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假牙反覆刺激 老翁嘴內長8公分大的細胞肉芽瘤

假牙反覆刺激 老翁嘴內長8公分大的細胞肉芽瘤#腫瘤

宜蘭地區有一名85歲的老翁,無意中發現左下牙齦有一不到1公分的腫瘤,家屬因老翁年事已高,因此當時並未做進一步處理;想不到一個多月後,腫瘤竟已增生到約8公分、將近一個拳頭的大小,經切片後確認為巨大細胞肉芽瘤,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黃俊棋醫師立刻為老翁開刀切除腫瘤及植皮,目前狀況良好。黃俊棋醫師表示,這名老翁求診的原因是由於家屬發現他左下牙齦有一不到1公分的腫瘤,沒有其他症狀,經由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建議做切片檢查,但家屬因為患者年紀的關係而希望可以再觀察看看;想不到過了一個多月後,腫瘤已增生到約一個拳頭的大小(8公分左右),且有反覆出血的情形,切片後確定是巨大細胞肉芽瘤,於是患者接受腫瘤切除及植皮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至今無復發跡象。黃醫師指出,巨大細胞肉芽瘤為一少見而起因於多核性巨大細胞過度增生的良性腫瘤,增生的成因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受到如牙齒或假牙的反覆刺激,但還有一部分的成因不明,且有轉化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黃醫師強調,腫瘤好發於30到40歲女性的下顎骨及上顎骨上,大多小於1.5公分,而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痛性的牙齦腫塊,治療的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鮮少復發。民眾如發現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一定要儘早請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47

別因工作忽略了健康 小心罹患肝腫瘤

別因工作忽略了健康 小心罹患肝腫瘤#腫瘤

羅東博愛醫院從5月份起,開始進行「3039、健康久久」回診活動。活動主要是針對「3039健康久久」篩檢結果異常的民眾,提供進一步抽血檢查以及營養師的衛教。該活動執行至今約1個半月,已有近300名個案回診,在此次回診的300名個案中,竟意外發現有3人得肝腫瘤。主持此次「3039、健康久久」回診活動的羅東博愛醫院家庭醫學科徐國祐醫師對這樣的結果也表示訝異和擔憂,他指出,這三名肝腫瘤患者都是收到羅東博愛醫院「3039、健康久久」回診活動異常通知單」後到醫院回診。在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個案同時有B型或C型肝炎,但是都沒有定期追踪。因此除了抽血外,另轉介肝臟腸胃科醫師進行肝臟超音波掃描,沒想到意外發現患者的肝臟長了腫瘤,還好進一步安排檢查診斷是良性腫瘤。徐國祐醫師進一步指出,此次回診的300名個案中,有高達90%回診個案抽血結果仍屬是異常,進一步問診時才發現,大部份檢驗結果異常的民眾居然不曾追蹤也沒有改變不良的活習慣改變。徐國祐醫師說,30到40歲這個族群正處打拼事業的重要階段,也是家庭裡的重要支柱,很多人因為忙於工作就忽略了健康的重要性。在回診的個案中,大多有血糖偏高、血脂異常、高血壓、腹部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這些問題若無妥善處理,很可能對日後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特別提醒所有檢查報告有異常情況的民眾一定要回醫院複檢,以免影響自己的健康。

怪哉!腫瘤居然會「落跑」?

怪哉!腫瘤居然會「落跑」?#腫瘤

大家都知道腫瘤會擴散、變形或轉移,但您有聽過腫瘤還會趁人不備偷偷「落跑」嗎?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近日就有例少見個案,一位肺癌患者右肺腫瘤宛如有意識般,竟會偷偷往上方移動,整個跑出原本檢查時計算好的放療區域。所幸醫院採用每次治療前都會精密定位的IGRT影像導航放療技術,才得以及時發現修正,避免讓這顆腫瘤「落跑」,成功將癌細胞完全消滅。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指出,患者是一位江姓台商,工作壓力大時就喜歡抽菸解悶,40年來平均每天至少抽掉2~3包。去年因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等症狀就近在大陸醫院檢查,疑似發現有肺部腫瘤,而後返回台灣到光田綜合醫院就醫治療。當時醫師診斷發現江先生右肺有一大一小共2顆腫瘤,其中位於上方的腫瘤體積有7X5公分並壓迫到上腔靜脈。癌症醫療團隊根據患者病況及個人需求擬定一系列的治療計畫。令人訝異的是,江先生肺部下方的那顆腫瘤在放療期間竟然會偷偷向上移動,整個離開了之前檢查時定位好的區域。好在及時發現,才沒有縱容癌細胞「逍遙法外」繼續惡化。至於為什麼腫瘤會「開溜」?醫師研判很可能是原本上方的腫瘤過於巨大,將肺部組織往下擠壓,所以當治療見效、病灶縮小時,原本被壓迫的肺組織向上舒展,位於下方的那顆腫瘤才會出現移動的奇特現象。王銘志主任指出,目前一般普遍採用的放射治療在整個療程開始前會先為患者進行電腦斷層,以確定腫瘤位置,往後就會依據這次檢測出的區域來進行放療,療程期間每週再透過外部的定位方式(以脊椎第幾節為標準,比對照射中心點有沒有位移)確定照射位置是否偏差,只不過這種方式無法直接看到體內的腫瘤,較難察覺一些微小的變化。因此,像江先生這種個案若採一般放療很可能就會造成治療偏差、健康組織受損、腫瘤控制不佳向外擴散等問題。所幸醫療團隊採用IGRT影像導航放射治療,這種新技術在每次照射前都會先以定位系統精密計算腫瘤的位置和形狀,所以能將腫瘤的「逃亡路線」一覽無遺。醫師表示,江先生在治療後已健康返回工作岡位,持續追蹤都未有復發轉移跡象。

誰是肺癌危險群?

誰是肺癌危險群?#腫瘤

肺癌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增加,五十至六十歲上升為特別顯著,但近年來年齡有往下降的現象。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胸腔內科鍾世哲醫師表示,肺癌泛指由氣管、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源生的惡性腫瘤。大多數早期的肺癌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只有約 5~15%的人被早期發現。肺癌若源於原發腫瘤,常見症狀包括咳嗽、氣喘、咳血、胸悶等,其中以咳嗽最為常見;若是 源於腫瘤對胸廓內組織器官所造成的局部影響,例如因喉返神經麻痺使得聲音沙啞:上腔靜脈阻塞引起臉部腫脹和上肢及胸部表皮靜脈擴張。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直接侵犯胸壁造成胸痛等。轉移性症狀:肺癌常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頭及脊椎、腦、肝、腎上腺、皮膚及其他淋巴腺等,導致骨頭疼痛,以及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模糊、肢體無力等神經學症狀。腫瘤伴隨症候群及全身症狀:約有10%的肺癌病人會出現腫瘤伴隨症候群,包括高鈣血症(噁心、嘔吐、腹痛、便秘、多尿、脫水、意識不清、激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庫欣氏症候群、肌無力症候群、皮肌炎等。鍾世哲說明,過去的研究發現肺癌之致病因子大都與香煙有關。煙草裡的有害物質會損害肺細胞。超過一定時間,那些被損害的細胞可能會變成癌症。吸煙將導致肺癌,可能跟開始抽煙的年齡、煙抽了多久、每天抽的數量、吸進去多深有關。抽菸者死於肺癌的機會比非吸菸者高出10倍(每天1包煙超過30年,高出22倍;每天2包煙以上,高出45倍)。尤其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與抽菸的關聯性更高。停止吸菸可以大大的降低肺癌的發生。抽雪茄和煙斗得到肺癌比不吸煙的人有較高的危險。另外暴露在吸煙的環境,吸入二手煙也會增加得肺癌的機會。接觸氡、石棉、以及汙染之空氣得到肺癌的機會增加。肺部慢性病變:肺結核、間質性肺病等會增加得肺癌的機會,肺結核結痂的部位易變成肺癌。一旦得過肺癌的人比沒有得過肺癌的人,較容易發生第二個肺癌。在被診斷為肺癌之後戒菸可預防第二次肺癌的發生。鍾世哲解釋,肺癌診斷需要的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可由痰細胞學檢查、胸水細胞學檢查、肋膜切片、超音波指引切片、電腦斷層指引切片、支氣管鏡切片與細胞學檢查、甚至是針對淋巴結做細針抽吸或切片。在分期上,可以使用胸部電腦斷層,腹部電腦斷層或超音波,腦部電腦斷層,骨骼掃描,胸水細胞學檢查,心包膜水細胞學檢查,胸腔鏡淋巴結切片,正電子掃描(PET)等。肺癌的治療視許多的因素而定,包括肺癌的型態(非小細胞肺癌或小細胞肺癌)、疾病的分期和病人的全身健康狀態。許多不同的治療和治療的組合被用於治療肺癌 : 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還有針對癌細胞特有的表面標記或訊息傳遞途徑,以小分子化合物或單株抗體加以阻斷,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癌細胞凋亡,以及抑制血管生成之「標靶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含腺癌及鱗狀上皮細胞癌)在化學治療的成效上,在近十幾年來確實有顯著的進步,無論是腫瘤縮小的局部控制率及緩和病程進展改善症狀方面都較過去進步,然而病患存活時間的延長上,即使配合放射治療、手術等各方面的進步下,仍舊存在相當有限的進展。小細胞肺癌病人,治療以化療為主,無論有伴隨、或沒有合併放射治療、手術的化療,能都延長的存活期。 鍾世哲提醒民眾,要早期發現肺癌,其最有效而便捷的方法,就是胸部的X光片檢查。胸部的X光片檢查CXR(chest X-ray)是一個安全,輻射劑量低的檢查,最好40歲以上的人,每年能照一次。吸菸量大的人,宜每隔半年照一次。配合痰液細胞學sputum cytology之定期篩檢,來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的。研究學者持續在研究肺癌的病因及尋找預防方法。但是目前已知最好的預防肺癌之方法及是戒煙,愈早戒菸愈好,且馬上戒菸絕不會太遲。

營養攝取是抗癌成功的關鍵

營養攝取是抗癌成功的關鍵#腫瘤

文/台灣癌症基金會企劃組專員 林伊玲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 吳秋玲您知道癌症病人的營養攝取不足,對於癌症治療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嗎?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是腫瘤病患常見的營養問題,因為營養不良的癌症病人,常常無法接受積極的治療,也很容易會增加治療的合併症及感染率,減低放療或化療的治療效果,甚至會降低癌症病患的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正確的營養與飲食觀念,才能吃得健康,獲得均衡的營養補給,進而提升癌症病患的治癒率及存活率。癌症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極需要有均衡的營養,然而食慾不振卻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而形成所謂的「惡病質」。「惡病質」泛指身體組織的流失、內臟器官耗盡、骨骼肌耗盡、食慾不振、虛弱、脂肪流失以及無力等症狀,而這些狀況深深的影響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甚至是蛋白質、熱量,進而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功能不佳,傷口不易癒合以及癌症治療療程受到阻礙。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表示,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只要有良好的營養支持,高達八成能增進臨床癌症治療的效果、能夠進行更廣泛的治療選擇,以及延長病患的存活率。另外,楊醫師建議癌友的營養補充有靜脈注射和腸胃道等方式。然而,對晚期癌友在營養的補充上,靜脈注射的效果反而不如經由腸胃道吸收得佳。同時,相較於靜脈營養補充,腸胃道的營養補充有著較少的併發症,價位上也比較便宜,且較合乎生理機能。營養良好的病人較能對抗腫瘤對身體所造成的壓力,也才能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並加速手術治療後的復原。然而,如何了解身體的抵抗力是否足夠。因此監控及管理病患的體重,將是癌症營養治療的重要一環。要如何監控體重呢?可以運用「身體質量指數(BMI)」的計算公式來了解,BMI的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建議癌症病人的BMI值應盡量維持在22~24之間。癌症病人不需要特別進補,維持飲食均衡即可。根據個人體型及活動量不同,依個人需要增減攝取量。每日飲食所需的份量如下:3~6碗飯,1~2杯牛奶,4~6份蛋、豆、魚、肉類,3~5碟蔬菜,2~4個水果及2~3湯匙的油。台灣癌症基金會吳秋玲營養師表示,化療患者須特別注意,因治療而出現白血球減少、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水果則應洗淨後削皮,並以熱水川燙後食用。一旦發生食慾不振而導致體重減輕時,需先檢視原因,若是因治療引起,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或營養補充給予矯正,並遵守少量多餐原則並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可利用牛奶、豆漿或米漿作為口渴時的飲料,在無形中不但補充了水分,也達到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目的。另外要注意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應優先進食,如雞湯、魚湯應先吃肉再喝湯,固體食物才是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很多癌症病人會想問:「偏方有效嗎?我要不要吃呢?」台中榮總中醫科蔡真真醫師表示,健康食品或是民間草藥和中藥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些產品不受醫藥法規的督導與要求,往往成分標示的不夠明確、品質的穩定度很容易依廠商的規模不同而有所落差,同時也無安全劑量的設定。雖然不敢擔保健康食品或民間草藥一定沒有療效,還是建議在服用前請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同時對產品有著更多的了解,避免成了實驗的白老鼠。以下就中醫的觀點在各種狀況下的調養建議:手術後的身體調養:病友在接受手術之後,一個月內盡量避免酒類或麻油等進補食物,以及避免冰冷食物的食用,以防傷口發炎出血或恢復變慢的情形,同時適度的活動可以增進身的器官功能恢復。化療後的身體調養:除了飲食避免生食之外,更重要的是中醫師必須要了解病友目前使用的化療藥物以及西醫的治療計畫,以利中醫的輔助治療療程。而食慾不振的問題可以借用針灸以及中藥的功效,良好的營養吸收是很重要的關鍵。放射治療後的身體調養:由於放療會令粘膜或組織器官受損,避開食用溫補的藥膳,不可泡湯,可多吃蔬果、魚油、綠豆湯及薏仁湯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除了營養的攝取,往往還會搭配藥物以及心理支持,藉以提高病友的食慾以及降低噁心、虛弱無力及疼痛的感覺,甚至跨科的醫療團隊合作治療,訂定不同病友的專屬身心治療照顧計畫,幫助病友過著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進而邁向康復之路。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腫瘤

62歲的曾先生因肚子劇痛到臺北縣立醫院急診,外科會診發現竟是罹患大腸癌,因腫瘤過大將整個大腸阻塞致使腹痛難忍,經外科主任孫立文前後2次開刀,先造人工肛門待營養恢復後,再將10×6.5公分大的腫瘤切除,順利出院。外科主任孫立文醫師表示,這名身材削瘦的患者到三重院區急診時直喊肚子痛,細問才知道已經有3天無法排便,經X光初步檢查為腸阻塞,懷疑是腹骨溝疝氣卡住或大腸癌阻塞所造成,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及大腸鏡檢查後,在橫結腸與降結腸交接處靠近脾臟彎的地方發現一處巨大的癌細胞腫瘤。雖然癌細胞需要開刀切除,但檢驗報告發現,曾先生因腸道阻塞營養無法吸收及癌細胞侵噬養分,以致白蛋白指數過低,也就是俗稱的營養不良,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大手術,於是孫醫師先為患者做了一個人工腸造廔,為患者「另闢捷徑」以利正常飲食、排泄、調養身體。兩個月後,恢復營養的曾先生再度住進縣立醫院接受孫醫師開刀,經4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將大腸癌細胞切除後,在老婆的陪同下順利出院,但還是需要接受後續的化學療法及放射治療。孫立文醫師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受到西化的影響,造成大腸癌罹患率有鉅幅增加的趨勢。民眾若有大便習慣改變或大便變細、莫名貧血(常感暈眩),就要趕快看醫師,而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釜底抽薪最好的辦法。

8旬老婦外陰癢痛羞於就醫 檢查竟是罕見外陰唇癌

8旬老婦外陰癢痛羞於就醫 檢查竟是罕見外陰唇癌#腫瘤

台中縣一位8旬老婦人外陰搔癢不止,洗澡時還摸到有小小的硬塊,但因為位置特殊羞於啟齒,因此遲遲不就醫,直到病灶出血疼痛被家人發現後,才到光田醫院來看診。沒想到切片檢查竟發現是罹患了罕見的外陰唇癌。由於患者年長,手術風險高,光田癌症中心團隊整合婦產科及放射腫瘤科,採最先進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成功讓老婆婆的腫瘤全數消失,重拾健康。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蔡宏志部長表示,這位周姓老婆婆84歲,兒女成群,去年年中開始發現外陰唇又癢又痛,原以為是婦女常見的感染,但隨著時間流逝,症狀不僅未消失,還摸到小小的無感硬塊,由於硬塊長在左邊陰唇,位置實在讓老婆婆羞於啟齒,即使後來外陰唇還有出血症狀也不敢讓家人知道。直到某日媳婦在洗衣服時發現老婆婆沾有血跡的貼身衣物,這才在親人的催促下到光田綜合醫院看診,沒想到切片檢查後竟發現是罹患了罕見的外陰唇癌,且腫瘤近3公分大,已是第二期。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表示,由於周老婆婆的年事已高,醫療團隊考慮她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進行風險較高的手術切除,因此採用最先進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透過精密的3度空間影像鎖定病灶,以不同強度的治療光束加強轟擊癌細胞,同時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如膀胱、腸子的傷害,提高腫瘤的控制率、降低放療併發症的發生率。周老婆婆在媳婦陪伴下往返於醫院與住家接受IMRT療程,期間生活作息都十分正常,旁人一點都看不出她有生病,療程結束後,癌細胞已完全消滅,目前僅須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醫師表示抽菸、得過外陰慢性疾病、外陰唇癌前病變等的婦女朋友是外陰唇癌的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如果發現有長久不癒的外陰搔癢疼痛、不明的硬塊,甚至會糜爛出血時,應及早接受檢查。而醫師也特別強調,由於病灶位置特殊,加上患者多為平均年齡65歲以上的婦女,觀念較為保守,所以常常羞於就醫或求助,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平時除了要加強觀念的宣導外,也希望民眾能多關心家中長輩,若發現有上述症狀時應立即陪同就醫。

終結人工肛門夢魘 直腸癌患者保肛門棄糞袋

終結人工肛門夢魘 直腸癌患者保肛門棄糞袋#腫瘤

林小姐5年前被診斷罹患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約三公分大,當時才26歲的她以為要切除肛門,未來五、六十年都要使用人工造口,糞袋不離身。後來經郭立人醫師施行保肛手術-「肛門括約肌間分離手術」,成功切除直腸腫瘤,肛門也得以保留。目前如常人般控制排便,次數正常且不需隨身攜帶糞袋,生活品質不受影響。低位直腸癌因腫瘤位置接近肛門,一般處置大多以切除肛門後裝置人工肛門為主,因此低位直腸癌患者中,每年有高達七成以上病患,需終生帶著人工肛門及糞袋痛苦過活,對患者的社交及生活是一大打擊。每年約有四千位直腸癌患者,低位直腸癌約佔一千位,其中七成以上(七百至八百位左右)的患者需隨時隨地帶著人工肛門及糞袋行動,生活極為不便。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直腸外科團隊今年十月開始在低位直腸癌治療上有新的嶄獲,執行「肛門括約肌間分離手術」,再以降結腸連接肛門,替代被切除的直腸腫瘤段,手術需耗時七個小時,猶如「直腸隧道開通」工程,無需摘除肛門,讓直腸癌病患擺脫人工肛門夢魘,且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復發率降至4.4%,讓患者生活品質與尊嚴得以維持,為病患提供肛門保留新希望。北醫附設醫院肛門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表示,低位直腸癌因腫瘤位置接近肛門,一般處置大多以切除肛門後裝置人工肛門為主,但單以外科手術切除的大規模統計,局部癌症復發的比率為12%,甚至有報告指出高達33%的局部復發率。郭立人醫師強調,「肛門括約肌間分離手術」是一項耗時長、複雜困難的手術,首先需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腹腔內沾黏彎曲的降結腸分離、鬆脫,這個過程就需耗費一個多小時。再將肛門口的括約肌間內外分離,然後把骨盆腔內的低位直腸腫瘤段切除,最後再將已鬆脫、高位的降結腸連接至肛門口縫合,等於是重新做一段新直腸,讓括約肌能夠正常控制排便。這項手術需耗時七個小時,分別從腹腔、骨盆腔及肛門進行,猶如一項「直腸隧道開通」工程。北醫團隊以多科整合性治療,執行「括約肌間分離手術」,即是在直腸癌手術前,輔以放射及化學治療後,再施行根除性的直腸癌切除手術,目前對直腸癌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且其局部癌症復發率也降至4.4%,不但能有效降低癌症復發率,還能讓病患保留肛門,有良好的排便控制,維持生活品質及正常社交活動,反應十分良好。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台灣每年大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已突破萬人,高達10,248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首度超過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大腸直腸癌的快速攀升多半肇因於飲食中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研究指出,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攝取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而脂肪、紅肉等攝取過多則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