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台灣癌症新發現 找到腫瘤惡化關鍵

台灣癌症新發現 找到腫瘤惡化關鍵#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過去在治療癌症方面,都以癌細胞作為治療的首要目標,且大部分的標靶藥物也是針對癌細胞表現進行阻斷,但根據陽明大學及台北榮總腫瘤免疫團隊最新研究指出,其實惡性腫瘤的關鍵,在於腫瘤細胞能夠躲避免疫系統持續生長,甚至可重塑腫瘤微環境,進而將宿主細胞由「敵人」變為有利於腫瘤細胞的「戰友」。蛋白若受到乙醯化 將會誘發腫瘤微環境重塑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楊慕華醫師表示,當腫瘤處於一種輕微發炎狀態時,腫瘤壞死因子會使轉移調控蛋白(Snail)乙醯化,而這個過程會誘發腫瘤微環境重塑,吸引宿主巨噬細胞於腫瘤處聚集,經癌細胞的影響後,反而會促進腫瘤之血管新生與惡化,成為癌症惡化的幫兇。另在動物實驗中,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陳念榮副教授表示,只要抑制癌細胞中的腫瘤壞死因子,腫瘤轉移與巨噬細胞的聚集情況均會減少。因此,未來在癌症治療方面,楊慕華醫師則表示,若成功阻斷癌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連結,對於癌症治療可有效控制住疫情,以免惡化或轉移,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癌細胞期刊》。

他突然燒聲氣喘吁吁 甲狀腺竟長絲瓜大腫瘤

他突然燒聲氣喘吁吁 甲狀腺竟長絲瓜大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長絲瓜大腫瘤,四處求醫竟查不出病因來!台中一名五十四歲的張姓男子,近一個月來講話燒聲,且時不時還會氣喘吁吁,覺得胸悶,一直都以普通感冒治療的他,未見病情好轉,遂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經醫師觸診後,懷疑右側甲狀腺出現異常,經超音波一照,就有一顆常十三公分,寬六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讓醫師也驚呼不可思議。甲狀腺長腫瘤 竟都查不出病因54歲張姓男子,最近一個月以來,講話「燒聲」,喉嚨說不出來的異樣,家人一直以為是感冒,但就醫、服藥卻始終查不出原因,且持續氣喘、胸悶,嚴重時一天高達4、5次,時間超過一個月,後來連心臟都開始感覺不舒服,才到臺中慈濟醫院就醫,家醫科宋禮安醫師觸診發現有甲狀腺結節異節,超音波一看是一個非常大的腫塊,趕緊轉診一般外科。一般外科陳家鴻醫師做胸部X光檢查,發現胸腔腫塊已把氣管壓到另一邊,找到了氣喘、胸悶的原因。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張先生的結節更明顯,長度是正常甲狀腺的好幾倍!腫瘤長達十三公分 醫師都驚訝陳家鴻表示,張先生左邊正常的甲狀腺,長軸4公分、橫軸不超過2公分,右邊異常的甲狀腺往下延伸,往胸腔延伸,長達13.4公分、寬6.2公分、直徑是4.1公分,差不多一個小絲瓜那麼大,這種情形非常少見,尤其這顆腫瘤往內朝胸腔長下去,不容易聯想到甲狀腺結節問題,必須仔細看、一一檢查才能確認。陳家鴻指出,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除非是結節太明顯,影響美觀、或有懷疑惡性可能,選擇開刀切除甲狀腺結節的病患不算多,由於張先生腫瘤長得太大,已有壓迫、呼吸不順的症狀,也擔心病變的可能,開刀切除仍是改善症狀的最好選擇。最後病理報告為良性,術後再照X光,張先生的氣管回到正常位置,呼吸也順暢多了。「如有氣喘、壓迫、食道卡卡,吞嚥困難的症狀,都有可能是甲狀腺結節引起」陳家鴻醫師提醒,甲狀腺結節還是可能變惡性,一旦發現最好拿掉。

她腹痛兩年經檢查 竟罹「賈伯斯癌症」

她腹痛兩年經檢查 竟罹「賈伯斯癌症」#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長期有腹痛症狀的民眾,可要多加小心!一名四十二歲的王姓小姐,過去兩年間,都有偶發腹痛的症狀,雖醫師經常勸她要做內視鏡檢查,但因她害怕內視鏡的不適,只好一拖再拖,然而在某次全身健康檢查,她終於鼓起勇氣強忍嘔吐感,讓醫師好好看清楚,不料這一照,竟找出導致她長期胃痛的元凶,「神經內分泌腫瘤」,又稱「賈伯斯病」,所幸因癌症屬於早期發現,經手術切除後,目前無復發跡象。腫瘤極為罕見 發展緩慢 什麼是神經內分泌瘤?已逝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就是命喪此種癌症之下,為罕見的腸胃道或內分泌器官疾病,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為肺部。其臨床症狀為持續性腹瀉、復發性難治的消化道潰瘍、臉潮紅及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或頭昏等。臺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鄭祖耀醫師表示,在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易發現,通常經五至七年才會診斷,且有超過五成的患者發現時已經出現腫瘤轉移,平均存活期僅剩三十三個月。神經內分泌瘤難發現 確診恐早已晚期鄭祖耀說,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會在體內不同器官發生,在疾病的惡性度表現上也會有所不同,特別是胰臟和小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度最高,如蘋果教父賈伯斯即是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時已為晚期,讓許多人深感遺憾。他說,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疾病生長及分化程度可分為G1到G3,小而位置合適的G1腫瘤,可藉由內視鏡切除不必手術,通常預後狀況良好。如無法手術或無法切除乾淨者,則使用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標靶治療,以緩解臨床症狀,並延緩腫瘤惡化時間。而G3腫瘤惡性度高,分裂速度快,因此建議用化學治療。鄭祖耀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診斷與治療有其困難性,因此在治療上需多科醫療團隊照護,包括腸胃內科、內分泌科、一般外科及腫瘤科的通力合作,對於患者才能提供最佳化的醫療照護。

天啊!他忽略肝炎竟養出一顆23公分大腫瘤

天啊!他忽略肝炎竟養出一顆23公分大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的阿德,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他卻從未好好追蹤,直到發病後才驚覺狀況不對,肝腫瘤已經有16公分大,且侵犯到主肝門靜脈。不僅不能透過手術治療,就連栓篩也無法,原本的他已再一醫學中心服用標靶藥物,但完全對腫瘤無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腫瘤迅速長到23公分,後來,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肝臟動脈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目前腫瘤已縮小成13公分。化療雖能直接抑制腫瘤 但發併發症率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科梁逸歆醫師表示,所謂的化學治療,是從靜脈注射藥物,在經由心臟傳送到全身,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雖然效果能遍及全身,但相對來說副作用也是全身性的。而肝臟動脈化療則是完全相反,是一種局部的治療,首先需植入一支特別的人工血管,且血管的末端就在肝臟動脈進入肝臟的入口處,只要從血管注射藥物,就會直接進入肝臟。因此,針對於肝臟的腫瘤,能夠有效的提高藥物的濃度,使藥物能夠更直接有效地去抑制腫瘤,也不會有一般全身性化學治療的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落髮等,也不會影響免疫力。只是,藥物幾乎都只針對肝臟內部作用,除了會增加效果外,也會直接危害正常的肝細胞,不僅如此,導管本身發生併發症也會比較高,例如:造成動脈的栓塞或是感染等風險會比一般的靜脈人工血管還來得高。腫瘤過大 為了避免出血致命才合併治療梁逸歆醫師表示,因為阿德的腫瘤實在過大,短時間內,為了避免腫瘤出血致命的風險,希望能夠同時合併放射線治療以達到局部最大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她的同意下,三個月後電腦斷層顯示腫瘤順利地縮小成13公分,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目前距離期望中完全剷除腫瘤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但至少先降低危害了。

女子不菸不酒作息正常 檢查後竟罹肺癌

女子不菸不酒作息正常 檢查後竟罹肺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賴小姐,平常生活作息正常,不菸不酒,但母親因肺癌過世,擔心自己也罹患肺癌,因此特地安排健檢,結果卻在右上肺葉發現有0.8公分的陰影,疑似腫瘤,所以,進行了胸腔鏡檢查併摘除腫瘤,而術中她也確診為惡性腫瘤,目前她恢復順利,氣色精神都很好。胸腔內視鏡切除腫瘤 可立即辨別良惡性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謝旻孝醫師表示,胸腔內視鏡在術中一但發現腫瘤,可以利用內視鏡進行切除腫瘤,並立刻將腫瘤送冷凍病理切片檢查,大約半小時就能知道腫瘤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如果是良性,可診斷兼治療,避免惡性化發展;若為惡性即可在同一次手術內,以胸腔鏡輔助手術做縱隔腔淋巴清除診斷腫瘤分期;若無轉移為早期癌症,則可直接手術切除肺葉,為患者省去多次診斷治療所花費的體力與時間。肺癌難察覺 咳血、胸悶是警訊肺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發病時多半不容易察覺,病人常會有胸悶、呼吸困難、咳血、聲音沙啞、或慢性咳嗽等,其它症狀包括食慾不振、疲勞、體重減輕等,所以,每當被發現時已是末期肺癌,早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醫師表示,早期發現不易,不少肺癌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死亡率居高不下,在門診上每年新增的肺癌病人,就有5成發現時已為晚期。因此,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家族史或高危險群的民眾,可以於健檢時安排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早期發現異常病灶,掌握治療先機。 

他頸部長腫瘤 壓迫神經四肢無力

他頸部長腫瘤 壓迫神經四肢無力#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47歲王姓中年男性,本身從事工地工作十幾年,雖有糖尿病史,但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身體無其他不適,從今年初開始,感覺肩頸部疼痛,已8個月,當時以為是因工作搬重物的關係,所以沒有特別留心。雙手突然無力 竟是頸部長腫瘤但近1個月來,雙手末端開始感到麻木及無力,右手甚至抬不起來,至臺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求診,安排頸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一0.8X3.6公分腫塊壓迫至脊髓,並有脊椎水腫的情形,故轉至神經外科鍾偉安醫師門診求治,診斷為脊髓腫瘤壓迫併神經病變。所幸醫師安排手術取出腫瘤,術前術後皆給予類固醇同時治療,王先生非常順利的完成手術,術後至加護病房觀察2天後轉至普通病房治療,右手肌力已恢復到4~5分,可以對抗阻力,跟正常人一樣。雙手突無力 就要有警覺 鍾偉安表示頸部脊髓是控制全身與四肢的神經,頸部脊髓一但被擠壓,就會影響四肢的靈活度,頸部脊髓受到擠壓會有以下症狀,上肢麻木無力。雙腳沉重走路雙腳感覺像被橡皮筋綁住緊緊的,不能走很輕快。手指無法做精細的動作,如扣鈕扣與寫字等。手和腳會有像被電到的感覺,尤其當脖子彎曲時,更容易引發被電到的感覺。鍾偉安表示,脊椎腫瘤發生的機率非常的低,依據之前的文獻報導,平均十萬個人才有0.3~0.4個人會發生,但頸部脊髓對於人體非常重要,平常除避免外力撞擊導致受傷外,姿勢也要正確,提醒如果有頸椎椎間盤退化或突出、頸椎腫瘤合併脊椎神經或神經根壓迫等,出現上肢麻木、雙腳走路有緊緊的感覺或手腳有被電到等情形發生,便要盡早到醫院的神經外科求診。

男子顱底長腫瘤 好在手術導航救一命

男子顱底長腫瘤 好在手術導航救一命#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有名60歲的男子,因惡性的上顎唾液腺癌到醫院求診,結果經過檢查後發現,腫瘤的嚴重程度已延伸至顱底,進行手術的風險極高,一個不小心,就會導致中風,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若以傳統的手術來說,大部分的醫師會選擇不開刀,以放射線或化學治療的方式進行,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不過,這名男子後來透過手術導航,精準切除病灶,且術後至今兩年皆無復發轉移現象,狀況相當良好。顎顏面區手術精準很重要 一個不小心會影響咀嚼功能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顎面外科吳政憲醫師表示,口腔顎顏面區的構造複雜,且含有精細的神經血管組織,任何手術的改變,皆可能影響病患的外觀及咀嚼、吞嚥等功能,也因此該手術的準確性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過去傳統手術中,大多是仰賴臨床醫師對於解剖位置的熟悉度,相關的影像檢驗及累積的臨床經驗來決定,對於手術的結果而言,可能會缺乏一致性,此外,在較深層富含神經血管組織的顎顏面區手術,若對於解剖立體概念不足,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併發症。透過導航系統 提高預測性減少併發症隨著近年來的發展,數位影像科技大幅帶動了醫療診斷,使得醫師在術前的評估能獲得多元的影像資訊,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正子攝影影像等,藉由數位資訊傳輸及溝通的便利性,套用至各式各樣的數位功能模組,建立整合式三維立體影像。不僅可讓醫師更視覺化的進行診斷,更能藉由影像軟體的協助進行虛擬手術,將手術經由3D列印製做實體模型,透過導航裝置,甚至是客製化植入物,將實際的手術計劃完整移轉至手術中,相對來說,可提高手術的可預測性及減少手術時間並減少併發症。而目前的適應症在於顎顏面良惡性腫瘤、顏面骨折重建,尤其是中顏面及眼眶骨骨折、齒顎矯正手術/骨牽引手術及人工植牙手術,但缺點在於前置作業需耗費約一周時間,且健保並不給付相關費用,民眾須自費負擔。

身上有不明腫塊該上哪一科?醫:外科

身上有不明腫塊該上哪一科?醫:外科#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如果突然發現身上有異常腫塊,時常會搞不清楚該看哪一科別,才能獲得最佳的診斷。醫師指出,民眾如發現身上有腫塊,可先至外科先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為囊腫或腫瘤,以及良性與惡性。腫瘤分多種 民眾不必過於恐慌台中醫院復健科蔡思理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一摸到身上有不明腫塊,就會非常緊張,但事實上,腫瘤有分成許多種,脂肪瘤、血管瘤、滑液囊腫等。如果民眾發現身上出現囊腫或腫瘤,建議宜先看外科醫師診斷,而實務上民眾通常非常緊張而會要求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其實臨床上復健科醫師通常會先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替病人進行檢查,確認是否為囊腫或腫瘤,以及良性與惡性。高解析度超音波 不傷身體效率高高解析度超音波與一般民眾認知的婦產科超音波檢查頻率不同,探頭也不一樣,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可看出表淺肌肉或韌帶是否有問題,且因為超音波可提供及時的影像,對於醫師診斷是一大利器,且因沒有輻射性,也不需打顯影劑,對於民眾身體的傷害可以減到最低。   蔡思理醫師呼籲,身體若出現莫名腫塊或腫瘤,末驚慌,可先至外科看診,如外科評估有需要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即會會診請復健科醫師安排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檢查腫瘤或腫塊狀況,必要時,再進行X光或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除可將身體的傷害減到最低,也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