅泡泡 當你正在籌備婚禮時,是否常聽到旁人告誡「小倆口一定會有許多爭吵,小心別吵到不想結婚了!」或許,真正經歷過才能體會這之中的酸甜苦辣,但正因為兩人有了共同目標,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共同目標」與「共識」對夫妻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例如:未來藍圖是什麼?什麼是我想要的婚後生活?要生小孩嗎?當前有哪些必須克服的狀況等,否則若婚後目標不明確,加上姻親相處適應、生活磨合、他人意見相左等情形發生時,要達成共識會更加辛苦,因此做好婚前心理準備,預想未來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互相討論、了解對方的想法,能幫助雙方在面對問題時,愈早達成共識,減少彼此情感的磨損。 做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 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婚後躺在同一張床上的人不是只有彼此,因為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期待」,也就是說,進入婚姻不單只是兩個人的問題,而是牽動著兩個家庭,因此進入婚姻前要問問自己,這是我們要的嗎?許多被看見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要學習看見水面底下的核心問題,「做最壞的打算」及「做最好的準備」。   理解差異.認識雙方家庭 人人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每個人對婚姻生活可能存在不同的期待,舉例說明:身為長子的先生對照顧父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多了分責任感,希望太太也能夠善待自己所重視的家人,但或許太太從小就是倍受寵受、照顧的老么,或因為太愛自己的家人,短時間而無法將這份愛再分給他人等各種因素,和先生意見不合。此時,夫妻間也許會因為無法理解對方而產生怨懟,直指「這不是我想過的婚姻生活」。 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所謂「理解」是指,對方因為來自不同家庭,所以價值觀或生活習慣可能會和自己不同,也就是說,夫妻不僅要了解雙方,更要認識雙方的家庭,才能明白所期待的婚姻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又該如何調適? 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有意義嗎? 「開啟不同話題、討論,並不一定要有個結果,最重要的是了解對方的想法。」李珊諮商心理師強調,有時候兩人相處久、習慣了,反而更容易忽略彼此的感受與想法,夫妻生活不只是短短的3、5年,應避免等到問題發生才思考如何處理,先有一定的認知與心理準備,對和平解決問題很有幫助。   準備好自己才能跳好「雙人舞」 就東方國家來說,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比較偏向順從和犧牲,但「婚姻關係就像跳雙人舞,必須先站穩自己的腳步」,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婚姻關係中如果雙方沒有站好自己的位置、過度干涉、不信任對方或將個人界線劃分太大,就很容易造成「跳舞時不正確的拉扯、踩到對方,甚至是被絆倒」等狀況傷害彼此,如何保有自己界線又能與對方合作無間?她提醒,認識自己絕對是第一關鍵,先懂得情緒背後的原因,才有機會讓對方明白。   耍點心機.甜蜜加溫 夫妻關係中,熱情、激情的火滅了是人之常情,但平凡的生活更容易凸顯小貼心的別出心裁,像是知道對方喜歡吃什麼,下班偶爾帶一份回家,或是很喜歡另一半唱歌時流露的神情,不妨利用兩人的空閒時間,安排K歌行程,「重溫對方當初之所以吸引你的點滴」,簡單卻能讓雙方在各式各樣的煩雜生活中,激發彼此曾經的那股熱情。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角色改變,沒有人天生就能扮演好一個先生、太太的角色,如何把自己準備好絕非一朝一夕,個人的進步與改變對提升雙方的互動品質很有幫助。共同面對問題時,如果我們是以「對方是生命中重要的夥伴」看待時,當出現爭吵或冷戰,就不會像刺蝟般,只想著扞衛自己的立場,而用布滿尖刺的背部攻擊對方,損害彼此情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她曾負債千萬逆轉勝,創業壓力山大,在兩坪紙箱上育兒,但仍努力當稱職的媽媽

她曾負債千萬逆轉勝,創業壓力山大,在兩坪紙箱上育兒,但仍努力當稱職的媽媽

文/顧家 圖片提供/莊鈞媛 莊鈞媛的臉上,堆滿了溫柔敦厚的笑容,完全就是一個好媽媽的模樣。很難想像,為了創業,她曾經背上一千多萬的債務。能夠扛著這麼大的壓力,還能笑得這麼溫暖,骨子裡,應該是個堅毅的女子吧!原來,她曾是五月天的鐵粉歌迷、高中是CS遊戲玩家,喜歡騎公路車、甚至到海邊衝浪……原來,在生孩子、發創業夢之前,她也曾是一個這麼敢於衝撞的靈魂。 從小爸媽不在家,立志當賢妻良母 儘管現在正捲起袖子創業,但莊鈞媛笑說,其實自己少女時代的願望,卻是當一個賢慧持家的媽媽。「我父母因為是蔬果批發的中盤商,凌晨兩點就要出門補貨、做生意,我對爸媽的印象,就是他們經常工作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是在睡覺補眠。我的幼兒時期是外公外婆帶大,到了5歲才回台北唸大班。早上起床時,通常是整理家務的阿姨帶我們去幼兒園,下課回家時,自己在沿著騎樓慢慢走回家。學校有活動時,父母也總是缺席,所以我總是很羨慕有家長接送上下課的同學。」 因為想念著爸媽的身影,於是莊鈞媛在心裡默默地許下願望,希望以後自己的家,早上會有媽媽做早餐,下課孩子回家,會有媽媽開門迎接他。她想成為這樣一個專心陪孩子長大的媽媽,  而結婚後,她的確也曾經圓了全職媽媽夢。莊鈞媛辭去了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成了全職媽媽,專心帶小孩。即便當全職媽媽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第一個兒子讓她焦頭爛額。直到生了女兒,加入了育兒社團,才知道育兒這條路上,她其實並不孤單。 走上創業路 不過,儘管立志當全職媽媽,但,人生往往不會照著你的腳本演。因為先生想要創業,莊鈞媛又跟爸媽一樣,成了一個做生意的人。 「我公婆是雲林鄉下地方的純樸漁民,我先生當完兵後,母親一個個將他們趕出家門,就是希望希望他們能找一份不必靠天吃飯的工作。而我們有了小孩後,公婆常常捕到了一條肉質很細的魚,就整尾整尾地寄到台北,讓我們把這些新鮮的魚做成副食品。」 媽媽不在家,手上又握著一尾魚。先生開始回想當初他媽媽怎麼處理魚的?靠著記憶模仿媽媽的動作,把魚分切,煮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副食品。美味的鮮食料理後來竟有朋友開始詢問,連社團的人也開始下訂單。小孩吃得津津有味,大人也跟著吃,愈來愈多人訂購,於是,一個立志當全職媽媽、一個立志不做看天吃飯討海人,夫婦倆,竟開始創業銷魚貨了! 兩坪空間,工作兼育兒 兒子上幼兒園、女兒還在學齡前時,正好是成立青熊家的草創時期。他們利用10坪大的空間,搭建一個5坪的冷凍庫,剩下約2坪的空間,就是他們的處理兼包裝出貨區。 因為地點鄰近西門町電影公園,午餐後,莊鈞媛都會帶女兒去跑跑,再回到倉庫整理要寄出的商品。這時常常會碰上女兒的午睡時間,莊鈞媛便在地上鋪上厚紙箱,讓她在上面畫畫、玩玩具,累了便直接睡覺。 女兒是很黏人的孩子,但只要看得到父母,她就能安靜的待在旁邊玩。當時的空間雖然很狹小,工作雖然很繁重。但莊鈞媛卻總能立即回應女兒的需求。像是女兒畫完畫、拚玩積木,她就一邊包裝,一邊跟女兒聊創作的內容。 倉庫空間雖小,卻是母女倆的小天地。兩人甚至只是躺在紙箱上看著折疊桌底部,都有無限的想像!莊鈞媛常常一邊工作、一邊陪她編著各種幻想,雖然辛苦,卻是很快樂的時光。 再忙,都不能忘了陪伴 創業初期,莊鈞媛周間工作、周末上課,不管到哪裡工作,都得帶著孩子。再加上因為創業初期缺乏經驗,信任的同事從中收取不當利潤,設廠,又讓他們積欠了千萬債務。創業的疲憊加上債務的壓力,讓莊鈞媛真的無法成為一個100分的媽媽。 不得已,她只得訓練小孩開始照顧自己。她跟孩子說:「媽媽真的很累,你可以幫我做這些事嗎?」她帶著兒女慢慢打理自己。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孩子已經知道,從幼兒園回來,要自己換下衣服。哪些要洗?哪些要晾?衣服、襪子自己要分開放在不同的籃子。甚至連餐晚、餐袋,孩子都能自己洗好。 「也許是因為我父母也是做生意的關係,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活,起床就得打理好自己,吃完早餐後,就自己走去上課。」而看著孩子,她好像看到了當年那個懂事的自己。也理解了當年父母的無奈。 但莊鈞媛心底知道,自己是多麼努力地當一個稱職的母親!「小時候我在學校的活動,父母親忙到根本不可能出席。但現在我們成了爸媽,也做生意,但就會提醒自己要更努力陪伴孩子。我們跟孩子會一起吃早餐、一起走路去上課,學校有活動幾乎都能撥空參與……」 當然,平時還是要有娘家和婆家的後援,才能在無法分身的時候,安心工作。但她跟老公還是有共識:孩子的教養要自己來。「再忙碌依然是孩子優先」。假日時間需要處理工作瑣事,就將孩子帶在身邊;工作臨時有了空檔,他們也會幫孩子請假,帶著他們去兩天一夜的小旅行,或是到附近公園放風箏、玩遊樂器材…… 創業的日子有忙碌、有閒暇,但這些忙裡偷閒的小時光,成就了他們生活中的美好。儘管要扭轉創業困境、又要親力親為帶孩子,讓夫婦倆簡直累壞了,但是看著那些笑得燦爛的照片,總是讓莊鈞媛心理飽滿而幸福。 每個正向回饋都是支持的力量 回想那段創業加上負債的日子,心裡的壓力確實很大,但是看到客人正向的回饋,心裡會有「值得了」的感受。有時候只是社團一個分享,便能夠創許多訂單,讓莊鈞媛看到奇蹟的微光。 這一路雖然辛苦,但孩子總是驕傲的跟同學、師長說「我們家的海鮮很好吃」、「爸媽雖然忙,但他們會請假帶我們出去玩」,這些都是支撐她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如今青熊家終於看到停損點,經營也愈來愈穩定。創業夢還在繼續,孩子也還在長大。走過高潮迭起的刺激創業路,莊鈞媛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媽媽的力量,真的可以無限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造成性早熟的N種可能!小心!你以為的日常小事,不知不覺耽誤了孩子高人一等的機會

造成性早熟的N種可能!小心!你以為的日常小事,不知不覺耽誤了孩子高人一等的機會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小兒科主任林建銘 個兒高重要嗎?從「高富帥」的順序就知道身高在大家的心裡有多重要了!然而,以現在的生活型態來看,愈來愈多的外在因子(如環境荷爾蒙)會促使孩子出現性早熟,萬一有性早熟,未能及時發現並治療,可能會讓孩子的生長板提早關閉及身高停止生長,造成成人身高矮小,成為父母與孩子一輩子的「痛」。究竟為什麼會出現性早熟呢?如同標題裡的「N」種可能,即表示可能造成性早熟的外在因子相當多,一旦無意中長期接觸,就真的有機會發生性早熟了! 近年來,受到多因素及環境荷爾蒙的影響,性早熟現象愈來愈普遍,父母們也愈來愈重視孩子的生長發育,許多父母趁著放暑假,帶著疑似性早熟的孩子就醫,看看是否還有機會多爭取一點長高的時間,使得暑假是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最忙的時候。但是不是所有疑似「較早」的發育都是性早熟,以下先介紹性早熟的定義。   性早熟.女8歲男9歲之前出現第二性徵 正常狀況下,兒童第二性徵開始出現的時間,男女不同,男孩的青春期為9歲至14歲、女孩為8歲至13歲,三軍總醫院小兒科主任林建銘指出,「若女孩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男孩9歲前出現睪丸變大,就可能是『性早熟』」。 他提供口訣供父母參考,做為觀察孩子是否有性早熟的現象: .女孩:「大毛高血」,意即胸部會先變大,再來開始長陰毛、快速長高,最後月經來潮。「初經來後還是會再長高,只是生長速率會變慢」。 .男孩:「大黑大毛高」,是指睪丸變大、陰囊變黑、陰莖變大(長),再來長出陰毛、腋毛,然後是長高。 一般來說,女孩發生性早熟的比例約為男孩的5~10倍,但90%以上的女孩性早熟,於檢查後找不到任何病理性原因,屬於良性的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即原因不明。反之,男孩性早熟有病理性原因的比例比女孩高很多,他提醒父母,「不只女孩有性早熟的問題,男孩也有,而且男孩的睪丸不像女孩的胸部容易被注意到,父母更需要關心注意男孩的發育狀況」。 林建銘醫師補充,「女孩發生性早熟的年紀愈小,有病理性原因的機會愈高」。他曾經診治過一個1歲多的小女孩,在媽媽帶來就診時,胸部發育已如成年女性,檢查後發現卵巢有顆腫瘤分泌女性荷爾蒙,造成第二性徵提早出現。後來開刀取出腫瘤,發育的胸部才消退。   性早熟的成因 林建銘醫師指出,臨床上,性早熟可區分為: 1.中樞型性早熟: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提早活化造成,促使性腺發育而分泌性腺荷爾蒙,可能病因包括:腦部結構無異常(原因不明)、長腫瘤或病變,少數是基因變異造成。 2.週邊型性早熟:非「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活化產生性腺荷爾蒙,而是外源性或分泌性腺荷爾蒙的器官或腫瘤所導致。例如: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疾患。 臨床案例分享.抽絲剝繭出的N種可能 林建銘醫師說,「很多性早熟的案例除了透過各項檢查,排除病理性原因外,也需要靠問診找出各種可能引起性早熟的蛛絲馬跡,才能從源頭改善問題。一次看診沒問出來,下次回診繼續問,不斷地問,將可能原因逐一排除,最後還是可找出原因」。他觀察到,這些原因往往是生活中不以為意的飲食習慣、用品,卻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孩子有性早熟的問題,以下是他所分享的案例: 山藥顧胃天天吃 4歲小女孩莫名其妙長出胸部,一直找不出原因,林建銘醫師透過不斷詢問,終於問出結果,原來是女孩的胃不好,祖父母得知山藥顧胃,於是連續一整年讓女童幾乎天天吃山藥,吃到長出胸部,驚覺有問題而就醫。 推測可能:山藥含雌激素前驅物,天天吃可刺激體內雌激素的合成作用,有助刺激乳腺發育。 喝黑豆水養生 16歲男孩莫名其妙長出胸部,在其他醫院抽血檢查時發現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濃度偏高,病史詢問後發現,母親認為孩子身體差,天天準備黑豆水給他喝,後來提醒病患停止大量飲用黑豆水,半年後,其胸部發育就漸漸退掉,同時,女性荷爾蒙數值也恢復正常。 推測可能:黑豆富含植物性雌激素,長期大量飲用恐造成體內女性荷爾蒙濃度偏高。 一天吃8種營養補充品 媽媽愛女心切,讓6歲多的女孩一天吃上8種營養品,連續吃上兩個月,小女孩的胸部開始有所變化。 推測可能:天天同時服用多種營養補充品,有相當高的機會攝取到可能刺激性早熟的成分。 天天吃海鮮食物 有個女孩一歲兩個月就長了胸部,實驗室檢查沒有病理性的原因,問題出在因為家裡賣海產,女孩不只是天天吃,更是餐餐吃各種海鮮食物,結果出現胸部發育。 推測可能:海鮮也是環境荷爾蒙的來源之一,每天都過量攝取營養豐富的海鮮,將有機會促進孩童提早發育。故臨床上建議均衡飲食,勿偏重某些食物類型並適量攝取。 羊奶 臨床上,也看到孩子長期喝羊奶或吃羊乳片,4、5歲就長出了胸部。 推測可能:羊乳的乳源較無法掌握,是否含有什麼可能刺激性早熟的物質不得而知。 天天使用精油 個兒都不高的父母(父親161公分,母親150公分),擔心生長曲線落在第三百分位的兒子也長不高,自9歲起定期讓林建銘醫師追蹤。男孩個子雖然偏矮,但追蹤過程中,一直沿著自己原有的生長曲線走,骨齡也正常未超前。直到12歲時,突然發現骨齡超前1歲半,預估成人身高明顯往下掉,且第二性徵也急遽進展,讓醫師覺得納悶,怎麼有這麼大的變化,詢問媽媽後,發現因為怕孩子長不高,探聽到刺激腳底板可幫助長高,於是持續半年期間,天天幫孩子用精油按摩腳底板。林建銘醫師請媽媽停用精油後,雖然男孩骨齡回不去了,但至少進展不再那麼快速了。 推測可能:號稱天然萃取的精油,其成分可能複雜,也不是每一項成分都能被科學儀器分析,無法掌握其中是否含有刺激性早熟的因子。 含有香料的沐浴乳、乳液 有個小小孩因為出現性早熟現象,被父母帶來兒童內分泌科就診,抽絲剝繭後,懷疑元凶是某個品牌的沐浴乳,於是建議暫停使用後,孩子胸部提早發育的現象得到改善。不久,又有一個孩子有一樣的狀況,他順口問了句,「有用××××牌的沐浴乳嗎?」沒想到兩個孩子竟然使用了同一個品牌的沐浴乳。 推測可能:可能是沐浴乳中添加了芳香劑,而芳香劑常含塑化劑,可視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天天使用可能促使病童提早發育。   分散風險.飲食均衡吃.用品換著用 比起病理性原因造成的性早熟,父母也該重視來自外在環境的某些因素,避免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孩子性早熟。林建銘醫師指出,「之所以確定是這些原因,主要是暫時停止吃特定食物、停止使用產品一段時間後,可看到孩子性早熟的狀況得到改善」。 然而,每個家庭的環境不一樣,吃什麼、用什麼,各家有各家的習慣,其實很難一一指出哪些可能是性早熟的地雷,但他歸納臨床所見案例的狀況,提出輕鬆把握的原則,「再營養的食物,也不宜常常吃或天天吃,均衡及多樣化的飲食最重要;即使再好用的產品,最好不要一直用同個品牌,應該不定時地跟其他品牌交替使用,以避免食物或用品中的某項成分長期不斷刺激身體提早發育」。他舉例,牛奶有營養,但豆漿、米漿也有一定的營養價值,輪流著買、交替的喝,就能分散風險。 基於愛子心切,不少父母看到各式營養補充品打著可幫助「強化」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免心動,林建銘醫師再次提醒,「讓孩子均衡及多樣的吃喝、有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即使沒有營養補充品,也會正常生長發育喔」。   就怕長不高.及早預防性早熟 孩子有性早熟,最令父母擔心的莫過於長不高!其中一項檢查是以X光測骨骼年齡,用來評估還有多少成長空間,林建銘醫師說,「一般典型性早熟的孩子,其骨齡會超前實際年紀2年以上」。也就是說,性早熟會壓縮了原有的生長發育時間,可能讓身高無法達到遺傳的標的身高(依父母身高計算出),父母與其擔心性早熟影響身高,不如積極地避免外在可能引發性早熟的各種因素。 林建銘醫師表示,除了日常生活避免過於集中吃某些食物、用某項物品,還應注意避免孩童肥胖,「已有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有較高的比例會導致骨齡超前或性早熟。建議父母應讓子女維持適度飲食、運動、控制體重,以降低性早熟出現機率」。肥胖的孩童,年紀小時的個兒看起來雖然比同齡孩子高大,但這類孩子的骨齡常常超前,若再加上性早熟,生長板可能提早關閉而較早停止生長,最後的成人身高反而不如其他同齡按部就班生長的孩子」。 他補充,肥胖孩童體內所分泌的瘦體素濃度較高,會增加骨頭的成熟度、加速生長板癒合,想要孩子長高的話,務必從減重著手,「使用荷爾蒙抑制藥物,雖然可減緩第二性徵的發育,卻無法降低瘦體素」。 林建銘醫師也提醒,孩子身高與體重的生長曲線應落在同一個百分位,如:身高、體重都同時為第50百分位,若身高在第50百分位,而體重在第85百分位,即表示孩子偏胖,父母親就需要提高警覺了!   掌握就醫時機.及早治療爭取生長期 當生長板已癒合,就沒有長高的空間,林建銘醫師提醒,時時關注孩子的發育狀況,若出現以下2種狀況,建議就醫評估以及早治療,為孩子的生長發育多爭取一點時間,避免提早向前衝的身高,最後成了矮人一截的遺憾! 1.生長曲線突然跨了百分位 若生長速度突然竄很快,不在原來的生長曲線範圍,如:一年內生長曲線上升超越兩個主要百分位線,建議應就醫評估。 2.女8男9之前出現第二性徵 在女孩8歲、男孩9歲前,出現第二性徵,應該帶至兒童內分泌門診就醫評估。他提醒,女孩的狀況較容易被掌握,反而是男孩,因第二性徵不易察覺,更需要父母多用心留意,畢竟比起女孩,男孩的提早發育更讓人在意,而且有病理性原因的比例較高。   性早熟的評估與診斷 林建銘醫師指出,評估孩童是否性早熟,會視情況進行以下檢查: 1.第二性徵發育的時間及進展、有無合併其他症狀、之前身高及體重紀錄、完整的家族史、父母身高及發育年齡、個人病史、藥物史及飲食習慣詢問。 2.身體檢查包含身高、體重、生長速率及第二性徵發育的評估(性早熟者通常生長速率比同年齡同性別兒童快速)。 3.手部X光放射線檢查,判斷患童骨骼年齡。 4.抽血檢測性荷爾蒙濃度,如LH黃體化激素、FSH濾泡刺激激素、性腺荷爾蒙、甲狀腺素等。 5.LHRH性釋素刺激試驗:用來了解「下視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的檢查,以判定是否為中樞型性早熟之依據。 6.影像學檢查,如骨盆腔超音波(檢視子宮和卵巢發育情形及是否長腫瘤)、核磁共振掃描(確定為中樞型性早熟時,排除腦部腫瘤及病變的可能性)等檢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Janet挺7個月孕肚挑戰水下攝影,讓大家看到「孕婦也有無限可能!」當媽後她找到勇敢的不同樣貌

Janet挺7個月孕肚挑戰水下攝影,讓大家看到「孕婦也有無限可能!」當媽後她找到勇敢的不同樣貌

文/李柔萱 攝影/Pepe Arcos 即將迎來一家四口生活的Janet,這次帶著七個月孕肚挑戰水下攝影,她想告訴大家,孕婦其實也有無限可能。成為媽媽後,並沒有熄滅Janet嘗試新事物的熱情,而是讓她學會用更溫柔的方式勇敢。 飄著毛毛細雨的冬日早晨,現場工作人員各個被羽絨外套緊包著,在露天泳池旁準備拍攝。一轉眼主角Janet已換好裝登場,看到她身著半截式泳衣與罩衫踏入泳池,讓人差點忘了當天只有13˚C,但看到雙手緊握的暖暖包,我們知道,她不是不怕冷,這是Janet給自己下的戰帖,一切努力只為在畫面中呈現最美好的姿態。 仍熱愛挑戰.但更懂保護自己 面對冒險,從前的她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如今有了老公、孩子,還有肚子裡的胎兒,她依然勇敢,但也坦言「現在不能只考慮自己」。 去年接下實境節目〈決戰水下伸展台Aqua Challenge〉主持棒的Janet,來到墾丁、綠島、蘭嶼等潛水勝地,帶領來自世界各國的水下攝影師及自潛模特兒過關斬將,完成一幅又一幅令人驚豔的水下攝影作品。 Janet分享,實境節目錄影期間,她也帶著老公George、孩子Egan一同前往,錄影結束就是一家人的海島度假時間,「以前我潛水,可能是直接撲通跳進水裡,但現在會多想幾秒,確認身邊是否有足夠戒護員,確保安全後才能自在玩。」 從Janet身上我們看到,勇敢可以有很多種樣貌。有了孩子後,她變得更柔軟,同時又能為了保護孩子不顧一切,並努力在追求自我與家庭生活之間取得平衡,Janet將勇敢化為母性的堅韌,讓孩子懷抱自信成長茁壯。 走過流產低潮.放鬆心情迎接二寶 經歷過一次胎兒在8~10週左右流產的心痛,夫妻倆這次發現懷孕時,除了開心,內心還多了些許五味雜陳。「尤其是到了第8週,真的很緊張,心想會不會又和之前一樣……」當產檢醫師確認胎兒心跳正常,她忍不住落淚,彷彿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才意識到這段她以為已經走過的陰影,其實無意間形成一股壓力,沉澱在內心深處。 相比懷第一胎時的茫然與未知,這次孕期像是重新走一次已闖過的關卡,「之前晚上還會因為抽筋被痛醒,叫老公起床幫忙扳腳;現在可以提前感覺到快抽筋,也知道怎麼拉筋、換姿勢。」Janet早已準備好各種應對招式,讓她能更放鬆看待懷孕帶來的身體變化及不適。 夫妻是彼此的最佳隊友 旅行開拓了Janet的視野,更成為灌溉Egan的養分。從小跟著爸媽當空中飛人的Egan,除了往返台灣與美國,也曾到中東、東南亞與歐洲旅行,造就他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 Janet說,去年他們一家從美國回來時,自主隔離3個星期,大家都問:「一家三口關在一個房間裡這麼久不會抓狂嗎?」沒想到他們卻適應得非常好,因為平時在旅行中累積的經驗,讓他們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飯店,都能很快進入狀況。 隔離期間,夫妻間也培養起更好的默契,「每當Egan鬧脾氣,我們就輪流哄,有時我比較有耐心,有時候是George,只要感覺到老公快要發瘋就會馬上接手!」兩人合作無間,只要一個眼神就能感知到彼此的狀態。 夫妻倆互補的性格在生活細節當中展露無遺,就拿每次旅遊時入住的房間來說,自由奔放的Janet會讓兒子在裡頭跑跑跳跳認識新環境,而細心入微的George則會先觀察房間裡潛藏的危險角落、哪些地方要避免孩子靠近。 就連幫孩子洗澡,兩人也有不同見解,Janet認為,「孩子一天沒洗澡、洗頭也不會太臭吧?只要重點部位洗乾淨就好,不用每天洗也沒關係吧!」但George會堅持每天幫孩子洗澡,而且每個部位都一定要仔細清潔。 前陣子Egan有點小感冒,那時George從國外回來,仍處隔離期間沒辦法親自照顧兒子,沒想到George居然列了一張長長的「照護指導守則」,交代Janet可以為孩子準備的物品、感冒時要多吃哪些食物等事項,讓Janet無奈直言:「這些我都知道了啦!」不過她也說,因為已經熟悉彼此的性格,知道George會先注意到許多細微處,讓她不必多操心,更加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公。 育兒路上更認識自己.對孩子總有無限耐心 成為媽媽,也是Janet的修練之路,她坦言,「在有孩子之前,我其實不是很喜歡寶寶的人,與其說不愛小孩,我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應對嬰兒。之前看了很多書、電視劇裡的接生場景,好像每個媽媽看到孩子瞬間都是滿滿的愛與感動,覺得世界從此不一樣。」 然而,Egan剛出生時,自己卻沒有這樣「母愛爆棚」的感受,雖然還是會下意識地餵他喝奶、照料孩子的生理需求,但她花了3個星期,才「發自內心地愛著這個生命」對於這樣的自己,Janet剛開始有些不知所措,也不好意思說出口,直到後來遇到同樣經驗的媽咪,她才逐漸釋懷。 不過,生命總能在意想不到的轉角冒出驚喜,自認不善與嬰兒相處的Janet,竟在育兒過程中,啟動了再認識自己的開關,「孩子出生前,我完全沒想過自己會是一個這麼有耐心的媽媽!」不管Egan再怎麼哭鬧,Janet總能想到許多辦法安撫孩子,她會嘗試轉移注意力、等孩子發完脾氣,再冷靜與孩子溝通。對此老公也不免和前世情人吃起醋來,「George都說我把耐心全留給Egan了,才總是對他發脾氣!」 Janet與我們分享,有天晚上Egan因為不想刷牙而發脾氣,偏偏「認真刷完牙才能睡覺」是爸爸George堅持的規矩,於是George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拿著牙刷,而Egan則是怎麼也不張開嘴巴,兩人就這樣一動也不動。 Janet看到汗流浹背的父子二人,決定出手打破僵局,但George始終放不下心,離開戰場後還繼續碎碎念了一番,惹得Janet也瀕臨失控邊緣,最後Egan看到媽媽對爸爸小發脾氣,竟然就因此被融化了,願意乖乖刷牙,才讓衝突圓滿落幕。 把握和兒子相處時間.日常點滴都是創作靈感 2020是很妙的一年,疫情打亂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也導致George演出的電影延後上映,不過卻讓他因此有機會長住在台灣,意外促成Janet一家人第一次相聚超過半年。 他們沒有浪費這突如其來的休息期,善於寫故事的George,決定將每天念給Egan的床邊故事錄下,於是夫妻倆開了自己的Podcast頻道〈Jolly Good Kangaroo〉,頻道內的故事皆由Janet和George編寫、配音,以英國腔和美國腔生動朗讀,希望能讓孩子邊聽邊學英文,在天馬行空的故事裡學語言,也培養孩子無限創造力。 他們將故事融入生活,也從生活點滴汲取創作靈感,Janet說,很多故事都來自於孩子的童言童語,有時,他們還會把孩子不經意吐出的詞彙,佐以豐富的想像力,串成一段段精彩故事。 有次他們拿湯匙給Egan喝湯,但Egan卻堅持要用叉子喝湯,George不以為意回答:「You can’t eat soup with a fork!」,隨後他靈光乍現,馬上拿起筆記本振筆疾書,就誕生出一段關於「用叉子喝湯的男孩」的有趣故事。 把孩子當大人.讓孩子更成熟表達情緒與需求 拍攝當天,我們發現3歲的Egan已能流利表達自己的想法,且能自由轉換「三聲道」,國語、台語、英語都難不倒他,談及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秘訣,Janet表示,「我們很喜歡用大人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很聰明,不用怕他們聽不懂。」 她舉例:「透明的英文是transparent,雖然音節較多,我們也不會刻意簡化成clear,如果孩子聽不清楚,我們就多念幾次,解釋給孩子聽,慢慢消化累積,下次自然能聽懂更多詞彙。」 當Egan問起「什麼是星星?為什麼會有星星?」,他們不急著用三言兩語打發孩子,而是認真查資料,深入解釋宇宙、銀河系與恆星等天文知識。把孩子的每個提問,都當作親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機會。 面對全天下爸媽最難解的情緒問題,他們也用同樣方式與孩子對話,Egan發脾氣、哭鬧時,Janet會等孩子哭完,再冷靜問他:「你想要說說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什麼哭?是什麼讓你生氣?」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好好表達需求。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可以生氣、大哭,也可以感到難過、不舒服,但要用正確的方式宣洩。等你哭完,爸爸媽媽就在旁邊陪著你。」因為如此,Egan擁有較穩定的情緒與溝通能力,也少有「terrible twos」的狀況。 對於即將迎來弟弟妹妹這件事,Janet說,他們平常就會和兒子一起看有關懷孕的影片,帶Egan了解懷孕過程,以及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模樣,雖然他可能還不太清楚寶寶出生後,將分散爸媽的目光與注意力,不過相信有爸爸的細膩和媽媽熱情的特質,Egan一定能把這份愛與溫暖傳遞給即將到來的弟弟妹妹。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體溫過高過低該怎麼辦呢?如何正確測量寶寶體溫?

寶寶體溫過高過低該怎麼辦呢?如何正確測量寶寶體溫?

文‧整理/郭盈秀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淑惠 嬰兒的體溫調節功能還不穩定,外界因素都可能會造成影響。而為了更能掌握寶寶的健康狀況,正確地測量和解讀體溫,確實是父母應該了解和學習的部分。 在正常的健康狀態下,人體的標準體溫約在36℃~37℃。如果38℃以上就是所謂的「發燒」,低於35℃就是體溫過低;無論哪種狀況,都代表人體可能受傷害的警訊。 6因素.可能影響體溫 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淑惠表示,一歲內嬰兒的體溫與成人接近,但因為體溫調節中樞還沒發育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疾病、動作或外在環境等因素所影響。 1.疾病 當寶寶受到病毒、細菌感染,或身體有某部位產生發炎反應等,都可能會導致體溫升高而發燒。 2.室內不通風 冬天因太冷而緊閉門窗、夏天沒有保持良好的氣流空間,都會讓室內不通風而悶熱,不但讓室溫升高,連帶也可能影響寶寶體溫。 3.穿得太多 許多父母認為寶寶年幼抵抗力弱、皮膚薄,擔心他怕冷、受寒,往往會用自己過度的標準幫寶寶穿上過多的衣服,這樣反而會使其體溫上升,甚至更容易流汗。 4.剛洗完澡 一般父母會用溫熱的水幫寶寶洗澡,除了水溫的影響,剛洗澡完也會使體內血管呈擴張狀態,因此整體的體溫會比較高一些。 5.哭鬧 對寶寶來說,哭鬧是用到全身力量的動作,促使血管擴張、滿臉(甚至身體)通紅,還可能手腳用力,因此可能使體溫升高。 6.身體活動後 隨著寶寶學會翻滾、爬行等動作,他就會精力充沛地到處探險,一刻都停不下來。因此,特別是在遊戲完或剛從戶外進入室內的活動之後,體溫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偏高的狀態。 電子溫度計.量體溫好幫手 想知道寶寶的體溫是否偏高或偏低,最直接且主觀的方法即用手觸摸皮膚,如摸額頭判斷是否發燒;然而,這種方式相當不準確,還會影響後續的處置。因此,採用「溫度計」來測量體溫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陳淑惠醫師表示,早期是使用水銀溫度計,有易碎和影響健康、汙染環境等疑慮;現在則大多改用電子溫度計,安全性高,閱讀數字更方便清晰。就準確度來說,只要使用方法正確,兩者是差不多的。 測量前與測量中.注意4事項 想要測量出準確的體溫,陳淑惠醫師表示,從外在因素、定期校正到測量方式與停留時間等等,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去除外在因素 如同前面提到,除了生病,寶寶的體溫還可能受到任何外在因素所影響。因此,建議在適當的環境中(如安靜且通風良好的房間),等待約15~30分鐘,讓寶寶慢慢穩定下來,再來測量體溫,準確性較高。 2.定期校正 雖然多數的電子溫度計都很準確,但建議使用一段時間後要校正;現在大部分的溫度計都有自動校正功能,只要定期按說明書操作即可。另外,提醒在測量之前,先注意溫度計是否呈「歸零」狀態。 3.選擇測量部位 一般來說,可透過六個部位來測量體溫: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其中肛溫最接近體內真正溫度(中心體溫),而耳溫與肛溫相關性高,必要時可取代。不過,陳淑惠醫師表示,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兒童發燒問答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相關性較差」,因此建議在幫新生兒測量體溫時,需注意: .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腋溫或背溫。 .三個月以下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耳溫。 4.停留時間 現在的電子溫度計很方便,大部分在校正歸零後,放在測量部位約一分鐘,等溫度計發出嗶聲,就可以取出來判讀體溫數字。進一步來看,不同部位建議停留與測量的時間略有不同,將在之後的段落詳細說明。而陳淑惠醫師更提醒,人體在不同時間的體溫本來就不完全相同,任何因素都可能影響體溫高低。 部位1:肛溫 肛溫是中心體溫,在所有測量部位中的體溫準確性最高,因此一般多建議透過此處測量體溫;但因為需要靜置溫度計於肛門內數分鐘,太小的嬰兒難以乖乖配合,所以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一般來說,寶寶的肛溫37℃(±0.6℃)都算是正常的體溫範圍內。 測量方法:應先用酒精或肥皂水消毒過溫度計的末端,再以冷水潔淨(不要用熱水),並擦上少許凡士林做為潤滑之用;接著,最好讓寶寶呈腹部朝下的俯臥姿,放在成人的大腿或床上,一手扶著寶寶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溫度計伸入肛門,深度約距離肛門口1.5~2.5公分處,不要太深。 靜置時間:約1~3分鐘,待溫度計發出嗶聲,即可取出判讀。   部位2:口溫 由於需要將溫度計在口腔內靜置一段時間,才能測得較準確的口溫;因此最好等寶寶大一點再測量,而一般建議在幼兒五歲以上量口溫較佳,但須注意測量前15~30分鐘不宜喝熱水或冷水,以免誤差。陳淑惠醫師表示,口溫平均比肛溫約低0.5℃,主因在於此處測得的溫度較容易受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偏低。 測量方法:先用酒精或肥皂水消毒過溫度計的末端,再以冷水潔淨(不要用熱水);讓寶寶身體穩定,家長再將溫度計感應末端放在幼兒舌頭下方。 靜置時間:約2~5分鐘,待溫度計發出嗶聲,即可取出判讀。 部位3:腋溫 是較簡便、也最常被用來量體溫的方法;但透過此法測得的是體表溫度,準確性相對而言較低。另外,腋溫較容易受到寶寶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偏低的體溫,通常需要較長的測量時間。陳淑惠醫師表示,腋溫平均比肛溫約低0.8℃。 測量方法:先讓寶寶穩定,再將溫度計末端置於寶寶腋下的最深處,使腋下處夾住溫度計。 靜置時間:約3~10分鐘,待溫度計發出嗶聲,即可取出判讀。 部位4:耳溫 耳溫,是用來測量寶寶體溫的常見方式之一,即透過耳溫槍的感應器來感測物體放射出的熱輻射以量得體溫。因此,耳溫槍伸入外耳道的角度、耳朵內是否有過多耳垢或發炎反應(如中耳炎)等,都可能會干擾而使體溫失去準確度。然而,三個月以下寶寶耳道小不易測量,且其耳溫與中心體溫較無相關性,通常不建議量耳溫,最好等滿三個月後再採行。另外,如果同時間測量發現兩耳溫度不同,以較高溫度為主。 測量方法:先讓寶寶穩定;在耳溫槍的測量端套上全新乾淨的耳套,輕輕置放入寶寶耳朵,須注意角度要貼近外耳道。 靜置時間:約數秒鐘後,待溫度計發出嗶聲,即可取出判讀。 部位5:額溫 以額溫槍來測量額溫,快速又方便;但額溫槍是以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溫度,較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導致額溫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不高,甚至可能有低估真正體溫的狀況,因此通常不建議採用此法來測量。 測量方法:使寶寶在穩定、休息的狀態,再以額溫槍貼近寶寶的額頭來測量。 靜置時間:約數秒鐘後,待溫度計發出嗶聲,即可拿起來判讀。 部位6:背溫 背溫,最常被用來測量新生兒的體溫。陳淑惠醫師說明,主因在於新生兒不太會亂動而影響測量,且還太小也不適合量肛溫和耳溫,背溫便成為測量新生兒體溫的較佳方式。測量出的背溫,通常要再略增加0.8℃~1℃,才會接近實際的體溫狀況。 測量方法:先讓寶寶穩定平躺,再將溫度計置放於寶寶的兩邊肩胛骨之間。 靜置時間:約10分鐘後,待溫度計發出嗶聲,即可拿起來判讀。 需要量體溫的狀況 陳淑惠醫師表示,大部分家長都是在察覺寶寶可能有「發燒」時,才會主動量體溫;另外,有時寶寶會碰到「低體溫」情形,建議家長也要多加觀察。 .發燒:當寶寶的中心體溫超過38℃以上,就確定是發燒。能儘快帶寶寶就診當然最好,但如果正逢休診時間(如半夜),建議父母可先觀察,倘若寶寶活力好、食欲穩定,可先觀察,等到門診時間再去諮詢小兒專科醫師,更能得到妥善的檢查與照護。不過3個月以下嬰兒因為抵抗力差,所以有發燒仍要馬上就診。 .低體溫:當寶寶的中心體溫低於36℃、甚至低於35℃,就是低體溫。有些父母擔心是否有失溫危險,對此陳淑惠醫師認為,會測得低體溫,可能與幾種狀況有關,如測量方式不標準而使體溫被低估、退燒藥的使用使體溫降得太低、疾病影響循環……等,建議密切觀察。基本上,只要寶寶活力好,通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三周竟又「二次懷孕」醫生:罕見案例全球僅有十幾例

懷孕三周竟又「二次懷孕」醫生:罕見案例全球僅有十幾例

文.整理/劉士甄 圖片來源/翻攝自東森新聞、英國每日郵報 和心愛另一半有了愛的結晶,是多麼幸福的事!英國一名39歲孕婦剛發現自己有了男寶寶,正沉浸在喜悅之中,沒想到三周後,醫生宣布她又懷了第二胎! 過往僅有10多宗案例,孕婦二次懷孕極罕見 並非一開始產檢沒有照到第二胎的老掉牙情況,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這名39歲的女子Rebecca Roberts原本懷了一胎男嬰,經過兩次產檢後,都沒有任何異狀,但三周後再做產檢,發現腹中又懷上一個女嬰,變成龍鳳胎,婦科醫生表示是「二次懷孕」,情況十分罕見。 一般孕婦經自然受孕懷上一胎、雙胞胎,或是三胞胎都有可能,但Rebecca的狀況是懷孕期間的「二次懷孕」,全球過往也只發生過10多個例子。 醫:應是服用生育藥物導致 醫生分析,孕婦的「二次懷孕」在醫學角度稱為「異期復孕」,是非常罕見的案例。醫生暫時排除染色體或遺傳原因,並為Rebecca進行身體檢查後推算,懷疑應是服用了生育藥物,導致在懷孕期間排卵,才又二次懷孕。 Rebecca被通知變成懷「龍鳳胎」後非常驚訝,因為前兩次產檢時根本沒有女嬰的蹤影,更沒想過懷孕期間能再次受孕!而後來女嬰因為臍帶有問題,所以Rebecca在懷孕33周提早剖腹,並於去年9月成功誕下兒子Noah與女兒Rosalie。 龍鳳胎體型差了近一倍 而女兒Rosalie因為臍帶狀況,不得不提前以剖腹方式讓兩個孩子提前出生,也因為Rosalie的胚胎形成時間比兒子Noah慢(差了三周),兩人出生後體型幾乎差了一倍,Noah體重大約2100公克、Rosalie則僅有約1100公克,但出生時兩個孩子都很健康! 小編頭一次聽說懷孕後還能二次懷孕,也因為這個案例長知識了,各位準媽咪,或是準備懷孕的媽咪們記得要定時產檢,才能時時監控小寶貝的真實情況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一年長不到4公分 快至小兒內分泌科就醫

孩子一年長不到4公分 快至小兒內分泌科就醫

文/編輯部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蔡輔仁、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生蔡立平 國一時,小漢的綽號是「大樹」,因為他身高已快170公分,坐在教室最後一排,但國中畢業時,他卻被好友戲稱為「 哈比人」,因為這3年來,身高幾乎沒變,醫師指出,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如果身高1年長不到4公分,就是生長警訊,建議儘速至小兒內分泌科就醫。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蔡輔仁指出,生長就像是「龜兔賽跑」,結果才重要,父母應留意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生長情況,一開始跑在前面,最後也可能輸在終點。 蔡輔仁副校長表示,兒童健康手冊上有「兒童生長曲線」表,孩子7歲前(進入小學前),父母應該在手冊上紀錄孩子的身高,並進行比對;就學後,校護每年會幫孩子測量身高與記錄。如果孩子身高掉到第3百分位或超過第97百分位,父母就應提高警覺。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生蔡立平表示,青春期結束就代表成長也告一段落,如果太矮,就須趕在生長板閉合之前補救,建議至小兒內分泌科進行檢查。 以小強為例,小學畢業時只有135公分,家長以為媽媽不高,兒子就會長不高,遺傳所致。由於個子小,飽受同學欺負,家長陪同就醫尋求改善。檢查發現,矮小原因並非遺傳,而是缺乏生長激素,導致生長落後。評估後,給予生長激素治療,治療4年多,身高長到171公分,不再是哈比人。 蔡輔仁副校長指出,生長激素是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為正常發育所需關鍵,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將導致孩子身材矮小。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每日睡前注射生長激素可幫助孩子正常發育,但須在生長板完全閉合前接受治療才有效。 蔡立平主任解釋,生長板位於長骨兩端,在成長期結束前,會受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性腺荷爾蒙等內分泌影響,讓骨骼細胞成長,持續長高。青春期之後,性荷爾蒙會使生長板加速生長,一旦生長板與骨頭密合在一起,孩子再長高的機會很有限。 蔡立平主任表示,青春期前的孩子,如果身高1年長不到4公分,就是生長警訊,除了就醫之外,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避免肥胖,因為肥胖是性早熟的危險因子,壓縮生長的時間。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性生活不喊卡 與老公享受親密時光

孕期性生活不喊卡 與老公享受親密時光

整理/ 胡芷寧 擁有愉悅的性生活,是夫妻雙方增添親密關係的美好行為,但多數媽媽懷孕之後,就相當擔心孕期性行為可能影響胎兒健康,但只要夫妻間進行適當的溝通及協調,了解應避免的動作及細節,一樣能與老公享受親密時光! 許多媽咪懷孕之後,開始對於懷孕期間的性生活出現諸多疑慮,例如:「可以繼續和老公愛愛嗎?」、「會不會使胎兒受傷?」、「要避免哪些性行為姿勢?」,就連有些準爸爸也害怕自己一個衝動,就傷害到胎兒。 事實上,懷孕期間不須嚴格禁慾,有時反而會因為準媽媽體內荷爾蒙的改變,讓性生活更美滿,只要夫妻之間進行適當的溝通及協調,了解應避免的動作及細節,懷孕期間仍可以擁有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 不過,當準媽媽的肚子逐漸變大之後,能採取的性姿勢會變得較為侷限,準爸爸應多加關心準媽媽是否開始對於某些動作容易感到抗拒、疲累,經過雙方互相協調,找出彼此最恰當的姿勢。 懷孕初期 早期懷孕可能比較容易有出血情況,加上胎盤正處於早期發育階段,子宮不斷充血及膨脹,若性行為過於激烈,可能會造成準媽媽腹痛或陰道出血,所以此時性行為的頻率應稍微減低。 Tips:適合體位 正常位、伸長位、前側位、後側位。 懷孕中期 這段期間已能明顯看出準媽媽的肚子,應避免男性在上方的姿勢,否則可能會過度深入,進而壓迫陰道,因以往有研究指出,懷孕期間,夫妻採取男上女下的性姿勢,易造成早期破水,發生機率為其他性姿勢的兩倍。 Tips:適合體位 後側位、後坐位、男立位、交叉位、L形位。 懷孕後期 過了懷孕第28週,準媽媽的肚子已變得很大,且雙腳容易水腫、抽筋、靜脈曲張等,若有早產、出血、前置胎盤等現象,此時都不建議進行性行為。準媽媽若於懷孕後期受到強烈的刺激,可能會造成早產。 Tips:適合體位 後側位、後坐位。 不建議進行性生活的孕媽咪族群 雖說懷孕還是可以保有美滿的性生活,但某些族群可能會因為性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而造成流產、早產等疑慮,下列為不建議進行孕期性生活的5種族群: 1. 曾經流產或有流產可能性的孕婦。 2. 曾經早產或有早產跡象。(例如:早發性的子宮收縮) 3. 不健康的子宮頸。(例如:因虛弱或過早張開,導致流產或早產等疑慮) 4. 因胎盤位置過低而覆蓋子宮頸。(例如:前置胎盤) 5. 無法解釋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或痙攣。 此外,男生的精液含有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會使子宮收縮,雖然影響程度很弱,仍建議在懷孕中後期行房之際,戴上保險套。 女性懷孕之後,免疫力會變得比較差,如果男性性器官未確實清潔,藏在包皮中的細菌也有可能經由陰道接觸子宮,造成母體感染,若真的很不想戴保險套,也建議準爸爸於行房前,務必將性器官清洗乾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老公體驗媳婦苦,回娘家陪產住不到3個月就崩潰!

「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老公體驗媳婦苦,回娘家陪產住不到3個月就崩潰!

整理/林俐佩 《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喪彪・柳飄飄」(簡稱柳喪彪)前陣子也在臉書上發表一則貼文,內文敘述老公(老劉)陪自己回娘家待產,光是和阿嬤相處不到三個月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可見「婆婆」這個角色平時給媳婦的壓力有多大。 兩性作家柳喪彪表示,從小自己就生長在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幾乎都是跟阿嬤生活在一起,但自從跟老劉結婚之後,她就盡量不讓他跟阿嬤有過多接觸,因為她太了解自己的阿嬤,柳喪彪說:「她就是那種台灣傳統的婆婆性格!」。 老公回娘家陪產光是住2個月就崩潰,彷彿上演婆媳問題行動劇 然而,這次老劉來台灣陪產,不得不住在娘家一陣子,只是還沒住滿3個月,老劉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柳喪彪特別強調:「連平時對我、對跟我有關的事都這麼好脾氣的老劉,都有點受不了了耶!而且還只是2個月!可見這個『婆婆的角色』平時會給媳婦的壓力有多大!」 柳喪彪形容,老劉住娘家的這段時間自己彷彿看了一齣「婆媳問題行動劇」,各種婆媳之間在生活上會產生的問題和壓力就在她的眼前真實上演,還曾被夾在兩人中間、為了他們的婆媳問題跟阿嬤起了爭執。 老公工作忙碌耽誤做飯時間,被婆婆碎念:害我吃飯時間不正常 柳喪彪舉例,老劉自從來台灣之後就一直照顧她的三餐,每天都是他做飯給她吃,當然也會連阿嬤的份一起做,只是久而久之,阿嬤就認為老劉這樣做是「應該的」,甚至有時候老劉要上班比較忙,會耽誤做飯時間,阿嬤還會開始在老劉面前碎念:「這樣害我吃飯時間都不正常了,之前你還沒來的時候,我們吃飯時間都很正常。」柳喪彪在文中便提到:「Hello? 請問誰聽到這種話會覺得愉悅?」 後來更演變成,吃飯時間快到了,阿嬤就會打電話給老劉,催促他:「該做飯囉!我肚子餓了!」讓老劉有陣子快到吃飯時間就覺得壓力很大。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事件,像是老劉做飯時,阿嬤總喜歡在旁邊指手畫腳,或拿一些過期食品要給他煮,不煮會嫌浪費等等,讓老劉十分崩潰。 婆媳關係太煎熬,老公:真不敢想像長期住在婆家的媳婦該怎麼熬 柳喪彪形容,如果把老劉的角色轉換成「媳婦」,此時他們三個人的角色關係,阿嬤就會是「婆婆」,自己則是「丈夫」。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柳喪彪也跳出來和阿嬤溝通,雖然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新舊觀念的思維不同、立場不同有所爭執,但最終結果仍是圓滿。 事後,柳喪彪也和老劉說:「現在知道這些做媳婦的女人,處境有多辛苦了吧?」老劉也表示:「真的不敢想像這些長期要住在婆家的媳婦要怎麼活下去......」柳喪彪強調,老劉的情況還是有自己(會替他說話的「老公」)為他撐腰呢!「很多媳婦是要戰鬥一大家子......又要工作又要生孩子又要應對婆家,老公還是具屍體,你說她們要怎麼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瘦身超有效 成功不復胖的3大關鍵

產後瘦身超有效 成功不復胖的3大關鍵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 對所有媽咪來說,「產後減重」永遠都在熱門話題的排行榜上,代表許多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後,依舊很希望自己能回到孕前時期的曼妙身材。產後減重的方法並不難理解,但實際執行時卻需要一定的毅力,且是否用對方式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專業營養師將告訴妳如何避開減重地雷,帶領妳邁向成功減重的康莊大道! 哺乳一段時間之後,不少媽咪會覺得自己好像變瘦了,這是因為在餵奶時,體內的脂肪也隨著需要製造乳汁而被消耗掉。餵奶是瘦身的開始,一定要適時運動、月子期間及餵奶後避免吃太多,才不會成為名符其實的「泡芙人」(意指體重雖輕,但體脂肪仍居高不下)。 Part1 方法篇 切記!產後1個月內避免瘦太快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為了消除體內脂肪與某些部位的橘皮組織,產後瘦身的黃金時期為生產後的6個月內,但分娩後1個月內不需特別減重,避免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熱量而影響奶水分泌,取而代之的是應該多吃高蛋白、高纖維的食品,才可維持足夠胺基酸,以達到製造乳汁的效果,並達到減重目的,畢竟月子期重點是不要胖,很多媽媽會補過頭,不瘦反增。 常見的瘦身失敗3大關鍵 1.餵奶後吃太多 不少媽咪認為餵奶可以變瘦,且餵奶後的確會感到非常飢餓,所以待寶寶喝完母奶之後,就會「大開吃戒」。不過,並非所有人的條件皆相同,如果媽咪1天可分泌1公升奶水,勢必得吃很多才能幫身體補充能量,為寶寶的下一餐儲存糧食。 但若1天只能分泌30c.c.~90c.c.的奶水,吃過量或經常食用高熱量的食物,反而會增加體重,所以不妨將1日可擠出的奶量告訴專業營養師,請營養師給予建議,才能知道自己1天應吃下多少熱量的食物。 2.月子期間吃太補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月子期間是媽咪最需要修補元氣的黃金時期,有些婆婆媽媽為了慰勞女兒或媳婦生產,就會燉煮許多補品,以至於不小心補過頭,造成體重直線上升。 「曾經聽說不少媽咪在坐月子期間,竟出現尿酸偏高的現象,甚至有人1天吃1隻麻油雞,最後罹患高血壓至急診報到,所以任何事物都應點到為止,坐月子也不例外,以免更傷身體元氣。」 此外,有些媽咪選擇付費到月子中心坐月子,但大部分的月子中心都不便宜,基於回本心態,就會多叫一點自己喜歡的食物。李婉萍營養師也向大家分享自己生完第一胎後至月子中心的例子:「生完第一胎之後,我胖了很多,一來是沒想到減重這麼辛苦,二來是希望自己花錢能回本,所以飯後點心我通常都會再多叫1份,沒想到還沒瘦下來之前,我又懷了第二胎,所以生完第二胎之後,我花了很多毅力才瘦下來。」 她建議,媽咪不見得要把月子中心搭配好的套餐全部吃完,可根據自己的食量,並諮詢月子中心的營養師,進而適時調整飯菜內容,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小便宜,而增加日後減重困難,才能吃得飽又瘦得健康。 3.月子期間不肯動 月子期間到底能不能運動,各派說詞皆有出入,不過,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媽咪生產之後雖然元氣大傷,但不至於太虛弱,且躺在床上的時間太久,肌肉量將逐漸變少,所以還是建議進行一些強度較弱的運動。 一般來說,自然產的媽咪於1週後,就可以坐在床上或軟墊上,進行簡單的抬腿、仰臥起坐與腹部收縮運動,一方面有助於瘦小腹,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子宮收縮。不過,產後1個月內都不建議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傷口出血。 過了1個月之後,自然產的媽咪可以進行約30分鐘的有氧運動,剖腹產媽咪則建議40天之後才能做稍微激烈一點的運動。此外,有些媽咪會使用束腹衣來幫助身上的脂肪均勻分布在各部位,但應儘量避免產後1個月內使用壓到胸部的款式,以免影響乳汁分泌。 月子期間的營養重點 女性在生產之後,可先以「回到生產前的體重」為首要目標,如果半年內只比生產前的體重胖1~2公斤,未來還有機會能再變更瘦,但若半年後仍比生產前胖5公斤以上,將增加回到生產前體重的難度。 李婉萍營養師建議,月子期間的飯類、蛋白質、蔬菜理想比例為1:2:3,除了飲食內容必須妥善把關之外,用餐順序也很重要,因為胃的消化有「先來後到」之分,如果先吃飯或甜點,即使之後再吃大量蔬菜,血糖依舊容易升高;反之,先吃蔬菜、蛋及肉類,血糖就會相對穩定,身體也較不易堆積脂肪。 因此可以先吃完蔬菜、蛋白質,最後在吃飯類與甜點。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習慣這種吃法,所以不妨先嘗試吃一口菜、一口肉、一口飯,並以無糖豆漿及水果取代餅乾、蛋糕等空熱量點心,也能有不錯的效果。 此外,有些媽咪為了追奶,會選擇飲用黑麥汁,但黑麥汁的熱量其實不低,喝完1罐大約等於吃下半碗飯的熱量,因此可以取而代之飲用中藥水、鱸魚湯等熱量較低的飲品,以避免1天攝取超過2,000卡熱量。 瘦身黃金時期的營養重點 過了月子期間後,媽咪就可以加緊腳步開始執行減重計畫,此時建議攝取多一點蛋白質食品,以增強肌肉量(肉類以雞肉、魚肉、牛腱、牛筋、豬後腿肉和海鮮類為佳),一旦維持一定的肌肉量,就可幫助身體提高基礎代謝。 不過,對減重的人來說,澱粉是很大的剋星,許多媽咪會選擇完全不吃澱粉,但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因為人體的有氧系統會藉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來提供能量,如果不吃澱粉、熱量又不足,身體就會開始燃燒蛋白質,雖然蛋白質也可以提供能量,但蛋白質是肌肉組織的重要成份,如果碳水化合物不足,蛋白質就會取而代之被燃燒,連帶肌肉也被燃燒,造成新陳代謝降低。 除了蛋白質食品之外,平時也應儘量選擇天然的原形食物以及大量蔬菜水果,並避免白飯、白麵等精緻澱粉,改以五穀米、糙米飯或地瓜替代,在熱量降低的情況下,也不會輕易餓肚子,久而久之減重將不再是痛苦的事。 Part2 知識篇 減重期間的NG主食 相信妳在選擇主食時,一定曾經猶豫過「到底要吃飯還是吃麵?」對於這兩者的熱量與GI值,不少民眾其實很容易混淆,李婉萍營養師表示,小麥製品的熱量與GI值都偏高,換句話說,同時有米飯與麵類時,應儘量選擇米飯製品(但如果食用白米飯,應避免吃太多,因白米的GI值與熱量也較高),其他像是吐司、小籠包、水煎包、披薩等小麥製品也不可太常食用,但義大利麵的GI值較低,如果不搭配焗烤、青醬及白醬,就能做為主食食用。 什麼是「GI值」? 「GI值」指的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又可稱為「生糖指數」,用於衡量含糖類食物對血糖值的影響。在消化過程中,可迅速分解並且將葡萄糖迅速釋放到循環系統的糖類具有高升糖指數;相反的,在消化過程中,緩慢分解並且將葡萄糖逐漸釋放到循環系統的糖類具有低升糖指數,低升糖指數食品有益於大多數人的健康。 避免成為「溜溜球效應」玩家 減重最害怕產生「溜溜球效應」,溜溜球效應也稱為溜溜球節食法,意指減重者起初能夠成功減去體重,但由於在之後的生活中無法保持體重,就會造成體重急速反彈,最後減重者為了減去這部分的體重又開始減肥,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李婉萍營養師舉例說明:「假設起初體重為62公斤,減重至58公斤的過程中,會消耗脂肪、水分及肌肉,但如果之後未持續飲食控制及運動,在肌肉量沒有增加的狀況下又胖回62公斤,這次胖回去的4公斤基本上都是脂肪,比還沒減重之前的情況更糟,所以一定要盡力維持減下來的最低體重,且最少持續半年,待身體適應所有狀態之後,就可以考慮下個階段的減重計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