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骨鬆治療勿中斷 小心骨鬆性骨折再次發生

骨鬆治療勿中斷 小心骨鬆性骨折再次發生

骨質疏鬆症不只是老年骨折後失能的元兇,更是骨科醫師的夢靨!「臨床常遇到有些骨鬆性骨折的病患,手術後不願意繼續治療骨鬆,或自行中斷治療,一年後又送來急診,一檢查又再次發生骨鬆性骨折,得不償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蔣毅弘提醒,骨鬆必須長期持續治療,千萬不能中斷。 脊椎灌滿骨水泥似石頭人,打噴嚏又再次垮了一節 蔣毅弘主任在平常看診時爾偶會遇到再次骨折的病患,且一年大概會有4至5例,比例並不低。曾收治一名病患因為腰痛而來求診,在拍攝X光片後發現一整排脊椎骨都被灌了骨水泥,他形容:「就像是石頭人一樣。」這次只是天冷打個噴嚏後,上面一節就又垮了而必須再灌,「一看就知道是在開完刀後,並沒有持續治療骨鬆。」 近幾年雖然在媒體宣導下,有愈來愈多人知道骨鬆可能導致失能的危險,但門診中主動詢問骨鬆檢測的比例仍不高,多數仍然要等到已經發生疼痛或有骨折發生時才來醫院尋求治療,「這時治療的效果會比預防差很多。」 以人工智慧判別X光片,可篩選骨鬆高危險族群 他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如過度減重身材瘦弱的女性,以及有駝背的長輩、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生活型態差不愛運動或挑食者、以及有慢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都應該定期安排骨鬆篩檢。 目前臨床用以判斷骨鬆的檢測工具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以量測T-score及Z-score兩組數字,只要檢測結果超過一個標準差(-2.5),就表示骨質有問題。如今除了DXA之外,也有更新的方式,是運用人工智慧AI來判讀X光片,靈敏度很高,「目前陽大醫院已與宜蘭大學合作,將此評估技術寫成系統模組,能很快了解病患是否有骨鬆問題,相信會是未來檢測骨鬆的趨勢。」 蔣毅弘主任表示,國內外都有研究單位在致力透過以AI來判讀疾病,如今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也持續將骨鬆納入研究,期待未來能有更精準、簡單的判讀工具。 治療與預防要雙管齊下,才能遠離骨折風險 此外,若要防治骨鬆,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補充鈣片及維生素D等基本功課,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另一方面,若以DXA檢測評估為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可透過兩種藥物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進行治療。 好比如上述已經發生過骨折、又再次骨折的病患,就適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可以快速提升骨密度。他提醒,無論選擇哪一類型的骨鬆治療藥物,都必須長期持續的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 蔣毅弘醫師)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疾病,年紀輕輕骨鬆找上身!1名40多歲女性,因體質長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一直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況,某日雨天騎車,輪胎壓到路面標線突然一滑,直覺用左腳撐地穩住車身,馬上覺得腿部疼痛,就醫檢查確認脛骨骨折,手術後檢測骨密度,竟然年紀輕輕就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鬆不是年長者專利 長期服用類固醇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姚又誠表示,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是高齡專利,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力,也很容易導致骨質流失,可能在30至40歲左右,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 姚又誠醫師補充,40歲個案沒有發生車禍,僅用腳撐地面,腿部脛骨就發生骨折,手術接骨當下鎖骨釘時,就察覺骨質不如一般人牢固,使用石膏輔助固定時間也比較久,DXA骨密度檢測發現T值僅-2.7,年紀很輕就罹患骨鬆,手術後立刻用骨鬆藥物約1年,促進骨質快速生成,目前生活恢復往常能騎車通勤。 骨密度T值小於-2.5即罹患骨鬆 治療第一線用藥抑制骨質流失 姚又誠醫師強調,不論年齡為何,只要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規律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首先會做骨折風險評估,如果評估發現具有高風險,甚至已經有骨折跡象,最好馬上用藥展開治療,目前有兩種機制藥物,協助穩定與增加骨密度。 姚又誠醫師說明,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有噬骨與成骨兩種機制,破壞舊骨長出新骨,原則上兩種機制保持穩定,但骨鬆患者往往噬骨速度太快,新生成骨頭速度趕不上,健保第一線骨鬆藥物,就是抑制噬骨作用阻擋骨質流失,假使治療效用不佳,病患再次發生骨折,就可使用第二線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生成藥物能快速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可考慮儘早使用 姚又誠醫師補充,雖然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在台灣是第二線用藥,但國際醫學界已經發現,如果嚴重骨鬆患者應直接使用骨生成藥物治療,來快速提升骨密度。且骨鬆患者手術前,也可先利用骨生成藥物快速提高骨質,能夠讓骨釘與鋼板鎖定更牢靠,手術出血也能減少,術後癒合與恢復比較好,所以如果手術病人經濟許可,會建議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增加手術預期效果。 治療骨鬆最怕自行中斷用藥打回原型 營養補充與增加肌肉也很重要 姚又誠醫師提醒,臨床經常有骨鬆病患,治療一段期間確認骨密度回升,對於降低骨折風險相當開心,卻覺得規律回診很麻煩,或混淆軟骨保養品,甚至用了偏方,就自行停止就醫,讓骨頭沒有了藥物保護,骨質再次快速流失,讓骨密度回到治療前,然而保護骨質必須長期治療,不能隨意中斷用藥。 姚又誠醫師也說,維護骨頭健康除了用藥外,營養補充也非常重要,每天鈣質攝取量最好在1200至1500毫克,如果已有骨鬆性骨折,最好要在1500毫克以上,維生素D則要攝取800 IU以上,同時也要配合適量肌力訓練,如果身體肌肉量不足,很容易發生意外跌倒,骨鬆病患經常伴隨著肌肉不足。 骨科與新陳代謝科攜手對抗骨鬆 提醒高風險病患注意骨質狀況 姚又誠醫師提到,骨鬆已是普遍認知的慢性病,臺北榮總同時在骨科與新陳代謝科,都在密切關心高風險族群骨質狀況,評估高齡長者骨折風險外,具有特定疾病年輕族群,也會提醒注意骨質狀況,正在治療骨鬆患者,都會有個管師隨時追蹤病患用藥狀況,也會定期提醒回診,確保病人能穩定維持骨頭健康。 (圖/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姚又誠醫師)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一名居住南投70歲老奶奶,一次不小心在浴室摔倒,立即感覺髖部劇烈疼痛,家人趕快送醫求助,X光檢查發現髖部骨折,醫生馬上手術治療,術中鎖骨釘時察覺老奶奶骨質不佳,老奶奶出院後回診,醫生安排骨密度檢測,竟然T值僅-3.9,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病人,才立刻用藥治療降低未來再骨折危機。 骨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 身高變矮或頭挺不直主動接受檢查 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旭育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以及男性75歲以上,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體重太輕、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曾經骨折等,也都是骨鬆危險因子,單僅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遭到忽略,經常在病患跌倒引起骨折,到醫院治療後,才知道骨頭已經陷入高危險。 何旭育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背部貼牆後腦杓卻沒辦法靠牆,甚至經常下背部疼痛,最好馬上到醫院確認骨質狀態,藉由DXA骨密度檢測,能準確分析骨頭健康,當骨密度T值在-1.0至-2.5之間,骨質已經開始稀疏須注意小心,一旦T值在-2.5以下,就已罹患骨鬆應接受治療。 嚴重骨鬆先促進骨質快速生成 有助減少手術失敗與再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作用,能穩定住骨質,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活性,讓骨密度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按照健保給付規定,骨鬆治療第一線會先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當藥物效果有限再次發生骨折,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何旭育醫師說明,臨床上遇到骨鬆相當嚴重患者,如果經濟狀況許可,會建議先使用骨質生成藥物,讓骨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除了減少骨折風險外,如果未來需要手術,也能提高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危害,骨鬆程度相較和緩的病人,若經濟條件需要多考量,也可以跟著健保先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 骨鬆治療最怕擅自停藥 骨質缺乏藥物保護將再次快速流失 何旭育醫師提醒,治療骨鬆最怕病人擅自停藥,南投山區多,交通較不方便,年長者出門就醫不容易,增加持續用藥難度,部分年長者病患自覺沒有異狀就未回診,當再次骨折才重新就醫,其實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分析了美國近50萬名治療骨鬆病患,發現長期用藥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也說,醫學界目前對骨鬆觀念,就是當作慢性病看待,如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停藥雖然沒有立即性危險,但骨質缺乏保護馬上又快速流失,當再次發生骨折,復原期間帶來的生活不便,與誘發併發症的生命危害,總是讓停藥病人直說悔不當初。 維護健康不應受交通阻礙 醫院主動出擊照顧偏鄉年長者 何旭育醫師也說,南投山區許多年長病患,需要醫院主動前往關懷,佑民醫院推出骨鬆篩檢巴士,內部就有正式檢查儀器,希望骨鬆檢查能夠深入南投各個社區,也呼籲民眾多留意自身或身邊長輩有沒有骨鬆危險因子,並主動參與社區篩檢或前往醫院掛號,一起及早發現骨鬆預防骨折,守護骨骼健康。 (圖/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何旭育醫師)

骨折後未治療骨鬆  怎料一年後又跌倒更加嚴重

骨折後未治療骨鬆 怎料一年後又跌倒更加嚴重

80歲的奶奶被推進急診室,嘴裡直喊痛;經詢問,是在家中不慎滑倒,導致右邊髖關節骨折。醫師以X光檢查並詢問後發現,原來奶奶左邊的髖關節在去年就已經骨折過一次,當時只打了三根鋼釘固定,並沒有做過骨質疏鬆症的檢查,也沒治療骨鬆,以至於不到一年時間,右邊髖關節又因為跌倒而骨折,且情況比左邊的更為嚴重,而必須置換半人工髖關節。 接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醫師提及奶奶時感嘆地說:「如果一年前的骨折手術,能立即進行骨質疏鬆檢查,開始密集使用能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第二次跌倒後的骨折情況可能就不會那麼嚴重,或許只要擦擦藥就好。」 不要輕忽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 何宗祐醫師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以年長者、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等居多,但多數民眾並未警覺骨鬆的嚴重性。事實上,一旦造成骨鬆性骨折,一年後再發的機率相當高,「且發生第二次骨折後,死亡風險更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高達22%,因為臥床時間長,所衍生的併發症也多,「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骨鬆治療可以算是最低成本、療效很好的方式。」他提醒,骨鬆初期症狀難以自覺,最好的自我判斷方式是發現有駝背、變矮、且有骨頭疼痛時,就儘早進行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最新型的DXA骨質密度檢測儀及專業的骨科醫療團隊。目前檢測骨鬆最準確的工具就是DXA,不僅檢測速度快、也不會疼痛,建議高風險族群都要接受完整檢查,以預防日後因骨鬆性骨折發生而造成憾事。 藥物選擇性多,挑選適合最重要 藥物是除了運動、飲食外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何宗祐醫師解釋,我們的骨頭定期會新陳代謝,舊骨頭被吸收、新骨頭會長出來,而骨鬆治療藥物就是以此概念設計,包括減少骨質流失,以及能促進骨質生長類的藥物。其中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對於沒有急迫性的病患較適合,可慢慢拉回骨密度,但對於DXA檢測T-score遠小於負2.5,或接受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卻仍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就建議要優先使用能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 何宗祐醫師表示,目前骨鬆治療指引是讓有骨折風險的病患,或者已經發生過骨折的嚴重型骨鬆患者,先使用一年的促進骨頭生長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這對於曾發生過骨鬆性骨折的脊椎手術很有效,臨床可見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可讓手術後所裝的釘子能抓得很牢,讓骨頭也長得很好。」他指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一年,再轉換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可以抵過單純只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必須花上七八年才能有的效果。 當然,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呼籲病患必須輔以改善生活飲食、增加鈣質攝取,並補充維生素D3或曬太陽,且要適度進行負重運動,居家布置無障礙環境,才能遠離骨鬆性骨折發生的風險。 (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  

《兒童成長不慌張 跟著醫師這樣做》獨家線上課程 12月23日正式開講!

《兒童成長不慌張 跟著醫師這樣做》獨家線上課程 12月23日正式開講!

現代父母生得少,特別重視小孩的發展進度,加上網路非專業資訊的推波助瀾,反而導致許多家長對幫助瞭解兒童生長發育情況的「兒童生長曲線」感到焦慮。專精於兒童成長及青春期發育的醫師們,從門診經驗中深切感受到現代家長的煩惱及憂慮,因此特別聯手合作,針對兒童生長發育獨家推出線上講座《兒童成長不慌張 跟著醫師這樣做》課程,由張益豪醫師主持,聯手陳奕成醫師、陳菁兒醫師、朱子宏醫師三位兒童生長專家,手把手教導家長,有用、專業且稀缺的兒童成長專業知識,一起掌握兒童黃金生長關鍵。 兒童的成長是一趟「單程票」,若錯過了黃金生長期,事後要再彌補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且可能更加耗時費工。這一場講座讓家長透過專業的醫學專家的協助,瞭解發育進程怎麼看、性早熟怎麼辦?怎麼吃、怎麼動?小兒發育遲緩、需要生長激素治療嗎?等等問題,為家長提供一個可靠的學習管道、分享科學長高的正確觀念。 在課程前,醫師特別提醒家長,兒童的成長是一場馬拉松。很多家長會有一個疑問:『什麼時候應該要開始注意兒童的成長?』,但其實兒童成長每一年都很相當重要。而且處在不同的成長時期需要注意的事情可能不盡相同,遺傳、生活作息、內分泌系統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兒童生長。孩子在不同時期需要注意的事情會有點不一樣,所以家長越早開始留意孩子的生長軌跡,越有機會讓孩子快樂長高。 三大兒童成長專家將用深入淺出的醫學實證及有效知識與案例分享,讓家長了解一些常聽到卻不瞭解的治療方式的合理使用、安全性,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孩子的成長,同時兩小時直播也會保留Q&A時間,透過即時的互動,排除家長對兒童生長誤解,帶給爸爸媽媽最完整的健康資訊! 三位專家的豪華陣容 x 豪豪醫師主持 ● 陳奕成醫師 (粉專: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 專長:兒童成長|青春期發育|性早熟| 兒童體重管理|兒童內分泌疾病 慧智基因顧問醫師 禾馨醫療小兒科|主治醫師、成長門診醫師 兒童內分泌專科訓練 ● 陳菁兒醫師 (粉專:菁兒醫師的成長花園。兒童成長&性早熟&基因檢測) 專長:兒童成長及青春期|遺傳諮詢|新生兒篩檢|體重管理 禾馨小兒科專科診所|主治醫師 成長空間診所|主治醫師 慧智基因顧問醫師 ● 朱子宏醫師 (粉專:朱子宏 I-sir 兒科/遺傳專字第 63 號) 專長:性早熟|內分泌問題|遺傳問題|基因醫學|國際醫療|長高諮詢|身材短小成長落後|營養不良|兒童耳鼻喉科疾病 竹北中國醫|生長發育特約主治醫師 張益豪耳鼻喉科|副院長 兒科醫學遺傳學及新陳代謝學次專科醫師 托育(保母)人員合格 講座名稱:兒童成長不慌張 跟著醫師這樣做|線上專家直播座談 日期: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晚上7:30~9:30 地點:臉書私密社團線上直播!越早加入獲取更多成長知識 早鳥優惠價999元→優惠截止至12月14日(週四24:00)以前 兩人同行,一人免費 3000元(1500元/人)→優惠截止至12月17日(週日24:00)以前 定價 3000元→報名截止日為12月21日(週四24:00以前),關閉報名 每個孩子的生長過程都是獨一無二且沒有回頭路的,讓我們一起打開成長的秘密之門,攜手確保他們在健康和快樂中成長!現在就點擊下方報名,預留您的專屬位置! 報名連結請見以下網址: https://www.surveycake.com/s/pKzQR  

輕輕彎個腰脊椎就立感劇痛 75歲阿嬤罹患骨鬆全不知

輕輕彎個腰脊椎就立感劇痛 75歲阿嬤罹患骨鬆全不知

1名75歲阿嬤平時行動無異狀,生活作息大多能自理,有天想活動身體,彎腰伸展一下,沒有搬重物也沒有特別用力,把背挺直後突然感覺背部劇痛,就醫檢查發現第12胸椎低能量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有-2.7,確診罹患骨質疏鬆症,經由保守性治療包含護腰以及藥物控制疼痛,再藉由注射骨質疏鬆藥物拉高骨密度後,目前已恢復能行走。 罹患骨鬆無症狀難察覺 4、3、2口訣符合一項馬上就醫 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宗穆表示,單純骨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就如同75歲個案,不知道自己已陷入骨折危險,因此瞭解骨鬆高風險因子很重要,停經後、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都是高危險族群,另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時間臥床、吃素,也都會增加骨鬆危險,必須特別注意。 吳宗穆醫師提醒,只要發現自己有「4、3、2」口訣其中一項徵兆,就要馬上就醫接受檢查,測量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背部貼著牆壁站立,後腦杓無法緊靠牆,間距超過3公分,下肋骨距離骨盆僅有2公分,恐怕已經陷入骨鬆危險,一定要馬上就醫檢查,目前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狀況。 兩大武器治療骨鬆維護骨質 病況嚴重可先快速提高骨密 吳宗穆醫師指出,DXA骨密度檢測利用低輻射量X光分析骨質健康,儀器會比較受測者與20至30歲白人女性族群骨質差別,測出T值小於-2.5就可確診罹患骨鬆,目前治療骨鬆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健保在資源有限考量下,先給付符合條件病患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成效不佳再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吳宗穆醫師補充,臨床上施做脊椎手術時,如果遇到骨鬆嚴重病患,經常發生骨釘很難牢固在骨頭上,國外已有研究佐證,骨鬆病患面對非急迫性脊椎手術前,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3個月至6個月左右,能降低椎弓釘鬆脫風險一半以上,脊椎融合手術成功率也會翻倍,術後繼續治療骨質疏鬆亦可降低手術失敗或併發症相關困擾。 長期規律用藥才能降低骨折危險 用藥選擇可與醫師討論合適處方 吳宗穆醫師強調,近年來醫界慢慢強調,骨鬆就是慢性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在診間常會提醒病人,如果沒有配合治療,恐怕咳嗽或彎腰就會骨折,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發表分析美國Medicare醫療保險資料庫約50萬名骨鬆治療病患,發現不論藥物種類,長期用藥才能降低骨折發生率。 吳宗穆醫師也說,發現骨鬆接受治療不用太悲觀,目前已有多種藥物選擇可以治療骨鬆降低骨折發生,如果用藥有特殊考量,可與醫師討論自己健康狀況與就醫習慣,選擇合適的藥物減少中斷治的情況,讓病人安排生活更容易,也建議治療後仍要規律回診觀察骨質變化狀況。 鈣質與維生素D足量攝取 適當重量訓練有助維護骨質 吳宗穆醫師提到,維護骨質除了藥物外,適當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也很重要,但臨床常發現病人難在食物攝取到充足量,營養補充劑可以作為輔助角色。另外肌力運動也是維護骨質關鍵,65歲前最好都要有適當的重量訓練、阻力訓練,再搭配心肺有氧運動,65歲之後,規律的運動習慣則是最重要的,也可以在有專人指導下進行適量的阻力訓練。 (圖/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宗穆)    

20多歲突發癲癇竟是腦癌 力抗癌細胞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見奇效

20多歲突發癲癇竟是腦癌 力抗癌細胞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見奇效

1名20多歲社會新鮮人,有天突發癲癇失去意識,緊急送到急診室處置,才被醫護團隊意外發現其右腦有腫瘤,隨即住院手術切除,儘管治療手術相當順利,並無留下明顯後遺症,但不幸的是,該名患者在7個月後發生復發。經過初步的判斷,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陷入昏迷,且存活期難以超過一年。所幸在醫療團隊的手術努力與術後基因檢測下,確認其癌細胞具有BRAF突變,適用於不定腫瘤類型治療(Tumor Agnostic Treatment)中的BRAF標靶藥物。在標靶藥物的支持下,癌細胞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康復,可以像一般民眾一樣上班、生活。 腦癌復發1年內死亡高達80% 不定腫瘤類型治療為癌友帶來存活的希望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表示,神經膠質細胞瘤施做手術相當困難,神經外科醫師須非常小心,得要在避免傷害到正常組織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去除腫瘤,因此常常難以全數清除癌細胞,患者復發率較高。然而,一旦癌症復發,雖然可能再次進行手術或是以標靶藥物治療,然而控制成效有限,約80%復發病患會在1年內死亡。 血液腫瘤科謝清昀醫師指出,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癌症治療已經邁入了全癌治療的不定腫瘤類型治療時代。癌症治療不再僅依靠腫瘤發生位置擬定治療計畫,更可透過基因檢測,幫助患者找出致病基因,同時透過對應的標靶藥物精準控制。也就意味著,同一款標靶藥物,有望同時使用在腦癌、黑色素瘤、肺癌等癌症上。我國目前可用於不定腫瘤類型治療的藥物,包含了:BRAF, RET與NTRK等抑制劑。對於藥物選擇較少的癌症患者而言,無疑是帶來了強大的治療武器,與疾病控制的希望。如同該名個案的故事,其正是透過BRAF標靶藥物,成功擺脫腦癌復發的死亡威脅。 掌握癌細胞特性基因檢測關鍵一步 充分與醫師討論合適檢查與治療方式 謝清昀醫師強調,啟動不定腫瘤類型治療前,必須完全掌握癌細胞特性,基因檢測是非常關鍵步驟,目前臨床有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螢光原位雜交、與次世代基因定序等多種方式,不同檢測方法能檢測基因數量各異。以次世代基因定序為例,一次就能檢測所有基因,能在最快時間內得知癌細胞異常基因,馬上擬定治療策略,選用合宜標靶藥物,然而並非所有基因檢測都有納入健保給付,因此臨床醫師都會與病人充分討論,考量疾病與經濟等現實條件,找出最合適的檢測方式,來應對未來癌症治療。 謝清昀醫師也說,醫生都希望能採用最先進與良好醫療,讓病患能夠獲得最好治療效果,各大醫學中心可以提供民眾高便利性基因檢測服務,就是希望能協助病人能及早找出癌細胞基因型別,趕緊制訂治療計畫打擊癌症,也希望病人在抗癌過程中,能與醫師良好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成功擊退病魔。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

1名83歲嘉義老阿嬤,8年前因腰痛就醫檢查,發現第二腰椎壓迫性骨折外,骨密度T值-4.1,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雖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7年多,但仍在去年1次不小心摔倒而髖部骨折,再次檢測骨密度T值僅回到-3.4,立刻投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1年間大幅成長到T值-2.3,恢復能正常行走。 一分鐘就能評估骨鬆風險 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比率高達38.3% 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醫師李建穎表示,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民眾藉由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量表,若是年紀在60歲以上、BMI小於19、有長期吸菸與酗酒習慣、身高矮4公分、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慢性腎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只要符合一項就符合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安排骨質密度檢查。 李建穎主任強調,骨鬆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心血管疾病,台灣在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裡發現,50歲以上民眾中,女性骨鬆患者佔38.3%,男性也不容小覷,骨鬆比率高達23.9%,骨頭健康程度不佳,讓台灣髖部骨折率在亞洲最高,不但活動能力大受影響,也帶來併發症死亡危機。 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檢查確認骨質健康 先提升骨質再減少流失成治療趨勢 李建穎主任指出,台灣骨鬆盛行率高,但沒有明顯症狀前,很不容易自行發現,高風險族群最好主動接受檢查,DXA骨密度檢測結果若是T值在-2.5以下即為骨質疏鬆,建議盡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 李建穎主任補充,雖然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夠維持骨密度不繼續下降,但不容易讓骨質快速成長,83歲個案用藥7年,骨密度上升效果有限,直到用了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才讓骨密度快速回升,目前國際治療趨勢傾向,對於非緊急手術,建議骨鬆病人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降低手術失敗與併發症風險。 先提高骨質再手術降低併發症機率 治療骨鬆最怕擅自停藥打回原點 李建穎主任也說,骨鬆病患如果脊椎需要手術,要用到骨釘等植入物,建議可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讓骨密度快速回升,可以降低手術出血與骨釘鬆脫風險,以及減少五成術後併發症機率,部分骨折風險非常高,骨密度非常低的病人,臨床也常建議,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一段時間,再接續抗骨質流失藥物維持。 李建穎主任提醒,骨鬆已公認為慢性病,就像高血壓與糖尿病,治療不能任意中斷,才能維持病情穩定,有些藥物若遭病人擅自中斷,恐讓骨折憾事再次找上門,新冠疫情期間曾有病患害怕到醫院,停藥超過1年以上,讓骨密度快速下跌再次發生骨折,如果有停藥需求一定要與醫師先討論,先確認能否有替代方式。 嘉義長庚致力維護民眾骨骼健康 曾獲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肯定 台灣骨鬆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上升,許多年長者受到骨鬆相關病症所苦,嘉義長庚醫院致力協助民眾守護骨骼健康,曾獲得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獎;李建穎主任提到,預防骨鬆性骨折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發現骨鬆及早治療,嘉義長庚有最專業的骨鬆團隊,民眾若警覺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或有任何骨鬆相關問題都可以主動掛號骨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圖/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 李建穎醫師)

北科大高值生醫材料中心,推動國內建構創新研發生態系,提升國際競爭力

北科大高值生醫材料中心,推動國內建構創新研發生態系,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於日前圓滿落幕,吸引眾多國內外廠商、學術機構等參加,規模創下歷年新高。會中展出許多創新醫材產品,充分展現台灣在醫療研發方面的強大實力。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首度參展,推出以加速醫療創新研發及商品化流程為特色的「高值生醫材料研究與商品化中心」,展現北科大豐富的研發實力及跨領域整合能力。 北科大在醫材與生醫材料工程領域具備豐厚研發實力 並培育優秀人才 北科大副校長任貽均表示,本校創校百年以來致力於推動實務導向的研究。在醫療器材與生醫材料工程領域,我們擁有著極其豐厚的技術實力與人才儲備。高值生醫材料中心集結化工系、機械系、材資系等多位教授,能敏銳洞察未被大健康產業滿足的臨床需求,同時掌握市場動向,開發出多項符合市場需求的醫材產品,再透過中心整合跨領域產業鏈、加速醫材商品化進程,讓這些優質醫材順利上市販售,造福病人。 高值生醫材料中心創新醫材成果已獲得國科院、經濟部計畫支持 高值生醫材料研究與商品化中心方旭偉主任提到,除了參展外,中心更舉辦了Demo專家論壇,邀請到北科大師生、校友展示多項與中心合作的創新研發成果及產品上市的應用規劃,其中包括獲得經濟部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支持的新世代長效型高值醫療縫線、國科院萌芽計畫支持的角膜塑型片保養液,以及國內首創用於洗腎的植入式聚氨酯人工血管等12項高值醫材技術。 然而,優秀的產品也需要建立通路管道,才有機會被市場大眾認識及進一步進入臨床應用。因此,希望透過參展對外宣傳,提高醫材產品的認知度,並吸引醫療和產業界等通路商的支持,讓大家了解北科大最新的研發成果。 中心全力配合政府生醫產業政策目標-建構創新研發生態系,提升國際競爭力 蔡英文總統在醫療科技展開幕致詞時強調,「政府會持續投入預算和資源,整合產業聚落、強化人才培育,建構生醫產業的完整生態系。」 方旭偉主任表示,中心長期與各國進行國際交流,建立台灣生醫產業的生態系正是高值生醫材料中心的主要推動目標之一。中心致力於整合生醫產業鏈,從發現醫材產品在臨床的需求開始,規劃清楚的產品研發、測試、生產、驗證到上市販售流程;不僅協助生醫產業蓬勃發展,亦使病患可以用到安全、品質兼具的醫材產品。中心加速醫材商品化上市,期望藉此提升台灣創新研發的實力,讓國際認可台灣生醫產業,成為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 觀看影音:高值生醫材料研究與商品化中心-形象影片https://youtu.be/5mMHvQC4luM

60多歲阿伯咳出血!確診肺癌末期 免疫療法助重拾精彩人生

60多歲阿伯咳出血!確診肺癌末期 免疫療法助重拾精彩人生

一名60多歲居住南部的阿伯,退休後選擇農作生活,雖有吸菸習慣,但長年來都沒有異狀,也就不以為意,突然有天咳嗽越來越劇烈,且呼吸越來越費力、甚至出現血痰的症狀,持續一個多月左右阿伯才驚覺不對,就醫檢查後竟然確診肺癌末期,幸好在免疫療法治療下,腫瘤有效縮小、病情穩定控制,阿伯的生活才逐漸恢復正軌。 久咳、血痰疑似症狀恐已肺癌末期 免疫療法成控制癌細胞新選擇 台北榮總胸腔部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從初期到3期都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病患很難察覺身體異常,當久咳不癒與痰中有血,發現異狀到醫院檢查,經常肺部腫瘤已經發展到晚期。治療第4期肺癌患者,過去會先檢查癌細胞是否帶有致病基因,再確認有無合適的標靶藥物,希望在藥物協助下控制腫瘤 。 羅永鴻醫師說明:「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與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是肺癌細胞重要指標,醫生會根據檢測選擇合適標靶藥物,南部阿伯個案是自己的診間病人,基因檢查後發現,EGFR與ALK基因都沒有突變,因此沒有標靶藥物能投入治療,原本只能利用化療抑制癌細胞,然而在免疫療法協助下,成功活化了免疫細胞,有效延長了疾病的控制時間 。」 刺激免疫系統重新識別並攻擊癌細胞 免疫合併療法助延長患者存活期  羅永鴻醫師指出,以往晚期患者如果沒有基因突變,原則上只能使用化療,但副作用較強常讓病患感到抗拒、適應力也比較差,但是近年免疫療法發展出來後,透過刺激免疫系統T細胞,重新識別出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主動攻擊抑制癌細胞繼續成長,控制並縮小腫瘤,使病情好轉。 在使用免疫治療前,首先須檢測患者的PD-L1表現量,來判斷是否適用免疫治療。研究指出,只要PD-L1表現陽性,接受免疫合併治療的患者存活期會比單獨化療更長、死亡風險也更低,成為目前肺癌治療的新趨勢。 醫師強調,以前沒有標靶與免疫藥物時,單純只用化療治療晚期肺癌,平均也只能延長1至2年生命,而現在已經有許多打擊腫瘤的武器,例如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或免疫療法配合免疫療法,都能降低化療劑量,大幅減少副作用外,治療效果也顯著提升,存活時間也比以往更長。 肺癌威脅長年居高不下難抑制 勇敢面對及早發現治療才能拯救自己 雖然台灣吸菸人數下降,但肺癌發生率長期都居高不下,更是每年癌症死因之首,除了菸品危害外,空氣污染與遺傳也是引起肺癌重要原因,空氣中的細小危害物質,例如PM2.5,一旦吸入肺中,就會導致肺部受傷發炎,長時間受到空氣污染物侵害,癌細胞出現的風險也就不斷升高。 羅永鴻醫師呼籲,任何癌症治療,都是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對抗癌症的效果就越好,衛福部已有肺癌篩檢計畫,符合資格民眾可以每兩年檢查肺部一次,一旦出現久咳不癒與血痰等疑似症狀,建議馬上就醫,確認肺部是否有腫瘤,勇敢面對病情並接受正規治療,才能真正掌握健康人生。 ( 圖/台北榮總胸腔部腫瘤科 主任羅永鴻醫師) ONC-TW-2300048 NV-103123-PR-0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