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或稱修格蘭氏症)不僅會有口乾、眼乾等症狀,還可能會發生肺纖維化,若沒有提早發現治療,死亡率相當高,提醒乾燥症病友每3~6個月要進行肺功能檢查,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
乾燥症(或稱修格蘭氏症)不僅會有口乾、眼乾等症狀,還可能會發生肺纖維化,若沒有提早發現治療,死亡率相當高,提醒乾燥症病友每3~6個月要進行肺功能檢查,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
身體的疼痛百百種,較為少見的舌頭痛你是否經歷過?舌頭如同牙痛一般,不痛則已,痛起來卻感覺要人命。臨床上遇到舌痛患者,通常會先看舌面上是否有潰瘍或腫塊,再進一步了解是否有耳鼻喉相關的問題,若無問題則會建議再由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舌頭上有許多神經分布,舌頭前側2/3的感覺是由三叉神經的舌神經所支配,後側1/3感覺則是由舌咽神經所支配。三叉神經若受到壓迫,除了前段的舌痛以外,同時還會有顏面的疼痛。而舌咽神經若受到腦幹周圍的血管壓迫,也可能會造成舌後側的疼痛,此外連帶扁桃腺附近也可能會產生劇烈疼痛。倘若上述科別都無異常發現,往往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的方向去思考,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造成許多異常的疼痛,並同時會伴隨著其他失眠、焦慮、心慌等精神層面的症狀,也會需要耐性治療。 舌頭上有線索 提供中醫推理治療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中醫治療舌頭疼痛的效果良好,中醫理論中的舌診屬於四診中望診的一部份,可以讓醫者透過舌頭獲得很多資訊,並且藉由舌頭痛的不同區域,去進一步了解究竟是身體哪些地方出了問題。吳宛容中醫師說明,舌頭兩側對應肝膽,舌尖對應心,舌中央對應腸胃,舌根對應腎。若是舌尖處痛,多為心火旺盛型,可使用導赤散或是黃連解毒湯去做治療;舌根痛則為腎虛火旺,可用知柏地黃丸去做加減;舌兩側痛則為肝膽火旺型,則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去做治療,舌中央痛為胃火旺盛型,可選擇清胃散或是瀉黃湯去做治療。另外也要觀察舌色、舌苔與舌下靜脈,判斷是否有痰濁或血瘀,若有嚴重瘀象可進行舌下絡脈放血。若同時伴隨焦慮、恐慌等心理症狀,則還需加上疏肝安神的藥方如加味逍遙散或是甘麥大棗湯來加以治療。 舌頭有許多經絡通過,像是手少陰心經的絡脈,循經入心中、系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以及足厥陰肝經絡舌本,因此透過相關的經絡取穴,也可以達到舒緩舌痛的療效。 通里穴:屬心經的絡穴,位於尺側腕屈肌內側緣,腕橫紋往手肘方向循一寸處,可放鬆僵硬緊繃的舌頭。 地機穴:屬脾經的郄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凹陷處往下四橫指處,可緩解舌痛。 太谿穴:屬腎經的原穴,位於足部內側踝尖與阿基里斯腱中點凹陷處,可滋陰降火,保持舌頭的滋潤度並有助恢復正常感受。 太衝穴:屬肝經的原穴,位於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可平降肝火,也能放鬆焦躁的情緒。 中醫特製漱口水 有助緩解疼痛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舌痛的病患在日常飲食則需避免飲用過熱的湯水以及酸辣或香料食物,並且避開燒烤油炸的烹調方式,同時也要避開菸酒的刺激,多補充富含維他命C和B2的食材,例如全穀類、深綠色蔬菜、芭樂、木瓜或是番茄等水果。當疼痛發作時,可先含冰水鎮定,或是可透過中藥茶飲漱口,幫助緩解疼痛。 材料:淡竹葉2錢、生甘草3錢,金銀花3錢、薄荷2錢、蒲黃1錢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加入500c.c.的水一同煮沸10分鐘後,放涼即可使用。每次大概取10-20c.c.輕漱2-3分鐘即可吐出。 功效:金銀花搭配生甘草可清熱解毒,加上淡竹葉有清心降火之功,外加蒲黃可幫助化瘀止痛。
一名34歲黃小姐在去年確診新冠肺炎,確診後開始皮膚起一塊一塊的凸起,當時就診皮膚科診所給予西藥抗組織胺有稍微緩解。豈料今年年初再度確診,原本稍微好轉的尋麻疹再度爆發,而西藥抗組織胺已然完全無效。黃小姐在天氣悶熱時搔癢會更加明顯,運動流汗後症狀也會加重。嚴重時甚至臉、四肢、軀幹皆是紅腫的團塊,服用兩倍劑量的抗組織胺也壓不下來。 翰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表示常見的新冠後遺症如咳嗽、胸悶、疲勞、睡眠品質不佳、記憶力喪失、味覺喪失等,因新冠病毒會侵犯人體免疫系統,若是身體本身免疫功能較差未及時復元,則身體就會產生諸如上述症狀持續一至兩個月不等。這時使用中藥調理介入則會幫助患者加速康復。以這位黃小姐為例,因為是二度確診,症狀較為嚴重,使用中藥消風散再加些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中藥,另外再搭配外用止癢藥膏。服藥後一週症狀有改善,雖然還是有搔癢但發作時間縮短,持續服藥將近五個月後皮膚狀況穩定,現在運動流汗後也不會發作了。 《素問.五臟生成篇》:「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中醫認為肺和人體的皮膚息息相關,因新冠病毒會攻擊我們的肺部導致呼吸道的炎症,所以會有咳嗽、胸悶、喘等症狀,而有些病人皮膚也會受到影響,皮膚相當於外在的黏膜系統,受到病毒攻擊後也會產生發炎反應。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新冠病毒不只會攻擊我們的呼吸道、腸胃道、腦神經,甚至也會侵犯到我們的皮膚。除了諮詢專業中醫師給予治療外,在家也可以自製中藥茶飲「桑葉菊花茶」養肝清肺,也可幫助皮膚修復。 《桑葉菊花茶》養肝清肺護皮膚 材料:桑葉6g,菊花5g,甘草3g 做法:將上述藥材洗盡做成茶包,用500c.c.沸水浸泡10-20分鐘 服用方法:一天一杯可緩解皮膚搔癢不適的症狀 功效: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菊花清熱解毒,疏風止癢,再加上甘草加強解毒作用及調和藥性。同時服用可緩解皮膚搔癢不適症狀,但須注意此茶飲為體質偏熱者適用,若體質偏涼的人則不適合飲用。 除了茶飲緩解症狀外,因新冠肺炎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系統失衡,生活作息及飲食也要多加注意才能加速身體的修復。飲食上因呼吸道已嚴重發炎過會導致呼吸道過度敏感,應盡量避免飲用較涼的冷飲,以免過度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不癒。較刺激性的食物像是烤炸類也應避免食用,因烤炸類食物會加重發炎反應,導致皮膚發炎較難痊癒,也應盡量避免食用。睡眠時間長短同樣也會影響身體免疫的平衡,應盡量避免熬夜讓身體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最近許多研究陸續指出,糖尿病可能也能列入長期新冠症候群其中之一,得過新冠肺炎的患者相比沒染疫過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相對較高,因此,確診過的患者要更加謹慎注意身體的變化。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糖尿病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作用異常,導致胰島素無法帶葡萄糖進入細胞儲存,使得葡萄糖在血液中累積過量,體內血糖值便會超過正常範圍。常見的自覺症狀包含「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量增多以及體重減少,若再加上隨機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此外,臨床的抽血數值若發現糖化血色素大於等於6.5%,空腹8小時血糖大於126mg/dL,或是口服葡萄糖後2小時血糖大於200mg/dL,同樣也可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若是置之不理,病程持續惡化下去,則可能出現神經病變、眼睛病變、腎功能降低等不可逆的情況,因此,最好能在初期的時候及早發現治療。 上中下消先辨明 對症下藥更精準 黃帝內經的《素問.奇病論》中提到的「消渴」,和現今糖尿病十分類似,而消渴症所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雖不能完全劃上等號,但可以做為臨床治療的方向參考。康涵菁醫師說明,消渴症的病因病機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虛,再加上飲食失節、情志不調或勞慾過度所導致,並可依影響到肺、胃、腎三個臟腑的情況,去分作上消、中消及下消,以利評估病位以及病情的走向。 若屬於上消,也就是肺熱津傷型的消渴,會以多飲為主,經常會覺口乾舌燥,飲水增多卻不解渴,治療上可以使用消渴方加減沙參、麥門冬去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則是屬胃熱熾盛型的消渴,以多食為主,經常會感到飢餓,吃很多東西體重卻沒有隨之上升,同時也容易便秘,此時則可以使用玉女煎加減方,有助於清胃瀉火,養陰生津;下消則是腎陰虧虛型的消渴,以多尿為主,還可能伴隨尿濁、腰膝痠軟,形體瘦弱等症狀,臨床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有助於滋陰固腎。 要注意的是,許多下消是由上消和中消發展而成,類似於糖尿病的後期,患者的體質中的氣陰虧虛的程度以及是否久病出現瘀象,也需一併考量處理。 飲食地雷要避開 食療穴位助控糖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無論是糖尿病前中後期的患者,飲食的控制都要相當注意,建議可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以及像是苦瓜、冬瓜、山藥、薏仁等清熱生津的食材。避開高糖分、高脂肪及精緻澱粉,同時也要小心加工食品例如香腸、丸子、火鍋料等物。 此外,進食的順序也很重要,建議可先吃高纖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再吃全穀雜糧類,不僅可讓血糖不會波動太大,也比較能夠有飽足感。同時,也要維持規律的運動與作息,才能夠從根本去調整。吳宛容中醫師推薦一道簡單的中醫食療,供糖尿病的病人參考食用。 枸杞炒苦瓜 材料:枸杞10-15克、苦瓜一小條 做法:將枸杞和苦瓜洗淨,苦瓜剖開去籽並切片,放入沸水中焯燙一分鐘撈起淨泡冷水,如此可去除苦味同時保留脆嫩口感。將苦瓜放入油鍋中炒到個人喜歡的軟硬度後,加入枸杞以及適量的鹽一同拌炒便可起鍋。 苦瓜味苦性寒,可治熱病煩渴,枸杞味甘性平,可滋補肝腎之陰,兩者搭配起來滋陰清熱的效果頗佳。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苦瓜中含有可促進醣類分解,輔助降低血糖,而枸杞則是含有枸杞多糖,可能有助於控制血糖和血脂。 除了飲食以外,吳宛容中醫師提供民眾下列幾個保健穴位,透過每日自行按壓,不僅可以減緩消渴的症狀,也能夠幫助血糖的穩定 承漿穴: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 功效:承漿是任脈的穴位,按壓此穴可減緩糖尿病患者煩渴的症狀 內庭穴:足背第二三指間,交界處往上凹陷處。 功效:內庭穴屬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按壓此穴可瀉胃熱,減緩胃陰的損耗,並控制食慾,減少飢餓感。 內庭穴:足背第二三指間,交界處往上凹陷處。 功效:內庭穴屬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按壓此穴可瀉胃熱,減緩胃陰的損耗,並控制食慾,減少飢餓感。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是脊椎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會侵犯腸薦關節、脊關節,和近軀幹的大關節。95%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帶有HLA-B27基因。臨床表現主要為下背痛且早上有僵硬的感覺超過半個小時、關節疼痛,像是恥骨、膝蓋等處,有時手指、腳趾等遠端關節也會發炎腫脹。發病年齡通常較早,通常早於40歲發病,病程也較長,且白天僵硬的感覺會在運動後改善。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直性脊椎炎在中醫屬於「痹症」的範圍,中醫認為「痹症」的產生和「風、寒、濕」邪氣有關。如果關節病變部位會轉移不定,有如風之走勢,則稱作「行痹」,通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若是「寒邪」引起的關節病變,則會有嚴重的關節疼痛,這種情形稱作「痛痹」。而若是由「濕邪」引起的關節腫脹感,則稱作「著痺」。《黃帝內經》上說「病在骨,骨重不可舉,寒氣至,名曰骨痹。」所以此病的治療在中醫上主要以活血止痛、舒筋骨、利關節為主,周大翔中醫師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又可分為不同的證型。 肝腎虧虛型 症狀:脊椎僵硬疼痛,背部肌肉痠痛,不能久立久坐,腰膝痠軟,頭暈耳鳴。 治則:補腎填精兼養肝 方藥:左歸丸合上芍藥甘草湯。左歸丸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搭配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又可柔肝,適用於肝腎虧虛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氣血虛弱型 症狀:腰背僵硬疼痛,倦怠乏力,腰膝疼痛,心悸氣短,食慾差,消瘦,面色痿黃。 治則:補氣血兼活血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寄生湯具有補氣血兼疏經絡的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寒凝督脈型 症狀:腰脊僵硬冷痛,肩頸僵硬,遇寒加重,遇熱舒緩,怕冷,手腳冰冷,走路困難,彎腰駝背。 治則:扶陽溫督兼祛寒通絡 方藥:右歸丸加減,右歸丸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適用於腎陽虛衰,寒凝督脈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瘀阻筋骨型 症狀:腰背及髖部疼痛,僵硬如板,不能平臥,夜間加重,氣色暗滯。 治則:化瘀通絡兼行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身痛逐瘀湯具有活血祛瘀、疏風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瘀阻筋骨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獨活秦艽茶 材料:獨活100g、秦艽50g、紅花20g、當歸20g、黃耆20g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1000cc的水煮沸後去藥渣放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獨活、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的功效;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當歸活血養血;黃耆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合用可祛風濕、止痺痛、亦可補氣活血緩解僵直性脊椎炎疼痛症狀。 穴位按摩緩解症狀 養老穴 位置:以手掌面向胸口,當尺骨莖突橈側緣凹陷中 功效:養老穴屬於小腸經,可治療肩頸腰背痠痛,腰背痠痛時可按摩養老穴每次10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 後溪穴 位置:手掌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肌肉肥厚處 功效:後溪穴亦屬於小腸經,可治療腰背疼痛,腰背痠痛時可按摩後溪穴每次10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 腰腿點 位置:共兩個位置,分別為手背第2、3掌骨間中點凹陷處;及手背第4、5掌骨間中點凹陷處。 功效:腰腿點為經外奇穴,對於緩解腰痛有奇效,腰痛嚴重時不妨按壓此穴每次10分鐘可緩解症狀。 周大翔中醫師也提醒患者,若是症狀嚴重還是要諮詢專業中醫師來治療,在家也不妨適度地做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等,也可幫助緩解症狀。
仲夏大暑對全台37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猶如酷刑,天氣悶熱汗流不止,導致皮膚慢性發炎、紅斑搔癢、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但越抓越癢、越癢越抓,可能破皮滲液,造成細菌感染,必須長期用藥。 異膚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大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十歲以上異膚患者約有三成八屬於中重度,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卻因病況外顯,如皮膚脫屑、出現紅疹,以致晚上睡不好,情緒焦慮,白天精神欠佳,無法好好聽課,也常受到周圍他人異樣眼光,身心壓力大。 過去二十年傳統治療藥物對中重度異膚患者效果有限,幸而新藥研發推陳出新,繼2019年12月第一個生物製劑杜避炎( Dupilumab)有條件納入健保後,今年4月也通過健保給付第一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銳虎(Upadacitnib),很快的6月健保又給付第二款口服小分子藥物喜繽果(Abrocitinib)用以治療中重度患者,給異膚患者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的治療新選擇。 生物製劑精準鎖定發炎因子,小分子標靶藥有效緩解癢感 「十年前的異膚小朋友很可憐,可用的藥物有限,現在已有不少可改善九成病灶的新藥。新藥的用藥順從度也高,因為效果好。」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說。 他比較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療效指出,這兩種新藥的主要差別在於精準度,生物製劑是蛋白質製劑,分子量大,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體內才能發揮療效,精準鎖定造成皮膚發炎的介質,減少發炎的淋巴球反應;而新型小分子藥物可以口服吸收,作用在過度活化的發炎細胞,阻斷淋巴球的發炎路徑,一樣可以「打對病灶」。 其次,兩者產生療效的速度也有些許差別。詹智傑指出,生物製劑會把發炎路徑的連鎖反應「壓」下來,平均約2~4週可看到膚況變好;而每天服用一次的口服小分子藥大約吃一週就有大幅改善,尤其是患者最在意的癢感,口服小分子藥物在起效速度這方面略勝一籌。 在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使用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為了用藥安全需進行風險管理計畫,針對B型肝炎、C型肝炎和肺結核等慢性感染症進行監控管理,以減少因藥物作用而導致之感染控制不佳情形。 詹智傑強調,異膚病患多數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青少年,風險管理計畫提及的慢性感染症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共病比例低,對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罹病族群來說,口服小分子藥物是很安全可靠的用藥。 口服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製劑通過健保給付的最大意義在於,有更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以接受更具療效的先進治療,且醫師與病患的用藥選擇性更為多元。 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指出,醫師開藥的三大原則包括療效、安全性和病人喜好度,例如有小朋友怕打針,也有患者不喜歡每天吃藥、怕忘記,醫師會與病人和家屬溝通後,做出最適宜選擇。 她指出,生物製劑安全性高,但門診中仍有少數病患會出現眼睛紅腫發癢等結膜炎副作用,結膜炎輕者可以點眼藥水,若太嚴重就可改換口服小分子藥。她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曾自費打生物製劑,施打兩個月後眼睛紅腫,癢的難受,後來申請到健保給付,又試了一次,打了一個月,不料結膜炎仍然沒有轉好,只好換藥。 新藥健保給付有條件 需要提醒的是,健保署雖於2019年12月將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但一開始僅限於重度異膚患者。當時給付條件是,患者須先經照光治療3個月,使用兩種口服免疫調節劑各3個月,加上評估異膚發病面積與紅腫、苔蘚化嚴重程度的EASI評分達20分以上者,期限一年,條件相當嚴格。健保署統計,2020年治療異膚生物製劑的健保申報金額為1389萬元,使用人數79人;2021年增至9606萬元,使用人數317人,估計每人每年藥費約在17.6萬元至30.3萬元之間。 也因健保給付生物製劑設下高門檻,得到給付的病人不多,之後在醫學會和病友協會積極倡議下,健保署終於放寬給付條件。自2022年8月起,從原本適用18歲以上的重度患者,放寬至12歲以上的中度和重度病患,造福更多病友。 今年納入健保的兩款口服小分子藥物,給付條件和生物製劑一樣,仍須先經過三個月照光治療、使用兩種免疫調節劑,EASI分數等於和大於16分以上者,若症狀仍未改善,經過申請,健保才會給付新藥。 「健保給付口服新藥的意義,除了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療效。」詹智傑指出,臨床經驗上EASI分數在16分左右不算太嚴,麻煩的是很多病人都達不到前兩者要求,因為年輕病人要上課、工作,小孩子更要父母陪,很難做到每週來醫院照光兩次;而免疫調節劑的療效頂多只能改善五成症狀,對中重度病人來說,「未達需求被滿足的程度」。 詹智傑有位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從小喜歡游泳運動,但只要下水到游泳池就會被投以嫌棄的眼光,多年來他只能到沒有人的偏遠海邊游泳。在使用新藥後症狀明顯改善,膚況穩定至今。睽違十年他第一次可以如常人般在泳池下體會涼快的水波,回診時心情雀躍地對詹醫師說,他的「人生改變了」。 有不少病人轉診來找詹智傑醫師,他說其實之前其他醫院醫師的治療方案是正確的,但可能因為門診病人太多,沒有時間跟病人好好說明治療計畫,尤其在急性發作期,當皮膚化膿時,必須用強效藥「滅火」,同時先處理細菌感染的問題,接著才能專注治療長期皮膚發炎的問題,所以需要按部就班,逐漸將皮膚發炎改善,進入長期穩定控制的平穩期;可惜有不少病人可能覺得這星期他的症狀都沒有改善,覺得治療無效就不再來了。 治療沒有達標,不妨考慮換藥或加藥 「臨床上有所謂的達標治療(treat to target ),也就是先設定好治療目標,在一段時間內若沒有達標,不說病人不滿意,醫師也應該要積極考慮換藥或加藥。」詹智傑舉例,病人的皮膚炎嚴重度EASI分數若原是20分,醫師評估後希望在三個月內降到10分以下,若沒有在時間內達標,就要調整治療方案。 「醫病關係是緣分,病人要對治療計畫有信心才會配合治療。」詹智傑強調,尤其是初診病況比較嚴重的病人,醫師務必與病人和家屬溝通清楚未來的治療方案,減少因為對於治療時程的錯誤期待,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而錯失了最有效的長期控制機會。 今夏特別酷熱,異膚病人如何抗暑? 炎炎夏日,一般人都擔心中暑,異膚病人如何抗暑?許仲瑤醫師說,有皮膚病的人排汗功能都不好,因為汗腺無法正常調節,容易刺激皮膚引發癢感。此外,不少醫學研究指出,汗水中的糖分也會讓皮膚發癢,和糖尿病人容易皮膚癢的病因類似,因為汗水中的糖分會讓已經受損的皮膚屏障功能,恢復得更慢。她觀察有些異膚病人本來症狀已經穩定,卻在夏天突然皮膚搔癢發作,但只要好好控制血糖,症狀就緩和了;尤其夏天高溫,很多人會喝冰涼飲料解渴,但含糖飲料容易讓血糖升高,異膚病人還是要少吃甜食,控制血糖。 其次,流汗後可以用濕毛巾擦乾,讓皮膚降溫。許仲瑤指出,很多病人因為夏天熱就不擦乳液,其實異膚病人的排汗功能受損,皮膚很容易乾,還是要勤快地擦乳液,可選擇清爽舒適的牌子,現在市面上也有不少異膚病人專用乳液。 但如果病人的搔癢發作嚴重,必須靠藥物控制,則可以考慮止癢起效快的小分子藥物,快速壓制癢感並恢復生活品質,後續再透過平日的飲食、皮膚保養長期穩定控制病情,度過炎炎夏日。 與醫師討論更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在新藥研發與日俱進的今天,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個人化精準治療時代,中重度異膚患者要善用健保給付新藥的政策,與醫師好好討論病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異膚患者的肌膚恢復往日光彩指日可待。 (本文由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看影音:https://youtu.be/FGA-DWeyiX0
哺乳媽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她們的付出和愛意義深遠,對於嬰兒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母乳餵養不僅可以幫助嬰兒抵抗疾病和感染,還能增進母子情感連結。在臨床上最常聽到哺乳媽咪最常抱怨的問題,讓哺乳過程帶來了不便,尤其是對於產婦而言,因為哺乳限制了她們的人生自由,且可能因不留意被他人觸及到哺乳期的敏感地帶,讓她們感到不舒適,YESMA月嫂媒合平台執行長王思涵表示關於哺乳媽媽的7大雷區,其他人可千萬別觸碰,並且提供解決方式,讓哺乳媽咪的乳牛人生過得更得心應手。 沒有私人空間餵奶,餵奶不被尊重 除了一些時候,非得在公共場合餵奶,因到處找不到哺乳室,只能就地披上哺乳巾親餵,這不僅會讓哺乳媽媽感到尷尬和不適,又要同時擔心他人的評判或不理解,而更會讓人一觸即發的就是婆婆,有時會藉由關心知名,其實是怕孫子吃不飽,每到親餵時間,婆婆就會前來觀看,即使已躲在私人房內,婆婆還是會直接敲門進來,就算請老公去跟婆婆反應,得到的回應也是「都是女生,又沒關係」。此時婆媳間的矛盾就會從這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發酵,這時老公是否能扮演良好的「溝通橋樑」,減少雙方在磨合過程中的誤會也是關鍵。婆婆通常都有一種因媳婦嫁進婆家,往往會出現「從此我們就是一家人」的情境,會期待從此對方將自己視為自家人,所以看媳婦哺乳也很正常,有著「以前我們也是這樣,看一下不會怎麼樣吧」的想法,但媳婦卻不這樣認為,所謂的「自己人」除了自己的老公與孩子以外,其餘皆是外人。也因隨著時代的改變,風俗、民情、文化的改變,以及婆媳間在價值觀上的落差,對於自我權益的重視與維護程度不同,尤其是年輕人對自己感覺隱私被侵犯特別在意,需要多給予尊重與不干涉、不堅持己見、不以「過來人」具「同理心」的態度體諒此時初為人母的媳婦。 看就好,不要動手,被迫喬奶 畢竟剛生產後的媽咪,對於自己已變形的身材頗沒自信,尤其是在坐月子時期,不僅蓬頭垢面,餵奶時也衣衫不整,這時常有熱心的女性長輩,在沒有先諮詢哺乳媽咪的同意就直接現場幫忙喬奶、喬姿勢,深怕寶寶沒喝到奶、沒吃飽,除了動手以外,更碎碎有詞的評論或給意見,哺乳媽咪感受到被批評、指責和不被尊重,心理頓時充滿了委屈與不悅。人與人之間本應互相尊重,與輩份或階級無關,沒有母親會故意讓自己的寶寶喝不飽,對於新手媽媽,長輩們還是需要給予支持與尊重,取代批評與自以為「這樣是為哺乳媽咪好」的建議,而身為晚輩的我們也應該學習放下成見,換個角度去思考,試著去體會長輩的善意與好的出發點,大家學習互相尊重,保持溫和又不失禮貌的關心即可。 當哺乳遇到困難,母奶又被倒掉不被珍惜 不是每個產後的媽咪都擁有哺乳天份,聽到寶寶一哭,奶震就來,更甚至是有源源不絕的奶水,而對於一些需要辛苦擠乳或集乳的媽咪,相對的每一滴都是無比的珍貴,奶量已不多,能湊齊寶寶的一餐都是吃盡苦頭。而此時如被無心人士不小心翻倒,或者是因奶水擺放室溫太久或因寶寶不想喝了…等藉口,索性把剩餘的奶水倒掉,都會讓哺乳的媽咪瞬間大爆炸。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情形,不責怪無心踩雷的人,我們先學習著跟自己和解,換個念頭思考,雖然奶沒了,但也因為擠奶,讓自己被動消耗了不少熱量,進而增加新陳代謝,有助於產後身材恢復喔。 寶寶拉肚子是因為喝母奶 看著自己的寶寶不斷的腹瀉,心裡一定充滿了擔憂,但往往隨著身邊的親友們你一言我一語的猜測跟建議,常導致哺乳期間的媽咪產生滿滿的焦慮。當然寶寶喝母乳引起腹瀉的情況也是有機會存在著,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見,當發生腹瀉時,媽咪們要學會用排除法,首先排除疾病的可能,再根據腹瀉的嚴重程度決定如何處理。真的症狀嚴重的話,還是要去醫院及時治療,聽醫生的意見,而不要自己陷入了自我懷疑或病急亂投醫。 三姑六婆就是愛比較奶量 姑嫂的一句「你今天擠多少? 這樣寶寶有喝飽嗎?」「我那時餵母奶時,也沒有這麼辛苦,隨隨便便一餐就可以擠個150CC,剩下的都還可以拿去做母乳皂喔!」看是輕鬆平常的對話,都會觸動到了哺乳期的媽咪敏感地雷帶。每個人的體質、身型、飲食習慣..等都不同,不管是奶量多或少一定都會有人愛比較或跳出來說話,這樣三姑六婆的你一句我一句根本理睬不完,所以只要相信自己我們可以的,母奶有多少就餵多少,不要給自我太多壓力,餵奶都是一種愛的表現,寶寶也會同時感受到我們的愛的。 時常塞奶,老公無同理心不懂體貼 塞奶的苦、腫脹的痛,沒餵過母乳的人絕對無法體會,懷胎十月,孩子都拚了命的生下了,若又遇上沒同理心的老公,心裡的苦就來到了最高級,男人不懂女人的感受,更不尊重女人的感受,此時的地雷不爆要等何時才爆?! 男人與女人天生的生理構造確實大不同,若遇到同理心弱的老公,你能試著讓有智慧的長輩給予開導,或是尋找適當的機會跟老公平心靜氣的溝通,嘗試著用舉例的方式、腳色互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感受,並讓對方能站在自己的位子上思考,如果今天換成他,他會作何感想呢? 布袋奶、縮奶、走山奶被嫌棄 哺乳後的胸部走山,往往是最常見的,因為寶寶長時間吸吮,可能產生乳頭破皮、變形,甚至還有乳房下垂或因膠原蛋白流失導致皮塌奶縮的可能,但往往會因為老公一句自以為有趣的玩笑,而讓產後媽咪大抓狂呢。會遇到這些狀況奶,其實先要檢視一下自己平日是不是只顧著犧牲,忘了要好好愛自己呢? 胸部變形,一部份是在孕期增重太多,讓胸部同時變大,讓皮膚與懸韌帶被稱鬆,一部份則是因為月子期,因膠原蛋白流失或是激烈退奶所導致的,建議哺乳期間的媽咪,一定不要太急於想恢復身型而開啟斷食或挑食的減重模式,減重需要循序漸進,飲食方面首選優質蛋白質的海鮮肉品,或是補充高蛋白、低熱量、零脂肪的滴雞精,既不發胖也可以顧及奶水養分與胸型,再者評估產後傷口是否已恢復,漸漸地可加入一些健胸運動,例如臥推、被動式胸部按摩..等,都能有助於胸型的維持喔。 孕產規劃師王思涵最後表示在面對哺乳媽咪這些地雷區時,我們應該給予媽咪們充分的支持和體諒,讓她們感到被尊重和珍視。每個哺育媽咪都值得得到社會的支持和理解,讓她們在母乳餵養的旅程中感到無比自豪和幸福喔。
在台灣,多發性硬化症雖不常見,但部分嚴重患者除了會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業與社交,被迫改變生活而難以調適,重創正值發展的中壯年人。 症狀千變萬化 早期病灶不易被發現 臨床一名30歲出頭、喜愛美食的男性,因出現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而就醫,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雖然發現得早、且病灶不多,卻在病情控制過程中,因為無法調適心態去面對疾病、不積極治療而選擇放棄,最終導致終身行動不便。 另有一名年約40歲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到門診時已經追蹤該病數年時間,原本脊椎受傷嚴重,走路只要走個200公尺就需休息,但在定期接受治療並加上修正生活型態後,至今超過8年沒有復發,且已逐漸慢慢恢復正常生活。 耕莘醫院新店分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紹原提及上述兩個極端案例時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科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因為發炎反應會影響到身體各神經功能,因此病徵也因受損神經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多發性硬化症有四大類型,大部分患者屬於反覆發作型,會出現肢體麻木、無力、步履不穩等症狀。」除了上述症狀外,患者也會出現視力喪失、複視、疲倦、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快速發生卻也可能自然痊癒,一段時間後又會再發生,因此容易被忽視。 方便性、遵從性高之口服藥物 助多發性硬化症穩定控制疾病無惡化 多發性硬化症雖致病原因不明,但可歸因於外在如環境或感染導致,以及內在如家族史等,陳紹原醫師指出,因為疾病複雜度高,診斷上需花費更多時間確認,不過高風險族群如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家族有類似疾病者都要特別注意,「尤其若莫名發生上述不尋常症狀如肢體麻木、無力、步履不穩等,且發生時間為長達數天或數週緩解卻又再相隔一段時間後反覆發生時,應儘速就醫。」 早期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以干擾素為主,必須以注射方式進行,近幾年在藥物研發蓬勃發展下已陸續出現不少口服藥物。陳紹原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雖無法痊癒,但是只要穩定控制,相對來說就等於治癒。」藥物能有效達到長期控制、減少復發機會,而口服藥物遵從性也高,讓排斥注射的患者可有另一選擇。 他也提醒,藥物雖有調節免疫的作用,但對於免疫疾病,仍須要長期維持身體免疫功能的恆定,因此必須要做到改變過去不好的生活型態,儘量維持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等,才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夏天到了,門診中各種拉傷、抽筋和反覆疼痛的病人也來到新的一波高峰。許多人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小拉傷,卻意外發現患處疼痛綿延不絕,而且按壓疼痛強烈,而且往往伴隨工作用電腦、躺沙發追劇等更加惡化,止痛藥反覆使用卻也不見起色,最終只好來中醫門診求診。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中醫師表示這種常見局部卻慢性卻痛起來要人命的症狀,稱之為肌筋膜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這種症狀觸診起來有明顯緊繃的肌束,還有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特徵,像是按壓起來會引發強烈疼痛外,也可能會引發轉移痛痛或痠脹、麻木等其他症狀。這種症候群容易因為肌肉長時間固定不動,或天冷潮濕容易加重症狀。目前西醫治療上大多使用藥物或物理治療和伸展,除非狀況不佳才會搭配注射療法。 女神卡卡也曾罹患「公主病」纖維肌痛症容易混淆 而這個疾病和另一種全身慢性肌肉疼痛病容易被混淆,就是人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好發於30-50歲的女生朋友,也有不少名人罹患此病,像是曾因此病暫別樂壇的女神卡卡。而纖維肌痛症的特徵是全身多部位持續性疼痛,超過11個以上的壓痛點(tender point)就有很大機會確診,可能落在肌肉、關節、脂肪墊或滑囊等等多種部位,而且不會有轉移痛的現象。這種患者往往伴有疲勞和睡眠障礙、腸胃症狀等複合性症狀,治療上需要整合性治療,除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伸展運動外,也要搭配認知治療等解決整體複合性症狀才比較容易有進展。 《黃帝內經》的「久坐傷肉」 跟緊繃肌肉有關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以上兩種症狀狀況的成因至今都不清楚,但從中醫的角度思考,《黃帝內經》中「久坐傷肉」,和西醫看待緊繃的肌束(taut band)成因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肌肉長時間固定不動作或過度疲勞的情況,肌肉在這些情況下比較容易處於收縮緊繃的狀態,也特別容易有緊繃的肌束。 因此,在中醫的治療上,臨床上往往會建議針藥並行,用藥處理常常會以調和營衛、解肌祛風的桂枝湯為主要架構,可以溫通經絡又促進血液循環,針對疲勞過度的患者可以搭配黃耆增加補氣推動的力量,並且依肌筋膜疼痛的部位視情況加入不同的引經藥,像是肩頸部位可以加入葛根、羌活等等。針灸的話,除了使用針上灸的方法外,這種慢性疼痛也傾向體針搭配頭皮針治療,透過頭皮針調整神經肌肉控制的部分,局部鬆解肌痛點引發得氣的效果處理緊繃的肌束,另外也會搭配細針引導筋膜,調整失衡已久的筋膜張力。 周大翔中醫師建議 平時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動,可以設置番茄鐘提醒自己,並且盡可能讓周遭的環境幫助自己可以維持好的姿勢,像是適當的桌子、椅子高度,讓自己能夠豪不費力的維持好姿勢。一旦緊繃不舒服就要盡快求診,並搭配正確適當的拉筋伸展或復健運動,以免越伸展越不舒服,拖久了治療起來也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修復。而飲食上也要均衡飲食,在有些情況下,當患者缺乏B12和葉酸時,會影響紅血球的生成,肌肉的能量代謝也會受到影響,也會和肌筋膜症候群的症狀有一定程度的相關,適當的補充也能有所幫助。
天氣炎熱,在門診上面聽到有患者嘗試各種不同的減重方式 並且詢問是否有專門的減重科學中藥,其實中醫看診沒有所謂專門的減肥科學中藥,中醫減重原理通常是改變患者的體質,使原本的代謝異常變正常,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裡面多為通便、排水、化濕、袪痰、通腑、溫陽、利水、疏肝、活血。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中醫的通便藥多為了增加腸胃蠕動如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或麻子仁丸、潤腸丸,,排水化濕則常使用薏仁、澤瀉、導水茯苓丸,通常吃藥2-3天就有效果,多是因為水腫消了,排水化溼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臨床上常常治療甲狀腺低下的肥胖患者,臟腑功能失調容易便造成身體虛弱,此時身體會想要將更多的營養吸收進來,但卻無法有效的代謝,時間一久便會囤積在身體裡面,造成氣虛型的肥胖,這通常發現在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此時就要以補氣溫陽的方式來提高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透過利水消脂的中藥,反而容易徒勞無功。 不同體質 對症下藥 達到好成效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氣虛」,有水腫者,容易累,頭暈,胸悶,腰背痛者,常用防己黃耆湯調理,有助益氣健脾,祛風利水。以及要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利尿,幫助表散逼汗作用,則常用防風通聖散調理……所以減重也是需要辯證論治。 如果是天生從小胖到大,大多是屬於痰濕型易胖體質,這類型的人常常伴隨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往往脘腹飽脹,中醫常使用荷葉、澤瀉、山楂、桑葉、萊菔子、決明子等中藥和胃去濕助消化。 吳宛蓉中醫師表示,如果是三高脂人的中年後才發福,多半會出現三高的問題,血液中脂肪過多,容易引起動脈硬化,特別是心腦血管病變多由此產生。這時中藥的活血化瘀中藥如桃仁、三七、丹參、紅花對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脂,以及防止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採用活血行瘀中藥減肥方法,不但降脂減肥,同時又能治病。 再來就是壓力肥,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況之下,人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這種荷爾蒙為了要讓人體有足夠的能量對抗壓力,會發出訊號讓吃進去的熱量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而且生物會傾向選擇高熱量食物來迅速儲存脂肪以對抗壓力,這種因為壓力所造成的肥胖,稱為「壓力肥」。 這種類型的肥胖體質,因為長期壓力大,容易肩頸僵硬,造成上背部肌肉緊繃厚實,而出現虎背熊腰、偏上半身肥胖的身材,也容易造成「痰濁血瘀」等病理物質的堆積,但是源頭要以疏肝為主,常用中藥材有柴胡、菊花、薄荷、決明子、玫瑰等,如果因為壓力大影響到睡眠,可酌加「寧心安神」的藥材調理,如酸棗仁、百合、遠志、茯神、合歡皮、柏子仁等。 中藥減重容易心悸、胸悶?!原因在這個環節 吳宛容中醫師也提醒,那為何有些人吃中藥減重容易心悸,胸悶呢,原因在於使用增強代謝的麻黃類用藥劑量太重導致,麻黃最早在漢朝傷寒論就有提到,《本草綱目》更是完整把它的藥性說明得很清楚,“麻黃微苦而辛,性熱。主治中風傷寒,頭疼,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許多中醫減重門診,會將麻黃用於減重配方中,因為藥性上類似交感神經興奮劑,會使心率加速,讓支氣管、胃腸平滑肌鬆弛,並且有抑制食慾的效果,減肥藥主要是為了促進基礎代謝率提高,幫助消耗多餘體脂肪等功能,但為了提供代謝功能,可能造成情緒亢奮、睡不著、心跳加快等現象。 尤其甲狀腺功能有異常者,更不應隨意服用,雖然麻黃有其應用效果,但副作用常見如噁心嘔吐、頭暈失眠、失眠心悸,嚴重甚至還有中風跟猝死的可能,當然在醫師的安全劑量下使用,是可以盡量避免,但既然是藥物,就有相對的風險性,民眾使用上還是需要遵循專業中醫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