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腫瘤

「顱內動脈瘤」,其實不是腫瘤,故無良性惡性之分,它通常是因血管壁因故變的薄弱後,在血流不斷的衝擊下逐漸膨出似氣泡般,俗稱「血管長泡泡」。沒有破裂前,正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般的沒有徵兆,一般的斷層掃描也無法查出,目前只有高階健檢使用的64切斷層血管攝影可以做早期篩檢。日前敏盛醫院接獲一名85歲女士,因顱內動脈瘤破裂,意識陷入重度昏迷,但由於血管因老化而過度彎曲,不利於栓塞,手術治療便成為需要考慮的一個選項。在充分與家屬溝通過後,醫師決定實施顱內微創開爐術。顱內微創開爐術能在夾除動脈瘤的同時清除血塊,及實行顱內壓監測,術中使用高階誘發電位監測,可確認兩側大腦功能保存良好,由於該手術傷害小,恢復快,該名病患在三天後即由重度昏迷恢復意識。敏盛醫院表示,顱內動脈瘤臨床上依出血的嚴重度可分為五級,輕者只有劇烈頭痛,意識仍然清醒。越嚴重的昏迷指數就越低,預後和嚴重度有直接關聯;通常40%的病人會死於第一次的出血,生存者也會面臨再度出血及出血後血管欒縮造成大中風的危險。治療主要是針對預防再度出血為主,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為所謂的血管內治療,利用導管做白金線圈的栓塞,優點是不需開顱術,缺點是再發率較高,需定期做腦血管攝影,另外如果血管太彎時,也不容易成功。另外一種方式則是「手術」,傳統的開顱術,傷口大,破壞較多,現已發展出微創開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也不需理光頭,手術是在顯微鏡下將動脈瘤夾除,手術中再輔以精密的監視設備,使危險性更低,而且動脈瘤的再發率也很低。故對於年邁的老人家而言,可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隱形殺手,死亡率及殘障率很高,如果可事先篩檢出,宜及早治療,一旦破裂後,需儘快利用栓塞或微創手術來預防再出血已提高治癒率。

預防肝癌 先從認識「肝臟腫瘤」

預防肝癌 先從認識「肝臟腫瘤」#腫瘤

原發性惡性肝臟腫瘤最多的就是肝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位,並高居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絕大多數無法切除,可切除者僅佔百分之二十幾。最幸運的情況是偶然發現,或B肝帶原者經由定期檢查,得以早期發現的無症狀小型肝癌。這些病例,開刀切除之後可有長期存活機會。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許寬隆醫師表示,這兩種病人當中,存活最久為十七年,其次為十二年,而且現仍存活,無肝癌復發跡象。最不幸的情況則是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短短幾個月內即死亡。一般肝臟腫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良性約佔9%,有單純性囊腫、肝內膽管囊腺瘤、血管瘤、腺瘤、局部結節性增生、畸型瘤等,前二者為囊腫的腫瘤,其餘為實心或固體的腫瘤。惡性又可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兩種;原發性有肝癌、膽管癌、肝內膽管囊腺癌;轉移性則可從大腸直腸癌、肺癌、攝護腺癌、乳癌、胰臟癌、胃癌、腎臟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轉移而來。良性肝臟腫瘤對生命較少威脅,除了血管瘤和腺瘤有潛在性破裂出血、腺瘤和肝內膽管囊腺瘤有潛在性惡性變化危險之外,大多無症狀或只是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不舒服而已。許寬隆醫師指出,通常良性肝臟腫瘤可暫不治療,定期追蹤檢查即可。除非是腺瘤或肝內膽管囊腺瘤、或是有併發症、或是腫瘤長大速度較快,才需開刀切除。有症狀的單純性囊腫,更只需在腹部開三、四個小洞,做「腹腔鏡囊腫開窗術」,即可解除症狀。許醫師強調,肝癌的可怕在於早期無症狀,等晚期症狀出現時,也無特異性。例如,輕微右上腹鈍痛、腹脹、噁心、食慾不振、倦怠、體重減輕等。有的病人甚至自己摸到右上腹有不明硬塊時,還缺乏警覺性,拖了一段時日才就醫。少部份則以肝癌破裂,合併劇烈右上腹疼痛,以及伴隨而來的出血性、低血容性休克做為首次臨床表現,直到躺在醫院急診室才被檢查出來。肝癌的治療有好幾種方法,需視肝癌大小、能否切除、病人全身狀況、有無肝硬化、肝功能如何、醫院設備以及醫師的經驗、能力等而定。外科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內科治療有肝臟動脈栓塞、酒精注射、微波電燒、無線射頻電燒等。手術切除後的存活率一年為58~100%、三年28~88%、五年11~75%、十年19~26%。許醫師表示,膽管癌是第二常見的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臨床症狀類似肝癌,最常見的症狀是右上腹痛和體重減輕,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黃疸。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放射、化學治療對膽管癌是無效的。若能完全切除,三年的存活率約16~61%、五年存活率24~44%。轉移性肝癌也很常見。不過這時通常已是癌症末期,病情已不樂觀。一旦癌症有遠處轉移,往往代表癌症已是全身性,光是局部切除通常沒有太大效果。但唯獨大腸直腸癌轉移而來的轉移性肝癌例外。約有5~10%的這類病人,經過轉移性肝癌切除手術,有機會可以長期存活。

夏天甲狀腺腫瘤病患就醫比率大增

夏天甲狀腺腫瘤病患就醫比率大增#腫瘤

炎熱的夏天來臨,民眾都換上清涼的夏季服裝,但最近門診中出現不少甲狀腺腫瘤的病患,原來是換季脖子外露而使頸部硬塊變得清晰可見,基於健康及美觀問題,在拗不過家人的關心下前來就醫,才發現得了「甲狀腺腫瘤」。一名75歲的阿嬤,多年前即發現有甲狀腺結節性腫瘤,平時便有壓迫感、呼吸不順,但因害怕手術而不予理會,結果腫瘤日漸增大。光田醫院一般外科蘇劍秋醫師表示,一般發生於前頸部的硬塊大多數是甲狀腺腫瘤,雖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手術治療,但針對需要手術治療的惡性腫瘤,仍不應輕忽,因為腫瘤一旦過大,嚴重會壓迫到氣管引起上呼吸道阻塞。甲狀腺腫瘤視個人狀況而定,約有九成皆屬於良性,蘇醫師指出並非所有患者皆需要經手術切除,不過只要出現聲音沙啞、腫瘤變硬、有吞嚥障礙,頸部可以摸到淋巴腺等疑似惡性腫瘤的症狀,或是感覺腫瘤增大速度異常、有壓迫感,及腫瘤大小影響外觀等,才會建議患者進行切除,否則如果透過超音波、組織穿刺及核醫相關檢查腫瘤部位仍屬正常的話,一般僅需定期門診追蹤即可,民眾大可放心。蘇醫師呼籲民眾,如頸部出現不尋常的腫塊,一定要儘快就醫,由一般外科專科並具有甲狀腺專長的醫師給予計劃性檢查及治療;如果等到腫瘤過大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或轉變成惡性後再給予治療,就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及風險,因此民眾千萬不要因為害怕開刀,而延誤治療的最好時機!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腫瘤

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 江友馨醫師表示,胸腺瘤與多種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分化良好的胸腺癌,很少合併有重症肌無力。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胸腺瘤臨床上的診斷,最初的懷疑大部分是依據電腦斷層發現前縱隔腫塊。對典型的、有包膜的、臨床上判斷能完全切除的腫瘤,不要施行穿刺切片,直接手術切除是合理的;若是不典型的表現或侵犯性的、臨床上判斷適合先做前導性治療的腫瘤,則宜先做手術前的切片。江友馨醫師指出,在治療方面,大多數的胸腺瘤是有包膜且非侵犯性的,如此手術切除是足夠的。但有1/3的病人表現出局部侵犯或轉移,此時需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綜合而言,民眾應該定期健康檢查胸部X光以及尋求專科的治療,不諱疾忌醫才能早期發現,儘早治療。

肛門出血莫輕忽

肛門出血莫輕忽#腫瘤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六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且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十大癌症之首,所幸大腸直腸癌是少數能早期發現且有效治療的癌症。手術治療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主軸,依照腫瘤的位置而採取不同種類的切除手術,手術治療最讓病患擔憂的,除了是否能把腫瘤切除乾淨外,就是是否需要終身依賴大腸造廔(即人工肛門)排便,享受其暢快感。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李彥志表示對於低位直腸癌患者,由於腫瘤位置相當接近肛門,若已侵犯控制排便的肛門括約肌,手術切除往往需要將整個肛門及直腸根除,然後在腹腔壁做個大腸造廔,也就是人工肛門,讓大便經由大腸造廔排泄,即終身需揹糞便袋,如此將造成病患相當的困擾與不便,但若能早期發現診斷出低位直腸癌,並經仔細評估可行性後,則可考慮經肛門局部切除手術,再加上術後輔助性化學或放射治療,成功治癒率高達八、九成,且亦可避免終身受大腸造廔之苦。由於低位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因此當出現肛門出血症狀時,即應儘速就醫求診,以利早期診斷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腫瘤化療、放療的中醫輔助治療

腫瘤化療、放療的中醫輔助治療#腫瘤

腫瘤人人害怕,但是不幸遇到了,要怎麼辦呢?除了可以單純用手術處理的早期癌症之外,其他大部分皆須配合化療、放療等輔助治療,而大部分患者卻因其副作用而卻步,甚至放棄治療。臨床上化療藥物的選擇,需依腫瘤特性、患者病情個別調整之外,還需考慮藥物感受性的問題。經過化療放療之後,局部組織會出現壞死現象,包含腫瘤細胞及一般細胞都會壞死,使的血液灌流量減少,會降低之後的治療效果,造成藥物感受力降低的情形,而迫使改用更強效或副作用更明顯的藥物,但是人體忍受力畢竟有限。中醫藥對此情形,有一套特別的輔助治療方式,就是『增效減毒』療法。即是在化療或放療前及治療中,依照體質配合服用中藥,讓局部血液灌流量減少、穿透力降低的情形大大減輕,並能有局部清除壞死細胞的功效。杏儒中醫診所院長 蔡易昌表示中醫藥對化療的增效作用,不僅指加用中藥後,可使化療療效進一步提高,而且指增加腫瘤對藥物的敏感性,使用較低劑量的藥物產生同樣的效果,以及使原本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在應用中藥後有效。其作用機制有四個方面:1.) 通過中藥減毒作用使化療充分發揮抗癌效能。2.) 一些中藥對腫瘤細胞具有抑殺作用。3.) 中醫藥具有整體調節作用,可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增強抗癌能力,抑制腫瘤轉移。4.) 中醫藥對腫瘤耐藥基因的逆轉作用。中醫藥對放療的增效作用: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存在的最大矛盾是:腫瘤的放射致死量和正常組織的耐受量。中醫藥可以提高腫瘤組織的放射敏感性和提高正常組織的耐受性,而提高整體療效並保護正常組織。而減毒療法,在化療或放療過程中或治療後,加入培正固本或養陰解毒的中藥,將治療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讓患者有體力完成既定的療程,以達到治療的最好結果。蔡院長指出中醫藥對化療的減毒作用: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產生細胞毒殺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損傷人體增殖分裂活躍的正常細胞,如造血細胞、淋巴細胞、口腔及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毛囊細胞及生殖細胞。針對化療所造成的骨髓抑制、免疫低下、胃腸道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傷,中醫學認為,化療在『祛邪』的同時,損傷了人體的正氣,因此保護和增強正氣是預防化療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則。臨床研究證實,益氣補血、滋陰溫陽及活血化瘀中藥,可減輕化療的骨髓毒性,甚至可恢復骨髓造血功能。而胃腸道毒副作用,則可以依症狀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橘皮竹如湯、丁香柿蒂散、參苓白朮散、四神丸、旋覆代赭湯達到減毒療效。中醫藥對放療的減毒作用:由於放射線對於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破壞無選擇性,所以會引起一連串全身或局部的毒副作用,而延長放療療程或放棄化療。臨床研究證實,益氣養陰類中藥可以達到保護黏膜及骨髓避免受到輻射線破壞,而達到減毒效果。

子宮的頭號殺手─子宮肌瘤

子宮的頭號殺手─子宮肌瘤#腫瘤

子宮肌瘤是肌肉細胞形成之良性腫瘤,據統計35歲以上之婦女,約有1/3以上患有此瘤;在婦產科子宮切除手術中,絕大多數皆因此瘤所致。聖功醫院婦產科醫師群指出臨床症狀有:一、子宮不正常出血:大多以月經過量及天數延長來表現;過多的失血會造成貧血,產生頭暈及心悸等症狀。      二、腹痛:當肌瘤產生以下病變時─肌瘤變性、根部發生扭轉、壓迫神經引起背痛。三、壓迫症狀:壓迫膀胱:頻尿、小便滯留。壓迫直腸:便秘、脹氣、下肢水腫。四、不孕:影響精子之運輸,不正常之輸卵管蠕動即不正常子宮血流。五、自然流產:流產率為正常婦女之2-3倍。【治療】依病人之年齡、生產數、是否還想懷孕及是否在懷孕中而有不同。 一、輸血:當大量出血造成貧血時。二、手術治療:適應症─ 1.經血過多造成貧血。2.嚴重腹痛。3.肌瘤過大產生壓迫膀胱或直腸時。 手術方式─ 1.肌瘤切除。2.子宮全切除  。  三、藥物治療:1.黃體素。2.Danazol。3.GnRHa。            據統計1/3以上婦女患有子宮肌瘤,幾公分以上之肌瘤要治療?當發生時,打針吃藥有效嗎?還是都要開刀?開刀時每位患者皆需接受子宮切除手術呢?聖功醫院婦產科醫師群表示當需要子宮切除時,哪一種手術方式可以將手術之併發症減至最低且恢復最快;這皆需經婦產科醫師仔細檢查與評估後,給予患者最好之建議。

耳不聰、走不穩、吃飯會嗆到,小心聽神經瘤作怪!

耳不聰、走不穩、吃飯會嗆到,小心聽神經瘤作怪!#腫瘤

聽聽看這些症狀:「耳鳴、單側耳朵重聽、走路步伐不穩、平衡感變差、吃飯吞嚥老是會嗆到」,如果您覺得這只不過是中老年人共通的問題,可就太大意了,要小心,這有可能是聽神經瘤在作怪。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幸鴻表示,日前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女士,因為甲狀腺肥大接受掃描檢查時,意外發現腦部竟然有一個直徑四點五公分大的聽神經瘤,由於腫瘤就是從聽神經開始發展,造成患者單側聽力受損、伴隨經常性的耳鳴。另外腫瘤壓迫到小腦,導致平衡感變差,行走步伐不穩。再加上腫瘤還壓迫到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因此病人在吞嚥的時候老是會嗆到。由於這位女士的聽神經瘤直徑達四點五公分,若不盡快以手術取出,將導致腦幹功能嚴重受損,於是立即安排住院並於隔日開刀。但也因為腫瘤過大、壓迫多處神經,增加手術的複雜性與困難度,手術從上午八點一直進行到晚上八點長達十二個小時,主刀的陳幸鴻院長寸步不能離開,絲毫不能放鬆,對精神及體力是一大考驗。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陳幸鴻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初期症狀就是單側耳鳴聽障以及身體平衡感變差,只要能夠及早發現,手術後都是可以痊癒的;若等到吞嚥有問題才就醫,通常腫瘤都己經相當大了,這時不但手術危險性高,而且在開刀時較難以保全被腫瘤嚴重壓迫的顏面神經,術後恐怕會有顏面神經麻痺的問題。因此特別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現單側聽力受損、步伐不穩、吞嚥常嗆到等症狀,切莫以為自己只不過是老了退化了,應該提高警覺,到醫院看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醫師並接受可能需要的核磁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