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建築健康防護網!寶寶疫苗接種Q&A

建築健康防護網!寶寶疫苗接種Q&A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佩佩婦幼診所院長鄒溎哲 當寶寶出生約6個月後,體內從母體而來的抗體逐漸下降,這時就必須透過疫苗來增強保護力!以下整理5題疫苗Q&A,解決爸媽們的心中疑惑。 Q1:能夠讓寶寶乖乖打疫苗的安撫方法?  爸媽可先進行事前溝通,幫忙建立好心理準備,像是對小朋友說:「打預防針對身體很好喔!能夠讓你不生病住院;過程就像被蚊子叮一下而已,不用害怕。」施打過前,護理人員也會詳細說明施打步驟,讓家長和寶寶清楚了解。爸媽也能帶些寶寶喜歡的布偶、玩具等,轉移注意力,完成施打後,也會給予貼紙或是小玩具當作獎勵。 Q2:當孩子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延後施打? 「當寶寶出現發燒、食慾不振、活動力明顯下降時,就會建議延後施打疫苗。」由於部分疫苗施打後會出現不良反應,可能會與疾病所導致的症狀混淆,尤其是接種活性減毒疫苗,反應會更明顯。例如出生滿5個月要打的卡介苗,可在年齡5〜8個月間施打,爸媽可以等寶寶狀況穩定再接種即可。 Q3:如果要出國半年,寶寶的疫苗應要提前打,還是延後打? 一般來說,寶寶手冊上黃卡上所標註的,皆傾向最小接種年齡及最短接種間隔。換言之,寶寶必須到達規定的年紀,才能施打適合的疫苗,故無法提前施打。 提醒爸媽,如果是選擇到麻疹疫情盛行的國家旅遊,例如: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建議6個月以上,未滿12個月的寶寶,在出國前自費打一劑麻疹疫苗,做好預防的工作。但寶寶滿12個月後,仍需施打原訂的公費疫苗,以達到最完整的保護力。 Q4:早產兒的施打時程該如何計算?  早產兒指的是37週前出生的寶寶。施打疫苗的時程,是根據實際年齡。若需要評估頭圍、體重、身高,或是發展里程碑時,則會使用「矯正年齡」。所謂矯正年齡,就是指由預產期當天開始算的年齡。不論寶寶何時出生,以「現在日期」減去「預產日期」,即可計算出寶寶的「矯正年齡」。 雖然早產兒是根據實際年齡施打,但有部分疫苗必須達到足夠的體重才能接種,如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寶寶體重需達到2,000公克以上;卡介苗則需達到2,500公克以上,才可接種。 Q5:到衛生所、診所、大醫院施打疫苗,會有哪些差別?  無論是醫學中心、衛生所、診所等醫療機構,公費疫苗的來源都是衛生局。醫療院所要先符合冷運冷藏管理、備有急救設備等相關規範,經衛生局評估合格後並簽約,才可協助施打疫苗。醫療院所定期會向衛生所申請疫苗,再透過冷藏配送至各單位。而寶寶在施打疫苗後,醫療院所也會整理好報表,上傳至雲端系統,健保卡內也有註記。因此,只要是合格的醫療院所,爸媽都可放心前往施打。 ※原文刊載於2020年07月號《媽媽寶寶》40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7754 ※延伸閱讀 流感出現兩個死亡案例!流感高峰期趕緊施打疫苗 新手爸媽照過來!輪狀病毒是五歲以前幼兒腹瀉住院主因!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開心動手玩 小小創意無限大

開心動手玩 小小創意無限大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 玩黏土、著色、摺紙等,看似簡單的手作遊戲,其實藏有大大的學問!進行手作活動時,有助於孩子的心智發展歷程,爸媽的參與及陪伴更為重要,能讓這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多多動手玩.培養認知能力也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精細動作的發展,與認知發展有高度的關聯性!」吳姿盈職能治療師表示,當孩子看到大人示範動作時,會開始學習觀察、思考與模仿,在執行動作的過程中,也會根據多次練習及得到的結果嘗試調整動作,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促進孩子的觀察與模仿、對指令步驟的理解跟記憶、動作計劃與控制等能力。 過程中,同時也帶給孩子許多空間的概念,像是根據大人給予的指示,判斷自己是該畫直線或是斜線;在玩串珠遊戲時,還沒有空間概念的孩子常常會有讓珠子「同進同出」的情況,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孩子就能修正原本的想法,了解到「珠珠從這端串進去,會從另一端出來」。吳姿盈職能治療師也提到,「這些精細動作的發展,都是生活自理的基礎」,像是使用餐具、綁鞋帶、扣釦子、拉拉鍊等,這些都是上小學前必須要會的技能,建議爸媽在學齡前就帶孩子練習,否則進小學後,重心大多會放在課業上,當這些技能又不上手時,孩子會覺得更加挫折。 參與及陪伴很重要.出手協助請放在最後一步 孩子在開始學習時,當然無法馬上上手,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到,爸媽不要期待孩子用聽的就會懂,他們需要的是更多視覺的刺激,因此「示範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同時也要思考「要引導跟協助孩子到哪個程度」,她提到,有些爸媽因為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要求孩子都要會做,或是過度協助,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效果。 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供一些原則,提醒爸媽在與孩子一起動手玩時,不要急於幫孩子做,循序漸進的做法才能讓孩子的發展不受限! 1.示範:首先爸媽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過程中也要將技巧說出來,像是「這個地方要黏緊;這個圓圈要塗滿。」觀察孩子是否能夠成功被引導,如果可以,表示孩子其實是可以自己做到的;但如果示範完孩子還是不會,那就再示範一次,可能是因為孩子沒聽懂,鼓勵他再練習做一次。 2.適度介入:當上述的做法進行多次後,確認孩子還是無法順利完成,爸媽這時再適度給予動作上的引導。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醒,一定要將這個動作擺到最後一步,同時也要從過程中思考,「這項活動是否已超過孩子的能力」,才會導致孩子無法成功。 3.再次確認:給予動作協助後,孩子順利完成了動作,爸媽若想要再次確認孩子是否真的學會怎麼做,藉由鼓勵式的話語,像是「我幫你剪了一個圓形,那換你自己剪一個好嗎?」類似的說法,引導孩子自己再做一次。  4.互相回饋:建議家長要跟孩子互相給予回饋,並且參與及陪伴整個過程,會讓動手玩這件事變得更加豐富。在動手玩的過程中,不吝嗇地給孩子稱讚,例如「今天很專心喔!」「雖然一開始還不太會,但再跟你說一次後,你就會了,而且都沒有生氣,真棒!」增強孩子好的表現。爸媽也能與孩子分別做一個,看到彼此的成品後,爸媽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我做得怎麼樣?」彼此稱讚及分享,能讓孩子更有信心。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7362 ※延伸閱讀 寶寶身心發展【認知篇】:順應bobo認知發展.從遊戲培養理解力 2020年10大 生育、親子教養新趨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玩起來比孩子還瘋!作家葉揚童言童語,跟孩子一起重新當孩子

玩起來比孩子還瘋!作家葉揚童言童語,跟孩子一起重新當孩子

文/葉怡君  圖/葉揚 葉揚蹲下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跟孩子一起建立了一個宇宙觀。在那個小小宇宙裡,她自己也是一個孩子。 跟孩子玩的時候,葉揚是個一個玩起來比小孩還要瘋的大孩子。 有時候,她會跟羅比在地上鋪一堆枕頭,然後跟孩子玩從床上跳下來的遊戲。葉揚的老公彼得超不喜歡這個遊戲的,可是她自有一套理論:「沒有風險就不好玩了啊!」」 「我是一個蠻可以玩的玩伴。常常自己也玩得很入迷。如果今天羅比要找我打球,我就會問:你是哪一隊?大人是一個很可憐的動物,需要很多細節去填補才能玩得起勁,而且我以前是寫小說嘛,我就會需要更多細節。這時我就會問羅比:你的背景故事是什麼呢?我想要更入戲一點。我承認我也不是一個擅長當媽媽的人,有時候,我也會當的很煩。但只要能夠一起進入情境,一起故事架構好,我就會玩得比較樂。進入孩子的故事裡,你就不只是媽媽」   為什麼要用孩子的視角呢?「因為他的視角比我的有趣啊!」 新作品《總裁獅子頭》,羅比的童言童語逗樂、也療癒了許多讀者,在葉揚的文字中,你可以發現,葉揚經常是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與他聊天。因為是孩子與孩子,他們的聊天內容就可以無限延伸。 為什麼要用孩子的視角呢?葉揚說:「因為他的視角比我的有趣啊!」她舉例,前幾天,羅比問她:「如果有一天如果人的臉都變成屁股怎麼辦?」葉揚說:如果全世界都變成屁股,那我也只能接受啊!繼續活下去。羅比又問他:「那如果只有我跟你和爸爸三個人呢?你還有辦法勇敢嗎?」 想想,還真有哲理!跌倒站起來,要勇敢還蠻容易的,但人臉變成屁股,還要勇敢,這層級就還挺高的。 面對成人的世界,很多事情都是曲曲折折的,但是兒子羅比每每提供她有趣的視角,每天直球對決回答她的問題。在他的世界裡快樂又單純,有幸進入這個世界,是身為母親的小幸運。 樂見媽媽力抬頭,育兒是一件有價值、有生產力的事 現在葉揚每天的生活節奏還是很緊湊,她依然是外商公司的業務主管,也還堅持著寫作,出了新書要跑宣傳行程,前陣子甚至還跨足作電影編劇。 「其實我也很難拿捏時間的平衡,前一兩年,我甚至經歷嚴重的失眠,精神很緊繃,因為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寫作是我很熱愛的事,就算只有30分鐘,都可以讓我進入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只要你夠熱愛,你就堅持得下去。」  儘管人生會因為成為母親,有所取捨,但是當了媽媽之後,很神奇的是,你的心會告訴你,什麼才是心裡最在乎的事。 「像我很樂見到現在職場中,有些媽媽,因為有了孩子,而轉換型態工作,或自願減少工時。我覺得很好的原因是,因為以往的社會只重視生產力,好像育兒就是一件沒有生產力的事情。但現在媽媽們會把自己在乎的事情放桌面上。當媽媽是她在乎的工作、身分,而她自己也願意調整自己工作時間,這是時代的進步。」 不像從前,社會的普世價值可能會認為,兼職工作沒有全職好,或者媽媽不工作,是因為「非得」照顧小孩,是不得不的犧牲。但現在許多媽媽已經不覺得減少工時是丟臉的事情了,因為跟孩子相處時光的價值更高,是金錢也無法衡量的。孩子讓大人自動繳械了武器,自動改變了人生順序的排名,甚至還一點一點地動搖了世界的價值觀。也許, 這就是純真的力量吧!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focus-people/articles/17116 ※延伸閱讀 有刺青、愛健身,被大家定義成「壞媽媽」的母親勇敢反擊!好媽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誰不是在同一個「母親角色」中盡力而為呢? 《母親群像》把育嬰假用在「全職工作以外的夢想專案」!林欣誼帶著兒子全台雜貨店跑透透,在育嬰假期間完成寫書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曾因老師嚴厲批評而不願再拿起畫筆!黃小柔立誓成為孩子鐵粉,鼓勵孩子發揮無限創意!

曾因老師嚴厲批評而不願再拿起畫筆!黃小柔立誓成為孩子鐵粉,鼓勵孩子發揮無限創意!

文‧圖/黃小柔 還記得小時候,我是一個愛畫畫的孩子,沒事就愛拿著筆跟紙隨意地塗鴉,每次只要抓到空閒時間,一整個下午就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天馬行空的發想,真的好快樂!  熱衷畫畫.阿嬤找了美術老師 阿嬤發現我不同於其他孩子,對畫畫特別有興趣,配色也是特別好,因此很用心地幫我找了位美術老師。殊不知,那幾個月卻是惡夢的開始!當時,阿嬤很貼心地幫我報名12堂課,差不多持續3個月,每一次上課,阿公都會騎著摩托車,大老遠地把我送到美術教室,我永遠記得那兩小時的畫畫課,我好不開心,壓力又好大,有時候都會偷偷哭著回家,回到家就直接關在房間不出來,直到情緒好一點才裝沒事走出房門吃晚餐,這樣的狀況持續到美術課全部上完才結束! 當時的美術老師是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班上差不多有6、7個跟我相同年紀的小朋友,不同於我的想像,每次小朋友都是安靜、面無表情的坐在畫架前預備上課,而不是彼此輕鬆開心交談討論自己的作品。我記得第一次加入畫畫課,超級興奮!尤其是看到畫架上架著空白的畫布,真的會讓我這個愛畫畫的孩子,想直接衝上前好好大畫特畫。 老師嚴厲批評.許久不再拿起畫筆 女老師無精打采的介紹繪畫主題——水果靜物,準備開始畫畫前,因為是第一次上課,我發問了幾個問題,老師卻開始對我不耐煩。比如說:我問「該從哪一個先畫」或「怎麼畫」時,她都會很不高興地回答「妳想怎麼畫就怎麼畫。還沒畫,話就這麼多,怎麼能專心」,此時覺得丟臉的我就不太敢再發問。 直到距離下課最後的半小時,老師才會一個個走近指導,當老師走近我時,原本滿心期待會讚賞我一番,卻只聽見老師冷冷問一句「為什麼蘋果不是紅色的?」講完之後轉身離開,結束了我人生的第一堂畫畫課。之後的幾堂課,老師更常批評我畫得不好,我曾經跟阿嬤反應:可不可以不要再去上畫畫課,阿嬤拍拍肩膀告訴我,「傻孫子,老師都是嚴厲的,這樣才能讓妳學到東西,要好好認真學習知道嗎?」結束畫畫課後,我表示再也不要去上課,更因為這樣,好一段時間不願意再拿起筆畫畫,阿嬤也就此放棄了。 慶幸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下享受畫畫樂趣 這個陰影伴隨我好一陣子才恢復正常,可能那時候我遇到的老師真的比較特殊,加上那時都是偏嚴厲、不苟言笑的教學風格,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怕怕的。 自己有了孩子後才發現,其實不是每位老師都是這樣,現在真的有很多不錯的師資,教學風格很活潑,也讓孩子自在地享受畫畫的快樂,讓我放心不少,也真心羨慕。看著哥哥小橘跟小時候的我一樣,對畫畫充滿興趣,而且相當有天份,常常畫出令人訝異的塗鴉之外,配色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因此我都會特別給予鼓勵跟讚賞,希望他能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環境,繼續無憂無慮,開心地畫下去,媽媽永遠是你的第一個鐵粉! @媽媽的女人心事 @有關小柔 @以4 In Love女子演唱團體出道,卸下歌手身分,轉往戲劇、主持等方面發展。2017年晉升為三寶媽,透過這個專欄,她想分享的不只有育兒,還有女性在自我、在感情上會面臨到的種種點滴,盼與讀者一同成長。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7160 ※延伸閱讀 防疫在家要幹嘛?打壞人、練防身,寓教於樂的遊戲設計,黃小柔甜蜜喊:「被爸爸圈粉啦!」 小孩也有社交煩惱!黃小柔兒子與好朋友吵架,從中得到認錯的勇氣!幼時社交會影響長大後的人際關係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打造幼兒腸道健康 從均衡飲食開始

打造幼兒腸道健康 從均衡飲食開始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腸胃科主任黃清 父母養孩子,總怕孩子吃得少,尤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胖嘟嘟,更是煩惱自己的孩子怎麼吃都吃不胖,是不是腸道吸收狀況有問題?然而,期待腸道吸收狀況好,應先從建立均衡飲食習慣開始! 一直以來,孩子胖嘟嘟或是瘦巴巴,總是被長輩拿來評斷父母會不會照顧孩子的依據,對養出瘦巴巴孩子的父母來說,內心其實也是充滿百般無奈,往往只能用「吸收不好」回應長輩的關心。 腸道.把守身體健康第一關 沒錯!吸收狀況好不好,與腸道健康有所關聯。當食物進入身體後,當中的營養素經過胃的消化處理,進入腸道,由腸道所分泌的酵素分解為小分子的葡萄糖、胺基酸和脂肪酸,再經由腸道黏膜細胞吸收進入血液,最後,藉由血液循環送到全身,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腸胃科主任黃清表示,「營養是所有生理功能運作的基礎,正確且均衡自食物攝取營養,並讓健康的腸道吸收,可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 特別是近幾年盛行「腦腸軸(gut-brain axis)」一說,他解釋,「大腦與腸道雖分屬身體不同部位,但透過免疫、代謝、內分泌與神經系統而有所交流,也就是說,腸道的健康和大腦的功能會互相影響,根據研究,腸躁症、緊張壓力、憂鬱症、自閉症等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與「腦腸軸」有關。 滿1歲幼兒以一般食物為正餐 腸道健康很重要,而維護腸道健康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多元食物均衡攝取營養,讓腸道維持正常運作,並處於好菌多、壞菌少的菌叢生態。可是這對剛滿1歲的幼兒來說,是一件艱鉅的任務,畢竟剛從以奶類為主食的飲食模式,切換到跟成人吃一樣食物的模式,很難無縫接軌。黃清醫師指出,「如果副食品階段有循序漸進吃過多種食物,其實銜接成人飲食並不難,只要注意烹調時,把握將食物剁碎、煮爛或切小丁,讓孩子易於咀嚼吞嚥的原則即可」。 然而,有不少孩子在副食品階段的食用狀況不佳,進入一歲後,仍以奶類為主要營養來源,他建議,「父母應該更積極幫助孩子建立以一般食物為正餐的飲食模式,奶類則退居二線副食品」。 銜接成人食物不佳的過渡做法 對於滿1歲幼兒仍未能適應以一般食物為主餐時,不少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營養不夠,於是繼續以奶類為主食,但這樣無法讓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會影響咀嚼吞嚥的能力發展。 黃清醫師建議,父母在過渡時期可以這樣做:如果1歲以上幼兒,依然1天吃5次奶,每次180 c.c.,早晚兩次奶的量不減少,但白天3次的奶量,每次各少15c.c.,這15c.c.就用多吃一口飯代替,以1週的時間訓練每次少15c.c.的奶量,到下一週時,再練習少喝15c.c.,多吃兩口飯代替少掉的30 c.c.,逐步減少奶量並累積飯量,用180c.c.除以15c.c.等於12週,也就是說,只要父母耐心花上數週的時間,總是能讓孩子白天喝3次奶的習慣消失,改以吃正餐搭配點心的飲食模式。 他說,「為符合兒童的營養及熱量需求,健康的飲食模式應為一天吃三餐加兩次點心,點心在兩餐之間供應,且與下一餐相隔兩小時,否則會讓孩子吃過點心,到正餐時間仍有飽足感而不想吃飯」。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7176 ※延伸閱讀 偏食挑食怎麼辦? 寶寶餵食困難解決方案 食育養成從小開始【內涵篇】:食育內涵層面廣.自小培養好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露出身體部位、碰別人,不導正就成性犯罪者?教孩子建立身體界線,需要討論和試錯的空間

孩子露出身體部位、碰別人,不導正就成性犯罪者?教孩子建立身體界線,需要討論和試錯的空間

文/周雅淳 「隱私處」會隨著時空、社會、文化、年齡、規範等而有不同的定義,要留給孩子討論、試錯的空間,練習在自我與社會規則間取得平衡。 家長背負教養孩子的社會壓力 這樣的原則看似清楚,但實際做時卻相當不容易。因為我們通常會期待家長給孩子試錯的空間,但家長常需要同時扮演教育者、仲裁者、保護者等多重角色,當家長帶著孩子討論、試錯時,這些角色有時是衝突的;而當家長面對社會,往往背負了別人預設父母「瞭解並遵守社會規則,同時也能有效讓孩子習得」的期待和壓力。 只是這個「有效」,往往是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判斷,有時是很淺層的。例如在身體界線或隱私處的議題上,雖然我們談論最多的,是怎樣保護孩子或怎樣教孩子自我保護,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大人更常實際執行的教養,是要求孩子的行為舉止,例如:不能露出身體的特定部位、不能隨意碰觸別的孩子等等。 我們容易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當孩子做了以上的事情,孩子及家長往往會受到社會極大的譴責,在過去,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例子,甚至會在網路、媒體、輿論間引發軒然大波,這背後有「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的恐懼,彷彿現在不導正孩子的行為,他將來就要成為性犯罪者了。 但我想要指出,同一個行為在大人和小孩身上,意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太容易把小孩視為「縮小版大人」,因此會直接用同一套標準要求。以裸露身體為例,在大庭廣眾下暴露性器官的大人就是利用「破壞社會規則」,造成他人的不適或恐懼,但有同樣行為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則、甚至根本不懂公私領域區分方式,但不管大人或小孩,都會因為這樣的行為得到懲罰(即使懲罰的方式不同)。 需要友善的社會空間.讓父母願意給孩子試錯 我說「要給孩子討論、試錯空間」的目的就是在此:不光是教養者,而是整個社會都要給出空間。但目前普遍的狀況中,父母通常背負了他人眼光及評論等種種壓力,彷彿小孩「不好」,就是教養者「犯錯」,因此很多時候會傾向「導正孩子」、「灌輸孩子正確觀念」,力求讓孩子快速符合社會規則的要求,以免小孩和自己都可能遭到譴責謾罵。 討論和試錯,需要一個全體友善的社會空間,理解孩子需要學會的是獨立思考,而非「被灌輸」觀念,差異和多元不只是「被看見」,重點是被看見之後會被怎樣對待。如果我們的社會已經能說唐鳳政委「很幸運」,有這樣願意頂住社會壓力接納自己孩子的父母,我們何不更進一步反省,讓社會沒有這種必須讓家長頂住的壓力?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7197 ※延伸閱讀 小孩在幼兒園和在家裡不一樣?!媽媽們敲碗的「幼教老師育兒魔法」大解密! 幼兒學習自理.父母學習放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愛在疫情蔓延時

愛在疫情蔓延時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護理部35病房護理師簡尹庭  圖片提供/三總35病房.簡尹庭 與確診患者距離最近、接觸時間最久的負壓隔離病房護理師簡尹庭:不怕工作辛苦和危險,只是難過不能好好抱抱兒子。 身為醫學中心的三軍總醫院,原本就設有負壓隔離病房收治肺結核患者,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責無旁貸地擔起重任,收治了相當數量的案例。相較大家莫不對疑似或確診案例懷抱恐懼心情,平時就在隔離病房從事臨床照護服務的護理師則顯得老神在在,只是這段時間的堅守工作崗位,卻讓他們必須忍住思念,與親人保持距離。 在三軍總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服務已有11年的簡尹庭護理師表示,平日工作就是照顧肺結核或肺炎重症等具有高度傳染性疾病的病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院方將原先的患者移至其他區域,專門收治疑似與確診案例,病房分為兩區,一區收輕症,一區則為收重症的加護病房區,而她就在加護區服務。 依規定穿戴防護裝備.平常心面對 身在負壓隔離病房,戴N95口罩、穿隔離衣進行臨床照護工作,本來就是日常,「院內每個月都有進行防護訓練的稽核」。不過,面對傳染力高的新冠肺炎,為保護病人與自己,更是提高防護層級,進入病室前,必須依照規定,從頭到腳穿戴全套防護裝備,因為穿脫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疏忽就會有感染的風險,所以同仁都會互相確認是否完整照著規定做。 對專職在負壓隔離病房的護理師來說,相當熟悉穿戴全套防護裝備的流程,不過,卻讓自其他單位調來支援的同仁感到壓力,即使事前已接受過訓練,還是不免害怕因疏失而造成感染的風險,「我們會幫忙盯,努力做好每一個環節,可是看到部分支援同仁的緊張,仍有所不忍,畢竟不是人人都能用平常心面對,我們決定靠原班人馬努力撐著,儘量不麻煩其他單位派人支援」。 讓簡尹庭護理師感動的是,面對感染風險,依舊有熱情的同仁打聽,要怎樣才能調來負壓隔離病房。扎實的專業訓練讓這群醫護團隊無所畏懼,自疫情爆發至今,已先後照顧一批一批的患者,使其順利出院。 為保護家人.毅然拉開接觸距離 任職負壓隔離病房護理師十餘年的經驗,讓她在工作上能用平常心面對疫情所帶來的挑戰,然而,面對家人,她的專業和理智被情感拋到腦後。 簡尹庭護理師說,本來如常上下班,但後來為了保護家人,她決定申請宿舍住,減少與家人接觸的機會,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其實收治的病人多了,還是會擔心,尤其自己平時有支氣管敏感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只要有一點點症狀,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感染到了……」。 對家有年幼的孩子的醫護人員而言,此刻的內心非常糾結,用心堅守工作,卻又害怕讓孩子受到感染的風險,「回到家,我必須克制很想抱兒子的念頭,偶爾還是忍不住要抱抱他」,幸好兒子很黏先生,即使這段時間少了媽媽的照顧,兒子並未不習慣,「先生真的很支持我,一手包辦照顧兒子的事,他還跟兒子說,『媽媽是台灣的防疫英雄,很辛苦喔!』……」兒子似懂非懂地對著要去住宿舍的她說,「媽媽,我會很想你喔」,說著說著,她的聲音不禁哽咽了,想必是這段時間為了工作,讓她沒能好好陪兒子和丈夫,連娘家有慢性病的媽媽也不敢去探望,才是她心頭最大的牽掛啊! 她說,好些同仁都偶有擔憂自己安危的時候,每每說起家人,眼眶總是含著淚水,「念著這份對家人的情感,我們會互相提醒工作時更要做好防護,減少造成家人的負擔,也互相打氣,約好一起走過下半生」。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special/articles/17141 ※延伸閱讀 「我們用心守護人民,也希望人民可以守護我們!」急診重症醫師田知學說出醫護人員心聲.坦言心中的恐懼,靠兒子如大男人般的保護 新冠5歲女童出院,爸爸自願陪伴抗疫58天,父女踏出負壓隔離病房的背影,讓人感動落淚!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3階段養胎建議 確保母胎都健康

懷孕3階段養胎建議 確保母胎都健康

文/李藹芬.劉敏涵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醫師王培儀.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躍翰健康學苑總監黃如玉(依文章出現順序排列) 每位孕媽咪都期待生出健康寶寶,因此,孕期最關心的就是如何養胎?但希望胎兒健康的前提,母體健康也不能輕忽,因為只有在媽媽健康的情況下,才能提供好的環境讓胎兒成長!當然,健康從來就不只有單一思考方向,匯聚西醫.營養師.中醫.運動教練的意見,給你全方位的「好孕道」! 西醫觀點.多收集資料減少對未知的焦慮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醫師王培儀建議,孕媽咪可先釐清對於哪些事情感到焦慮,像是若擔心自己身體的變化、胎兒的成長狀況等,可找尋懷孕相關書籍、資料,或多多詢問產檢醫師,減少對於未知的焦慮感。另外,孕媽咪也可在媽媽群組、聊天室,和同樣懷孕的媽媽交流、討論,或跟家人、朋友傾訴自己的心情。王培儀醫師鼓勵孕媽咪:「不用覺得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一步步慢慢來就好,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營養師觀點.吃得多不如吃得巧 有些人在懷孕期間會感到特別緊張,認為要多吃一點,才能給胎兒足夠的營養。其實,吃得多不如吃得巧!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若只是吃很多,卻沒有留意要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則可能導致體重過重,更容易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也會影響到寶寶的成長發育。懷孕期間該增加多少體重呢?張斯蘭營養師指出,一般而言,會建議孕媽咪增加10~12公斤,若孕媽咪本來體重比較重或輕,增重的幅度則會有些微差異。 時常外食的孕媽咪,較容易有蔬菜量不夠、攝取過多油脂等狀況,她提醒,吃外食時,建議一餐搭配一碗的蔬菜,以及儘量少吃薯條、勾芡等高熱量的食物。另外,對於吃素、尤其是吃全素的孕婦,會較容易缺乏鐵質、維生素B12等較常見於肉類的營養素,因此可在日常飲食之外,適時搭配營養補充品,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標。 中醫觀點.好好打底為孕期也為產後 孕媽咪無不在孕期高度重視養胎,希望孕育出健康寶寶,但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懷胎十月,不只為孕育健康寶寶而努力,更是為之後的坐月子打下好的底子」。她解釋,懷孕、生產讓女性歷經一段荷爾蒙濃度大幅波動的過程──從低點升到最高點,再下降回原點,產後由於荷爾蒙急速下降,若月子沒做好,將容易有憂鬱現象,不過,如果能提前在孕期好好打底,產後好好坐月子,多能安度這段荷爾蒙下降的過程,否則將對身體健康有造成不小的影響。 運動教練觀點.孕期運動好處多 躍翰健康學苑總監黃如玉表示,「原本在孕前就有運動習慣者,孕期依舊可維持原來的習慣」。對於懷孕後才養成運動習慣的孕媽咪,「選擇符合自身能負荷強度的運動,量力而為,千萬不能硬做」。 黃如玉總監指出,運動對於孕婦有諸多好處,包括:可增強心肺功能,以供應更多氧氣給胎兒;運動消耗熱量可控制體重,尤其是體重過重的孕婦,易有高血糖的問題,透過運動可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受性;減緩身體承受重量而造成的痠痛不適,並維持體力;運動可刺激腦內分泌腦內啡,令心情感到愉悅等等。但她強調,「孕期運動的價值,並不是為單一目的而存在,就像訓練了肌肉力量,可減緩痠痛的不適,維持良好的體態,有助順利生產,也能增進產後恢復的速度」。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7196 ※延伸閱讀 懷孕養胎不只為孕期,更要為產後鋪路 中醫建議若孕吐嚴重可用針灸緩解 懷孕養胎不忘運動 強化肌力負重.儲備生產過程所需力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陳艾琳:與其當一個漂亮女生,更想當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陳艾琳:與其當一個漂亮女生,更想當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陳艾琳明明是《媽媽寶寶》雜誌封面主角,但是在攝影棚時卻跪趴在地上,細心地調整每一支花材的角度。跟陳艾琳一起拍封面,讓編輯們對她有了新的認識,開了花店(浪花w/f)的她,其實是一個對夢想很執著的女生。 花藝跟女兒療癒了她,只有生命才能療癒生命 「會開始學花藝,其實是因為有一陣子,我的憂鬱症很嚴重,每天都待在家。朋友的媽媽是花藝老師,就問我要不要學花藝,她不希望我每天生活得這麼沮喪。」  第一次跟花相處,陳艾琳花了六小時作花,「在那六小時裡,我完全沒有去想:今天怎麼過這麼慢,今天怎麼這麼討厭,我到底還要活多久?這樣負面的情緒,竟然一點都沒有出現在我的腦海。」 除了花之外,女兒也讓她自然而然地拋卻負面情緒。「現在只要回家一看到顏蘵,不管在外面什麼情緒,一切都自動歸零了!只要面對她,就想逗她笑,想要好好的跟她講話。相對的,她也會讓我覺得,事情沒有這麼嚴重。不管碰到什麼事,回到家永遠都會有一個很可愛的傢伙存在。這就是孩子帶給我最大的禮物。」她才發現,原來,生命是可以療癒生命的。 開花店和成為KOL,從來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有些前去應徵花店的妹妹,以為在花店工作,就像陳艾琳IG上的照片一樣,拿著花擺拍,多麼漂亮。「但事實上我們的指甲縫都是土,身上都是膠水,每天都在扛東西、搬東西……泡過枝葉的水非常臭。有時候節慶趕單、婚禮進場,每分每秒都像打仗一樣,每天都很狼狽,根本不可能很優雅的!」 放著好好的女明星不做,為什麼想要去開花店?其實說穿了,就是陳艾琳想要「做自己」。對於「不做自己」所能到達的邊界,她有自知之明。 「我知道自己不太適合被包裝。當節目告訴我要做出什麼效果,或是在戲劇裡演一個不像我的人,我不能說服自己,就無法說服觀眾。這樣我怎麼能做一個好演員呢?」她聳聳肩,笑說:「還是能夠做自己能掌握的事情比較適合我吧!我的花店、我喜歡的美感、我想展現的風格……我希望自己能擁有專業,才有資格獲得大家的喜歡。」褪下了明星光環,也許現在才是她最自在的狀態。 情人節寫卡片告訴自己的媽媽:我愛你 她還記得產後第三天,看著鏡子裡鬆軟的肚皮、大大的傷口,肚皮被束腹帶、產褥墊壓出各式紋路,長出小疹子的皮膚的那些沮喪,可她不想當一個胖很少、瘦很快的媽媽,「說到底我們都只是平凡但偉大的母親」,她這樣安慰著自己,也安慰正在經歷這些過程的媽媽們。 生了小孩之後,陳艾琳才真的懂了母職的偉大和神聖。「我還記得餵母乳期間出去工作時,奶水就是會一直滴,脹奶了又必須去擠掉。身體會發出:你必須在家哺餵的訊息。你會很想念在家的小孩。即便今天工作很累,回家後也想接手照顧她,不會想要休息……這大概就是上天賦予母親很深的連結和使命吧!」 於是今年情人節,陳艾琳寫了一張卡片給媽媽,上面寫著:「媽,不論我跟多少人說過我愛你。我最愛的還是你,親人間的愛,跟情人間的愛是無法比擬的。」  這是只有當自己也成為了媽媽,才能有的領會。 願女兒像自己一樣,有立場、敢表達 有了孩子之後,陳艾琳比起以前,更柔軟彈性了些,即使因為敢說直言受了不少苦頭,她還是期許女兒有個自由思考的靈魂。「以前的我老是想跟別人爭辯事情對錯,但現在有了女兒之後,我會尊重大家有不同想法。但我也會告訴下一代,如果你有立場,你要勇於表達。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有立場才會對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才會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隨波逐流。」 身為KOL,陳艾琳絕非一般典型的母親,但是她也讓我們看到了母親另一個可能的嶄新的模樣:一個生了小孩後依然保有自己的女人,和一個陪女兒勇敢做自己的母親。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verstory/articles/17177 ※延伸閱讀 簡嫚書 首次跟女兒拍封面!慶幸眼光好選到神隊友,開啟幸福的可能 香蕉哥哥&草莓姐姐的天使寶寶來報到~期待成為兒子的大玩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孩在幼兒園和家裡判若兩人?幼教老師育兒魔法大解密!

小孩在幼兒園和家裡判若兩人?幼教老師育兒魔法大解密!

文/黃煜嵐  幼兒園的每位老師都是十項全能的「馴獸師」,個個身懷絕技,就讓我們來一窺究竟,老師們都是怎麼把父母搞不定的「半獸人」變成溫順聽話的「小貓咪」。 「他超級挑食,一口青菜都不願意吃」、「他從來沒有自己收拾過玩具」、「午覺?不可能,他假日都蹦蹦跳跳一整天沒喊過一聲累」、「他在家很『歡』!根本無法溝通」父母心中這些孩子難搞得「症頭」,居然在進到幼兒園後一秒「痊癒」,究竟幼教老師有什麼魔法,可以讓孩子百依百順? 「我的孩子不吃蔬菜」.老師會幫蔬菜換個可愛名字 孩子若在家裡不願意吃蔬菜,通常在幼兒園也不會馬上就接受。當老師注意到碗裡可能有孩子會排斥的蔬菜時,會先提高說話語調引起孩子的注意及好奇,再詢問孩子:「碗裡怎麼會有聰明豆?誰想要吃?吃多了會變聰明!」聽到會變聰明,孩子都很樂意的開始大口吃,飯後,再趁勝追擊跟孩子討論「剛剛吃得聰明豆其實是碗豆」,藉此建立孩子對蔬菜的良好印象。 對年齡再稍長一點的孩子,老師建議以少量代替吃光、以小口代替大口,並在飯前事先約定好,若今天吃一口,明天則要吃兩口,循序漸進讓孩子接受。 「我的小孩很固執」.老師比他更堅持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總有一張很美好的藍圖,但時常因為孩子哭鬧、時間壓迫、現實考量等原因干擾下,導致事與願違。迫於無奈,只好讓孩子在你的藍圖中多加了幾筆「例外」,然而,下不為例的下場,往往就是讓規範走入歷史。幼兒園老師在面對固執小小孩時,往往秉持著堅持到底的態度,讓他們知道,不是哭鬧就能心想事成。 「孩子只會用哭來面對事情」.老師鼓勵他用「說」來表達.用「行動」解決問題 父母最怕遇到孩子「一哭二鬧三尖叫」,老師建議父母可以教他用「哭」來宣洩情緒、「說」來表達事情、「行動」來解決問題。若孩子年紀較小,家長可以告訴他,怎麼陳述這件事情並讓孩子仿說。若孩子年齡夠大具備敘事的能力,卻只會一味地哭鬧,家長可以告訴他:「等他願意說,才會幫忙。」當他還是持續在鬧脾氣時,建議父母可以在確保他人身安全的視線範圍內忽略他,耐心等待他主動向你尋求幫助時,再伸出援手。 「信任、合作」是家長與老師間最需要的默契 幼教老師最害怕遇到,在學校建立的規範,回到家後卻被「打回原形」。劉淑玲園長表示,父母應用溫暖的愛照顧孩子幼小的心,外加堅持的態度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與行為,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需要以身作則。 最後,老師也希望,家長不需要過度執著於讓孩子在家裡,也要有像在幼兒園一樣的表現,畢竟「家」是放鬆的地方,允許孩子在一定的規範下做自己,更能讓家充滿溫度。 ※原文刊載於2020年04月號《媽媽寶寶》398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6017 ※延伸閱讀 孩子愛試探大人底線.先別罵!2原則告訴孩子這件事不可以 【寶貝教養不出錯】連結與同理孩子心意.用耐心成為教養助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