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懷孕出血,胎兒就有危險?2個觀察重點&2項檢查

懷孕出血,胎兒就有危險?2個觀察重點&2項檢查

文╱高凡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雖然孕期發生出血很常見,但不免還是會讓孕婦覺得心驚驚。在找出原因之前,孕婦要先了解如何初步判斷出血徵兆,以便到院時提供醫師做為參考。 4週左右出血.身體在報喜 孕期出血,對孕婦就有危險?其實不盡然。發生在初期、中期、後期的出血狀況,原因各有不同,嚴重程度也要視原因才能判斷,甚至還會有人說,懷孕約4周左右的出血,表示身體在報喜!宥宥婦幼診所院長鄭偉吉解釋,懷孕週數的計算方式,是從上一次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算起,如果是月經週期規律28天的女性,到下次月經來臨時,約剛好是3〜4週,胚胎剛著床,出現些微出血,稱之為著床性出血,狀態為量少且點狀,往往都正常。 觀察血的量及顏色.偶爾會伴隨悶痛感 如是確認有懷孕的孕婦,在家發現出血徵兆,建議可先觀察血的顏色及量,倘若出血量不多,建議在家自行觀察,而顏色呈現褐色或是深黑色,也不屬於進行性出血,可能是過去出血凝結後溶解出來,通常量也不會太多,可在門診時多加追蹤。 鄭偉吉醫師補充,正常懷孕初期,出血量少通常不會伴隨明顯腹痛,但有些孕婦依然會感覺到下腹有如月經來時的悶痛感,約會在懷孕4〜5週出現,這是因為為了方便胚胎著床,子宮會開始充血,以便胚胎有個溫暖安穩的床,其造成的出血量很少,顏色也不深,孕婦無須過於擔心。 判斷出血原因.進行超音波&內診檢查 為了確認孕婦的出血原因,鄭偉吉醫師表示,醫師會詢問過往的相關病史,並請孕婦描述其出血量的多寡,以及是否有伴隨其他症狀,之後再進行超音波或是內診檢查來做鑑別診斷. 超音波檢查 「有時懷孕週數還太早,驗孕棒不一定能準確驗到。」鄭偉吉醫師表示,透過超音波檢查,約懷孕4〜5週能判斷胚囊是否存在,確認懷孕與否,之後到了6〜7週,大致能確認胎兒的心跳聲,觀察胚胎大小、形狀是否異常、是否有著床在正確位置,確定沒問題後,大多醫師才會發放媽媽手冊,之後一路追蹤到12週,接續懷孕中期的產檢。 內診檢查 內診檢查也是判斷出血原因中很重要的工具,鄭偉吉醫師建議,孕婦不要聽到內診就開始害怕,由於出血原因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於子宮頸,像是發炎、息肉等,進行內診檢查能幫助醫師確認出血量及位置,以及子宮頸的相關狀況,如有異狀,也能儘快處理。「如果媽媽擔心,內診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可於懷孕12週穩定後再做。」 出血不等於流產.孕婦要保持樂觀態度 當發現出血時,不少孕婦都會擔心是不是流產,鄭偉吉醫師表示,當懷孕週數約5週左右,孕婦要撇開「出血=流產」這種錯誤的直覺。初期出血原因大多來自於黃體素不足、著床不穩等,只要確認胎兒狀況良好,持續追蹤至10〜12週即可。 鄭偉吉醫師額外提到,與其擔心是不是會出血,孕婦本身的心情及情緒,才是影響胎兒最大的關鍵。當年RU486(口服墮胎藥)剛上市,曾有研究將流出的完整胚囊中的胚胎做檢驗,發現其不健康的胚胎,竟高達45%,鄭偉吉醫師以這項研究結果提醒孕婦,每顆受精卵不一定都很健全,初期懷孕能透過超音波了解到胚胎是否正常,其實很有限,更重要的是孕婦在孕期中要保有開朗心態,懷孕的過程中,常會發生不可預期的狀況,千萬不要胡思亂想、壓力太大,確實遵守醫師的醫囑,及正向的思維,對媽媽及胎兒更重要。 ※原文刊載於2020年12月號《媽媽寶寶》406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869 ※延伸閱讀 驗孕棒上出現2條線,竟不是懷孕? 孕期出血好嚇人?不同階段不同可能.找出原因最重要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身體自主,0歲就能開始教!善用工具與技巧,讓親子間自在談「性」

身體自主,0歲就能開始教!善用工具與技巧,讓親子間自在談「性」

文/李柔萱 圖片提供/Sutterstock 許多家長提到性教育時都會有所遲疑:會不會太早?怎麼教?其實認識身體,是從寶寶0歲就能開始的練習,依據孩子能力發展,可大致以0~3歲、3~6歲及6歲以上區分。 因應年齡層相異的孩子,家長可透過不同的管道及場域帶孩子認識身體、劃出自己的身體界線,並養成孩子勇於表達的習慣。  0~3歲.認識自己的器官 此年齡層的寶寶,接觸對象仍停留在主要照護者,芸光兒童與青少年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楊舒聿建議,爸媽可藉由日常生活中的身體互動,慢慢將器官的位置及名稱帶入對話,例如,幫寶寶洗澡、穿衣服或玩遊戲時,一一和孩子說明:這是吃東西的嘴巴、這裡是手指、頭髮等,讓孩子清楚知道被觸碰的部位,並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是被接納的。 家長先放鬆.孩子才能自在學習 孩子會在上述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的身體,性器官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然而,許多成人並未接受過完整的性教育,因此,要自然地使用性器官的正確名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可透過有意識的練習,幫自己做好準備。 繪本是最佳入門工具 談論性的自在度需要練習,楊舒聿心理師建議,爸媽可先從繪本入門,有些為小小孩設計的繪本,並不會直接提及器官名稱,而是用插圖,教孩子分辨每個器官的位置及功能,讓爸媽以最自在的方式與孩子談性。 3~6歲.察覺個體間差異 隨著認知及肢體動作發展,孩子開始探索更廣闊的世界,無論和爸媽到公園散步,或者進入幼兒園,孩子得以走出原有的生活場域,遇到其他同儕、大人,並且察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像是性別以及年齡差異,意識到男生和女生的樣子、裝扮都不一樣,以及小女孩、女人之間的身體變化。 順著孩子好奇心.給予適量資訊 觀察到身體差異後,孩子第一步會先吸收資訊,吸收狀況可能視思考速度、語言及心理能力發展程度而有所不同。等到年紀增長,學得越多,思考慢慢推進,第二步就會開始對觀察到的事物感到好奇,像是問大人:「我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懷孕的媽媽肚子會變大?」 這時,家長可依循孩子的問題給予適量回答:「你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呀!懷孕時肚子變大,就是因為裡面有小寶寶。」不需一次托出全盤資訊,因為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必須細嚼慢嚥,等到充分吸收,經過一連串思考反芻,再發酵為下一次提問的基礎。 從小建立安全依附關係 楊舒聿心理師表示,六歲前的孩子還未具備自我保護能力,爸媽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當他有任何情緒、不舒服的感受,都能放心向爸媽提出討論,且不會被批評、指責,幫助孩子確信「我有時候不喜歡肩膀被碰觸、不喜歡別人這樣看我」等想法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孩子將對自己的感覺更有把握,未來遇到其他人未經同意觸碰他的身體、做出任何讓他不舒服的行為,都能毫無顧忌地告訴爸媽。 ※原文刊載於2020年12月號《媽媽寶寶》406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900 ※延伸閱讀 【與幼兒談性】面對幼兒性教育,你要有的十八般武藝 用「愛」打造基礎.建立孩子正確性教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合法發生性行為的年紀是幾歲?

合法發生性行為的年紀是幾歲?

文/周雅淳 圖/shutterstock 這是我在不同的演講中經常問聽眾的問題,我發現,不管是爸爸媽媽、小孩、青少年、有時甚至是老師,都不清楚正確的答案。 正確答案是16歲(大部分人以為是18歲),規範在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裡。第221條定義了什麼是「妨害性自主」:「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為性交者」;第227條則是針對十六歲以下的特殊規定:「對於未滿十四歲之男女為性交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略)對於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為性交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長不懂如何看待孩子的性同意權 這兩個法條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就可以清楚看到,所謂「妨害性自主」,會因為當事人的年齡而有不同的界定方式:在16歲以上是主觀意願的問題,但在16歲以下意願則是不被考慮的,亦即,只要跟16歲以下的人發生性行為,不管對象是否同意,都是觸犯了妨害性自主罪。 這個本意在保護兒童及青少年的法律,卻常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對孩子造成非預期傷害。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一般人對「未成年人不具有性同意權」有很嚴重的誤會:它規範及處罰的對象是成年人,孩子是受害者以及被保護的對象。但大人,尤其是爸爸媽媽,常在處理的過程中,一方面心疼孩子的遭遇,但又對孩子「不聽老人言」感到生氣,同時又對自己「管教無方」感到萬分自責。 在雙方合意的案件中,這個狀況尤其明顯:在這個年齡發生性行為往往超乎父母預期,有時爸爸媽媽的憤怒甚至會大到令孩子難以招架,我們在這些事件的現場,總是看到一次又一次依著性別的不同,男孩女孩被爸媽用情緒性甚至羞辱的言詞痛罵,大致總不脫責備男孩:「你怎麼對對方負責?」痛罵女孩:「你怎麼那麼隨便?」 不要等到青春期才與孩子談性 對青少年的爸媽,我總會說,不管多生氣,請先忍住所有想說的話,放下所有先前對孩子的期待,重新看待這個我們常常忘記已經不是嬰兒的小孩,要知道每一句責難,都是把孩子推向孤立與恐懼的深淵。但我們大部分的讀者孩子都還小,為什麼現在就要討論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不是等到孩子青春期了才需要面對,甚至若沒有從小到大建立討論的習慣和默契,「性」在青春期就變成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就算有談,絕大部分的大人,都只停留在「要懂得保護自己」這句話,至於要保護什麼、身體是什麼、可以用來做為自我保護工具的相關法律等,都不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釐清,再加上「性」本來就牽涉了每個人不同的道德底線,若沒有長期的互相理解,爸媽和孩子在赫然發現彼此差異的那個瞬間,常常會很不幸地伴隨了彼此傷害。 所以,我們的孩子很小,我們的機會正好:增進對相關法律的理解,檢視自己對身體和性的態度,好好回顧我們在青春期與大人的各種衝撞以及背後的想法,那麼,我們可能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建立當青春期到來時,彼此可以不要那麼衝突的基礎。 ※原文刊載於2020年11月號《媽媽寶寶》405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604 ※延伸閱讀 性教育也是愛的教育,用平常心教孩子!認識身體部位、界線...0~6歲分齡教學重點一次掌握! 爸爸什麼時候開始不能跟女兒洗澡?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成為「老大」是需要練習的!和孩子一起迎接二寶,善用同理與陪伴克服老大情節

成為「老大」是需要練習的!和孩子一起迎接二寶,善用同理與陪伴克服老大情節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王巧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所有人都在為二寶誕生而歡欣鼓舞時,卻好像有一個人「開心不起來」?原本獨享家中資源與關愛的孩子,突然被冠上「哥哥姊姊」的稱號,又被要求要懂得分享,心中難免不是滋味。提醒媽咪從得知懷上二寶後,就能開始一點一滴將這個新生命融入大寶的生活中,幫助大寶做好心理建設,提早接納即將到來的弟弟妹妹。 試想你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是老闆唯一,也最信任的員工,你們一同努力打拚,共創許多輝煌成績,也培養出深厚的革命情感。然而,有一天,老闆宣布公司將拓展新業務,聘請了一位新進員工,並要求你多多關照新人,同時將你手上的資源及人脈都無條件與他共享,老闆也將目光都轉移到這位新人身上,這時的你,會是期待、困惑,或者不安呢? 這個情境,就如同家中大寶迎接二寶出生時,眼看原本由自己獨享的資源,必須分給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妹妹,心裡一定充滿矛盾,但員工可以離開公司,孩子卻無從選擇,因此可能出現鬧脾氣、愛黏人、無理取鬧,甚至退化的行為,像是原本已經學會自己吃飯、如廁,卻突然變得不會使用餐具、尿褲子,或在學校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不守規矩等舉動。 同理孩子的真實感受 當大寶故意做出這些會引發大人斥責的行為,其實並非想找大人麻煩,而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尤其年紀小的孩子,可能還無法辨識與完整表達情緒,只能透過行動,向爸媽呼喊:「把拔馬麻!我真的很愛你們!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不看看我?」孩子寧願被斥責,也不願意被爸媽忽略。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王巧涵表示,若孩子出現這些情況,爸媽先別急著苛責孩子,只要維持與平時一樣的態度,冷靜處理即可,但在處理過程中,可試著同理孩子,例如:「你想要做一些事情,讓爸爸媽媽可以回到你身邊陪你,對不對?」說出孩子可能感受到的孤單或委屈,也藉此機會向孩子解釋:「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你喔,因為我們的時間和力量有限,有時候需要先照顧弟弟妹妹,但是爸爸媽媽一定會努力,讓你不孤單。」 適時邀請大寶參與懷孕過程 對孩子來說,迎接一個「突如其來」的家庭成員,以及自己要「成為哥哥姊姊」都是第一次,感到困惑實屬正常,王巧涵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以從孕期起,慢慢建立大寶與弟弟妹妹的關係,像是帶著大寶參與產檢過程、一起看超音波照片、摸摸媽咪的肚皮,感受胎動,讓大寶對肚子裡的新生命感到好奇與期待。 另一方面,鼓勵大寶與胎兒互動,也有助大寶漸漸習慣新家庭成員的存在。讓孩子每天都跟二寶打招呼,和他說說今天發生的事情、準備育嬰用品時,邀請大寶幫忙分類二寶的衣物,都是很好的方法。此外,爸爸媽媽也能代替胎兒回答:「妹妹說你唱歌好好聽喔!」、「弟弟好期待可以出來和你一起玩!」幫助大寶加深與二寶的情感連結。 以溫柔堅定的態度制止孩子的負面行為 若偶然發現大寶有欺負二寶的情況,除了在第一時間制止,事後也應針對行為背後的動機溝通並予以同理,詢問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弟弟妹妹,因為他把爸爸媽媽都搶走了,你這樣做只是想要找回爸媽對不對?」其實孩子很需要被看見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否則若只有行為被制止,情緒卻沒有被同理,孩子就會停留在「自己做了一件壞事,所以是一個壞孩子,爸媽才不愛他」的窠臼裡,甚至嘗試更多負面行為來測試爸媽是否愛他、接納他。 每個孩子都有隱藏在內心角落的陰暗面,但爸媽毋須擔心,反而要以接納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就算有不好的一面,爸媽都會一樣愛他,當孩子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樣被爸媽所接納,就不會執著於測試爸媽對他的愛。而爸媽也須給孩子一些時間及信心,相信孩子正在努力消化內心的矛盾,試著扮演一個好哥哥、好姊姊。 ※原文刊載於2020年11月號《媽媽寶寶》405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581 ※延伸閱讀 當大寶遇上二寶.是伴不是拌 即將迎接二寶出生,但孩子準備好當「老大」了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玩玩具!爸媽容易出現的5NG&陪玩4重點

孩子玩玩具!爸媽容易出現的5NG&陪玩4重點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李雅惠.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陳怡潔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著孩子拿起玩具搖啊搖,或是放進嘴巴,想要嘗試看看好玩的地方在哪裡,無論是哪種玩法,玩具扮演著孩子認識環境的媒介,就像成人在工作一樣,他們也努力透過玩具,學習未來各方面的能力。 爸媽容易出現的NG行為 既然玩具對孩子好處多多,爸媽在挑選玩具時,記得避免以下這些NG行為: 1.存有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有些爸媽會認為車子、機器人是男生的玩具,洋娃娃、扮家家酒才是女生的玩具,在挑選時存有性別刻板印象。提醒爸媽,所有玩具都沒有所謂的性別限制,孩子有興趣才是重點。 2.年齡不符就不能玩:看到孩子挑的玩具,爸媽可能會脫口說出「這是寶寶玩的玩具」、「那是哥哥姐姐才能玩,你還不會玩」,認為玩具的建議年齡與孩子不符。只要孩子表現出興趣,爸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探索,即使玩法不同也無妨,過程中感到開心更重要。 3.只買單一類型:有些爸媽只會買孩子有興趣的玩具類型,李雅惠心理師提到,這樣的做法沒有不行,但還是建議應要讓孩子多多嘗試不同種類,讓孩子學會摸索、學習,說不定會有意外發現其他興趣。 4.限制孩子的玩法:爸媽認為只有單一玩法的玩具,其實孩子能找出各式各樣的玩法,爸媽在陪玩時,不要限制玩具的各種可能性,把重點在於探索的過程,試著讓孩子發揮想像力,讓玩具變得更好玩。 5.價錢很貴就是好玩具:玩具的價錢有高有低,不是貴的玩具就一定是好玩具,也不是爸媽認為好玩,孩子就一定會喜歡玩。李雅惠心理師舉例,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只是在腳上綁上能發出聲音的小東西,或是在寶特瓶內倒入豆子自製搖鈴,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甚至玩上一整天。 爸媽陪玩的4個重點 要陪孩子玩,不是要爸媽坐在旁邊做自己的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陳怡潔點出4項爸媽陪玩的重點: 1.要陪也要教孩子玩:爸媽陪玩時,不要一次給很多玩具,之後就在旁滑手機、做自己的事。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因為他們還無法自己探索、玩出多種不同的遊戲方法,很多孩子自己玩了一下就會開始覺得無聊。爸媽要擔任引導的角色,利用不同的玩具類型,跟孩子創造出更多玩法。 2.玩具難易度要拿捏:給孩子的玩具,建議以能自行完成,但須有點挑戰性為主,而具有挑戰性的部分,就需要爸媽與孩子一同合作完成,可達到陪玩及引導的親子共遊樂趣。 3.不要過度幫忙:有時爸媽會太心急,孩子玩的技巧還不熟練,能摸索或嘗試很多次,大人就會急著想要幫忙。孩子都是需要反覆的練習,爸媽要讓孩子多多動手,並試著想辦法解決,必要時給予引導及提示,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 4.加入小比賽玩法:在陪玩的過程中,可以透過比賽的方式、誇張的語調,增加趣味感,但不要讓孩子養成輸贏的習慣,也要避免說出「你怎麼都做不完,快一點」等催促話語,就算孩子輸了,也可以大大的獎勵孩子願意嘗試或參與的動機。 ※原文刊載於2020年11月號《媽媽寶寶》405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643 ※延伸閱讀 一收玩具就賴皮!6妙招讓寶貝學會主動收拾 為什麼寶寶喜歡往下扔東西?專家:好奇心使然,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哺乳始終瘦不下來?原因可能是這個!營養師分享產後媽媽適合的減肥法!

產後哺乳始終瘦不下來?原因可能是這個!營養師分享產後媽媽適合的減肥法!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昕新診所營養師夏子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生產結束後的月子期,對於產後媽媽來說是調養身體的最佳時機,各方面的營養都要很講究,如內心存有瘦身念頭的媽媽,建議在進行完約4週的月子期之後,再開始著手較妥當。 哺乳量多寡.影響熱量的消耗 做完月子後,想要繼續哺乳的媽媽,因為所需消耗熱量較多,建議每日可多增加約500大卡,以補足營養給寶寶。除了熱量外,昕新診所營養師夏子雯提醒,每日也要增加15公克的優質蛋白質,能提升母乳的品質與量,蛋白質的來源最好挑選動物性的蛋白質食物,像是肉、魚、蛋、奶類等。同時也別忘了攝取水分,每天至少喝足2,500〜3,000c.c.。 有些媽媽不禁會好奇:「大家不是說哺乳瘦得比較快,但我好像是例外?」夏子雯營養師解釋,哺乳媽媽會有這樣的疑問,可能原因來自於哺乳量,即使媽媽的哺乳時間長,但每次擠出來的量都只有一些些,熱量消耗不夠,體重自然就不會下降太多,同時媽媽也要留意飲食內容,是否有吃到退奶食物(像是常見的韭菜、麥芽等),或是攝取油脂過多,導致身上的脂肪不減反增,也會讓乳汁變得濃稠而塞住。 這些控制飲食的方法,可行嗎? 瘦身可說是多數女性無止盡的追求目標,現今也有多種流行的減肥法,像是大家常聽到的綠拿鐵、生酮飲食、168斷食法等,如果產後媽媽想嘗試,可行嗎? 夏子雯營養師說明,綠拿鐵並不能算是一種減肥方法,其做法是將蔬菜(可稍微汆燙)、新鮮水果,或是再搭配堅果、燕麥、豆漿等打成綠拿鐵,只能當作幫助每日均衡飲食的飲品之一;生酮飲食作法過於嚴格,且油脂的攝取比例大幅提升,也不適合產後媽媽使用。沒有在哺乳的媽媽,反而可試試減醣飲食、168斷食法,夏子雯營養師補充,如果16/8(8小時進食,16小時不吃東西)的斷食法,媽媽一開始覺得有困難,可以先從12/12、14/10開始做起,適時產生飢餓感,身體脂肪才會開始燃燒,以達到降低體重的效果。 ※原文刊載於2020年11月號《媽媽寶寶》405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693 ※延伸閱讀 產婦的營養對於孩子的健康!擔心坐月子補過頭又沒奶?營養師提供三階段的飲食重點 產後手一扯,頭髮大把大把的掉,掉髮量都快堵塞排水孔……補足2種營養,就能延緩產後落髮!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小柔看到女兒第一天上幼兒園,眼淚嘩啦嘩啦掉下來……內心感嘆:都已經是第三個孩子,怎麼還是這麼難放手!

黃小柔看到女兒第一天上幼兒園,眼淚嘩啦嘩啦掉下來……內心感嘆:都已經是第三個孩子,怎麼還是這麼難放手!

文.圖/黃小柔 有關小柔 以4 In Love女子演唱團體出道,卸下歌手身分,轉往戲劇、主持等方面發展。2017年晉升為三寶媽,透過這個專欄,她想分享的不只有育兒,還有女性在自我、在感情上會面臨到的種種點滴,盼與讀者一同成長。 前一陣子,我跟我家老爺在討論,最近的防疫生活好像沒那麼緊張了,是不是該讓老三米米,也跟著哥哥姊姊一樣準備到幼稚園上課? 會有這樣的想法,除了是因為可以有更好的環境學習,身為爸媽的我們,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安排其他事情,所以決定在新學期即將開始之際,就讓米米去念幼兒園吧! 第一天上學.還是依依不捨 之前有經歷過哥哥姊姊上課的經驗,這次,我信心滿滿的跟老爺說:不會再像之前那樣,依依不捨還外加十八相送,每隔幾個小時還要打電話到幼稚園關心「他們有沒有哭?」「有沒有找媽媽?」「需不需要我提早去接他們?」當下老爺聽完,只有淡淡的微笑並沒有回答,當時的我還在想:怎麼不跟我互動呢? 直到真正上課的那天,我才懂為什麼他這樣笑,因為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那一刻,我還是一樣淚眼汪汪、依依不捨,心情不好一整天! 媽媽們都要學會放手 天啊!當米米一上娃娃車,老師接手抱著的同時,米米馬上尖叫哭著雙手揮著,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媽媽」,他以為跟往常一樣,下樓只是要送哥哥姊姊上學,誰知道這次真的要去上課!就算我前一個禮拜就開始洗腦「學校超級好玩,有很多同學可以陪他,超棒的。」當下我就知道他完全沒有get到所有練習。 看著他坐在娃娃車裡,哭到不能自己的模樣,我的眼淚直接爆炸性嘩啦嘩啦地掉下來,就算已經是第三個孩子,還是一樣捨不得啊!甚至還會到校偷看她上課的樣子,連老師都看不下去,要我學會放手讓她學會成長獨立,好吧!就這樣忍了一個禮拜後,米米上車不哭了,可以跟哥哥姊姊一樣會跟我揮手再見。 我想所有的媽媽們都跟我一樣,看到孩子這樣努力勇敢著適應,都會感到相當欣慰。希望以後的日子,我們都要加油呀!孩子們,媽媽也會跟你們一樣努力,學著更堅強點,一言為定,好嗎? ※原文刊載於2020年09月號《媽媽寶寶》40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084 ※延伸閱讀 孩子假期結束是另一場噩夢開始?分離焦慮、開學症候群解決妙招,三症狀先檢視自己與孩子的負面情緒 分離焦慮的克服,從嬰兒到幼兒園階段的分齡拆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人間裡的金智英

人間裡的金智英

文/Autume  編輯/葉怡君 從一個時尚雜誌的高階主管,搬到了宜蘭,成為地方媳婦。那些無法說明白的憋屈,讓她生了病,從身體到心靈都是。還好,她終於找到了善待自己的方式。金智英,她什麼都有,看似幸福,可是,在那個狀態下她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似乎是不對勁了!「那個不對勁,就是妳好像被婚姻丟包了——妳在家的現場,但妳知道自己無法融入。」她說。 曾郡秋,京秋文化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是個創業者,作家,也同時是個小男孩的媽媽。 8年前,她居住在台北,為一時尚雜誌集團的高階主管, 2012年她決定辭掉工作從台北搬至宜蘭,在辭掉工作前的那幾個月,她說她開始看了很多跟教養有關的書,然後常常在辦公室落淚,她覺得好媽媽好像應該要有一種樣子,可是她對自己是否能成為那樣子的媽媽一點信心都沒有。她非常害怕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比方兒子很小的時候,她鼓起勇氣用推車帶孩子出去玩,「沒有人知道我心裡非常緊張,包括我自己。直到我常常夢見我不小心把小孩落在便利商店,我才發現自己壓力很大……」 從身體的密室裡,發現自己的心事 很多人聽到她要搬到宜蘭,甚至還要和婆婆住時,都會勸她在想一想,但她說,她認為婆婆的個性很好,相對坊間聽到的各類婆媳傳聞來說,她跟婆婆之間並沒有那樣的狀況。 2016年8月中秋節前,郡秋說她摸到自己胸部有一個非常小卻硬、且不規則的塊狀物,「我當時想,X的,不會中了吧!」經過一番檢查後,逞強的她自己一個人前往診療室聽取檢查報告。 當醫生宣布她得到零期乳癌時,隨即問她:「妳還好嗎?」她還笑笑回醫生:這有什麼了不起,零期又不是沒得治?「可是我一出了診療室,我就坐在一樓大廳大哭!」 那時候,她突然覺得很委屈,「那時候我先生打電話給我,我反而更難過,完全不想和他說話。」走出醫院大門,她在對面停車場上又大哭,「我就讓自己哭出聲音來,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矛盾,是我要他不要陪我來,但我又覺得沒人陪的我,原來心裡超委屈。」 幸福,是這樣嗎? 那,金智英在哪? 電影裡的金智英分裂了,祖先鬼魂找上了金智英,她才開始明白自己早被無形的傳統價值觀一圈圈圍了起來,都快滅頂了。 「生病之後,我才發現,自己也是被傳統價值觀一圈圈圍起來了⋯⋯」 有一次她和婆婆深聊,才知道婆婆過往對公公的用心,「她說丈夫出門時她會把丈夫要穿的衣服都準備好,還會端一杯茶給丈夫喝⋯⋯」婆婆是這樣的女性,「但我呢?我花很多時間在事業經營上,我對家事無能,如果說我有哪一點像傳統婦女,那大概就是我還蠻愛煮飯的,但要我煮三餐我也是會翻臉的。」 在這樣一個被傳統觀念建立起來的家裡生活,對一個完全不傳統的她來說,當然這裡面會有很多挑戰,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郡秋說,有些事她只能留給她自己,「有些事真的很私人,攤開來說對大家都很不公平,我只能說,我發覺自己的不快樂和壓力,是源自於傳統觀念對於女性的期待,我幹嘛啊我,我就算重新投胎也不可能變得像我婆婆一樣啊,那就做我自己。」 滿足於熱愛的事,開始善待自己 找到答案後,她開始真誠面對和滿足自己。2019年她開始完全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做了京秋文化第一套產品——台灣好色,就是復刻台灣戒嚴年代出版的台語情色廣播劇,這套產品的情色場景好聽又好笑之外,它是一套保存古台語非常重要的文資材。」 除此之外,關注台灣飲食文化歷史的她,也在去年辦了一場「好色辦桌」,「辦桌文化很重要,它是唯一能把台灣菜的人情、自由、和講究民俗完整呈現的一個脈絡。」最重要的是,媽媽這個角色,「我愛我兒子,那就永遠不要懷疑自己是個最適合他的媽媽,如果無法接受被貼標籤,那就不要接受。」 現在的郡秋,知道全世界沒有善待她的不是別人,而是她自己,「你要我說搬到羅東這幾年的事,我覺得我己經可以遠遠的看著它們,然後覺得這一切是多麼幸運的,因為沒有當時,哪來的此刻。」 ※原文刊載於2020年09月號《媽媽寶寶》40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023 ※延伸閱讀 【母親群像】三寶媽一人帶孩子獨闖10多國旅遊!郭銘蘭 : 關於旅行這件事,大人準備好了,就相信孩子! 【母親群像】懷孕七月跑半馬,網友說她「沒資格當媽媽」。媽媽跑者雷理莎:我眼裡有孩子,也有遠方那條終點線。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米其林餐廳在你家!孩子做飯、擺盤樣樣行,只要父母敢放手,台灣版小小廚神就在妳家!

米其林餐廳在你家!孩子做飯、擺盤樣樣行,只要父母敢放手,台灣版小小廚神就在妳家!

文/黃煜嵐 諮詢採訪暨圖片提供/德築集團共同創辦人Helen 讓孩子煮一頓飯給自己吃,是許多父母可能等到孩子成年後都等不到的「驚喜」,更有父母打趣道:與其期待孩子煮飯,教他們怎麼訂購外送比較快。但若妳有看過美國實境秀節目《小小廚神》,妳就可以知道孩子煮起飯來,可不比大人差,甚至還能更好!Helen信誓旦旦的跟所有爸媽打包票,孩子兩歲半的時候就可以進廚房幫忙,而他們的表現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來得厲害更多! 爸媽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訓練孩子掌廚的訣竅,並不在於每個步驟慢慢教,而是父母做一遍,孩子在旁邊觀摩,若他們有想要參與哪個步驟,父母再讓孩子去接手。剛開始也不著急,先從較簡單的洗菜開始,再到切菜、放食材進鍋子、撒調味及最後的擺盤等。經過經驗的累積,孩子們已經能做出法國牛奶吐司、煎蔥油餅/蘿蔔糕等豐富菜色。 料理食物也能培養美感 怎麼說煮飯也能培養美感呢?擺盤、配色、選擇使用的器皿,都是美感的呈現。如果是雙薪家庭,可能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準備三餐,Helen表示,請孩子幫忙清洗水果,或是將切好的水果照顏色、形狀,依照自己的方式擺盤;另一個則是幫忙插上生日蛋糕的蠟燭,她說,可別小看這一根小蠟燭,怎麼插、插在哪可都是學問。這都是在日常中,很實用幫孩子建立美感的小訓練。 孩子需要成就感 現在的他們幾乎能獨立完成一道料理,過程中,除了父母耐心的陪伴外,更得加上父母不吝嗇的稱讚,小至一個蔬果的形狀切得好美,大至這道料理擺盤創意。我們都知道孩子在成長路上,最需要的就是從父母的正向態度中獲得成就感,幫助自己找到自我認同。 成就感促使一個人更加茁壯邁向成功的推力,我們在職場奔波為了三餐溫飽外,更希望可以獲成就感;而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們做一件事情得不到父母的讚美與認同,他們會逐漸喪失對事物的熱忱,因此父母的讚美是孩子通往成功路上最棒的催化劑。 父母決定料理工具.而不是限制孩子 不論任何年紀,都有適合小孩做的料理,全看父母願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做做看。Helen更是舉例,很多朋友的小孩來她家玩,從沒碰過料理的他們,也都有模有樣地,把自己烹飪到色香味俱全的菜端上桌。 Helen知道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會被噴油燙到、被菜刀切到,但她認為,反而能藉此提升孩子的受挫力,因為受傷而不敢繼續料理也沒關係,等到下次孩子願意再自己嘗試一次時,父母只需要口頭提醒:「上次哪裡沒有注意到,這次要小心」即可。如果怕被油噴到,父母就準備長一點的夾子;如果盤子不慎打破,當作孩子成長的投資,再買一個就好。畢竟,誰的成長沒有跌過一次跤呢? ※原文刊載於2020年09月號《媽媽寶寶》40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080 ※延伸閱讀 善用空間、家具教孩子生活自理和創意!看三寶媽如何把「家」翻轉成孩子的大玩伴 幼兒學會自己清潔、主動收拾玩具,就靠這幾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要喝水嗎?長輩真心覺得要,就讓兒科醫師給個專業說法!

寶寶要喝水嗎?長輩真心覺得要,就讓兒科醫師給個專業說法!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林湘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育兒照護上,總有一些問題存在長輩與年輕人的認知差距中,而不斷被討論。其中,要不要讓寶寶喝水就是討論度很高的問題之一,「要不要喝水」常常是爸爸媽媽被長輩交代去門診時要問醫師的問題!建議如果育兒上溝通不順時,帶寶寶去健兒門診或看病時,不妨邀長輩一起去,讓兒科醫師來跟長輩解說。 喝水,的確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再忙,也要適時喝杯水,特別在運動時、天氣熱、流汗時,需要多喝水,以保持體內水分的平衡。 吃副食品前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喝水 對成人來說,喝水很重要;但是對寶寶來說,喝水並不是那麼需要做的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林湘瑜表示,「WHO建議6個月前的寶寶應以純母乳哺育,6個月以後吃副食品,因為部分落後國家存在水源髒汙的問題,讓嬰兒只喝母乳,相對安全」。 相較WHO建議寶寶6個月大吃副食品的時程,台灣兒科醫學會則建議寶寶4至6個月大就可開始吃副食品。也就是說,「至少在寶寶滿4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前,不管喝母奶或是配方奶,水分量都已經非常足夠,不需要另外喝水」。 林湘瑜醫師表示,「寶寶開始嘗試副食品,重點不在吃多少,而是讓寶寶練習咀嚼、吞嚥,鍛鍊口腔肌肉,可促進日後的構音正確。所以,只要寶寶願意吃,且能吸收就好」。 寶寶喝水有階段性做法 由於寶寶對副食品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吃的量不免有所差異,有的寶寶從4個月大開始嘗試,到5個月大時,大概就可取代一餐的奶量;也有的寶寶跟爸爸媽媽會出現副食品拉鋸戰,經過了一兩個月仍只有少少的進食量。但總之吃了副食品後,減少了奶量,自然也少了水分的攝取量,所以可適度補充水分。 開始吃副食品 她指出,「開始吃副食品就表示:奶會喝得比較少一點點,也就是水分會少一點點,建議在每餐後一樣用小湯匙餵寶寶喝幾口水,讓他練習喝水,也可當做口腔清潔。」 寶寶7、8個月大 當寶寶7、8個月大,可在不需協助下能獨立坐穩,且雙手會拿東西,「就可用練習水杯喝水,不過,練習水杯裡面不可以放水、母奶、配方奶以外的東西」。有的媽媽會問「天然的果汁呢?」林湘瑜醫師強調,「雖然天然的果汁很好,但不行讓寶寶當水喝,寶寶練習喝水,可幫助他熟悉水的味道」。 寶寶滿1歲 至於1歲以後的寶寶,應進入一天吃三餐的飲食模式,奶類一天約喝400c.c.~600c.c.,水的部分則一天喝上1~4杯,「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寶寶會自行表達『渴』的需求」。 掌握寶寶喝水量 林湘瑜醫師表示,在門診的確很常見父母詢問:「要不要讓寶寶喝水?」她提醒,父母應認知「寶寶在吃副食品前,餵奶就等於餵水,母乳80~90%是水分,所以,不必要另外餵寶寶喝水,更不能餵寶寶喝紅嬰水或糖水」。 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則可參考以下的每日喝水量: .6個月大到12個月大:120c.c.~240c.c.。 .1到2歲:240c.c.~1,000c.c.。 .2歲到5歲:240c.c.~1,200c.c.。 她指出,這些水量是在一天內分次讓寶寶喝的總量,不需要一次喝很多,「寶寶若一次喝進太多水,容易吃不下東西,而使血糖變低,易讓寶寶更覺得餓」。 ※原文刊載於2020年09月號《媽媽寶寶》40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038 ※延伸閱讀 寶寶喝夠了嗎?資深護理長教你判斷0〜1歲嬰兒奶量 滿1歲的孩子不能再以奶類為主食,不好好吃飯,小心腹脹、便祕、腹瀉通通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