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福建省傳近200童染腦炎 當局稱已有效控制病情

福建省傳近200童染腦炎 當局稱已有效控制病情#頭痛

編輯中心報導從5月初至今,大陸福建省廈門市等地陸續傳出12歲以下的兒童感染病毒性腦炎,截至2日為止已有近200名孩童確定染病,其中已有87人出院返家休養,廈門官方表示,目前已受到有效控制,不過民眾近期如果有要前往上述地區,仍然要提高警覺。近月來福建省多地紛紛傳出孩童感染病毒性腦炎,一度令外界擔心會嚴重蔓延,但福建省安溪縣衛生局局長吳爭新回應,經過近期積極檢測與調查後,情況已逐漸受到控制。安溪縣衛生局表示,目前確定有117名兒童感染病毒性腦炎,其中87名已返家休養,其餘雖然仍住院治療但狀況穩定。吳爭新說,這次染病的孩童全在12歲以下,其中3至7歲占有近80%,呼籲家長隨時注意孩童的衛生習慣。據悉,本次福建省的腦炎屬於ECHO30型腸道病毒,患者普遍會出現發燒、頭痛、抽搐與嘔吐等等症狀;由於初期症狀與感冒相當類似難辨認,若未及時就醫隨著病情發展,會有嗜睡、抽搐等狀況,嚴重會導致昏迷甚至致命。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頭痛

目前已發表的研究多屬調查與統計分析的性質。手機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現今對於非游離輻射長期使用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所知極有限,相較對游離輻射(例如:X-射線)的了解要少得多。新店耕莘醫院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表示,腦瘤的症狀視其大小及位置而定。腦瘤症狀之產生,主要因為腦受頭顱骨的限制,為一空間受限的器官,當腫瘤在頭顱內生長時,會因壓迫腦組織或浸潤腦組織而產生症狀。也可能因為腫瘤周圍水腫腫脹而造成顱內壓力昇高,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若腫瘤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通,使得腦室的水分滯積,則造成水腦導致症狀發生。但假如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謝忠志舉例,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且可能在凌晨時分會特別痛。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力變差。抽慉,或視覺障礙。頭暈、噁心、嘔吐。記憶力衰退、語言障礙、或性格改變。手、腳無力或感覺神經受損。上述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或是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病變也可能導致這些症狀。謝忠志強調,這些症狀對身體猶如警訊,提示應儘速就醫,以查明病因。腦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全身性藥物治療。有時必須採取數種治療方式搭配使用的「多專科團隊醫療」。謝忠志說,腫瘤之治療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之細胞型態、位置、大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定,以下是幾個可供討論的方向: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各方式的優缺點?治療的預期效果與病情預後如何?治療的可能的副作用?副作用產生時如何治療?接著簡介這幾種治療方式。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切除是腦瘤的主要治療方式。通常外科醫師會儘量切除腦瘤,但若腫瘤與重要腦組織相連或靠近時,外科醫師只能盡其力拿掉一部份腫瘤。部份切除可減少腫瘤體積而降低腦壓,並能減少後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程度。無法切除的腫瘤,可能會進行切片採樣,以便做詳細的細胞型態分析,以助於後續治療方式之選擇。有時切片是以穿刺採樣方式進行,醫師以特殊頭架配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定腫瘤位置,然後在頭骨上穿出一小洞引導細針進入腫瘤,以此技術進行之切片術或治療稱之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乃是以高能輻射線造成癌細胞損傷使其死亡之治療法。經常用於摧毀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殺死術後殘餘之癌細胞,也用於不可能接受手術治療之病人。放射治療最常用的是以體外放射治療的設備,一天給予一次照射、每週五次,至於總劑量應給多少,則視不同病理型態、部位、年齡而異。針對某些範圍較小的特定腫瘤,可以採用單次或數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種治療根據治療機器的型式廠牌不同,俗稱「加馬刀」、「電腦刀」等,其定位原理類似上述「立體定位」,但治療的工具是以放射線取代手術刀。全身性藥物治療:部分的原發惡性腦瘤,可能須要加上化學治療,如分化差的星狀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等,但效益尚待評估。另外,臨床上最常見的腦部腫瘤,反而是由其他器官或組織轉移而至腦部的續發性腦瘤,此類腦瘤的治療除了腦部之外,也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腫瘤,可能必須加上全身性的藥物治療。這些全身性的治療,針對腫瘤類型,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謝忠志提醒民眾,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因此藉由醫病雙向的溝通互動,「量身訂製」一套最妥切的治療方式,再使用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則可得到最佳的療效。延伸閱讀「腫瘤來源可分成」: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08

注重衛生禮節 流感免上身!

注重衛生禮節 流感免上身!#頭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表示,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傳染病監視報告,類流感的全國門診及急診就診率於今年第四至五週已達高峰,顯示流感疫情似乎已經開始下降。不過第七週適逢學校開學,幼兒至青少年又開始學校群體生活。吳宗儒說,學校一向是流感流行的大本營,有些研究報告亦指出,若能控制學校流感疫情,就能讓社區的流感疫情傷害降低。為了個人及國家的防疫,吳宗儒認為應再次強調衛生禮節的重要,並認識重症流感危險因子,以期能夠減少流感傳播,及感染後疾病的嚴重程度。吳宗儒解釋,流感是急性病毒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但通常均在2~7天內會康復。此外,約有10~30%受感染的人會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伴隨呼吸道症狀而來。他說,因為流感有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等特點,是冬春季節相當重要的傳染病。爆發流行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新流感H1N1的研究報告中亦發現,孕婦及肥胖是重症的危險族群,而青壯年族群在新流感H1N1的感染時,也會有較以往季節流感更高的死亡率,值得注意。吳宗儒強調,最近幾週流行的流感病毒仍以新流感H1N1為主,除了提醒上述危險族群應該在每年流感流行季前施打流感疫苗外,也應多注意本身疾病的控制,平常更應注重自身養生,遠離肥胖等代謝問題,減輕流感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學校群體生活當中,提醒個人應加強衛生習慣,勤洗手,減少手部接觸自己的眼、口、鼻,以避免接觸傳染。乾洗手液對流感病毒也有效,但使用時要注意不要噴到眼睛,以防傷害。吳宗儒再次提醒民眾,如有出現類流感症狀,請及早就醫,並宜盡量在家休息,除了有益於自身免疫的恢復外,也可以避免再傳播病毒給他人。若不得以仍需就學,請記得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於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捂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用餐的時候避免交談,以免病毒藉飛沬及食物進入體內。在流感期間,宜適度做環境消毒,平時定期清潔經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鍵盤、課桌椅、門把以及公共區域的電話筒,以減少病毒在環境中散播及感染他人。延伸閱讀「流感小常識」: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984

鼻涕倒流 男孩出現鼻竇炎合併眼窩及腦部膿瘍

鼻涕倒流 男孩出現鼻竇炎合併眼窩及腦部膿瘍#頭痛

一名14歲男童,連續一星期多出現咳嗽、流鼻涕現象,因持續發燒、頭痛三天,就醫後發現是右側眼窩、硬腦膜上膿瘍及鼻竇感染,住院期間經過手術及適當藥物治療後,情況已經好轉,出院後持續口服抗生素,終於解決頭痛及發燒問題,後續使用抗過敏藥物改善過敏性鼻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林建宏表示,該名病童就醫時,身體檢查發現有眼皮浮腫情形,住院後安排電腦斷層攝影,發現眼窩已有感染出現膿瘍,並且合併腦部及右側額竇、上頜鼻竇感染。他說,兒童鼻竇炎常發生在過敏體質的兒童身上,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持續咳嗽、流黃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被誤以為是感冒,所以根據病史及臨床檢查及早發現是重要課題。林建宏指出,過敏性鼻炎患者常常合併有鼻竇的感染,急性鼻竇炎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是有過敏性鼻炎則必須同時處理鼻子過敏問題,以減少再感染機會。對於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或者已出現其他鼻竇炎併發症的兒童,須考慮及早選擇外科手術治療。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816

「電腦族」脖子僵硬動不了 中醫籲:穴位按摩可解套

「電腦族」脖子僵硬動不了 中醫籲:穴位按摩可解套#頭痛

現代社會工作繁忙、生活步調快速,人們常常處在緊繃狀態,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電腦族」,不少人有脖子及肩膀僵硬疼痛毛病,長期坐姿不良,不自覺的駝背、抬肩,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緊繃姿勢,肩膀和脖子肌肉不僵硬也難!尤其現在上班族都在冷氣房裡,一邊喝著外頭買的冷飲,一邊聚精會神盯著電腦螢幕,加上冷氣呼呼的吹,風寒濕氣一下子全來了,將使得脖子跟肩膀遇冷收縮的更厲害,症狀也就越嚴重,有些人甚至會牽連到手臂疼痛,嚴重還可能會有手指末梢麻木感。甚至還有人因為脖子僵硬問題,常連帶有頭痛症狀,這種頭痛屬於「緊張性頭痛」,又叫做「肌肉收縮性頭痛」,頭部會有壓迫、沉重、疼痛感覺。雖然是頭痛,但是問題根源一樣是來自頸部肌肉的緊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醫師藍士哲表示,想要徹底解決肩頸痠痛毛病,還是要從根本上的坐姿、肌肉放鬆來著手。比如坐姿要求「腰正頸直」,不要低頭、駝背,盡量放鬆上臂,這樣比較不會造成長時間提肩。此外,工作一段時間,也要記得做一些伸展動作,讓肌肉能夠休息、放鬆。藍士哲提供給大家幾個簡單好用又有效的穴道按摩保健法,每天數次按摩,就可以有效改善肩頸緊繃。風池穴:在枕骨下方,後頸髮際兩側凹陷處,剛好是斜方肌跟胸鎖乳突肌上端交會凹陷的地方。如果伴有緊張性頭痛,按壓風池穴時會有明顯壓痛感,但是按摩幾分鐘後,可以感覺頭部跟頸部都放鬆許多。風池穴對感冒頭痛、眼睛疲勞也很有療效。後谿穴:在手掌的尺側,小指掌指關節後方赤白肉際處,握拳時的隆起點。後谿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循行經過肩背部,而且後谿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跟督脈相通,所以常被用來治療肩頸部疾病,例如落枕、頸肩綜合症等。按摩後谿時,若朝掌骨側按壓刺激會很酸。工作時不妨三不五時按摩後谿穴,會覺得脖子跟肩膀放鬆許多。中渚穴:位在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按摩中渚穴時,可以用大拇指跟食指掐住手掌內外側,用力向下按壓時,會覺得有明顯酸脹感,還會向手臂上傳。一邊按可以一邊活動活動脖子,活動後會覺得脖子比較舒服。藍士哲表示,後溪穴跟中渚穴都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對肩頸部肌肉僵硬、痠痛都有很好效果。如果常有肩頸痠痛毛病,不妨自己有空按摩這兩個都位在手上的穴道,平常在辦公桌前就可以自己按摩非常方便。藍士哲再次提醒,要徹底改善解決肩頸痠痛毛病,還是必須從最基本的姿勢、工作、飲食習慣等改正,否則還是會常常讓你感到難過喔!

減輕眼睛疲勞 我該怎麼做?

減輕眼睛疲勞 我該怎麼做?#頭痛

現代人大多長時間持續近距離注視,如閱讀、看電視或打電腦等,過度使用眼睛,導致眼球調視與會聚的功能障礙或精神性緊張而產生眼睛疲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黃裕昌說,眼睛疲勞是因為眼睛過度使用,造成周圍供給眼睛營養及氧的無數毛細血管血流變差,水晶體周圍的肌肉負責調校對焦,若肌肉過度疲勞,眼睛會腫脹、充血、乾澀、流眼淚及視力模糊等,還可能因而出現肩膀痠痛、頭痛,甚至引發注意力減退及全身疲勞等。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目得血而能視」,黃裕昌解釋,長時間用眼過度,勞傷影響心神、虛耗氣血,或本身體內肝血腎精不足,會使氣、血、精未能充分濡養眼睛,易造成眼睛疲勞。臨床治療上,針對體質證候的不同,主要可採養心健脾、調理肝腎、或補益氣血等方式。黃裕昌表示,曾有一名32歲的男性上班族,從事電腦軟體設計,長時間使用電腦。因為常覺得眼睛不適,常佈滿血絲,乾澀模糊,口乾舌燥,平常飲食多辛辣及冰飲,睡眠差,常需1~2小時才能入睡,眠淺多夢,前來就診。經臨床診斷為「心肝火旺、心腎不交」問題。治療時處方以黃連阿膠湯加細辛、菊花、枸杞、生地等藥。並囑咐應調整飲食,平常可針對眼部周圍穴道按摩。治療後,患者眼睛不適改善許多,同時睡眠品質也改善了。他說,中醫辨證治療上,針對心氣血虛損者,可用天王補心丹調理。屬心脾兩虛者,可用歸脾湯加減。若為肝腎不足者,可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屬氣血虧乏者,可用八珍湯加減。若為肝火旺者,可用清肝明目湯加減。平常也可用菊花、枸杞、決明子等煎煮茶水飲用,對眼睛可起保健調養作用。黃裕昌建議民眾,平常多做閉目、眨眼、仰望俯視、遠眺近觀、按摩眼周或足心,都可消除或減輕眼睛疲勞。閉目時,眼球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作旋轉,可有效舒緩眼球肌肉緊張。並可按摩眼睛周邊穴位如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承泣等穴,或足心湧泉穴來緩解眼睛疲勞。或是按摩位於手部的明眼、鳳眼穴,也能夠改善眼睛疲勞。延伸閱讀「護眼健康操/動作說明」: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9075

揮之不去的慢性疼痛

揮之不去的慢性疼痛#頭痛

疼痛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據知名風濕期刊雜誌調查統計,幾乎有一半的美國人,在一生中都經歷過慢性疼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張棋楨醫師說明慢性疼痛的定義與原因,慢性疼痛持續六個月以上。涵蓋的種類包括刺痛、撞擊痛、燒燙痛、悶痛及尖銳痛。這些疼痛可能是持續的或間歇地,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據統計,關節痛、背痛、軟組織痛與頭痛是最常見的慢性疼痛。張醫師表示其原因為它可能和原先存在的疾病相關,或由於意外傷害、感染、神經受損、動過手術、情緒壓力引起。以下為一些常見的慢性疼痛與原因:◎ 關節炎:即關節發炎,可侵犯身體任何關節,可能是單一或是多處關節。它的誘因很多,包括受傷、感染、老化、新陳代謝、免疫系統錯亂或基因遺傳。最常見的關節炎有三種: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 背痛:大部分的背痛發生在下背部(腰椎),它是承受體重的位置,也是身體前傾、後仰及側彎的支靠點。長期背痛的原因可能是肌肉拉傷和痙攣、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骨質疏鬆或缺乏運動。◎ 局部性軟組織痛:軟組織是指關節及骨頭外的構造,包括關節囊、肌腱、韌帶、肌肉、肌膜及滑囊等,因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或受傷而造成局部慢性疼痛,例如五十肩、媽媽手、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扳機指、足跟痛、肌肉肌膜疼痛等。◎ 全身性軟組織痛—肌纖維痛:全身性的肌肉疼痛及僵硬感,且身體各處有特殊壓痛點。主要是關節附近的組織疼痛。病人常伴有失眠、疲勞、四肢麻木、腫脹、腸胃障礙及對天氣及溫度變化敏感。與壓力、睡眠不足、生理或心理的創傷有關。◎ 頭痛:所有疼痛中,頭痛是最常見的。一般常見為壓力性頭痛、偏頭痛及聚集性頭痛。◎ 頸部疼痛:姿勢不良或受傷造成頸部肌肉、韌帶或肌腱拉傷,導致頸痛。大部分持續幾天或幾星期,偶爾會轉變成慢性。其他如椎間盤突出或頸椎關節退化,骨質疏鬆也會導致頸部疼痛及僵硬。◎ 臉部、嘴巴和下顎疼痛:此疼痛大都因為牙齒、牙齦或牙根肉的問題。有些疼痛可能是由臉部的三叉神經痛或顳顎關節病變有關。◎ 內臟器官牽引痛:當內臟器官出現問題如子宮內膜異位、間質性膀胱炎、大腸激燥症,經由神經的傳導會造成腹部疼痛。另外癌症亦會引發慢性疼痛,通常來自腫瘤壓迫神經,影響血流或內臟器官功能或由於癌症治療後造成。◎ 不明原因痛:有時候,慢性疼痛並沒有明顯的原因,即使做過很多檢查,仍無法診斷。但這不表示疼痛不存在,心理問題與此較有關。◎ 慢性疼痛的處理與治療:處 理慢性疼痛,最棘手的就是尋找病因對症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復健、手術。診斷慢性疼痛發生的原因,最好集合許多的專門醫師(如風濕科、疼痛科、神經科或骨 科)來作判斷。至於治療方式則要不斷地與醫師溝通並密切合作,千萬不要為求速效,經常換醫師逛醫院,反而無法解決問題。

自幼莫名頭痛 原來罕見顱底腫瘤作祟!

自幼莫名頭痛 原來罕見顱底腫瘤作祟!#頭痛

長期頭痛莫忽視!一位吳姓女高中生從國小開始就常犯頭痛,看過許多醫院卻找不到原因。後經光田耳鼻喉科檢查後,竟赫然發現吳小妹腦中長出極罕見的顱底神經源性腫瘤,由於位置非常特殊,若開腦治療風險很高,幸而透過該院耳鼻喉科最新引進的鼻竇內視鏡數位導航系統,以高科技無線導航結合內視鏡從鼻腔進入,終於精準而安全的消除腫瘤。如今吳小妹終於不受頭痛所苦,而多年來為愛女健康提心吊膽的父母更是放下了心中的大石。主治的耳鼻喉科沈炳宏醫師表示,家住清水的吳小妹來看診時,整個人非常消瘦,體重很輕,每當莫名頭疼一發作就讓她痛不欲生,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在顱底部位長出了罕見的神經源性腫瘤,這種病症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至於罹病的原因目前不明。醫師評估,這種腫瘤雖然是良性,但若不加以根除,對於吳小妹的生活會造成極大的困擾,對家屬來說更是身心上的煎熬。由於腫瘤位置在顱底,傳統手術要摘除必須進行浩大的開腦手術,若採一般內視鏡手術,又恐怕造成腦部與周邊組織的傷害。但透過光田綜合醫院最新引進的鼻竇內視鏡數位導航系統,在精確度、手術風險等各方面都能提供面面俱到的安全治療,成功為吳小妹消除棘手腫瘤,術後不到幾周,她的體重就恢復到正常值,頭痛問題也從未再發生。醫師解釋,這項技術原理和我們開車用的導航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車用的導航是將地圖的圖資先輸入電腦後,衛星再判斷我們所在的位置,然後比對圖資,比對成功後把正確的位置顯示在螢幕上。而醫用數位導航系統的圖資便是我們在術前所作的電腦斷層(CT)或是(MRI),然後手術時先讓患者配戴導航專用面罩作為感應接收器,啟動醫用衛星定位、精密比對後,便能清楚的知道內視鏡手術器械進入後所在的三度空間位置,因而可以精準的切除腫瘤,不傷及重要的器官,病人相對的比較安全。沈炳宏醫師表示,在國外,醫用導航的運用已經從神經外科漸漸普及至耳鼻喉科、骨科及其他專科。就耳鼻喉科而言,因為這項技術治療的病症以鼻及鼻竇腫瘤、嚴重瀰漫性鼻息肉、復發性或頑固性鼻竇炎、腦下垂體(顱底)手術、頭部外傷導致鼻竇結構嚴重扭曲等為主,這些地方都非常靠近重要的器官如眼睛、顏面神經甚至是腦部的組織及動脈等,手術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鼻中膈穿孔、視力受損、腦脊髓液外漏、大血管受傷等併發症,因此有了數位導航系統後,治療的品質將可大大提升。雖然目前耳鼻喉科所用的醫用數位導航系統在國內還很罕見,健保仍尚未給付,不過隨著台灣醫療水準的快速成長,相信這是指日可待的。( 圖說:左邊為新型導航面罩,只需黏在頭部。右邊為舊式面罩,必須在頭部穿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