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偽單親媽媽壓力大 憂鬱四警訊須留意

偽單親媽媽壓力大 憂鬱四警訊須留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社會上有越來越多「偽單親媽媽」出現,平時老公可能在外地工作,久久才回家一次;或是長期在加班,這段時間只有媽媽獨力拉拔孩子,便成了所謂的「假性單親」,這些媽媽長久下來承受的壓力無人可知,甚至日前還有工程師太太因此弒子後自殺,醫師表示,學習紓壓,勿將全部時間被孩子綁死,才能解套。 偽單親媽媽壓力來源有三 開業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面對日趨嚴重的M型化社會,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可以給偽單親媽媽較多支持,例如請保母及傭人來分擔事務,但M型另一端的媽媽,家庭的支出就已經相當頭疼了,想要請人幫忙根本是天方夜譚。因此這類型的偽單親媽媽壓力來源主要有三:經濟不穩定性、婚姻不穩定性、老公工作不穩定性。 長期疲乏壓力 為憂鬱來源 黃偉俐醫師指出,偽單親媽媽這類型媽媽們的社交活動往往因孩子而受限,沒有時間去做一些休閒娛樂活動,久而久之,就像照顧年邁臥病在床的父母一樣,成為一種長期慢性身心疲乏,這樣的狀況若沒有辦法得到另一半支持,得到憂鬱症機率就會大幅增高。 現代夫妻少獲公婆支援 現代的年輕夫妻較難得到公婆或岳父岳母的支持幫忙帶孩子,黃偉俐醫師說,在門診案例中,真正願意伸出援手讓媳婦休息,或讓兒子帶著媳婦出去玩的比例非常低,少數能獲得支援的年輕夫妻是很幸運的。 一定要有放鬆的時間 留意憂鬱四警訊 偽單親媽媽由於全部時間都給小孩,若又遇上家中小孩有過動、遲緩及學習困難等狀況,長期下來的壓力可能會令人崩潰!黃偉俐醫師建議,其實不管父親或母親,彼此都要在照顧小孩這方面好好溝通協調,一個禮拜最少有半天的時間留給自己,利用這段空檔去做些休閒娛樂,例如做SPA、看電影、按摩、喝下午茶,勿將時間全部都跟小孩綁死,媽媽也要學會不帶罪惡感地去放鬆,畢竟快樂的媽媽才能健康地養育小孩,若有發現另一半出現失眠、莫名掉眼淚、情緒失控、虐待小孩等情況,應留意這是憂鬱警訊,須盡快陪伴就醫,以免壓垮母親、甚至發生憾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110readnews.php?id=28110

及早控制最好腸泌素可降血糖食慾、控制體重

及早控制最好腸泌素可降血糖食慾、控制體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2013年發現,台灣已有超過17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18歲以上、近七成患者體重肥胖。體重過重不只會誘發糖尿病,部分治療藥物會導致糖友易胖體質,體重越重也會加速病程發展、併發症產生,變成惡性循環。研究指出,腸泌素不僅可降低血糖,還可降低食慾,有助控制體重,近年來腸泌素療法已成為糖友治療新趨勢。 傳統降糖藥易致胖 影響糖友治療意願 糖化血色素的高低可反映糖友過去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醫師指出,臨床上會希望糖友及早控制,最好可維持在7%以下,比較能減少各類併發症的發生。若使用腸泌素療法,約三個月就可降低1%,成效相當不錯。此外,動物實驗也顯示,腸泌素可幫助胰臟β細胞增生、有抑制β細胞凋亡的效果。   在台灣,糖尿病友中第二型糖尿病約佔90%以上,而第二型糖尿病人許多合併有肥胖問題,稱為糖尿肥胖症(簡稱糖胖症)。過去常使用的降血糖藥物,包括磺醯尿素、胰島素增敏劑與胰島素,降血糖效果佳卻容易增加熱量吸收,前3個月常會導致體重增加,部分糖友甚至因擔心持續變胖而不願再接受治療。   腸泌素好處多 同時控血糖與體重 不會低血糖腸泌素療法則是自2005年美國上市後,隨即風靡全球。不同於傳統藥物可能致胖或引發低血糖昏迷風險,腸泌素療法幾乎沒有低血糖的風險,而且不僅不會增加體重,甚至還可減輕體重。   腸泌素主要有兩個作用機轉,首先是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使血中的葡萄糖進入肌肉與肝臟儲存;其次是抑制α細胞進而抑制昇糖素的分泌,減少肝臟繼續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雖然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血糖在正常範圍時,它的作用會自動減弱,所以不會過度分泌胰島素,造成低血糖的狀況。   腸泌素中的GLP-1,還可降低胃排空的速度,抑制食慾並使血糖上升速度減緩。對於糖友來說,因為食慾遭抑制,也可讓體重控制更加順利。目前GLP-1藥物都為注射劑型,若想做日常保健,則可選擇經動物實驗證實可促進腸泌素分泌的藻褐素相關產品。 藥物+飲食+運動 控好血糖降風險 提醒糖友,雖然糖尿病藥物已有長足進步,但千萬不可輕忽糖尿病對健康的威脅,透過飲食及運動調整,越早控制好血糖,不僅可減少微血管疾病發生機率,像是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與神經病變等,若能配合運動、飲食控制、戒菸、積極控制血壓、血脂,並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每日75~162毫克),還可減少發生大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 小辭典:腸泌素(incretin)及GLP-1腸泌素 1902年時,生理學家發現,在進食過程中,十二指腸及空腸黏膜會因食物的刺激,而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這種由腸道所分泌、可降低血糖的化學物質,被稱為腸泌素(incretin)。 其中,由遠端迴腸及部分大腸所分泌的昇糖素類似胜肽(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是人體內最主要的腸泌素。食物會刺激腸道分泌GLP-1,再依據血中葡萄糖濃度,促進胰臟貝它細胞(β cells)之胰島素分泌,抑制胰臟阿爾發細胞(α cells)分泌昇糖素,來平衡降低血中葡萄糖濃度。 此外,GLP-1也可抑制胃部排空、增加飽足感,達到抑制食欲、控制體重的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102/post/?act=

運動前後要喝水 喝多少醫師解密

運動前後要喝水 喝多少醫師解密#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尤其運動前後更要補水,才不會脫水;但有不少民眾跑馬拉松前大量灌水,結果肚子作怪!醫師表示,跑馬拉松是長時間、遠距離的運動,運動前中後都要記得補水,建議運動前30分鐘少量補充約150至250cc,每跑15分鐘再補充50至100cc,賽前狂灌水反而不正確。 練跑+補水 路跑有好成績 近年馬拉松成為全民運動,許多人平日勤練跑,就是希望能夠參加馬拉松賽事,取得好成績。開業家庭醫學專科診所院長林青穀指出,參加馬拉松想要有好的表現,除了平日的慢跑訓練外,正確補充水分的觀念也很重要。 喝水能緩解、治療疾病 林青穀院長強調,人體有7成以上由水所構成,水參與體內消化、吸收、排泄、循環的關鍵作用,負責運輸營養物質、代謝廢物、氧及二氧化碳的傳輸介質,透過正確喝水能夠緩解、治療疾病。 跑馬拉松 喝水有訣竅 林青穀院長舉例,馬拉松比賽開始前30分鐘,就要少量、緩慢補充水分約150至250cc,接著每15至20分鐘,再補充50至100cc,以免身體流失過多水分而造成脫水,跑一場42.195 公里的全程馬拉松,至少需要補充水分3000cc以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107/?act=

敏感膚質擦低敏產品也沒效? 醫師教您這麼做

敏感膚質擦低敏產品也沒效? 醫師教您這麼做#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原來是酒糟性皮膚炎 以為是敏感肌膚,但就算擦低敏產品也沒效嗎?當心您可能患了酒糟性皮膚炎!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病變,主要為血管擴張所引起,所以一開始會有臉部泛紅的症狀,而血管若是擴張太久,血管中的組織液便會滲出,進一步刺激該處皮膚長出如青春痘的丘疹和膿皰,最後因長期發炎而造成皮膚纖維化,部分患者更會有眼睛敏感、泛淚、充血現象。此病症好發於女性多於男性,但男性症狀卻較女性嚴重,通常發生在前額、鼻頭及兩側、兩頰和下顎部位。 酒糟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 傳統治療以口服抗發炎藥物+外用抗發炎藥膏+部分合併雷射治療。然而傳統治療下,病患的酒糟性狀況,往往反覆發作。酒糟性皮膚炎算是皮膚疾病中較難治療、較易反覆發作的一種疾病。醫師在治療酒糟性皮膚炎時,往往會有難以治療的壓力。想用雷射處理泛紅的問題,卻往往更刺激皮膚,引發更嚴重的發炎反應。 酒糟性皮膚炎治療新概念 專科醫師陳拓綱院長指出,新一代酒糟性皮膚炎治療的概念,是將抗發炎的配方,用細針將配方送到皮膚需要的深度,再加上適合的外用處方。複合治療讓皮膚可以處於穩定的狀態,避免了類固醇的使用,所以可以減少類固醇的副作用及類固醇使用後的反覆發作問題。又因為直接將藥品送到了皮膚深層,因此可以提高藥物的有效濃度進而使治療效果更持續。 雖然類固醇並非酒糟性皮膚炎的建議治療,然而酒糟性皮膚炎早期症狀難以診斷,若單純當成敏感,則可能造成類固醇的濫用,陳拓綱醫師表示,通常在一次的治療下,有7成左右的病患會感覺到症狀改善,相較於傳統治療,復發率更低。 酒糟性皮膚炎的保養方法 不管接受哪一種治療,酒糟性皮膚炎的保養盡量越溫和越好,對酒糟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減少皮膚刺激或過敏反應就可以減少發作和惡化的機會,應該使用不含香料及不含刺激性物質的產品,此外也必須避免使用磨砂膏、毛巾、去角質產品、含有酒精的產品、熱水、蒸氣等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034readnews.php?id=28034

海邊戲水感染海洋弧菌 致死率高達5成

海邊戲水感染海洋弧菌 致死率高達5成#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中年男子,有糖尿病、肝硬化病史,但病情控制不良,血糖高達3、400,糖化血色素達10,日前陪妻子回越南探親,到海邊戲水時,腳底不小心被岩石劃傷;不料,隔天他持續發燒,送醫後,檢查發現腳底傷口起水泡,確診感染海洋弧菌,3小時後水泡竟擴散至大腿,雖然緊急截肢右大腿,並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已引起全身性敗血症,不幸身亡。 海洋弧菌毒性強 死亡率達5成 素有「傷口達人」之稱的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指出,海水潛藏很多病菌,其中海洋弧菌是一種毒性非常強的致命性細菌,一旦傷口感染會起水泡合併紅腫熱痛,並伴隨高燒、意識不清,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必須緊急截肢,嚴重恐引發敗血性休克而死亡,死亡率高達5成以上。 陳建良醫師表示,尤其皮膚有傷口、水泡、裂縫或隱藏傷口,如香港腳、富貴手,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罹患糖尿病、肝硬化,以及接受放化療的癌症治療患者),只要皮膚有細微傷口,海洋弧菌就容易趁機進入體內,且複製非常迅速,從局部感染變成擴散性感染,若未及時治療,患者數小時內就會死亡。 3大因素 傷口恐感染 陳建良醫師強調,皮膚有傷口不一定會造成致命性的細菌感染,通常要符合3大要素,包括:被感染者免疫力低下、細菌毒性較強致病性高、皮膚有傷口(也就是皮膚有傷口不一定會受到感染,然而一旦有傷口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有傷口時不要接觸水,不論游泳池、海水,甚至是自來水,都容易增加傷口細菌感染風險;若不小心碰水,最好立刻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及75%的酒精消毒,避免傷口發生感染。 慎選傷口敷料 降低感染風險 那麼夏日戲水如何保護傷口?陳建良醫師建議,皮膚有傷口盡量不要碰水;若無法避免,則可使用具有防水及抗菌功能的傷口敷料,利用外層為防水PU膜封閉隔絕的特性,內層為滅菌、抗菌成分的水凝膠,同時保持傷口處於濕潤均衡的環境,可加速傷口癒合,並降低戲水時發生傷口汙染的風險。 傷口紅腫熱痛 立即就醫治療 陳建良醫師提醒,不論傷口是否有進水,戲水後應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及75%酒精消毒一次,並觀察傷口及周圍皮膚的外觀及狀況,如有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且疼痛感持續擴散,或是伴隨發燒,最好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以免發生致命感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8083readnews.php?id=28083

外食營養不均衡 聰明補足有方法

外食營養不均衡 聰明補足有方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早餐三明治,中餐排骨便當配珍珠奶茶,晚餐吃炒飯、乾麵。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每星期早午餐外食5天以上者,超過5成以上。外食美味又方便,現代人很少自己煮,飲食及營養都不均衡,長期下來容易慢性疲勞,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醫師強調,外食族最容易少蔬果,建議每天吃足4至5碟蔬菜、2份水果,還可補充綜合維生素,平衡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外食族愈來愈多 現代人生活忙碌、步調緊張,任何事都講求方便、快速,就連日常飲食也不例外。開業家醫科診所院長楊淵琪指出,近年來外食族人口愈來愈多,不只上班族愛外食,連學童、老年人也是如此;但坊間外食烹調方式多以油炸為主,口味重鹹油膩,高溫容易破壞所含的營養素,油脂氧化還會形成自由基毒素,而吃下過多的加工食品,還會危害身體健康,這與國人的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文明病大有關係。 營養不均衡易慢性疲勞 楊淵琪院長強調,外食族日常飲食不均衡,身體所需的6大營養素無法順利發揮協同運作,容易處於慢性疲勞或亞健康狀態,例如時常感到疲憊、力不從心、精神不濟、情緒易怒、失眠、健忘、胸悶、耳鳴、腸胃不適等問題。綜合近年國人營養調查報告顯示,成人鈣質攝取不足;中年男性的鎂、鋅明顯不足;孕婦易缺乏維生素B1、B2、葉酸、鐵質;停經前女性容易缺鐵;素食者易缺乏必需胺基酸、維生素B12、維生素D、鈣質、鐵質;老年人則普遍缺乏各種營養素、礦物質。 綜合維生素聰明補足 但現代人凡是講求方便、快速,如何聰明補充營養呢?楊淵琪院長建議,可補充綜合維生素,營養成分接近國人每日建議攝取量,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能發揮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選擇完整營養配方、高品質維生素。坊間有些產品會標榜高劑量維生素,其實水溶性維生素過量攝取只是從尿液排出,並不易貯存於體內,因此選擇使用綜合維生素時可挑選緩釋劑型讓身體時時刻刻維持需要的含量,如12小時緩釋劑型,簡單方便即可維持一天健康活力,並認明SGS未檢出西藥、重金屬、塑化劑、大腸桿菌的維生素,以維護食用的安全。 4少1多1要健康飲食 楊淵琪院長強調,少鹽、少油、少糖、少肉、多纖維、要新鮮,是健康飲食的正確觀念,日常飲食多吃蔬菜少吃肉,烹調方式多選擇蒸煮烤滷燙,每天至少攝取300公克的蔬菜,約4至5碟的份量,以及2份不同的水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8021readnews.php?id=28021

居家化療添便利 老翁樂天抗癌重拾笑顏

居家化療添便利 老翁樂天抗癌重拾笑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害伯檢查延誤治療黃金期  現年八十歲的王伯伯,八年前經歷一場突發性的重大心臟手術,痊癒後原以為可在家含飴弄孫,享受退休生活,沒料到兩年前因血便就醫,隨即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王伯伯回憶:「其實更早以前醫師就叫我做大腸癌篩檢,但是我不聽…。」懼怕此類侵入式檢查的王伯伯,當年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醫師的建議,並不斷告訴自己和家人血便是因痔瘡造成的,以至於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機。 負責收治上述案例的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克釗醫師表示,王伯伯手術切除腫瘤後,使用口服化療近半年,癌症指數不降反升,還產生了嚴重副作用,像是嘔吐、長痘痘、暈眩、皮膚紅腫化膿等,於是建議更換成注射化療。考量王伯伯因歲數較高且動過重大手術,故先以住院注射化療方式觀察,沒想到王伯伯因不習慣住院生活,成天食慾不振、鬱鬱寡歡。好在經過評估,王伯伯適用於居家注射化療,這才讓他恢復了以往的爽朗笑容。 居家化療免除住院之種種不便 王伯伯表示,在家治療不用像住院化療一樣,去哪都要推著一台機器,又重又不方便;除此之外,也不用擔心住院費會對兒女帶來負擔。王伯伯的女兒在一旁補充,癌症患者最重要的就是自身心情,之前看爸爸住院時心情如此不佳,很擔心會影響他的病情,好在改變治療方式後,此問題也隨之解決。 李克釗醫師接著說明,住院化療對患者造成諸多不便,除了生活品質低落、在醫院更要注意細菌感染的問題,一位難求的床位往往會延誤治療療程。所幸,居家化療提供治療新選擇,不但便利性提高,且療效與住院化療相同,幾乎適用於所有大腸癌患者。另外,化療奶瓶體積輕便,就像帶著水壺一樣;也因不需住院臥床,病患可自主行動,出門上班或是簡單的戶外活動等,都不會受到太多的限制。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降低罹癌率才是根本 李克釗醫師提醒,化療奶瓶雖不需提供額外電力或做任何設定,但還是要注意,返家後盡量不要泡澡,而且不可做大動作拉扯。萬一有任何情況,可詢問各醫院之化療個管師,他們都會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李克釗醫師最後補充,雖然各式新療法不斷出現,但仍要呼籲民眾,平常做好自身的保養非常重要,例如飲食上少吃紅肉、多吃蔬果,養成運動的習慣,並且定期做篩檢,都是預防大腸癌最基本的原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8031readnews.php?id=28031  

中風左肢癱 平衡訓練讓他抱起女兒

中風左肢癱 平衡訓練讓他抱起女兒#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33歲的鄧先生原是一名重機技師,在104年出現左半邊上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等症狀,經檢查才發現是出血型腦中風。經過住院復健治療後,雖可持拐杖行走於平地,但因平衡及協調能力仍不足,經常跌倒,最令他難過的是,面對襁褓中的孩子,卻無法雙手抱著她給她安全感。 經專業復健 重拾生活能力 年輕的鄧先生仍然渴望回歸正常生活、重返職場,因此平衡與協調力的提升對鄧先生而言相當重要,經過專業復健診所採用「360度坐站平衡訓練」治療後,鄧先生現在已經不必使用拐杖走路了,從原本只能走六步就會傾倒,進步到可以爬樓梯到二樓,還能從嬰兒床中抱起孩子,令鄧先生重拾歡笑與自信。 客製化療程 復健更有力 開業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表示,360度坐站平衡訓練有別於傳統平衡訓練方式,可採用一對一、針對特定部位,密集有效地進行訓練,能有效改善平衡、肌力與重心位移能力,對中風患者而言,更是一大福音,還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量身訂製個人化療程。 三個小動作 強化肌力 強化肌力簡單小動作,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物理治療師何靖雯設計三個動作,幫助穩定下半身核心且增加平衡穩定度:(1)半蹲維持10秒鐘、(2)墊腳尖維持10秒鐘、(3)單腳大腿向上抬維持10秒鐘。 防跌保命 平時就該做到 人體利用感覺系統、運動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組成的協同與交互作用,維持身體的穩定性,一旦失去平衡則容易跌倒,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還會提高致死率及住院率。因此,平時就應該做好預防跌倒的風險管理、接受平衡復健治療,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012readnews.php?id=2801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