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女子腹痛三週 檢查竟罹卵巢癌三期末

女子腹痛三週 檢查竟罹卵巢癌三期末#腫瘤

台中縣一名許姓女士腰部和右側腹部痛了三個星期,到醫院檢查竟發現已罹患卵巢癌第三期末,第二年又出現多處轉移,病情非常不樂觀。經光田綜合醫院腫瘤中心團隊積極施以「聯合療法」後,她的病情有了極佳的進展,除了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外,許多腫瘤都縮小甚至消失,許女士感謝醫療團隊的治療,讓自己還能「起死回生」。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郭集慶主任表示,許女士一向身體健康,育有4名子女,家中親族並無任何癌症病史,前年6月,她經期連兩個月都不太穩定,且右側腹部和腰持續疼痛了三週,到醫院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已罹患卵巢癌第三期,施以手術及化療後癌細胞暫獲控制,但去年12月底疑似有復發跡象,醫院安排她進行全身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由核子醫學中心王克彬主任加以判讀後果然發現肝臟及右腋下淋巴結都有多個明顯的腫瘤擴散。 許女士原本以為治療無望,情緒十分低落,但光田腫瘤中心結合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等跨科別的專業團隊,針對患者病況及病程採「聯合模式療法」。首先透過分階段的化療療程消除癌細胞,而位於淋巴結的腫瘤則輔以放射治療,成功讓該處的癌細胞失去活性。療程告一段落後,許女士再次接受該院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的全身檢查,發現身上大大小小腫瘤在幾個月內皆縮小甚至完全消失,顯示病情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控制,而正子造影顯示出殘餘在腹腔、深層的小顆腫瘤轉移,再由放射腫瘤科楊英傑醫師以影像導航顱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光子刀)加以控制,避免手術治療造成的大傷口和麻醉等風險。郭吉慶主任表示,癌症治療的方式很多,「聯合模式療法」顧名思義即是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況及個人意願等特定情形,以緊密的醫療團隊整合各種療法,為患者量身規劃更全面而多樣化的嚴謹療程,提高癌症的控制率。而光田綜合醫院在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 網路計量研究中心於2009年7月公布的「世界醫院網路排名」中,是全球一萬八千家大型醫院中排名介於全球前3%~3.5%的頂尖醫院!國內許多家醫院都還排在光田的後面。因此已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切莫過度悲觀消極,只要配合本院專業醫療團的治療並定期追蹤,仍有機會控制病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醫師也提醒婦女朋友,由於卵巢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隨著腫瘤變大才開始出現腹部不適、經期異常的情形,而這些症狀又容易被患者以為是腸胃問題或一般的經期不順,因此不易早期發現。建議4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做一次骨盆腔和超音波的檢查,或可透過癌症指標CA-125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病灶產生。

「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降低手術成本

「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降低手術成本#腫瘤

「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可說是外科的革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團隊今年初引進「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它將原本使用腹腔鏡手術的多個小型切口,整合至一個0.5至1公分傷口,不但疼痛減少,治療效果相同,術後復原快速且幾乎不會留下疤痕。北醫附設醫院外科團隊從2009年1月至11月,已執行該手術計163例,平均每二天即執行一例,目前廣泛運用在急性闌尾炎、大腸小腸腫瘤、膽囊切除等,成為外科腹腔手術首要選擇。北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梁宏華表示,「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把腹腔鏡的三個小傷口簡化成一個,並將傷口隱藏於腹壁上的天然疤痕─也就是肚臍的位置,讓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成為無疤痕手術,同時可以縮短患者術後所需的恢復時間,進而縮短住院天數。執行「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國外所使用的高科技手術材料所費不貲,而且國內尚未核准進口使用。北醫附設醫院外科團隊改良韓國的手術,先以透明的傷口保護套套在肚臍口,再接以外科手套形成一個手術套管,然後將手套手指末端剪開,讓腹腔鏡及手術器械通過手術套管進入腹腔進行手術。這項「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的優點,讓醫師在進行手術時器械便於進入腹腔,同時可以大幅降低手術耗材成本,節省病患的荷包。北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表示,外科團隊從今年1月迄今,執行「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共163例,包括:膽囊摘除110例、小腸腫瘤2例、大腸腫瘤1例、以及從4月才開始為急性闌尾炎病患執行該手術至今計50例。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腹部急症,多半發生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女性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的機率略高於男生,每人一生中的危險值約為7%。「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除了帶給患者很好的療效以及更少的術後疼痛,術後傷口的護理更為簡單,不易因傷口感染而增加住院的天數。在術後傷口的美觀上,於肚臍上只有微小近乎無疤痕的傷口,更是得到患者很高的滿意度,特別是女性年輕族群。愛美是人之天性,「單一切口微創手術」提供給患者一個完整的治療,同時幾乎沒有疤痕的手術選擇。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7781

視力模糊 可能是鼻咽癌症狀

視力模糊 可能是鼻咽癌症狀#腫瘤

一位28歲男性病患,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門診求診時,主訴是左側視力模糊有複視現象,整個病程還不到一個星期,他還自述左側嘴角附近皮膚有輕微麻痛感。經過眼科初步檢查,診斷該病患為疑似左側顱底腫瘤因壓迫所導致的第六對腦神經(眼外旋神經)麻痺,最後確診竟然是鼻咽癌作崇。為進一步診斷,眼科醫師安排該病患住院檢查,並安排頭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後,會診耳鼻喉科,目的在排除顱底聽神經(第八對腦神經)腫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蔡佳叡指出,在檢視病患的核磁共振影像時,即發現該腫瘤是由更低的鼻咽部蔓延至顱底導致神經壓迫症狀,非原發於顱底的聽神經瘤。於是馬上替病患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果然在左側鼻咽部發現一個大腫塊,已生長到後鼻孔邊緣。當下替病人進行鼻咽腫瘤切片,而之後該切片檢查的病理結果證實為一惡性腫瘤,亦即俗稱的鼻咽癌。蔡佳叡解釋,鼻咽癌為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發生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上常見表現症狀如下:1.頸部腫塊。2.流鼻血。3.單側耳症狀,如耳悶塞感、聽力變差或耳鳴。4.鼻症狀,如流鼻膿、鼻塞等類似鼻竇炎的病狀。5.單側頭痛。6.神經症狀,如視力模糊、動眼肌麻痺或臉部感覺神經麻痺等。在臨床上以頸部腫塊為表現症狀的病例最多,像該名病患並無任何耳鼻喉科相關症狀,僅以眼睛神經症狀表現比較少,且雖然病患主訴有症狀時間僅在一週以內,因為造成神經壓迫時,腫瘤已長得較大,瀰漫至超過鼻咽部範圍,在癌症分期上都屬較差。蔡佳叡表示,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包含臺灣港澳及東南亞,癌症發生有認為和種族及遺傳相關,也有和飲食習慣及病毒感染(Epstein-Barr Virus)相關的研究。在治療上均以放射治療為主,並可能輔以化學治療,一般來說,鼻咽癌對放射治療反應良好,是屬於預後較佳的一種癌症,但是因症狀表現常較不典型,導致病患忽略而延誤早期診斷及治療時機。

呼吸道阻塞 原來是喉肉芽腫造成

呼吸道阻塞 原來是喉肉芽腫造成#腫瘤

日前一位中風過而不良於行並靠鼻胃管餵食的老先生,由家人推著輪椅至診間就診,家人表示,老先生這幾天會有陣發性的喘不過氣、呼吸急促,而內科醫師診視後認為並無肺部或下呼吸道疾患,因此建議至耳鼻喉科進行評估。經過纖維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老先生的右側聲帶附近,長了一個非常大的腫瘤,體積已經足以阻塞整個聲門氣流,幸虧該腫瘤會在老先生用力喘氣時,隨著氣流有些微位移,不至於窒息無法呼吸。根據家屬表示,老先生雖然因中風過不良於行,但近來無特殊病症,唯一可想到的狀況就是之前才換過餵食的鼻胃管。因此耳鼻喉科診斷推測,因放置鼻胃管刺激喉部,造成粘膜受傷而生成肉芽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醫師蔡佳叡指出,一般喉肉芽腫形成原因為喉部粘膜受到慢性刺激受傷產生發炎反應而生成,最常見成因有胃酸食道逆流,或是氣管插管後傷害,其他原因如:不當使用聲帶或喉部手術造成傷害等都是成因。蔡佳叡說,在一般人的病症表現常是喉異物感,或是影響到聲帶振動導致聲音吵啞,有些病患更合併有慢性咳嗽。而像該病患因肉芽腫體積大到造成呼吸道阻塞症狀就屬較少見。蔡佳叡建議,一般病患常因胃酸逆流導致的喉肉芽腫,可藉著抗胃酸藥物使用來改善肉芽腫狀況,而這麼大的肉芽腫,病患可考慮以手術方式,在全身麻醉下,將該腫瘤完全切除並送病理檢驗作確診。但前述老先生因其年齡和身體狀況考量,家屬希望可以儘量避免手術,因此暫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希望在較短時間內減輕炎性刺激使肉芽腫較為縮小,若仍無法有效改善呼吸道阻塞情形,手術仍是必要考慮。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腫瘤

提到癌症,大多數的癌症病患從未見過威脅他們的腫瘤到底長的甚麼樣子,口腔癌則是其中少數的例外。大多數的癌症需要精密甚至侵入性的檢查才看得見,反之口腔癌只要打開嘴巴就看得到了,話雖這樣但還是有一半的口腔癌在發現時已是晚期了(第三、四期),為甚麼呢?晚期口腔癌至少有四公分的大小,設想在我們口腔裏面有個四公分的異物難道我們會無法發現嗎?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口腔癌的特性--口腔癌通常來的快又急。奇美醫院口腔顎面外科 - 顏欽堉主任指出,口腔癌的生長速度在所有癌症中算是相當快,甚至於患者都可感覺到腫瘤的生長,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症狀不明顯,患者甚至於醫師可能都會忽略這個病徵,但是後來發現硬塊越來越大,潰瘍越來越明顯就會開始恐慌,至此口腔癌已明顯可見,這個過程在大部分患者身上僅需數週就可到達。因此即使這麼容易發現的腫瘤卻往往等到腫瘤已經很大了才就醫與治療,所以很可能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其實台灣的口腔癌病患超過八成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的習慣,所以沒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習慣個體是不需過度擔心的。顏欽堉主任表示,臨床上有所謂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與纖維化,尤其是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個人,若口內已有癌前病變更需有警覺心,立即戒除不良習性並定期口腔粘膜檢查都可避免或者早期發現口腔癌的發生,這點也是在其他癌症所沒有的機會,大部分的癌症並不出現有癌前病變的警訊,甚至需要腫瘤很大才能被發現。容易發現的口腔癌也帶來另外的問題,口腔與許多感官功能有關。飲食、語言及美觀等方面口腔都有絕對重要性存在,口腔癌腫瘤大小與侵犯程度也影響這幾個方面的功能,例如舌癌會造成吞嚥與發音的困難,頰黏膜與嘴唇癌會影響外觀與張口,若是腫瘤生長在齒齦上或侵犯至齒齦則往往造成咀嚼障礙。治療前就會造成患者對就醫治療所可能產生後遺症出現疑慮。顏欽堉主任說,很多患者在就醫時的疑慮往往並非在診斷分面,而是關心治療後是否會造成咀嚼吞嚥功能障礙或者是否會造成顏面很大的疤痕。事實上腫瘤越大對於上述功能的影響越明顯,且治療後越難恢復原有的功能,反之若腫瘤越小則越容易於治療後保存原有的功能。現有口腔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等近年來皆有長足進步,手術切除通常會合併器官保存的觀念且切除後可與整形外科的顯微皮瓣修補結合重建原有口腔的構造。放射線治療則因新型機器的引進可更有效的控制腫瘤並減少放射線的副作用。標靶治療的使用則是另外一種可嘗試的方式。所以面對口腔癌最好是即早及勇敢的面對,只有盡早的發現、謹慎的評估與積極的治療才是面對口腔癌最好的方法。

治療惡腫瘤整合趨勢:西除病灶、中增免疫

治療惡腫瘤整合趨勢:西除病灶、中增免疫#腫瘤

隨著惡性腫瘤防治之研究及發展,綜合性治療模式已經成為國內外腫瘤專家的共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戴承杰主任指出,中、西醫整合作為「腫瘤治療」將是今後的趨勢。現代化的中醫治療方法,已經過科學驗證,不僅是腫瘤治療的輔助性療法,未來在腫瘤治療的重要性,將與手術、化學藥物療法、與放射線療法並駕齊驅。中醫學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袪邪」。戴承杰主任解釋,所謂「正」即是指人體的真氣或正氣,大約相當於西醫學中所指的機體免疫力。 所謂「邪」是泛指一切治病因子的總稱;大約相當於西醫學中所指的病源、病因及 環境因素,又稱邪氣。 中醫對腫瘤治療的概念,強調整體觀念,也就是重視「袪邪」-驅除治病因子及相關因素。也重視「扶正」,增強個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治療方針為袪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並不相違背,應可兼容並蓄,相得益彰。 目前現代醫學治療腫瘤,原則是袪除或減少腫瘤給人體帶來的負擔和損害,也就是能用外科手術切除者,盡快切除腫瘤,並廓清其轉移病灶;若暫時不能以外科治療,或手術切除大部分病灶後,採行抗癌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性療法時,戴承杰主任表示,介入中醫療法,可以共同殺滅殘留之腫瘤細胞,減少腫瘤對身體之損害。 戴承杰主任強調,不論任何腫瘤治療:手術、化療或放療後,都必需增強身體之免疫及體能,傳統醫學(中醫)在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是腫瘤治療之最新及必然趨勢。

守護自身健康 重視十大「癌症警告癥狀」

守護自身健康 重視十大「癌症警告癥狀」#腫瘤

開春以來,台東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梅彪祥及廖大權醫師連續發現,兩例因長期腹部不適、疏於注意,等到疼痛難耐就醫檢查時,癌症腫瘤破裂及多處轉移,失卻治療先機的憾事。有鑑於此,醫師再次重申十大「癌症警告癥狀」的重要性,請民眾提高警覺,定期做篩檢,一起來守護自身健康。他們呼籲鄉親,「疼痛應即刻就醫檢查,不要拖。」第一例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婆婆。梅彪祥醫師指出,婆婆體重持續減輕,上腹疼痛多日,來門診就診時發現,上腹疼痛及腹脹。安排住院後,經胃鏡、超音波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在肝臟左葉有一個四~五公分的腫瘤,腫瘤併發破裂及轉移到腹膜等處。婆婆經緊急外科處理,情況才穩定下來,但要面對日後漫長的治療,令婆婆憂心重重。第二例是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廖大權醫師說,她因上腹疼痛及腹部腫脹到東基急診,經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外科建議剖腹探查及清除腹部感染。手術後經病理檢查發現有膽囊腫瘤、破裂及肝臟已轉移,這出人意料的結果,帶給家屬莫大的打擊。「惡性腫瘤體積長得快速,而感覺神經長得慢,所以初期疼痛並不明顯。腫瘤會分泌類似人體荷爾蒙的生物增長訊息,會讓人感覺疲倦、食欲不振。通常長至五、六公分大會壓迫到其他器官時,才會讓人覺得疼痛。」廖大權醫師點出癌症的特質。梅彪祥醫師深以為憾的說:「根據統計,東部消化道癌症未期的發生率比其他縣市的發生率為高。這些患者平日疏於注意,往往等到發生腫瘤破裂的癌症併發症時,才來就醫。腫瘤破裂這類併發症尤其是要到癌症晚期才會產生,所以失去了治療先機。」梅彪祥醫師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及其他癌病相關防治團體的建議,提供鄉親以下十點「癌症警告徵狀」,做為提醒。一、任何大小便異樣,習慣之改變。二、皮表傷口或胃部潰瘍遲不癒合。三、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疼痛持久未改善。四、不正常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五、乳房、睪丸或其他組織器官的腫脹、增厚或實質硬塊的存在。六、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功能異常,不明原因消瘦,貧血。七、身上皮表各種痣或疣的近況變化。八、不停歇的長久咳嗽或聲音沙啞。九、體重持續減輕,久未改善。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定期乳癌篩檢 掌握自己的健康

定期乳癌篩檢 掌握自己的健康#腫瘤

乳癌發生率節節高升,已經躍居女性癌症第一名,成為相當重要的公衛議題。醫師說,降低乳癌死亡率最有效方法,就是發現早期乳癌並早期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放射科主任林家興表示,該院區數位乳房影像中心成立兩年多,日前統計97年執行乳房攝影篩檢成效中發現,全年度參加國健局50至69歲婦女乳房X光篩檢計劃共執行7452人次,共找到56個乳癌病患。其中,屬第零期乳癌有24例。林家興分析其乳癌偵測率是千分之7.5,第零期乳癌佔43%,平均每執行133個檢查就發現一個乳癌,每執行310個檢查就發現一個早期乳癌。換言之,在你我周遭50至60歲婦女中,每133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乳癌病患,每310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屬於早期乳癌。在這群乳癌病患中,有將近一半符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醫學準則,也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並且繼續恢復其原有生活品質。林家興強調,乳癌防治是一個重要公衛議題,市立聯合醫院秉持照顧市民、促進市民健康的願景和使命,不僅要提高服務品質,更要打破市民就醫障礙。婦幼院區於97年度榮獲臺北市「乳癌防治組區域醫院第一名」,更以「全方位的乳癌篩檢」執行成果,榮獲2008年SNQ國家品質標章,這些殊榮是對該院區的肯定,也是對市民的品質承諾。婦幼院區設有團體乳房攝影篩檢(50-69歲)服務專線:02-2391-6471轉2008,歡迎民眾多多利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