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心肌梗塞第一次發作 死亡率可高達50%

心肌梗塞第一次發作 死亡率可高達50%#心臟病

近年來常有社會名人,因心肌梗塞猝然去世且年齡層越來越低而引起國人關注且聞之色變。值此秋冬交替之際,各門診心臟病患也明顯增加,務必注意生活飲食及適當運動,加上定期健康檢查,方是上上之策。臺北縣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詹益優表示,心臟也需要氧氣與養分供應,而它的傳輸系統即是分佈在心肌表面,形狀像皇冠的冠狀動脈,主要有3條分支,其中任一部份發生狹窄或阻塞引起血液減少,而導致不適之疾病統稱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依病情嚴重度可分為勞動型(運動性)狹心症、不穩定型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其中,心肌梗塞是血管已完全阻塞,引起心肌細胞壞死,最為危險,第一次發作時,死亡率高達50%!詹益優說明,心臟病主要的症狀會有胸前疼痛、呼吸困難、心悸、四肢浮腫、頭暈目眩及疲倦無力等。胸前疼痛是一種深層的、沈重的悶痛感,有窒息喘不過氣、冒冷汗的感覺,而不是一般肌肉神經表層的疼痛感。呼吸困難則即使休息也很難很快回復,跟激烈運動後的呼吸困難不同。預防之道首要從日常生活著手。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很重要,以低脂、低鹽、低膽固醇為原則。因為血管阻塞,主要是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沉積於管壁內導致管徑狹窄,而醫學證實,運動可以提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所以定期抽血檢查並由醫師視情況藥物治療。另外,詹益優特別提醒民眾,不抽菸、控制體重,預防及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也可以避免動脈硬化,而避免便秘並小心溫度急遽變化與保持愉快心情等,都是預防心臟病發的好方法。

高膽固醇患者 也可不藥而癒

高膽固醇患者 也可不藥而癒#心臟病

是否曾有醫師告訴您,您可能有高膽固醇症的問題?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藥劑部 彭子安藥師指出,膽固醇是身體裏正常的組成成份之一。人體會自行合成一些膽固醇,而我們又會自飲食中攝入一些膽固醇,如果發生下列問題:身體製造過多的膽固醇、對於過多的膽固醇,身體無法有效的排除…等,則我們體內的膽固醇濃度就會失去平衡。高膽固醇本身雖然不算是疾病,但是放任這種現象發生而不去處理的話,它可是會引發心臟病或中風。彭子安表示有時候,您的主治醫師會告訴你什麼是好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治療膽固醇的目標;或者是告訴您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或總膽固醇。這些資訊可能會讓人搞不清楚,但是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你必須讓自己的膽固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才能使體內膽固醇回歸正常。彭子安說明,在專業醫療上,醫師通常會量測許多與膽固醇相關的數值,這些檢查是藉由抽取血液樣本後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若無特別限制,醫師一般都會建議病人要多多運動,先撇開對於膽固醇的影響不說,規律的運動習慣能夠降低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甚至是某些癌症的風險,除此之外,運動有助於減重,也能夠降低壞膽固醇(LDL)以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在體內的濃度,而運動也會增加好膽固(HDL)。如果你平常就沒有運動或運動量不足,每次可以慢慢的增加運動時間10至15分鐘,並且以選擇低強度性運動,如散步作為開始。隨著你的體能改進,逐漸增加時間、運動次數以及運動強度,建議設定的目標是1星期運動4至6次,每次持續30至60分鐘。改變飲食習慣以減少膽固醇的攝取,或許能夠幫助你更能控制膽固醇;彭子安強調,避免吃反式脂肪類的食物以及飽合脂肪(包括減少動物性脂肪,如牛油、起士以及紅肉的攝取,增加水果、蔬菜、全麥製品的食用),則能夠降低壞的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膽固醇是心臟疾病以及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只要你能夠確實遵照上述簡單的原則,重新改變生活習慣,它是可以被妥善控制的;彭子安提醒民眾,如果您有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可以向藥師請教這些藥物的注意事項與疑問,不要任意停止藥物治療,透過改進服藥的習慣,對維持合理膽固醇濃度也有幫助。

心臟病患裝置支架後 仍需合併抗小板藥物治療

心臟病患裝置支架後 仍需合併抗小板藥物治療#心臟病

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每天約有31人死於心臟病,在十大死因排名高居第三位。國人也已廣泛知道心臟缺氧且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到血管直徑70%以上者應接受治療,通常採取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置放術,可有效的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症狀。尤其支架置放更可大幅減少血管再狹窄的可能,特別是塗藥支架的再狹窄率可小於10%。但是心臟病患裝置支架後,是否就代表完全沒有危險呢?北醫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施俊明表示,近年研究統計發現支架置放兩年內仍有2-3% 病人發生心肌梗塞,而塗藥支架甚至比傳統非塗藥支架更高。研究也發現這與支架的延遲性血栓有關。事實上施予血管支架置放術的病患,無論是使用塗藥支架或傳統非塗藥支架,術後為了防止在支架內造成亞急性血栓,引起急性冠狀動脈阻塞,需同時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合併治療,如Aspirin(阿斯匹靈)合併Clopidogrel(保栓通),來防止血栓再發生,並預防未來發生其他缺血事件的危險。施俊明醫師指出,這樣的合併治療在傳統非塗藥支架建議於手術後應服用三個月(至少一個月),但若是植入塗藥支架則需持續服藥至少六個月以上,甚至國際治療準則建議若病患沒有出血的併發症,則最好給予阿斯匹靈(Aspirin)合併Clopidogrel(保栓通)12個月。今年初,美國心臟學會、美國介入性心臟學會、美國外科醫師以及美國牙醫學會共同發表了一份建議,強調對於裝置塗藥支架的病患持續12個月以上的雙重抗血小板療法(阿斯匹靈加保栓通)的重要性,太早中斷這樣的治療有可能會導致支架栓塞、心肌梗塞甚至死亡。因此足夠時間的抗血小板藥物合併治療是必須且非常重要,不過健保對保栓通的給付規範對於支架病患僅給付3個月,因此裝置塗藥支架的病患在3個月後必須自費購買保栓通。施俊明醫師指出,心臟病患即使裝完支架且有足夠時間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後,病患仍需要長期服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缺血事件,如中風或是心肌梗塞復發。統計上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再發心肌梗塞的危險比一般人高7倍,發生中風的危險則比一般人高。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心臟病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為目前已開發國家中引起心臟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長期而言,高血壓將使心臟肥厚進而引起心肌病變及心臟衰竭;對血管而言,將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主動脈血管剝離及腎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病患永久的傷害及死亡。雖然大部份的人對於高血壓防治的重要性已有認識,但事實上根據美國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約百分之12~21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在民國65年台灣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中,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病人僅占所有高血壓病患的百分之45。由此可見對於高血壓的防治,所須努力之處仍然很多。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表示,引發高血壓的原因相當多,傳統上可將之區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就是表示其原因不明者;而次發性高血壓則表示由特定疾病所引發者。一般而言,原發性高血壓約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百分之90~95,次發性高血壓以慢性腎臟疾病及腎血管疾病所引發者較為常見。高血壓一般而言並沒有明顯症狀,經常讓人渾然不覺,待一段時日之後,可能會有下列自覺症狀,即頭重、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呼吸急促、頭頸部酸痛與兩肩酸硬等。據統計,在台灣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者約百分之20罹患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的患者也愈來愈多,在這些病人中,大約只有1/5是因高血壓自覺症狀而定期服藥,並在醫院追蹤治療。這也就是為什麼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指出,高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1.低鹽飲食─減少食物中鹽份的攝取,約每天攝取不超過6公克的氯化鈉。2.若體重過重則必須減重。3.停止吸煙。4.增加飲食中纖維的份量,限制飽合脂肪的含量。5.限制酒精的飲用約每天一盎司左右。6.如有需要可進行放鬆治療。藥物的治療則包括:利尿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甲型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及血管張力轉換抑制劑等。高血壓治療的成功與否,以病人是否有規則的服藥及定期的測量血壓,若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則病人的身體更健康。

4D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 心臟手術更安全

4D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 心臟手術更安全#心臟病

近來在心臟醫學領域範疇研發出一款新式的超音波醫療儀器,可提昇心臟科醫師在心臟疾病診斷上的即時準確度及手術完善度,除顯示出醫學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並可提供心臟病友如曾接受心導管檢查、心臟切片等侵襲性手術的患者,減少輻射劑量,提高治療安全性,讓病友們擁有更全面的健康防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主任 王致皓醫師表示,過去心臟超音波是二度空間,很多死角無法完整地呈現,也使得醫師在診斷病情時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判斷病情,有了三度空間立體超音波,一顆整體的跳動心臟立即呈現在眼前,而新式的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則能逼真地顯示出心臟各個結構的立體空間、方位及活動規律,在臨床應用上,可作為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如心室中膈缺損、複雜性心臟位置異常以及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血塊之用;而接受心導管檢查、心臟切片等侵襲性手術的患者,可減少輻射劑量,提高治療安全性,並立即知道療效,更可讓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更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手術計畫的擬訂。王致皓醫師指出,以往採用傳統的2D平面超音波,最多是512 頻道用於發射及接受超音波,須重組影像,無法即時呈現立體影像;而所謂的三度立體超音波,事實上是經由一、二小時的影像運算重組,才呈現出立體影像;但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則具有五萬七千六百頻道同步發射及接收超音波,能夠立即呈現出立體影像,此技術讓心臟科醫師真正看見零秒誤差的即時心臟立體影像,可以從各種角度觀察心臟組織,心臟的各種狀況可以一目了然,同時了解心瓣膜、心臟腔室及心血管間的相互關係,讓心臟科醫師能夠對心臟病症做最正確的診斷。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可以作為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即時監視器,評估手術矯正心臟疾病病灶的效果,並可立即通知外科醫師,使手術更加完善;同時快速顯示立體心肌造影灌注缺損區,有利於冠心病、心肌梗塞的診斷及治療;而其測定心博量的功能,除作為左右兩側心臟收縮及擴張功能的評估,並可檢測胎兒心臟,於婦女懷孕早期發現心臟畸形,早期擬定治療方針;最重要的是,王致皓醫師說,這種即時3D立體影像更可增加病患及家屬對病灶之了解以及為何要接受治療,協調出良好的醫病關係,這或許可說是冰冷的醫療科技所帶來的溫熱人性的呈現。

市民健康生活照護 提供”視訊”護理指導

市民健康生活照護 提供”視訊”護理指導#心臟病

73歲的黃郭阿嬤19年前車禍完全臥床至今,過去她需要兒子載送至醫院才能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囿於距離和時間的限制,黃郭阿嬤過去獲得的健康照護總是斷斷續續,甚至會發生無法即時得到所需的健康照護。自從今年4月臺北市政府實施「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以後,在黃郭阿嬤家中裝置血壓測量監測儀器,並有視訊連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客服中心。現在黃郭阿嬤每天可以在家測量血壓,若有異常情形,客服中心的護理人員馬上利用電話或視訊提供關懷和護理指導,並視需要安排醫護人員到府服務或緊急送醫。黃郭阿嬤兒子說因為有這項服務,他們家人現在照護輕鬆,阿嬤安心。臺北市長郝龍斌於18日親自到竹子湖關懷市民黃郭阿嬤,並且視察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執行情況。郝市長表示市民健康生活照護係運用資訊和通訊整合科技,結合市府衛生局與社會局、資訊處、市立聯合醫院及臺北市民間社區服務團體等資源,於98年4月開始在臺北市內湖區、士林區、北投區三區進行「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在社區設立50個「健康服務站」,以健康服務中心為服務核心;在聯合醫院設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提供立即的視訊通訊服務。該計畫截至6月初為止,參與該照護服務市民達359人。接受這項服務民眾可以利用資訊平台照護系統上傳平日血壓量測資料,長期追踪觀察個人健康狀況,透過社區健康服務站設備或個人電腦、手機、個人數位助理器(PDA)等設備,上網查詢個人健康資訊;另外,當民眾血壓量測發生異常時,資訊平台照護系統會自動傳送提醒簡訊給長者與指定之親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專業護理人員亦會主動外撥關懷電話,而平日該客服中心則會依民眾需求提供「個人健康諮詢」、「衛生教育諮詢與查詢」、「醫療與社福轉介」、「生活關懷」等多項數位化健康照護服務。該服務方案乃讓民眾在熟悉的社區或居家環境裡獲得具便利性、整合性之健康照護服務資源,以健康管理方式,提升市民健康照護能力,達到健康照護「在地化」及「社區化」的目標。郝市長表示,臺北市政府資訊處曾於98年4月底針對70個受照護之市民進行「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之效益初步評估,結果顯示:接受居家模式照護之市民對於服務整體滿意度達八成四,也有八成二市民願意支持市府繼續推廣及推薦他人使用該服務。臺北市政府將依試辦計畫之實施成效及市民回饋之建議,作為98年底12個行政區設立250健康服務站試辦服務之參考。若需進一步瞭解「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可撥打「1999轉889」查詢。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心臟病

花蓮慈濟醫院救心團隊守護花東居民即將滿十六年,第一部心導管儀器在去年底退休走進歷史後,新購置的設備昨(23日)上午正式啟用,王志鴻副院長指出,精密的新儀器不僅大大提升顯影清晰度,多角度呈現血管阻塞狀況,更可降低心導管介入治療的風險。 以往花東沒有心導管檢查與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鄉親只要發生心臟方面的急病,必須北送或西送急救,路途遙遠,等於宣告死刑。即使幸運的病友發病時,可以依靠溶解血液栓塞的藥物打通阻塞,但是血管再通率只有六至七成。因此,花蓮慈院在八十二年五月成立心導管室,整合心臟科主治醫師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並與東部各區域醫院、診所形成默契,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救心小組成員就能在病患轉送間三十分鐘內,完成相關術前準備,讓病人到院即可進行手術,打通阻塞的動脈,並在三年前設置第二心導管室,至今服務的病人已超過一萬六千例。 王志鴻副院長指出,陪伴心臟內科團隊成長的第一心導管室的儀器,在去年十二月底正式退休,不僅重新規劃空間,打通兩間導管室,日漸茁壯的心臟內科團隊也有新的討論室,新的儀器測試多日後,今天啟用服務的病人是一位老病友。 新的心導管室內,除了儀器是尖端的新科技外,牆面上的木櫃也全有十七年的歷史,經過粉刷之後,宛若新家具,王志鴻副院長指出,心導管室團隊對於得來不易的醫療設備及周邊器具都是細心呵護、勤加保養,延長物命,事實上心導管介入治療儀器旁的顯影器注射具也是留用的舊儀器。 王志鴻指出,春天的氣候變化大,凌晨到清晨的氣溫低,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平日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的危險。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心臟病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