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避免胰島衰竭 腸泌素效果好

糖尿病避免胰島衰竭 腸泌素效果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飲食運動加體重控制   越早治療遠離糖尿病副作用威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報告指出,2013年全世界有高達3億8千2百萬人,身受糖尿病之苦,預測到了2030年時,糖尿病友數將逼近6億人,國健署的資料也顯示,台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數已近150萬人,醫師提醒,糖尿病友若想避免胰島細胞衰竭、重度腎病、最後洗腎的命運三部曲,一定要儘早從飲食、運動著手,聽從醫矚,做好體重、血糖控制,配合腸泌素治療,以避免β細胞凋亡。 血糖長期失控 胰島細胞將萎縮死亡 第二型糖尿病的起因在於身體對胰島素抗性增加,導致血糖耐受性變差,當血糖長期失控後,脂質與蛋白質代謝就會異常,最後造成胰島細胞萎縮死亡。然而,胰島中的β細胞是人體中唯一能夠生成及分泌胰島素的組織,對血糖的穩定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過去糖尿病藥物治療主要在於增加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抗性與減少糖分吸收三大項,然而上述治療卻無法逆轉胰島β細胞的凋亡,只能延緩併發症發生時間,更不用說完全治癒第二型糖尿病。 腸泌素問世 糖尿病治療出現轉機 所幸隨著腸泌素藥物的問世,糖尿病治療出現一絲轉機,由於腸泌素可調節胰島功能,因此醫師建議,在糖尿病初期,當胰臟尚未開始萎縮之前,便著手防止β細胞衰竭,再配合飲食血糖控制與適當的運動配合,不僅可提升糖友的生活品質,而且也可大幅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尤其是目前糖尿病病患中,超過九成都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並非天生無法分泌胰島素,只是因為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性變低,或是胰島素分泌量不足,才導致無法正常代謝血糖。 健康的人體內,當血中葡萄糖升高時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好讓血中多餘的葡萄糖轉化成肝醣進入到周邊組織中,維持血糖的穩定。若是身體組織對於胰島素產生抗性,或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的話,葡萄糖就會長時間累積在血液中,持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導致高血糖及高胰島素的狀況。 越早控制飲食成效越好 無法改善時只能藥物登場 胰臟長期高度工作負荷下,胰島會逐漸萎縮,直到功能完全消失,也就是糖尿病晚期,這時候,再嚴格精密的飲食管理都難以控制血糖的起伏了。也就是說,若要避免β細胞持續衰竭,越早進行飲食及相關營養品配合控制,治療糖尿病的成效也越大。 根據美國醫師學會與美國糖尿病協會2012年發表的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中指出,當飲食、運動等其他生活模式的改變後仍無法有效改善高血糖者,應開始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治療。顯見糖尿病治療,首要還是從飲食、運動開始,藥物治療已是其次。 腸泌素帶來糖尿病預防與照護的新方向 若能促進腸泌素產生,對於控制糖尿病甚至預防糖尿病有所幫助。除了現行的口服、注射藥物外,天然褐藻中所含的藻褐素,實驗顯示可促進腸泌素分泌,對於降低糖化血色素也有幫助。 第二型糖尿病與遺傳跟飲食息息相關,高風險族群若想預防糖尿病,建議及早從日常生活開始,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是不變的王道;已罹患的糖友們,除聽從醫囑、趁早飲食控制外,更要維持規律的自我血糖監測與服藥順從性,將能避免胰島衰竭、減緩病程進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223/post/?act=

如何和孩子談性? 專家:要教導自我保護

如何和孩子談性? 專家:要教導自我保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會和孩子談性嗎?很多家長對於要教導孩子性知識都會很尷尬,甚至連學校老師都有可能不知從何教起,以致很多孩子對性都是一知半解;專家建議,家長或是老師教導孩子性知識,可以從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可用繪本做性教育 臨床心理師張閔翔表示,小朋友在幼稚園時,大多已能確定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對於男女性別都能確認之後,就會發展同性之間的友誼;所以,在上小學之後,於小一、小二時,就可以用繪本來教導孩子性教育,根據繪本上的內容,指導孩子性別與生理之外,更要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教孩子哪些地方不可讓人碰觸 孩子要如何做到保護自己呢?張閔翔心理師指出,身體會有敏感區、模糊區與禁止區,要教導孩子知道哪些地方不可以讓人碰觸,有人要去碰觸,就是不可以,所以即使是家人,或是父母,如果感覺不舒服都不可以,都要講出來,因為若是不講出來時,有可能會衍生出其他問題。 有黃色笑話出現就可做機會教育 而當孩子成長到小五、小六時,往往會有些性的相關話題出現;張閔翔心理師進一步指出,小五、小六同儕之間,往往會有很多有關性器官的話題,甚至會有黃色笑話,若是出現時,就可以開始談論,做機會教育,若是有此訊息,不是要處罰,而是要教導。 不只女生要當心 男生也會被性侵 至於上了國中,就更要教導正確的性知識;張閔翔心理師強調,國中生會更愛講性,他們越講,就要越開放的和他們談,大家都知道要教女生學會保護自己,其實男生也會被性侵,而且男生被性侵的黑數很多,往往是因為怕丟臉,因此就不說出來。 不發生性行為是避孕的最好方法 另外,什麼是最好的避孕方法?張閔翔心理師說,很多人都會回答戴保險套,其實是不要發生性行為是最好的方法。由於國中生已經發育,男生往往會有自慰行為,加上手機很方便,國中生會互傳處理問題的訊息,所以就更應該要有正確的性教育,否則若是訊息都是來自朋友或是網路,而且又是錯誤的訊息,反而對孩子成長更不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173/?act=

防範B肝變肝癌 最新檢測有方法

防範B肝變肝癌 最新檢測有方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民眾防癌不可不知!很多人抱持鴕鳥心態,以為「不會那麼衰吧?肝癌不會找上我!」然而,由於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是罹患肝癌的四部曲,而目前B肝患者只要抽血檢驗pre-S,就能預估致癌風險,及早做好防範措施,則可避免走向肝癌一途。 每年死於肝癌人數約為8000人 臺灣自1984年起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使得B肝感染大幅改善,但是在1984年之前出生的族群,由於沒有接受B肝疫苗注射,所以,這些族群即成為B肝感染的大宗。根據統計,臺灣目前大約仍有260萬人是B肝帶原者,而這些人就有可能因此而進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且每年死於肝癌人數約為8000人,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 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四部曲 臨床顯示,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細胞癌的機率,大約是非帶原者的150倍,為何B型肝炎容易演變成肝癌?宏恩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肝膽腸胃科)主任譚健民表示,B型肝炎帶原者不僅會傳染給別人,而且B肝病毒會潛伏在肝細胞內,容易引起慢性肝炎,使得肝臟纖維化,形成肝硬化,並進展成為肝癌,因而有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四部曲之說。 B型肝炎帶原者需定期檢查 既然知道B肝對於健康的威脅,當然要做好預防措施;譚健民主任指出,預防B肝首要知道自己是否為B肝帶原者,而經由抽血檢驗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這時就必須每3-6 個月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接受治療,也才能避免B肝進展到肝硬化和肝癌。 Pre-S基因突變 罹肝癌機率為一般人250倍 譚健民主任表示,慢性B肝病人可經由服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但是並無法根除,只是使其不惡化;此外,臨床並發現,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一段DNA基因序列Pre-S若出現突變,則出現急性惡化、肝硬化及肝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50倍,5年內罹癌機率達6成,因此B肝可透過更進一步的基因篩檢來訂定治療計畫。 pre-S基因檢測可發展成肝癌篩檢工具 由於B型肝炎帶原者出現pre-S基因突變,會轉化成肝癌的機率相對較高;因此,譚健民主任強調,pre-S基因檢測可提供更具專一性與精準性的快速診斷,進而成為罹患肝硬化和肝癌風險的最新預測指標,所以pre-S基因檢測可發展成肝癌篩檢的工具。呼籲B型肝炎帶原者一旦抽血檢查驗出有Pre-S基因突變,應該提高回診頻率,每個月至少回診追蹤一次,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進一步的治療,以減少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204/post/?act=

唾液就能作檢測 BRCA篩出婦女癌基因

唾液就能作檢測 BRCA篩出婦女癌基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近年來,乳癌與卵巢癌罹患率逐漸攀升,而且發生原因很多;但是,無法選擇也無法避免的就是基因方面的突變,一旦突變發生,罹癌機率將是未突變者的數十倍。現在只要簡單的收集唾液,就可以得到答案,也能讓媽媽和家人安心。 小於1公分初期乳癌沒有症狀 乳癌會有何症狀?乳房醫學影像中心池永昌院長給了一個很另類的答案;他說,醫生都希望乳癌是沒有症狀的,因為越是初期的乳癌,小於1公分以內,是不痛、不會有硬塊,也沒有分泌物,讓人容易掉以輕心。但是由於對乳癌防治不如子宮頸癌,以致很多乳癌病人直到出現硬塊、疼痛、乳頭有分泌物、皮膚有橘皮變化、乳頭凹陷時,才進一步就醫,常常為時已晚。 有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 易罹乳癌與卵巢癌 至於會罹患乳癌的原因也不少!池永昌院長指出,包括有隨機發生如初經早停經晚、30歲以後才懷孕,以及過度使用荷爾蒙,甚至空氣污染PM2.5都有可能使罹患乳癌與卵巢癌機率上升;具有特定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或是多種基因突變,更有可能導致乳癌與卵巢癌,而根據統計,如果女性具有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則在70歲之前,就有8成機率會罹患乳癌,5成機率罹患卵巢癌,男性也有罹患乳癌危險,尤其是有BRAC2基因缺陷,則罹患乳癌機率相對較高,並且有近4成罹患攝護腺癌風險,另有文獻指出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會與胰臟癌與大腸癌罹患相關,兩性皆然。 經由基因檢測 及早做好健康管理 由於基因醫學的進步,使得乳癌基因檢測已不像早期那麼昂貴,已從當年的15萬元降價到1萬多元,透過國內生醫業者引進此檢驗服務,就是為了提供高風險族群一個更方便的檢驗且精準的方式。除了抽血篩檢之外,還可以經由唾液篩檢,經由基因檢測乳癌與卵巢癌,及早做好健康規畫與管理,成為目前的顯學。所以,池永昌院長認為,對於乳癌及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直系血親40歲前就罹患乳癌或卵巢癌、二等親有二人以上罹患乳癌、有乳癌家族病史、同時二側乳房都有乳癌、有三陰性乳癌,都可進行基因檢測,及早發現並進行健康管理,就可降低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 服用藥物可降低罹患乳癌風險大約5成 乳癌和卵巢癌高風險族群,若是經由基因檢測發現有BRAC1與BRAC2基因缺陷,就不必每日擔心害怕,或是看到陰影就亂槍打鳥的去做穿刺檢查。池永昌院長並建議,這時就要針對飲食、睡眠與運動做好規畫,甚至應該要30歲以前懷孕,並進行哺乳,或是服用藥物可降低罹患乳癌風險大約5成,也可像安潔莉娜裘莉般進行乳房切除和卵巢切除手術來預防;另外,就是要增加維生素D3的攝取,也可降低罹癌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171/post/?act=

冬病夏治只能靠三伏貼?中醫師:夏天涼補好時機

冬病夏治只能靠三伏貼?中醫師:夏天涼補好時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每10個兒童,就有1、2個罹患過敏氣喘,因為過敏氣喘好發於換季時節,許多父母常在孩童放暑期的時候,請中醫師幫孩童使用三伏貼來調整敏感體質,以改善進入到秋天,遇到日夜溫差變化大,久咳不癒、喘起來的症狀。在夏季把身體底子養好,從「根本」調整過敏體質,也是現代醫學「增強免疫力」概念,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利用盛夏三伏天 調理身體平衡 彭溫雅中醫師指出,過敏氣喘的孩童,多為氣虛、虛寒體質,氣虛就是人體的肺氣不夠、正氣不足,無力抵抗外邪。中醫的外邪,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六邪,若風邪入侵,容易引起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的現象,氣虛體質的孩童還容易咳嗽,同時感覺疲倦;虛寒體質的孩童因為身上還有寒邪,會加重原本氣虛的症狀,導致過敏症狀反覆發作,最後引起免疫系統的失衡。中醫在針對調整過敏上建議「冬病夏治」的調理,原理是利用夏至過後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機,以辛溫的藥材貼敷於適當穴位,調整人體的臟腑、氣血、經絡及陰陽平衡,同時也配合食療方式,相輔相成進行調整。 夏季涼補 調整敏感體質兼消暑氣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與免疫系統相關的是脾,脾的正氣不足,容易使肺氣不振,肺開竅於鼻,肺部的各種失衡會透過鼻腔反映,所以夏天除了使用三伏貼平衡體內正氣外,彭溫雅中醫師提出,使用含有益生菌或LP菌株(如專利好菌LP菌)的機能優酪乳,也有調整過敏體質的效果。因機能優酪乳中的LP菌株,可調整TH1與TH2免疫細胞的平衡,並幫助整腸消化,與中醫補脾的觀點剛好不謀而合。 彭溫雅中醫師提醒,機能優酪乳能夠調整體內的免疫力,還能整腸幫助消化,藉此補養脾氣及提振肺氣,而且藉由天氣熱的時候體溫比較高,將優酪乳回溫後飲用,體內體溫的調控機制反應不會像冬天那麼大,在身體機制比較平衡的狀況下,反倒可以透過涼補的方式,調整敏感體質兼顧消除暑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200/post/?act=

婦女易罹奪命癌 BRCA基因檢測精準防癌

婦女易罹奪命癌 BRCA基因檢測精準防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乳癌、卵巢癌的家族遺傳有多可怕?一個家庭中妹妹罹患乳癌,又得到了卵巢癌,姊姊也罹患卵巢癌;還有另一個家族,姑姑確診罹患卵巢癌已第4期,還發生肝臟轉移,目前仍持續治療,其姪女也罹患卵巢癌,但發現時已末期,年僅40歲就去世。醫師提醒,家族有乳癌、卵巢癌病史,應提早透過基因檢測,才能有效預防。 裘莉BRCA1突變基因 切乳切卵巢保命 美國好萊塢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其外曾祖母、外祖母、母親都因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相繼離世,她經由基因檢測得知,家族遺傳帶有BRCA1突變基因,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7%、卵巢癌的罹患率達50%,於是決定進行雙乳切除術,2年後再切除卵巢及輸卵管,就為預防罹癌。 雙和醫院婦產部主任袁九重認為,裘莉的行為是正確預防癌症方式,能降低罹患乳癌、卵巢癌的風險高達9成,但副作用是提早出現更年期症狀,如潮紅、燥熱、心悸、失眠等,必須補充荷爾蒙藥物治療,建議年過40歲,與專業醫師評估討論後,或可執行積極性防癌手術達到高度預防效果。 乳癌、卵巢癌 女性健康殺手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平均每25名女性就有1人罹患乳癌,乳癌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第4位,平均每天有29名女性罹患乳癌,6名女性因乳癌死亡;而位居女性癌症十大死因第9位的卵巢癌,平均每75名女性就有1人罹患,且死亡率相當高。 卵巢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80%確診已中晚期 袁九重主任表示,卵巢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患者出現胃脹、腹悶、消化不良、排便習慣改變等腸胃不適時,高達80%以上都進入中晚期。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多數卵巢癌患者是從腸胃科轉介至婦科的。 卵巢癌遺傳機率高 基因檢測提早預防 袁九重主任指出,卵巢癌的發生原因可分為基因突變及散在性兩類,其中基因突變占5至10%,常見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NPCC)、黑斑瘜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基因相關多發性息肉症(MUTYH),透過基因檢測能提早預防。其餘90%的原因多樣難預測,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包括年紀大、肥胖、初經早於12歲、停經晚於55歲,以及飲食常吃紅肉、高油脂食物,還有長期曝露於石綿環境、使用滑石粉、菸酒等生活習慣,都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而服用避孕藥、哺乳、結紮則能降低。 CA-125檢測 偽陽性高易誤診 如何早期發現卵巢癌呢?袁九重主任表示,目前多是利用內診、陰道超音波檢查,觀察有無不明腫塊或囊腫,如有巧克力囊腫者,可進一步接受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測,但偽陽性極高,且子宮內膜異位可能導致指數升高,而黏液性腫瘤則指數無異,準確率不高、容易誤診。 血液及唾液BRCA基因檢測 準確率高達99.99% 袁九重主任強調,最好透過BRCA基因檢測,若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罹患乳癌機率高達80%,比一般人高出10至20倍,而罹患卵巢癌機率可達50%,增加5至20倍。目前有採集血液及唾液兩種檢測方式,準確率都高達99.99%,其中唾液檢測較便利、價格也較便宜,建議成年女性都應進行,不但保護自身健康,全家族也能共同提早預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156/post/?act=

夏日眼睛防曬 變色人工水晶體清晰保護不妥協

夏日眼睛防曬 變色人工水晶體清晰保護不妥協#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時序入夏,節節高升的氣溫不斷破表,太陽越來越毒,紫外線不只傷肌膚,對眼睛也是一種傷害,因此眼睛更是需要注意防曬,以避免白內障或視網膜病變提早發生。目前的白內障手術,已有變色人工水晶體可以選擇,在陽光下,變色人工水晶體為黃色,可以具備過濾紫外線和部分高能量藍光的功能;在沒有陽光照射下,則會回復透明清晰,提供白內障手術後眼睛防曬保護和清晰視力的雙重效果。 戴變色眼鏡適應室內室外更方便 今年的夏天真的好熱,太陽好大,紫外線非常強,眼睛防曬尤其要做好,以免曬出眼睛疾病。開業醫眼科院長吳孟憲表示,太陽很大除了有紫外線,藍光也很強,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適當的防護,保護眼睛除了要防紫外線之外,也要防藍光的傷害,做好基本防護。在外出時就要戴上太陽眼鏡,或是防藍光的眼鏡,防止高能量光線直接穿透眼睛,避免傷害到視網膜;另外,也可戴變色的全視線眼鏡更方便,隨著光線在室內是透明,在室外就是變色太陽眼鏡,在陽光下可變色以保護眼睛。 使用3C產品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此外,3C產品也有藍光,也有高能量,長期使用3C產品,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吳孟憲院長指出,藍光是高能量光線,長期下來,就會對視網膜感光細胞造成傷害,就好像紫外線有UVA、UVB,皮膚長期接觸紫外線,會產生皮膚變性;而眼睛長期受到藍光傷害,視網膜細胞會退化,造成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影響到視力。 人工水晶體分為白片、黃片與變色片 另外,紫外線與藍光也會傷害眼睛造成白內障,吳孟憲院長表示,白內障原因很多,體質與年紀是很大因素,再加上藥物使用與外傷,以及平常沒有很好的防曬,也會造成水晶體受傷,就會形成白內障;所以,民眾應該在尚未出現白內障之前,就要做好防護。至於若是產生白內障,就要拿掉混濁水晶體,更換人工水晶體,而人工水晶體可區分為一般白片、黃片與變色片。   變色人工水晶體有兩種水晶體的優點 吳孟憲院長進一步表示,變色人工水晶體就像變色眼鏡,碰到陽光紫外線強或高能量藍光時會變色,在沒有有害光線時則不會變色。因為夜間時沒有有害光線,晚上光線不足,感光差,用黃色人工水晶體,就會有不足之處。而變色人工水晶體則是可以調節光線,光線弱時就是白片,可使視網膜看清楚;在有陽光時,會變成黃色人工水晶體,水晶體不會受到外面光線強弱的影響,就可以來保護視網膜,可使白內障病人得到兩種水晶體的優點,能有更進一步的保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032/post/?act=

老年恐罹水腦症失智、失禁、走不穩要注意

老年恐罹水腦症失智、失禁、走不穩要注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您家中是否也有年邁的父母親,因逐漸喪失記憶及身體功能,被送進安養中心度過餘生?嘉義就有一名60歲婦人,2年前失智情況越趨嚴重,伴隨解尿功能失常、走路步態不穩,生活功能無法自理,被迫送進安養中心,沒想到不到半年,婦人症狀每況愈下,除了情緒不穩外,甚至出手攻擊醫護人員,家屬見事態嚴重,趕緊帶她至醫院求診。 老年退化勿輕忽 恐患常壓性水腦症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孫瑞明主任表示,婦人在接受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腦室有嚴重積水的現象,初步研判上述症狀恐為「常壓性水腦症」惹禍。上述婦人即是典型「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孫瑞明主任解釋,一般水腦症分為「常壓性水腦症」及「阻塞性水腦症」,前者因老年功能退化,導致腦脊髓液分泌太多或吸收過慢,好發於老年人;後者可能因腫瘤或顱內出血,導致腦脊髓液循環流通的路線受阻,腦脊髓液無法排出。 腰椎引流術可治療 改善老年生活品質 負責收治此患者的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陳昱豪醫師說明,常壓性水腦症易被誤認為巴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因此若診斷出有腦室擴大的現象,建議進行試驗性腰椎引流手術,確診是否為常壓性水腦症。上述婦人在試驗性手術後,走路步伐越趨穩定,家屬對於水腦症的治療更加有信心。 陳昱豪醫師強調,目前水腦症治療方式可分為「可調壓式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及「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因婦人擔心腦部手術感染及腦出血風險,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腰椎腹腔引流手術」,不需從腦部開刀,將調壓閥門埋在腹部,從腰椎脊髓腔內放入細引流管,將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腹腔膜會自行吸收),術後至今1個半月,婦人狀況大幅改善,家屬已從安養中心接回家中照顧,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治療方式因人而異 術後有狀況應及早回診 孫瑞明主任也提醒,常壓性水腦症治療需考量患者的身體狀況,若脊椎狀況不穩定或是之後可能進行脊椎手術者,請與主治醫師討論,才能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另外,患者術後應注意日常的症狀,若出現噁心、頭痛或暈眩等情形,請盡早至醫院回診,如需進行核磁共振相關磁力檢查,請知會主治醫師,避免壓力改變影響腦脊髓液的引流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122/post/?act=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