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

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媽媽寶寶

文.整理/黃煜嵐 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 牽起婆婆和媳婦這段「微妙緣分」的人是老公/兒子,兩個女人的戰爭,多數男人選擇能逃躲遠,就逃多遠多,但網路上流傳著一句這樣的話:「沒有解決不了的婆媳問題,只有不願跳出來解決的老公!」有名網友在Dcard上發文,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他就是扮演「站出來」的那位人夫。 婚後婆媳同住3個月鬧翻,當機立斷:搬家! 他首先發文表示,雖然爸媽比較傳統但婚前和老婆(當時還是女友)的相處都不錯,和老婆也有共識在小孩上幼稚園前都住在婆家。然而婚後不到3個月,媽媽和老婆間就有許多生活上的磨擦,而老婆因為怕他擔心一直不說,只是偶爾會有小抱怨,媽媽則會向他碎念,老婆下班都不做家事。 眼看兩人越鬧越嚴重,原PO也當機立斷決定「搬家」,他心想既然生活習慣不同,他和太太現階段也沒有想生小孩的打算。當周就去看房子,原先要買車也先不買,兩人湊一湊就付了房子的頭期款。 而當媽媽得知他要搬出去後相當不滿,他則淡淡地和媽媽說:「我是你兒子,她是她爸媽的寶貝女兒,沒道理結婚後就要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我搬出去之後,不管再忙,一定也每周回去吃飯。」 搬出去後婆媳關係大改善,原PO:老公真的不要裝死! 自從搬家後,婆媳關係大大改善,恢復到原先婚前的狀態,也因為這樣的反差,讓原PO表示原來所謂的婆媳關係,其實真的不難改善。不明白為什麼許多老公都要裝死,認為「老婆忍一下就沒事了」,他認為既然都結婚了,老婆的感受一定要放在第一順位,試想:剛交往的時候,男人會捨得讓女朋友受委屈嗎?那憑什麼結婚後就要讓老婆無條件忍耐?即使沒錢,租房子也會搬出去,這都不是理由! 網友誇讚:超坦神隊友,婆媳要和睦,老公真的佔關鍵 而這樣霸氣的宣言,當然也讓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讚爆,表示這真的是神隊友,如果多點男生跟原PO一樣,應該很多婆媳問題都不會發生了。更有人歸納出,在板上看了許多婆媳問題,其實很根本都因為男生無能、懶惰、媽寶脫不了關係。 一邊是生你養你的媽媽,一邊是老婆人生伴侶,的確會有人希望可以做到兩邊都好,但往往不太可能,上述的故事,原PO的媽媽也有所反彈,但原PO立場堅定外,也向媽媽保證會回家吃飯,另外也說出希望家人也為老婆著想等話語,這樣的溝通方式,既不會讓媽媽覺得老公被搶走,也可以讓老婆感受到老公為她著想的心,真的太有智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2項特質辨認高需求寶寶

12項特質辨認高需求寶寶#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 參考資料/《教養難帶寶寶百科》(新手父母出版)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需要爸媽依照他們的個人特質來陪伴他們長大。但有些寶寶健康狀況良好,卻不斷大哭大鬧要求媽媽寸步不離,並且極度淺眠,非常輕微的聲音就能讓他們受到驚嚇,需要大人很高的關注。面對這樣的高需求寶寶,父母要怎麼照顧且回應他們的需求呢? 認識寶寶的氣質 當寶寶呱呱墜地時,就有與生俱來的「氣質」,所謂的「氣質」指的是寶寶先天的行為方式,以及在各方面的表現。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表示,世界上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新生兒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有自己的個性,父母必須依照寶寶的性格尋找最適合雙方的照護模式,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當新生兒從溫暖、濕潤、黑暗的子宮來到新世界,外界是全新的環境,感受、觸覺以及聽到的聲音也完全不一樣,對他而言,只有媽媽是這個陌生世界中唯一熟悉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新生兒都缺乏安全感,並且在出生後才慢慢建立依附關係。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必須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越了解他,就越能夠互相配合,減少衝突發生的機率,媽媽的成就感與孩子的安全感也會成正比上升。 高需求寶寶的特質 一般而言,寶寶哭鬧都是有自己的需求,大部分寶寶的需求是可以被預期、較能獲得滿足的,例如肚子餓、尿布濕了等。但高需求寶寶的表達非常強烈,也不會放棄他們的需求,會堅持到底,直到父母滿足他為止。由於寶寶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並無好壞之分,只是高需求寶寶會以強烈的哭聲做為訊號,向父母提出要求,表達自己的期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而通常高需求寶寶會有下列幾項特質: 1、反應強烈 高需求寶寶的哭鬧是一種迫切的要求,喜怒哀樂等情緒特別強烈,若是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會出現很強烈的抵抗,在感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有更激動的反應。這樣的寶寶雖然讓父母疲於奔命,卻也激發出他們豐富的創造力。 2、活動量高 高需求寶寶精力旺盛,也很不喜歡身體被包裹或受到拘束,肌肉和心智隨時處於緊繃的狀態,無時無刻充滿活力。 3、餵食頻繁 對於高需求寶寶而言,吸吮母親的乳頭不只是滿足餵食的需求,也是一種撫慰,這樣的寶寶哺乳頻率高,斷奶時間也較晚。 4、需求不斷 高需求寶寶的需求不斷,由於不能說話,只能用激烈大哭來溝通,也不願意接受替代方案,父母延遲滿足越久就哭得越強烈。若是寶寶認為他可以相信照顧者,就會慢慢以較能接受的方式提出要求,但父母必須在旁引導。 5、經常清醒 高需求寶寶似乎什麼都需要,只有對睡眠的需求很低,他們在白天所表現出的緊繃狀態也會持續到夜晚,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夠讓他們醒來,也不願意接受睡眠環境的轉換,例如:從父母懷裡到嬰兒床。 6、不易滿足 寶寶的需求永遠無法滿足,讓許多父母深感挫折,大失信心。但這並不是父母的問題,而是寶寶天生性格所致,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寶寶的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 7、難以預期 高需求寶寶的情緒與需求難以捉摸,當天有效的安撫方法,隔天卻不管用了,照顧這樣的寶寶讓生活充滿變數,也會激發父母的創意天分。 8、過度敏感 寶寶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旦安全熟悉的環境產生變化,會馬上引起他們的抗議,對於身體和情緒的不適也會有強烈的反應,且要求當下就需要協助。也因為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更能發展出同理心與好奇心,對於人際與學習都有很大的助力。 9、放不下來 肌膚接觸對於寶寶而言是一種安定的力量,光是持續性的哄抱還不夠,必須來回走動或抖動雙腿滿足他們。 10、拒絕摟抱 雖然絕大多數的高需求寶寶非常需要哄抱,但有些寶寶因為天生的敏感度,認為摟抱這個動作具有不安定及危險性,不願意被衣物包裹或套在嬰兒背帶中,這類型的寶寶通常需要很多自我空間。 11、非自我安撫者 高需求寶寶無法接受替代方案,他們需要不斷地和父母互動,安撫巾、奶嘴等起不了用處,雖然會讓父母筋疲力竭,卻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12、警覺分離 寶寶通常都會很黏母親,且警覺性很高,他們認為媽媽和寶寶是一體的,一旦媽媽離開,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及害怕,只有媽媽在身邊才有安全感。 讓照顧者耗盡心力 照顧這樣的寶寶會讓父母耗盡心力,必須滿足他們比一般寶寶更多的需求,也會讓爸媽變得焦慮煩躁。但懷裡的寶寶需要照顧,父母只能儘量保持自己的正向能量。 肌膚接觸.建立親密關係 毛心潔指出,高需求寶寶非常需要大面積的肌膚接觸,由於新生兒的視力尚未發展完全,只有在感受到媽媽在身邊時才有安全感。親子肌膚接觸時聽著媽媽的心跳,感覺又回到以前溫暖的子宮。建議家長當小孩睡得安穩、玩得開心時不要為了進行肌膚接觸而打斷他,因為此時他的情緒是滿意的,當寶寶有需求時儘量多多安撫。 有些寶寶拒絕媽媽摟抱的原因,可能是還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些媽媽在生產後會選擇住月子中心,如果寶寶大部分時間在嬰兒室,或是每次摟抱的經驗都不好,寶寶就可能會拒絕媽媽,也會使媽媽感到挫折。親子同室有助於順利哺乳以及了解孩子,尤其是高需求寶寶,一開始就應好好建立關係。親餵對於高需求寶寶而言非常重要,也是讓媽媽較為輕鬆的育兒方式,寶寶在吸吮的時候會一直蠕動嘴巴、吞嚥,口欲就能獲得滿足,親餵時也會有緊密的肌膚接觸,是寶寶最有利的安撫劑。一般而言,嬰兒室是在媽媽健康狀況不佳時的選擇,例如產後大出血、嚴重撕裂傷或身體不舒服等,此時媽媽就不要勉強獨力照顧嬰兒,應請家人或護理人員協助,直到媽媽恢復健康。 正向態度了解寶寶需求 通常寶寶在出生後6至8週左右是愛哭鬧的高峰期,每個孩子在不同時間點哭鬧的原因都不一樣,太冷、太熱、皮膚發癢、成長痠痛等都有可能,但嬰兒沒有語言能力,爸媽只能觀察肢體語言與寶寶的整體反應來猜測。有些人的觀念認為不能太常抱孩子、寶寶哭累了就會睡著等,甚至當寶寶哭鬧不休時,責怪媽媽沒有按照標準來養育孩子,帶給媽媽很大的心理壓力。 毛心潔呼籲,其實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媽媽應最了解孩子適合哪種方式,起初可能無法準確了解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與寶寶培養出默契,知道他想睡覺時會有哪些行為、肚子餓時會有什麼表現。教養孩子本來就需要時間磨合,照顧高需求寶寶尤甚。建議媽媽可以諮詢有育兒經驗的親友做為心理支持,互相分享與支持能減輕心理負擔。 毛心潔也提醒爸媽,高需求寶寶比一般孩子更需要關注,不妨以正向心態面對,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如果期待孩子只要乖乖聽話、不要有自己的意見,即使不是高需求寶寶,一般嬰兒也不太可能符合這樣的期待。假如認為孩子是上天給予的寶貝,想辦法了解他的需求與特質,磨合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一定會漸入佳境,並在育兒生活中找到許多樂趣。 如何回應寶寶的需求? 要回應寶寶的需求,就必須先了解他們哭鬧的原因與其生理發展。6個月以內的寶寶幾乎不會故意和父母唱反調,每次哭鬧都是有需求,寶寶6個月後學會坐,此時開始探索肢體,到1歲會站立、走路,這段期間肢體和大腦的發展非常快速。 大腦在快速成長的情況下,寶寶有時候會做夢,例如白天跌倒、撞到東西,晚上就會做夢醒來。有些寶寶在3、4個月前都不需要夜奶,卻從某天晚上開始要求喝奶,這可能是寶寶在白天的活動量增加,肢體活動變多,接收到更多刺激,大腦會在晚上進行整合。 毛心潔建議家長,在孩子1歲以前,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此時孩子正在快速成長,嬰兒的腦袋從0歲到2歲會成長3倍,到了2歲時,大腦已經是成人的80%。因此,嬰兒時期的成長非常關鍵,如果爸媽能給予寶寶安全感,讓他們願意去探索世界,此時所接觸到的感知都會讓他腦袋裡留下痕跡。等到3、4歲時就必須協助、引導他建立生活常規,例如收玩具、刷牙洗臉等。 但最好的照護方式還是必須依照爸媽的能力和狀況來調整,假如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要思考如何在工作與照顧寶寶之間取得平衡,若是生活無虞、沒有經濟壓力,就儘量以媽媽輕鬆、寶寶滿意的方式多配合孩子的需求。若真的有教養上的困擾,可以向醫師諮詢,或與其他家長分享、請教專家等,為自己增加親職學分,在育兒上會更輕鬆自在。 高需求寶寶的人格優勢 高需求寶寶的堅持度高、不輕易妥協、聰明且充滿創意,這些都是領導者、成功者的特質,只要父母好好引導,學業、工作都不用替他擔心。如果寶寶的活動力強,就儘量讓他發洩精力,可能有成為體育健將的潛力。 家人能提供甚麼協助? 家人、老公能夠給予的就是體諒,以及心理、實際行動的支持,以正面語彙鼓勵、安慰媽媽,或是幫媽媽分擔其他事情,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地照顧孩子,也讓孩子跟其他家人慢慢的熟悉,不只限於媽媽,爸爸也可以與寶寶肌膚接觸,以減輕媽媽的負擔。如果全家都能支持媽媽的理念與心境,照顧高需求寶寶就會輕鬆很多。 醫師建議 高需求寶寶非常敏感,如果生活中出現一點改變,就需要有一段較長的適應期。例如從月子中心回家時,聲音、味道、感覺與照顧者完全都不一樣,會需要很長的轉換期,媽媽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事實上,有幾個方法可以協助媽媽安撫寶寶,例如親密接觸或使用輔助工具:背巾、背帶等。因為寶寶需要大量的哄抱,媽媽就儘量使用工具讓自己輕鬆一點。毛心潔也鼓勵媽媽對著寶寶唱歌、說話,把他們當成朋友分享,可以介紹天氣、家裡擺設等。 毛心潔也提醒媽媽,對孩子抱持合理的期待與教養方式,也避免跟別人比較教養成果或是孩子的個性,育有高需求寶寶的父母可以跟其他父母交流,各地都有母乳支持團體,跟其他媽媽交流能受益良多。媽媽也要適當放鬆,不要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能讓其他人替手時就儘量休息,即使只是讓自己透個氣都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8週孕婦「產程痛較久」堅持催生,怕病危阿公等不及的最後心願,讓醫也心軟

38週孕婦「產程痛較久」堅持催生,怕病危阿公等不及的最後心願,讓醫也心軟#媽媽寶寶

文.整理/游資芸 圖/嘉義醫院院長暨台中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元德提供【本文照片經黃元德醫師授權刊登】 為了爸爸最後看孫的心願,孕婦忍痛催生。嘉義醫院院長暨台中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元德在臉書分享一位台中孕媽咪的感人故事,她忍著較久的疼痛產程催生,就為了完成爸爸抱孫的願望,讓醫師聽了也感動不已。 黃元德還記得,那一天產科門診很忙碌,一位產檢的孕婦問他說:「醫師,我38週了,假日可以幫我催生嗎?」 他一聽,心裡嘀咕著:「我咧⋯假日吔?」默默地想著,催生不是罕見的事,除了醫療上的必要外,其實大多是人情世事的需求,例如:「有好八字,生個郭x銘、x雪芙,國民女婿羅x鈞的;還是農民曆或星座相剋的……」他說,產科醫師對這種要求,已經見怪不怪,但孕婦還要求「假日」催生,實在有點為難,不過他還是決定內診看看再說。 「哇,子宮頸的條件不好催呀!再等等吧?」黃元德內診後,告訴孕婦:「否則產程會痛比較久喔!」他以為這麼說,就能嚇跑孕婦,沒想到,她竟回答:「我可以的!」 怕外公不能等!產婦再痛也願意忍 「娃娃的外公心臟手術後血管已經壞掉了,現在只能喘著、坐著睡。他最後的願望就是看看自己的孫,我怕來不及……」孕婦邊說邊快急哭了,強調父親病況危急,又喘又水腫無法躺床,只有坐著才能呼吸,讓醫師聽完後,心都軟了。 黃元德評估孕婦腹中胎兒已足月、胎兒各方面指標皆正常,於是便同意讓媽媽週五晚上住院催生。「媽媽強忍著拖長的產程,不敢叫出聲音,終於平安生來了。」產程經歷了20多個小時,期間因開指緩慢,醫師勸媽媽放棄她仍堅持,讓他也感動到陪產婦一同努力,最後順利產下一名體重達3,000克的健康女嬰。 黃元德笑說,雖然整整一天都必須在醫院裡待命,但聽到寶寶宏亮的哭聲及媽媽滿足的微笑,那一刻,所有的疲憊都頓然消失了。醫師評估母女均安,住院3天後就能出院,產婦也笑說,終於可以讓爸爸看孫!想到外公見到孫女的團圓畫面,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去公園小心「毛毛蟲皮膚炎」!紅疹劇癢嚴重恐休克,沒接觸毛毛蟲也會得!

孩子去公園小心「毛毛蟲皮膚炎」!紅疹劇癢嚴重恐休克,沒接觸毛毛蟲也會得!#媽媽寶寶

文.整理/游資芸 圖/黃柏翰皮膚專科提供 家長帶孩子去公園玩,回家後如果皮膚出現一點一點、紅紅的疹子,覺得癢到不行,甚至有刺痛感,小心孩子可能得到「毛毛蟲皮膚炎」! 「毛毛蟲皮膚炎」患者幾乎都去過公園,不治療恐休克 皮膚科醫師黃柏翰表示,2021年2月出現過許多毛毛蟲皮膚炎的病例,當時僅半個月門診就收到10例病患,患者幾乎都去過公園,徵兆大約在1至2小時內就會出現,通常皮膚會出現大片丘疹、感到奇癢難耐,甚至無法入眠,不得已來就醫。「很多人會以為這是被蚊蟲叮咬造成的過敏,發炎過兩天自己會好。但它嚴重會造成休克,所以若有不適,請儘速就醫,不要亂抓,因抓破皮容易造成傷口感染。」 沒觸碰毛毛蟲,也會得「毛毛蟲皮膚炎」 黃柏翰醫師強調,很多患者或家長聽到這個是「毛毛蟲皮膚炎」時,都會滿頭問號的看著醫師,無法理解自己並沒有觸碰到毛毛蟲啊,為何會感染?每當,醫師在診間請病患回想,這幾天是否有經過草地、公園、修剪樹木花草?「通常大家會睜大眼睛看著醫師說:醫師,你怎麼知道?!但我當天身上沒有碰到毛毛蟲啊?」 事實上,毛毛蟲皮膚炎並非一定要人體觸碰到蟲體,主要藉由「風」當成媒介,把毛毛蟲身上有毒的「剛毛」,吹向空氣中,只要不小心接觸到,就會引發過敏反應,最嚴重可能還會休克。 患者過敏的原因,來自於毛毛蟲身上的「剛毛」帶著毒素所造成。「剛毛」之所以叫「剛」,來自於它的硬度,它甚至可以穿透衣服刺入肌膚。所以,黃柏翰醫師建議,在春天修剪樹木時,最好還是要穿戴防護用具喔。 紅疹劇癢刺痛!毛毛蟲爬過的疹子呈線狀 爸爸媽媽如何簡單辨認孩子可能得了毛毛蟲皮膚炎?黃柏翰醫師分析,感染症狀以分散性的紅斑、不對襯丘疹、膨疹或水泡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毛毛蟲在身上爬過,則這些疹子就會排列成線狀。」此外,疹子的出現,會在接觸到這些「剛毛」後立刻出現,也可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後才產生。「病灶最常分佈的位置為脖子、腋下、四肢內側、腰部及足部,普遍會有劇癢或刺痛感。」 孩子去「這些」地方玩,記得穿薄外套與長褲 並非只有小孩會感染毛毛蟲皮膚炎,大人也會得!黃柏翰醫師提醒,患者皆有去過公園遊玩,或是曾經過草地、修剪樹木花草,或在樹下活動的病史,因此建議參與以上活動時,儘量穿著薄外套與長褲比較好喔。 若疑似感染者,一定要儘速到就近的皮膚科治療,當天的衣服也要趕快洗滌,建議可以熱烘或是陽光曬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幼兒也會脊椎側彎!專家建議六個月前應仰睡

嬰幼兒也會脊椎側彎!專家建議六個月前應仰睡#媽媽寶寶

《媽媽寶寶》編輯部 我家寶寶脊椎側彎,這該怎麼辦?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王廷明表示,新生兒脊椎側彎原因有多,一般認為和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的壓迫,與剛出生的六個月睡姿有關,為避免造成斜頸、頭形異常、髖關節脫臼等,建議讓寶寶維持仰睡,讓脊椎發育正常,還可避免嬰兒猝死症。 「小寶寶也可能脊椎側彎」王廷明說,嬰幼兒脊椎側彎是指3歲以前診斷的脊椎側彎,比率相當低,男孩反而比女孩多,比例約為3:2,而四分之三以上屬於左側的側彎。 一般來說,簡單的X光檢查即可確定診斷,並可評估其癒後情形,針對脊椎側彎角度大於40度以上的病患,需要核磁共振造影檢查(MRI),以排除脊椎病變的可能性。如果側彎角度在25度至30度之間,考慮背架或石膏固定治療,必須整天使用,石膏固定治療效果較佳。 至於,必須開刀治療的小病患很少,除非側彎角度大於45度以上,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角度有惡化的情形,並考量病患整體發育與內臟機能壓迫的情形下,才會考慮開刀,原則上採用非脊椎融合手術。 王廷明表示,許多家長得知寶寶脊椎側彎,相當緊張,認為孩子可能因此長不高,事實上,3歲以前的脊椎側彎,除了某些脊椎病變之外,九成患者會自動痊癒,通常建議持續觀察即可,家長不需過於緊張。 此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仰睡新生兒仰睡,除了可以使脊椎發育正常外,也可以避免發生嬰兒猝死症,建議家長多多注意寶寶的睡姿,才能讓寶寶良好發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幼兒染疫最怕「引發併發症」!台大醫師:孩子落在兩大年齡層重症率高!

幼兒染疫最怕「引發併發症」!台大醫師:孩子落在兩大年齡層重症率高!#媽媽寶寶

文.整理/黃煜嵐 新北幼兒園新冠確診持續擴大,部分學校已經採取停課機制,而稍晚指揮中心也將在記者會上公布,孩子們感染的病毒,是否與惡名昭彰的Delta基因序相同。 目前疫苗的注射族群,並未涵蓋12歲以下的孩童,導致很多家長都十分擔心,自己每天送孩子去上學,是否是正確的選擇,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的窘境,無形之中造成好大的心理壓力。   雖然兒童染重症機率低,但易有「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 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雖然無論國、內外皆顯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多為輕症,重症、死亡跟後遺症的比例都比成年人低,但我們要別注意的是「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這容易讓孩子引起心臟併發症,要格外小心! 根據李醫師在節目「年代向錢看」中指出,0到18歲感染新冠病毒的孩子們,以1歲以下的寶寶,和17~18歲間的青少年,這兩者重症死亡比例較高,其他中間年齡層相對較低,大部分都是輕症。 而兒童染疫會有一種與成人不同的是,有不少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自體免疫激化,會引起心臟的併發症。而且新冠病毒會造成血管發炎、血栓,嚴重的話更會影響到全身器官,當血管栓塞在腦部的話是最危險的情況。   神經系統受侵犯,孩子智力、人格、運動功能皆可能變化 國外也有些研究也發現,神經系統受到侵犯的寶寶,會留下不少後遺症,包括:智力、人格、運動功能等皆會與染疫前不同。而幼兒染疫的症狀與成人有什麼不同嗎?李醫師根據統計後給出答案,他表示與成人並無太大差異,但寶寶腹瀉比例會比成人高約10%左右,但一般還是以呼吸道症狀為主。 但若孩子的年齡層較低,不太能自己表達不舒服的症狀,像新冠病毒會造成嗅味覺異常、喉嚨痛等,很容易讓爸媽認為是一般感冒,因此在這個比較緊張的時期,爸爸媽媽要多留意回想一下是否有接觸史、地緣,又或是確診足跡的重疊。已有消息指出,昨日台大麻醉師確診個案,該染疫來源是因為與新北幼兒園確診的孩子同住一個社區。 因此,以目前的情況判斷,若一有懷疑就不要猶豫,馬上帶孩子去做檢驗。因為現在仍有社區感染的風險,不要把所有的感冒都當成是一般輕微的病毒感染,不緊急處理的話,可能會成為日後的破口,讓病毒散播開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愛吃漢堡、薯條,5歲女孩胸部竟提早發育

愛吃漢堡、薯條,5歲女孩胸部竟提早發育#媽媽寶寶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 採訪諮詢/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 五歲小花是個愛吃漢堡、薯條、雞塊等速食的小胖妹,最近媽媽幫她洗澡時,意外發現,胸部已開始發育,驚覺不對勁,就醫檢查發現,小花骨骼年齡已八歲多,骨骼生長快速,大於實際年齡,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恐出現性早熟,長不高、初經提早。 什麼是性早熟?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解釋,女生八歲前出現任何一個第二性徵的表現,例如乳房發育、長陰毛或腋毛、月經來潮、突然快速長高;男生九歲前出現睪丸發育、長陰毛或腋毛、突然長高、變聲等現象,就屬於性早熟,看似發育比別人快,但最後反而矮人一等。 一般來說,性早熟可分為中樞性性早熟、周邊性性早熟等兩大類,前者係因中樞神經的病變造成,如腦傷(腦性麻痺、腦炎)、惡性或良性腫瘤所致,但大部分找不到任何腦部病變,治療方式是打抑制性荷爾蒙製劑,讓男性激素及女性激素恢復到青春期前的濃度,緩和第二性徵的進展。 至於周邊性性早熟則較少見,主要跟某些疾病有關,如腎上腺、卵巢或睪丸長腫瘤、卵巢囊腫等,或是誤接觸或誤食雄性或雌性荷爾蒙藥物導致,例如誤食口服避孕藥。  如何確診性早熟?侯家瑋醫師建議家長,幫忙孩子記錄發育狀況,例如身高體重紀錄,以及何時出現第二性徵,例如女生胸部發育,或是男童睪丸變大,通常後者較難以察覺。 一般以X光檢查左手,觀察骨齡是否超前實際年齡,並以抽血檢驗性荷爾蒙濃度,以骨盆腔或陰囊睪丸超音波,來了解性器官發育狀況,以及可能隱藏的病變。 無論是中樞性或周邊性性早熟,目前治療成效都不錯,包括注射性釋素相似物,或是服用雌激素轉化酶抑制劑,輔以飲食控制調整、避免過重、停止接觸外來的荷爾蒙藥物等,以改善性早熟。 如何預防性早熟?侯家瑋醫師提出四大密招,首先為均衡飲食、多運動,預防孩子肥胖,臨床證實,肥胖者容易出現性早熟,建議小朋友少吃油膩食物及甜食。 再者,孩子不可亂吃補品、藥膳,或是長期食用富含性荷爾蒙食物,侯家瑋醫師指出,山藥,蜂王乳、雞皮或雞屁股等食物因富含雌激素,都可能促進早熟,「吃得太補,反而揠苗助長。」 第三則為了解並避開環境荷爾蒙,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愈高,性早熟愈明顯,建議民眾少用塑膠玩具、容器、含香氣的生活用品,避免使用亮光漆。使用電器後,應拔掉插頭或關掉延長線開關,才不會因發熱,而釋出塑化劑。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應避免接觸「泛情愛化」資訊及情色視覺等刺激,如果孩子常看愛情影片或小說,就可能加速學童性發育,為此,兒少法就規定,校園周邊200公尺內為賭博、色情、暴力特種行業「禁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幫寶寶洗澡囉!但你有這些疑難雜症嗎?

幫寶寶洗澡囉!但你有這些疑難雜症嗎?#媽媽寶寶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新店耕莘醫院新生兒中心護理長馮鈺婷 寶寶需要每天洗澡嗎?肚臍該如何清潔?要使用沐浴產品或清水洗澡?這些都是新手爸媽經常遇到的狀況,以下整理出6大洗澡問題,由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寶寶需不需要每天洗澡? 有些爸媽會覺得新生兒最常待的環境就是家裡,還需要每天洗澡嗎?新店耕莘醫院新生兒中心護理長馮鈺婷表示,即使寶寶不需外出,但身體仍會分泌油脂,且每天都有大、小便數次,若清潔不適,寶寶可能會有泌尿道感染等問題,因此,原則上希望寶寶能夠每天洗澡。 至於擔心冬天氣溫低,寶寶洗澡容易感冒,馮鈺婷護理長提到,可利用暖氣來控制室內溫度,建議保持在24~26度,就不用擔心寶寶冷到問題。她補充說明,其實寶寶很喜歡洗澡,泡在水裡的感覺,與在媽媽子宮內的環境差不多,馮鈺婷護理長也建議,爸媽能利用洗澡時光,幫寶寶按按摩,增進親子關係,寶寶也會更好入睡。 要用沐浴乳洗,還是清水就好? 部分爸媽擔心,新生兒皮膚脆弱,若是使用清潔用品清洗,容易造成過敏,馮鈺婷護理長指出,可選擇天然成份,溫和不刺激的沐浴乳、洗髮精、酵素粉等產品,或單純使用清水洗澡,只要在寶寶洗完澡後,確實將身體擦乾,不要濕濕黏黏的,影響寶寶皮膚的油脂分泌。 馮鈺婷護理長提到,保持寶寶身體的清潔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屁股、泌尿道、會陰部等部位,因為新生兒一天排泄次數多,若是沒將排泄物清潔乾淨,可能會出現感染問題,因此建議還是每天幫寶寶清洗,確保衛生。 洗澡時,該幫寶寶準備哪些物品? 若能在寶寶洗澡前,先將用品準備好,能夠避免新手爸媽手忙腳亂。馮鈺婷護理長提到,換洗衣物方面,建議先將紗布衣跟包屁衣套好,擦乾身體的毛巾、尿布事先鋪好,萬一寶寶哭鬧或是噴尿,才能及時掌控狀況,趕緊處理。 如果擔心寶寶的皮膚比較乾燥,可以準備天然、成分不複雜的乳液,洗完澡後適時塗抹於寶寶的肌膚上,薄薄的一層即可,達到鎖水保濕的目的。另外,也可準備護膚膏,在幫寶寶穿上尿片前,可在屁股上塗上厚厚的一層,避免寶寶因長時間與排泄物接觸,長出疹子,變成「紅屁股」。 至於需不需要幫寶寶準備吹風機?馮鈺婷護理長認為,一般的寶寶髮量並沒有太多,爸媽們確實用毛巾擦乾即可,若是髮量較多的寶寶,可用吹風機吹乾。 寶寶在哪些情況下,不建議洗澡? 有些寶寶在出生時,因為某些疾病例如較嚴重的臍疝氣,身上有開刀傷口,馮鈺婷護理長建議爸媽這時就別讓寶寶洗澡,只要用擰乾的毛巾幫寶寶擦拭身體即可,等到傷口拆線,或是貼有防水膠帶,再視情況下水洗澡。 若是寶寶身體不舒服,尤其是發燒時,許多爸媽會覺得寶寶發燒,是不是不要洗澡比較好?馮鈺婷護理長提到,其實針對寶寶發燒的症狀,可採「溫水拭浴法」,讓寶寶泡在約36℃~37℃的溫水中,不需要使用任何清潔用品,慢慢的降低身體溫度,她解釋,生病並沒有不適合洗澡,只要多留意洗澡時間,清潔完後馬上穿衣,適時搭配「溫水拭浴法」,能幫寶寶減緩不舒服感,也能睡得更好。 寶寶肚臍該如何清潔? 出生時,醫師會將臍帶剪下,只剩一小段留在肚臍上,約7~10天就會自動脫落,臍帶未脫落前要如何清潔護理?馮鈺婷護理長表示,在媽媽出院時,醫院都會發放臍帶護理包,有濃度95%的酒精,還有消毒過的棉花棒。媽媽在幫寶寶洗完澡之後,將消毒過的棉花棒沾點酒精,把臍帶的根部撥開,沿著根部塗繞一圈即可,她也提及,寶寶臍帶附近沒有神經分布,因此媽媽不需要擔心在消毒過程中,寶寶會覺得痛,剩餘的臍帶因為在出生時就使用臍夾夾斷,血液已沒再循環,因此不需特別消毒。 有些寶寶在臍帶快掉時,會有滲血狀況出現,馮鈺婷護理長表示,媽媽不需要過於擔心,若是覺得不妥,可以多消毒幾次。若是肚臍掉了,在洗完澡後,媽媽可利用毛巾輕輕按壓、保持乾燥即可,但馮鈺婷護理長特別提醒,爸媽需注意寶寶臍帶是否有惡臭,或是肚臍周圍開始泛紅,可能是因為爸媽過於緊張,不敢幫寶寶消毒到根部;也有可能是因為尿布把整個肚臍包起來,導致發炎、化膿,若有以上的症狀出現,建議馬上就醫。 若是屁股、脖子出現紅疹子,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有些寶寶喝母奶,會有母奶便,加上排便次數多,屁股的肌膚就容易紅紅的,馮鈺婷護理長建議,若是爸媽時間允許,每次幫寶寶換尿片時,用溫水清洗屁股是最恰當的方式,也可改善「紅屁股」的現象。 脖子則是因為有時寶寶吐奶,或是流汗,在洗澡時又沒能徹底清潔乾淨,因此長出紅疹,馮鈺婷護理長提到,身體髒汙容易藏在身體的皺摺處,在寶寶喝完奶、洗澡時,多用濕毛巾清潔,能降低紅疹發生的機率,若是需用護膚膏來減緩症狀,建議只要塗上薄薄的一層即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