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攝取蔬果3原則 助童遠離肥胖、增免疫力

攝取蔬果3原則 助童遠離肥胖、增免疫力#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容易攝取過多精製糖,且蔬果攝取常常不足,導致近年來兒童肥胖人口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調查發現,國小男童大概每3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女童則約有1/4有相同問題,使得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年齡層逐漸降低。那麼該如何從飲食當中做調整,讓家裡的小朋友都變成「好食小子」擁有標準體重、健康身體呢?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攝取「蔬果彩虹579」,原則如下:1) 高纖食物,增加飽足感/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還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預防便秘,營養素高、熱量低可幫助減重,建議小朋友一天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除可在正餐中選擇不同顏色的蔬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平常點心也可以五味番茄、蔬果海苔手卷、水果優格等,取代精製麵包、油炸物、餅乾類等高熱量低營養密度的點心,從正餐及點心中攝取足量蔬果、均衡營養素,並從家庭開始,從小培養攝取蔬果的好習慣。2) 多吃蔬果,提高學習力/早餐是一日活力的來源,然而許多小朋友的早餐大多為飯糰配米漿或者漢堡配奶茶,其營養成分主要為澱粉類、油脂類、精製糖等,除營養不均衡外,吃了如此高GI指數的早餐反而會使人昏昏欲睡,降低學習力。建議可添加蔬果於早餐中,幫助專注力,像是蔬菜蛋三明治,或蔬果起司堡搭配無糖豆漿,外加一份女性拳頭大的水果,高纖維低GI食物有助於血糖穩定,蔬果中的葉酸、B群更可以幫助學習專注力。3) 多元食物,增加免疫力/家長最害怕的莫過於腸病毒、流行性感冒期間,然而,只要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多蔬果飲食,就能增加小朋友的免疫力。最主要是不同蔬果中富含不同抗氧化的植化素,像是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番茄的茄紅素、葡萄的花青素等,建議可以讓小朋友攝取多元化的彩虹蔬果,增強抵抗力。

4招強化身體軸心 養成易瘦體質

4招強化身體軸心 養成易瘦體質#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初學者準備進行下肢肌力訓練之前,我還會特別強調這幾個重點:1)充足的熱身。2)活化核心與臀部重要肌群。3)正確的動作步驟。4)運動後的伸展。熱身做足是啟動燃脂的第一步熱身有助提升我們身體的溫度,活化神經系統、增加組織彈性,提升反應能力,並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不過,並不建議在運動前從事過於強烈的靜態伸展,這反而會削弱神經反射、短暫破壞肌肉肌腱系統的黏滯性,使肌力短暫下降、增加傷害的風險。一般而言,運動前做做動態伸展或是慢跑5~10分鐘讓心跳和呼吸速率微微增加、皮膚輕微冒汗,達到促進循環的目的也就可以了。核心與臀部肌群先活化許多人在沒有運動習慣的情況下或是因為受傷,讓疼痛抑制了應該收縮的肌肉,這時如果直接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訓練,可能會先運用到較表層、較大塊的肌群,反而容易對我們的脊椎或其他下肢關節產生剪力、無法提供適當的保護。因此在運動之前,建議大家要先喚醒腹部核心與臀部的肌肉,動作時就能預先保護脊椎與骨盆,還能增加運動時力學傳遞的效率,讓較多肌肉同時收縮、燃燒更多熱量!正確的動作步驟與姿勢正確的動作步驟與姿勢同時代表了正確的肌肉收縮順序,尤其在下肢的許多運動設計裡,都強調脊椎必須維持在正中央的位置,並且要優先啟動髖關節,才能避免脊椎承受過多的負荷而受傷。正確的姿勢也能減少不必要的代償動作,讓下肢所有的肌肉與關節平均分攤身體重量,動作就能更流暢、更省力。假如是集中在某一關節或是肌肉用力,長時間累積,則會產生慢性傷害。如何知道姿勢夠不夠標準呢?剛開始練習徒手肌力訓練的同時,最好能在鏡子前進行,透過視覺的回饋慢慢修正自己的動作。另外,書中所有動作都可以藉由角度的調整、重心的變化、改變支撐面積(如雙腳、單腳的變換)或是增加跳躍,增加難度或是變得較簡單。因此過程中只要有不適或困難時,就請回到較簡單的動作變化;當動作對你已不再具有任何挑戰了,就必須往難度更高的變化挑戰。運動後要伸展運動過後的肌肉經過一段時間收縮,容易產生緊繃;如果動作比較劇烈或是超過肌肉負荷時,甚至還會有發炎或微小撕裂傷的情況。加上要是缺乏規律性的伸展,結締組織內的成分便會逐漸改變,水分慢慢減少、失去應有的柔軟度。長時間累積會造成肌肉、結締組織縮短、鈣化或沾黏,活動時的角度因此受限,造成其他關節不舒服及代償。建議大家在緩和運動後增加被動式靜態伸展來延展肌肉,肌肉就能恢復原有的彈性與柔軟度,線條也會更修長。 (本文摘自/步驟練肌力,蹲出翹翹臀/瑞麗美人出版)

食欲失控!5招增加幸福腦內啡 打擊壓力性肥胖

食欲失控!5招增加幸福腦內啡 打擊壓力性肥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只要改善腦內啡就能對抗壓力性肥胖,運動燃燒的熱量雖不多,卻可產生腦內啡。提升睡眠品質,對抗逐漸老化造成的代謝下降,但還有一個會造成食慾失控的原因,那就是壓力。急性壓力湧現時,會使交感神經亢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好面對緊急狀況,導致肌肉過度使用、熱量消耗、脂肪燃燒。照理說,人會因此變瘦,可是生物要生存,不可能讓自己無止盡變瘦,所以當急性壓力變成慢性長期的壓力後,體內就會分泌一種物質,叫作「神經胜肽脢Y」(神經肽Y)。它不但促使我們食慾大開,而且還專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脂肪堆積下來,要不胖都很難。以前我每次值完壓力超大的夜班後,都會非常想吃重口味、超甜或油炸的東西,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吧!至於長期的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外,也可能來自家庭、經濟、感情因素。當這些因素無法改變時,常常出現失控的食慾。因此,我要告訴你如何改善腦內啡,來對抗壓力性肥胖。壓力性肥胖的良方:增加幸福的腦內啡!腦內啡是大腦分泌的一種氨基化合物,有助於止痛和產生愉悅感,能夠平衡壓力帶來的痛苦,作用如同嗎啡、鴉片,但無害。馬拉松選手在長時間疲勞的路跑中,突然感到疼痛消失,甚至輕盈快活,可歸功於腦內啡分泌。相較於穩定精神狀態、掃除憂鬱的血清素;腦內啡則是讓人有幸福感,對事情有高度期待。其實腦內啡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做快樂的事情,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而腦內啡分泌後,又讓你產生充滿幸福感的正向循環。下面就要告訴你目前研究發現,和腦內啡的分泌有正相關的事物。巧克力和辣椒/巧克力和辣椒,是目前公認兩種可以增加腦內啡的食物。你會發現嗜吃巧克力和辣的人,通常很難戒掉,因為這兩種食物產生的腦內啡效應,就跟吸鴉片成癮的人一樣。所以要吃可以,但一定要適量!談戀愛/香港人有句諺語「有情飲水飽」,是說兩人只要有愛情,就算經濟狀況不好,光喝水也不覺得餓。很多人熱戀時感到的快樂,可以抵抗許多身體或精神的壓力,因為談戀愛可以產生腦內啡。冥想、打坐、聽輕音樂/讓心靜下來、穩定情緒,身體放鬆後,腦中就會釋放出α波,而腦內啡也會跟著分泌,自然能產生快樂感,把壓力拋開。很多宗教都會放輕音樂,教人冥想打坐,就是這個道理。針灸/中醫的針灸,有麻醉止痛的功效,也和刺激腦內啡生成有關。有氧運動 對抗壓力造成的食慾運動雖然有益健康,可是並非減肥的主要工具,什麼意思呢?以慢跑而言,心跳速率要達到每秒130 下(有點喘的狀況),每公斤體重一小時才消耗7 大卡。一個8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也才消耗280大卡的熱量,連一碗白飯的熱量都不到!因此,除非你是運動員,不然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若沒有天天跑,運動很難成為瘦身的主要工具。但運動還是很重要。記得前面說過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嗎?通常上班時間越緊繃的人,下班後就越懶得動,只想吃飽飽,變胖後更懶得動。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可以從散步開始,對於下班後疲累的身體,這種輕運動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鍛煉體力,還能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運動能直接燃燒的熱量雖然不多,卻可以產生腦內啡,對抗壓力造成嗜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另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後食慾會大開,其實錯了!一個壓力大的人運動完後,食量反而會變小。所以我一向在餐前做運動(有氧運動完後半小時再進食),就能不費力的降低食量。記住,有氧運動15分鐘,就可以產生腦內啡。 (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歲以上民眾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9.0%,但是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竟高達將近7成,且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友,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者竟也高達6成;國健署提醒,體重控制有助於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要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腰圍反映腹部肥胖 糖尿病風險增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根據前述調查中,更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為正常但腰圍超標者(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女性為49.8%,高於男性的13.2%,女性病友是男性病友的3.5倍以上!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一種測量; 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因此,除了看體重、BMI,還要注意腰圍,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提醒女性糖尿病友要特別注意,避免成為小「腹」婆。依據前述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者,過去1個月沒有運動者近5成,顯示病友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鼓勵病友們養成規律的運動,將其融入生活當中,別讓肥胖偷走健康!此外,也給糖尿病友運動時的5提醒:1) 問-詢問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病情的運動處方,應考慮運動種類、時間、次數及強度,並配合生活作息,找出適合自起的運動,漸進式的開始執行。2) 護-防護適當/穿著適當的服裝與鞋襪和其他保護物,絕對不可赤腳運動。3) 帶-隨身攜帶/隨身攜帶葡萄糖片、含糖果汁、餅乾等,萬一發生低血糖時,可以立即食用。4) 伴-邀約逗陣/隨身攜帶「糖尿病護照」或糖尿病是別證件,避免單獨一個人運動。5) 暖-做足暖身/運動前後應做適當的暖身和徐緩的運動,運動強度要慢慢的增加。

萬聖節吃過多糖 童恐陷肥胖、蛀牙危機

萬聖節吃過多糖 童恐陷肥胖、蛀牙危機#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將至,許多學校、幼稚園及師長提前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糖果讓孩子體驗節日的樂趣,卻疏忽了這些色彩鮮豔的糖果,暗藏著高糖、高熱量危機,不僅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等問題,過量的糖也易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恐增加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近半數童 每週攝取1次糖果依據調查顯示,有57.4%的3~6歲幼兒、45.5%的7~9歲兒童、45%的10~12歲兒童每週至少攝取1次糖果;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陳妙心指出,年紀越小的幼兒糖果吃越凶,其中3~6歲幼兒平均每周攝取4次;7~9歲的兒童每周攝取超過3次;10~12歲的兒童每周攝取近4次。因此,國健署提出橘色萬聖節3撇步,讓孩童開心過節而不掉入繽紛糖果所設的健康陷阱中。1) 選天然水果/選擇秋季盛產的橘、紅色水果,如柿子、木瓜、柑橘等來取代糖果。這類水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可增進皮膚健康及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建議每天攝取2份水果,以提高免疫力,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2) 選原味堅果/各類堅果含有許多不同的礦物質,如鉀、鈣、鋅、鎂等,及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心臟正常功能、可以抗氧化及促進腸胃蠕動。建議父母選擇無調味的堅果作為萬聖節零食之一,但是要特別注意,堅果油脂含量較高,建議每日1份即可,約為5顆腰果或5顆杏仁果或10顆花生的份量,若攝取過量,也可能造成肥胖,或引發相關健康問題。3) 闔家戶外運動去/今年萬聖節正逢週末假期,父母可帶著孩子們與親朋好友一起騎腳踏車、健走、爬山等戶外活動,不僅可增進親子關係,亦可促進身體健康及預防近視發生或惡化。建議兒童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以上;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還會刺激體內分泌生長激素,促進長高,幫助體重控制。國健署也提醒,孩童喜愛的含糖飲料若攝取過量會造成身體負擔,應盡量避免讓孩童飲用,並養成多喝白開水或低脂乳的好習慣。此外,建議父母可帶孩童接觸大自然及體驗農場生活,藉此讓孩童認識食物中的營養,並建立正確飲食的觀念,珍惜食物、落實健康飲食習慣。

椅子要命!研究:久坐不運動 致死率高肥胖2倍

椅子要命!研究:久坐不運動 致死率高肥胖2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短時間內你可能看到屁股漸漸被坐大了,然而,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也都跟久坐不動的習慣息息相關,對身體健康引發的危害堪稱隱形殺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久坐不運動的致死率,可能是肥胖者的2倍!久坐對身體將產生以下影響,現在知道並選擇多站一下還不算晚!1)基礎代謝率在年過30 歲後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肌肉量的減少!肌肉收縮可以燃燒較多熱量、使脂肪不易堆積,但久坐不運動的生活型態,肌肉無法充分鍛鍊、逐漸萎縮,無法消耗多餘熱量的同時也累積了脂肪,新陳代謝跟著下降,讓人提早老化。2)心臟將血液打向全身後,必須依賴遠端肌肉的收縮,把血液導回心臟,久坐、活動時間少,肌肉無力或萎縮,遠端的液體不易回流,容易造成血液滯留或水腫,嚴重的話會增加靜脈壓力、使靜脈曲張慢慢成形,末梢循環也變差。3)骨骼,擔負支撐身體重量的功能,但是它也需要仰賴地心引力的壓力及肌肉收縮的刺激,才能變得密實粗壯。長時間的坐姿,對支撐身體重量的脊椎與下肢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因此骨質流失的速度往往比你想的還要快!尤其是女性朋友,骨質流失的速度又較男性多,想避免骨質疏鬆提早報到,趕快站起來做做下肢肌力訓練吧!4)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外,適當的運動也被證實有助活化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控制,並可增加腸胃蠕動,腸胃也不容易堆積毒素;內臟生理功能可正常發揮,降低腸道疾病的發生機率,延緩老化的到來。5)脊椎本身有個自然的弧度用來承載重量,這個弧度不宜過大或過小,至於椎間盤則是用以分散身體的重量。一旦久坐成習慣,難免都會選擇自己認為舒服的坐姿(例如彎腰駝背),其實並不健康!這會改變脊椎的自然弧度,長時間脊椎的彎曲,容易讓壓力集中在脊椎與椎間盤上,使頸椎、腰椎僵化、椎間盤的彈性變差,形成椎間盤突出與骨刺。如果再加上翹腳的姿勢,則會造成骨盆傾斜,甚至是脊椎側彎的代償。6)肌肉發展容易出現不平衡,鬆軟的腹肌、緊繃的背肌、無力的臀肌,以及髖關節前側的屈肌與膝關節後側的屈肌緊繃,連帶使關節僵硬、循環變差、活動力下降、神經的反應速度變慢,並影響平衡與協調。這些影響也讓運動變得更困難、更容易受傷,循序漸進培養運動習慣,即可避免。「為什麼我常常倦怠、全身懶洋洋提不起勁?」「明明覺得自己沒有吃很多,怎麼比以前更容易胖?」「稍微運動一下就氣喘吁吁,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或經常性的感到頸背痠痛、下肢緊繃腫脹,大腹便便排便不順...... 等,這都是告訴你平常坐的時間太長啦!速速讓你的臀部起來動一動!(本文摘自/步驟練肌力,蹲出翹翹臀/瑞麗美人出版)

英研究:每天睡6小時就夠了 一樣不傷身

英研究:每天睡6小時就夠了 一樣不傷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什麼!睡6小時就夠了嗎?英國最新研究發現,過去高喊著每天必須擁有8小時的睡眠,其實並非如此;只要保持6小時的睡眠時間,一樣可以生龍活虎、精神滿滿,甚至連血壓、心臟都更健康,而肥胖率竟也相對較低!由於現代人習慣在睡覺前,重新「檢察」自己的社群網站、聊天軟體,總要確保全都「回復」完畢才閉上雙眼,而壓縮不少睡眠時間;研究人員指出,正因如此,每天必須睡到8小時的說法,也讓不少人緊張、焦慮,造成「硬」要多睡2小時的習慣,卻越睡越累!不隨日落而息 平均晚3小時才睡研究人員觀察94名受測者,將近1千多天的睡眠和工作時間,發現大部分人每晚睡眠幾乎都少於7小時,平均時間為6小時25分鐘,但這看似睡眠不足的時間,卻沒有讓他們精神差、工作效率不佳,反而神采奕奕,且肥胖率較低、血壓更穩定及心臟相對健康。據了解,研究過程中,受測者必須交出所有電子設備,但他們並沒有隨著日落而息的生活,反而在日落後平均3小時又20分鐘後才就寢;因此,過去強調應跟隨太陽運轉而調整作息的說法,似乎無法發揮效用。專家指出,雖然電子設備縮短現代人的睡眠時間,但其實過去人也不會因為太陽下山就馬上入眠,因此無須特別焦慮,只要養成「自己」的規律作息,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現代中老年人的煩惱根源,就是害怕身體有代謝症候群,或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夠的話,真希望不要和任何一項扯上關係。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兩項症候群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芬蘭的庫奧皮奧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針對當地居民進行研究,於2006年發表的調查結果中,證實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另外,法國里爾大學地區中心醫院也於2007年發表類似的報告,指出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美國的神經學會也在2006年提出報告,認為皮下脂肪多的人容易罹患認知症。胰島素抵抗性和阿茲海默症代謝症候群引發的疾病中有一項是糖尿病。在檢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健康狀態時,發現多數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素不易發揮作用的症狀)偏高,而這也是糖尿病的成因。胰島素抵抗性除了會引起糖尿病,也是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症的原因。如果胰島素抵抗性增大是引起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注意飲食生活、多運動等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對策,不僅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也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現階段仍無法完全釐清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的因果關係,最多只能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其可能性。但是,預防疾病只有太晚,沒有太早。要積極吸收醫療資訊,當你瞭解疾病之間的關係時,就會慶幸自己有預先做準備。(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