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講座/癌友有氧運動班

講座/癌友有氧運動班#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分泌,讓心情愉悅。適度規律運動搭配合適飲食,可使新陳代謝變好,亦可降低罹癌的風險。每種疾病的預防裡都有運動,運動鍛鍊身體也是練心。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8月13日(一)舉辦癌症講座,由范姜惠瑩老師主講「癌友有氧運動班」,信心是半個生命,邀請癌友們一起來為自己努力,一起運動讓身心更強壯健康!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1709。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友有氧運動班時間:107年8月13日(一)上午9:30-11:0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做對護心運動 必知「1357原則」

做對護心運動 必知「1357原則」#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掌握了「1357護心鍛煉原則」,運動既能保持規律又不會過量。護心運動要牢記「1357」我們都知道,運動是最好的護心良方,但生活中大多數人並沒有養成很好的運動習慣,想起來了就練,忙了就丟在一邊。殊不知,如果運動不規律、強度不夠,根本起不到鍛煉心臟的目的。為此,護心運動要牢記「1357」。 衡量運動是否適中的方法在運動過程中保持適中的運動量很重要,衡量方法有以下幾點:1.運動過程中稍稍出汗,輕度呼吸加快,但不影響正常對話2.運動結束後,心率可在5∼10分鐘之內恢復到正常3.運動後身體輕鬆愉快,沒有持續的疲勞感或者其他不適感,即便出現疲乏倦怠或肌肉酸痛,也可在短時間內消失4. 運動後食欲和睡眠良好。如果運動後,休息10∼20分鐘心率仍不能恢復正常,出現疲勞、心慌、食欲減退、睡眠不佳等情況,則為運動量過大,應該酌情減少運動量;反之在運動中可以自如唱歌,運動後身體無發熱感、沒有出汗,心率無變化或者在2 分鐘內迅速恢復,則表示運動量不足,可適度增加。 1357護心鍛煉原則1 每天至少運動1次3 每次連續運動不少於30分鐘5 每週運動不少於5天7 運動時最大心率不超過170-自身年齡體檢、熱身、放鬆一個不能少 開始鍛煉前要檢查開始鍛煉前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身體檢查,包括血壓、血脂、血糖、心臟、腎功能等。運動前,對自己的體質狀況有所瞭解。如通過心電圖能檢測出心律失常、心梗等顯性的、處在發病期的心臟疾病;做運動平板試驗能觀察心臟是否存在隱患。骨密度檢測可測定骨鈣含量,診斷骨質疏鬆,預測骨折閾值,醫生據此可認定被檢測者是否適宜強度較大的健身運動。 熱身運動不可少心血管準備活動應先於主要身體活動,因此可以進行快步走或慢跑2 分鐘以上等活動,主要是為了適應心血管系統,減少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缺血引起的心跳異常的危險性。在心血管準備活動之後可以做一些伸展性體操和靜力性拉伸,使身體各器官充分活動開,預防肌肉拉傷。熱身活動一般5∼10分鐘;天氣冷時可長一些,10∼20分鐘;天氣熱時可短一些,3∼5分鐘。 逐漸地減慢運動,放鬆身體運動鍛煉後的整理活動有助於加速代謝產物的清除,加快體力恢復。整理活動內容大致有四類:一是1∼ 2鐘的緩步慢跑或步行;二是下肢柔軟體操和全身的伸展體操;三是下肢肌肉群的按摩或自我抖動肌肉的放鬆動作;四是呼吸練習(腹式呼吸)和放鬆氣功。安排順序可先緩步慢跑或步行,同時做四肢伸展活動,然後再做專門性的放鬆或呼吸練習,讓心率慢慢降下來。 醫生不說你不知道在此,特意教給人們查運動心率的方法:運動剛結束時數脈搏(心率)15秒,再乘以4即得出1分鐘的脈搏。如果運動後時間稍長才查脈搏,不妨在查出的脈搏數上再加10,基本上就是運動時的心率了。先有氧後力量,重視柔韌性運動除了我們日常活動如家務、職業性、交通往來的活動外,主動性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有氧運動、抗阻運動(肌肉鍛煉)、柔韌性運動。為了有效運動,應先有氧,後抗阻,重視柔韌性運動。 有氧運動常見的有氧運動有: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爬樓梯、跳土風舞、打羽毛球等。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冠狀動脈彈性,代償性地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供氧能力。同時還能穩定血管斑塊,增加血液流動性,減少新發病變,有益於防控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及肥胖等。再加上有氧運動因運動強度較小、不劇烈,很適合老年人以及高血壓、冠心病與支架術後人群。 抗阻運動常見運動有:啞鈴、運動器械、彈力帶等。與有氧運動相比,抗阻運動能預防和控制心臟病和第二型糖尿病(肌肉越發達,血糖越穩定);強壯骨骼和關節,預防摔倒。堅持每週2∼3天抗阻運動,隔天進行。每天8∼10個動作,每個動作做3組,每組重複8∼15次。抗阻運動最好隔天1次,不要天天練習,以免恢復不足導致疲勞和損傷。 柔韌性運動柔韌性運動是指太極拳、瑜伽、舞蹈等輕柔的、伸展的運動形式。緩慢的靜態拉伸有助於減輕運動後肌肉酸痛。伸展運動還能增加關節的滑液,提高關節潤滑,為關節軟骨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訓練方法:可以做靜力性拉伸,也可以做動力性拉伸。每一個部位拉伸時間6∼15秒,逐步增加到30秒,如耐受性好可增加到90秒,期間要保持正常呼吸,強度為有牽拉感覺,同時不感覺疼痛。每個動作重複3∼5次,總時間5∼10分鐘,每週進行3∼5次。胡大一語錄我們做心血管疾病預防和運動不是突擊式的,而是一輩子的事。把運動整合鑲嵌到我們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才能常年堅持。人體因缺乏運動而引起的體質下降是慢慢發生的,要扭轉這個局面,同樣需要一段時間。重要的是堅持,而不是速度。運動過程也有講究,應該分為三個階段:5∼10分鐘的準備活動,20∼30分鐘的訓練活動,5∼10分鐘的結束整理活動。鍛煉除了運動本身外,熱身和放鬆必不可少、很重要。(本文摘自/告別老年心血管疾病,壽延十年:血管一堵百病生,簡單對抗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飲食寶典/大喜文化)

運動愛好者必知!這樣做不傷膝

運動愛好者必知!這樣做不傷膝#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推薦的運動是健走,不會因為膝關節彎曲的角度過大,而傷到膝蓋,又能夠達到運動的功效,也可以慢走或跑步。此外,也適合做太極拳、瑜珈或皮拉提斯等一些伸展或是動作慢的運動。 籃球、網球需大幅度彎曲膝蓋 可能傷害內側皺襞至於球類運動,以膝蓋彎曲/伸直的頻率與角度做為判斷標準,太過就不適宜。像桌球,由於桌面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對膝蓋的傷害低。雖然膝蓋幾乎都要彎曲,但彎曲的角度在20~30度左右。依此類推,打高爾夫球時,膝蓋不需要長時間的重複彎曲與伸直,也是這類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像是籃球或網球等需要大幅度彎曲膝蓋的動作,較可能會傷害內側皺襞。騎腳踏車坐墊不要太低有一段時間很流行騎腳踏車,很多人也會買臺室內腳踏車在家運動,或是到健身房參加飛輪課程,腳踏車運動主要是鍛鍊關節周邊的肌力,如果肌肉無力,導致關節運動時的穩定度不夠,就容易受傷。但這個運動膝關節需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內側皺襞很容易就被膝蓋骨夾到。如果真的想騎,坐墊不要過低,避免膝蓋彎曲的角度過大,也要注意伸直、彎曲時,肌肉用力與放鬆的節奏(口訣:用力踩下,輕鬆縮回),減少內側皺襞被夾擊、受傷的機會。游蛙式可能惡化膝蓋疾病有內側皺襞發炎、又喜歡游泳的人,要避免游蛙式,因為膝蓋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長期下來,反而會惡化,如果只會游蛙式,可試著調整節奏以及下肢用力方式,在快速踢腿夾腿後,緩慢而輕鬆的縮回雙腿,避免在屈膝時夾擊內側皺襞。筆者較推薦自由式,而且是要標準的自由式,靠大腿上下擺動帶動小腿,膝蓋盡量不要彎曲,既不傷膝蓋,又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另外在上下泳池時也要注意,一定要抓緊泳池樓梯的扶手。登山爬坡時要保持膝蓋微彎如果想要走走郊山、登山,可參考爬樓梯的原則,爬坡的時候,保持膝關節微彎,比較不會有反覆伸直彎曲的動作。步伐加大也可降低膝蓋彎曲的角度;下坡也是同樣的原則,側著身子走更好,此外,不要忘記攜帶登山杖做為輔助。內側磨擦症候群的患者最好是選擇坡度平緩、階梯少、階梯間距大的步道。(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8歲的張先生,2年前罹患糖尿病,就診時體重94公斤,糖化血色素6.8,持續服藥並減重;去年中體重減輕,糖化血色素也下降,便減少藥物;今年初體重降至82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以下,停藥並叮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及體重。糖尿病患減重5至10% 就可能改善血糖家醫科醫師周明文表示,據102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統計,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以BMI為計算標準,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問題。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主要缺乏胰島素,大多是先天問題;第二型糖尿病則是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異常。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偏高,是因為發生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效能降低,無法發揮作用,即使血中胰島素足夠或超過正常量,身體還是覺得胰島素濃度太低。胰島素阻抗形成機轉不明,目前認為應與先天基因及後天肥胖的交互作用有關,因此適當減重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並協助控制血糖,減重5至10%,就有機會改善血糖,減少藥物使用甚至停藥。每週5次有氧運動加上2次重量訓練減重最主要的方法是飲食控制,其次是規律運動。飲食須作每日總熱量管制並逐漸減少,每日攝取的總熱量應小於每日熱量的支出;避免甜食、含糖飲料、炸物以及酒類;減少食物的分量。運動則建議每週至少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每週2次的重量訓練及核心運動。運動選擇宜循序漸進,若有心肺或骨骼肌肉等疾病,則應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周明文醫師提醒,隨著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年齡也逐年下降。一般人飯前血糖超過126mg/dl,且糖化血紅素大於6.5%時便會診斷為糖尿病,當糖化血紅素>7%需服用藥物,治療目標是糖化血紅素維持6至7%。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密切配合,控制血糖,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血糖失控,引起併發症。但吃藥不一定是一輩子,經由適當飲食及運動,減輕體重,在醫師指導下,有減藥或停藥的可能。

運動增加脂肪燃燒?醫:錯誤觀念

運動增加脂肪燃燒?醫:錯誤觀念#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瘦身需要靠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加身體消耗熱量,但是,運動真的可以增加脂肪組織的燃燒嗎?答案卻是否定的。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平常已經有運動了,還是瘦不下來,腹腰圍還是那麼粗呢?許順菖醫師表示,可以維持體重已經很不錯了,因為運動最主要目的是減少多餘的能量回存到脂肪組織,防止它繼續增加,與大家常認為可以增加脂肪組織的燃燒,是完全不相同。講到此處大部份的人會很失望,是不是就不要運動了,反正對瘦身也沒用呢?當然不是如此,只是我們需要對其中的生理機轉有充份的了解,就會知道為何運動對瘦身仍是不可獲缺。 運動過程中消耗的熱量 大多以肝醣與三酸甘油酯為主人體所消耗的主要能量來源為醣類與脂肪,它們分別以肝醣與三酸甘油酯的型態儲存於肌肉、脂肪組織與肝臟中,而肌肉與運動是最為相關,當我們做低度或中強度運動時(騎腳踏車、快走、慢跑),它以消耗肌肉內的三酸甘油酯為主,而做高強度(激烈)運動時,它則以消耗肌肉內的肝醣為主。另有許多研究顯示:運動過程中消耗的熱量大多以肌肉內儲存的肝醣與三酸甘油酯為主,並非增加肌肉以外(脂肪組織)的能量消耗,這個結果與一般認為運動會增加脂肪組織的燃燒恰好完全無關。 運動瘦身仍需兼顧飲食熱量控制才行那麼運動對於瘦身真正的幫助為何?許順菖醫師表示,最主要的作用有二個:(一)運動可以降低脂肪組織對三酸甘油酯的吸收能力,減少脂肪增加。(二)運動後肌肉對熱量回收之競爭力增強,相對可減少熱量回存到脂肪組織與肝臟。因此規律運動的確可避免肥胖與脂肪肝的發生。雖說如此,這對於真正想瘦身的人似乎還是不夠有力,因為瘦身還有二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基礎代謝率,它佔身體總熱量消耗的大部份(60~85%),以消耗三酸甘油酯為主,也關係到脂肪組織的增加與減少,不過此一因素不易掌控,故在此就不多做說明;另一個則是大家所熟知的飲食熱量,以及熱量回存到脂肪組織的比例,而運動剛好有助於此一比例降低。所以結論是運動瘦身仍需兼顧飲食熱量控制才行,如果只想單靠運動瘦身,結果往往會與期望有很大的落差。 另外,很多人會問到:運動前用餐比較好還是運動後用餐比較好呢?許順菖醫師表示,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們之前提到的原理來說明,運動後肌肉對熱量回收之競爭力增強,所以運動後用餐可以讓大多數熱量回存到肌肉,藉以減少脂肪組織增加之機會。只是這個作用持續時間並不長,有研究顯示運動後二小時此一作用即開始明顯下降,所以如果真的要用餐,還是運動完後馬上進行較佳;也有研究顯示運動後肌肉對熱量回收之競爭力提升以醣類與蛋白質類食物是較佳的。真正的瘦身評估要以脂肪為主許順菖醫師提醒,很多人會覺得運動完後測量體重有立即下降的感覺,但此一下降與流汗及水份流失有關,真正的瘦身評估還是要以脂肪為主(比如測量腹腰圍);運動絕對是重要的,但切莫將其當成是瘦身的萬靈丹,仍需配合好飲食才行,唯有保持身體熱量之適度負平衡(消耗>攝取)才是瘦身的不二法門。 

研究:中度運動降老人22%死亡風險

研究:中度運動降老人22%死亡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躺或坐睡覺、無所事事、看電視,你知道家中長輩平常都在做些什麼嗎?根據一篇期刊研究指出,促成長輩自動自發起身運動的動機,例如大型桌遊遊戲,可提高老年人主動參與運動的興趣及動機,為認知和身體方面帶來正向影響。過往文獻指出,規律的體能活動有助減少老年人死亡率、改善生活品質。從觀察改變運動習慣的人身上,發現晚年從事較多運動的老年人健康狀況也比較好,僅是低量的中度至激烈運動,都能減少老年人22%死亡風險。進行3個月活動後 長者步態、踝關節力量皆改善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研究者提出一項創新方案,在2個類似的安養院進行1個月大型桌遊方案,了解對安養院居民在動態體能活動、心理健康上產生的效果。透過老年人社交互動(相關性)、提供適當體能活動(能力)以及鼓勵規律的自願參與遊戲(自主),達到與運動相關的滿足感。方格根據體能健康的元素印上不同顏色,包括力量、彈性、平衡和耐力,參與者必須有系統的在走道上完成2圈活動,參與者在經過24個方塊後直到終點就算完成遊戲。實驗組體能活動後每日能量消耗增加110千卡,3個月後則每日增加219千卡。3個月後,生活質量、平衡和步態和踝關節力度也有所改善,這樣的改善在對照組中並未表現。可結合高齡者有興趣的桌遊放大進行 如象棋、五子棋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想進行大型桌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結合一些高齡者較有興趣的桌遊放大來進行,如象棋、五子棋等,讓高齡者在原本的動腦活動外,加入體能活動的元素,就是很好的方法。由於國內目前較少類似大型桌遊,提醒高齡患者,出門走走就是最容易也最可行的身體活動。增加愉快感與社交性 誘導長輩活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引導長輩的活動,重點可以放在增加「愉快感」和「社交性」,才會使動機持續。採漸進式的誘導與勸說,甚至讓鄰居來邀請,較容易成行。高齡化社會來臨,可以有更多巧思,一方面引導高齡者有夠多活動,不管是增加體能或肌力,漸進式增加步行耐力與距離,都可以提高生活品質。例如鼓勵走到戶外,像是高齡者聚集的公園或社區活動中心,走走路、下下棋或是聽些他們年代的音樂、電視、電影,還是量量壓或體重,讓高齡者彼此問候。也可以鼓勵長者每人準備小點心或餅乾,走出戶外,與其他高齡者共享下午茶,這樣的活動型態,不但是社會性交誼,也增強長者的肌力與體力。

減脂遇到停滯期?營養師突破3大盲點

減脂遇到停滯期?營養師突破3大盲點#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在健身,線條卻不明顯?「減重效果停滯期」該如何突破?營養師提醒,輕度運動民眾,常因運動與飲食上的大盲點,造成停滯期遲遲無法突破,甚至因此中斷、放棄運動的習慣。網路上很多針對減重停滯期突破的激進作法,但其實簡單透過飲食營養特性搭配運動方式的微調,就能提升運動效果、突破撞牆期。不做重訓等3盲點 運動易進入停滯期運動營養師楊承樺強調,想達成運動的外觀改善效果,「肌耐力」與「肌肉/脂肪比」是2大關鍵指標,前者可透過重訓運動養成,而高纖飲食的營養搭配則是後者的達成關鍵。輕度運動族效果停滯期有3大營養盲點:1)運動方式偏誤-重有氧輕重訓,基礎代謝難提升/一般輕度運動族通常以慢跑、單車等有氧運動為主,頻率與強度可能都未達每周150分鐘。然而提升肌肉量可幫助增加基礎代謝,重訓則是增加肌肉量的必要手段。人體每增加1kg肌肉,代謝率平均約可提升3至50%(約等同每日消號22大卡熱量)。除了加入肌力運動,也應該強化增肌營養素。2)副作用當有效-運動習慣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因為平日沒有運動習慣、肌耐力不足,輕運動族常運動後痠痛時間較長、疲勞持續較久。但切勿將痠痛疲勞當成運動效果的展現!每日持續中到中高強度運動,漸進式提高運動強度,提升肌力、心肺能力,能避免運動停滯期報到。除了運動前後的暖身收操,更應透過預防肌肉分解損傷的營養補充,降低運動副作用的產生。3)未搭配運動飲食-運動難有減脂效果/改善身形線條創造美好體態是許多輕運動族的目標,許多輕運動民眾雖然從事運動,飲食卻沒有對應搭配。許多輕運動族仍維持原有飲食習慣,甚至可能誤以為運動後不吃瘦更快,飢餓感上升而暴食。當攝入熱量高於運動消耗,自然抵銷原先的運動減脂效果。肌肉線條也會較不明顯,或因為脂肪堆積在增加的肌肉外層,讓視覺上更臃腫,造成持續運動卻效果卻停滯的窘境。豆漿蛋白質充足 增肌必要營養素楊承樺營養師強調,透過高纖豆漿等食材特性的簡單搭配,進行運動前後進行營養補充及暖身與收操,是突破輕運動族效果停滯期盲點的關鍵。想降低運動停滯期困擾,飲食營養搭配應把握幾個原則:(1)強化運動增肌減脂效果、(2)預防/緩和運動傷害原則、(3)增加飽足避免過量攝食。減糖或是無糖豆漿,同時具備蛋白質、醣類、纖維質等營養,能同時滿足以上需求。高纖豆漿中的蛋白質是增肌必要營養素,提升肌肉量除了增加基礎代謝帶來更高的燃脂效率,也能降低運動時骨關節的負擔與傷害。微量醣類除了能提供運動時的能量補給,搭配其他醣類/澱粉食材攝取,更能減緩肌肉分解,避免肌肉損傷與運動後的痠痛。纖維質可降低飢餓素分泌、減少脂肪和膽固醇吸收,並幫助調節血脂,增加飽足感,讓身體代謝力更好。針對瑜珈、慢跑等6大運動族群 突破停滯期建議想讓運動效果更好,除了高纖豆漿外,楊承樺營養師更針對6大熱門輕運動提出升級版暖身及收操餐組合建議。不同的運動類型/強度,有各自常見運動需求或困擾,需要不同的營養補充策略,才能有效突破停滯期困境:

訓練後善待肌肉!營養補對才不做白工

訓練後善待肌肉!營養補對才不做白工#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肌肉疲勞,具體而言有哪些情況呢?除了疲勞物質堆積,產生疲勞感外,積存於肌肉內的肝醣不足時、肌纖維產生微小傷害時,都會使肌肉呈現疲勞狀態。肌肉若出現這些問題,就必須盡快消除造成疲勞的根源,除了前述的適度休息外,飲食也是很好的方法。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醣類、蛋白質最理想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肝醣。肝醣積存於肌肉,是身體能量的來源,超過15公里的長距離慢跑,以及10公里左右、速度較快的跑步訓練,都會大量消耗肝醣。進行這類訓練之前,一定要充分攝取肝醣的原料,也就是所謂的醣類(碳水化合物)飲食,多吃米飯、麵包,或者義大利麵等麵類食物,這些都含有豐富的醣類。雖然事前大量攝取醣類,但長跑訓練後,肌肉內的肝醣仍處於偏低的狀態。這時若能在運動後30分鐘內攝取醣類,可以有效補充肝醣的不足。根據研究顯示,在這個時機點攝取醣類的話,醣類會立刻轉化成肝醣,迅速回填至肌肉,隨手可得的香蕉、飯糰或麵包等都是很好的含醣食物。通常在進行速度型訓練或補強訓練時,肌纖維容易受到損害,而修補肌纖維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是蛋白質。修補受損的肌纖維可以使肌肉變得更強壯,而且為了超量恢復,也為了辛苦的訓練不白費,就必須要有足夠可以修補肌纖維的蛋白質。基於這個因素,速度型訓練或補強訓練結束後,最好同樣也是在30分鐘內補充蛋白質。訓練結束後直接用餐是最好的方法,若情況不允許的話,也可以簡單補充優格、雞蛋,或喝杯牛奶。對於肌肉肝醣的不足及肌纖維的損傷,若能照著這兩個章節的說明,多費點心思在訓練前與訓練後的飲食,就能夠有效加以預防並解決這些問題。訓練前後的飲食範例考慮消化、轉化成能量的時間,建議大家最好在進行訓練的3小時前用餐。晨跑的話,只要前一晚確實攝取足夠的營養,早餐前練跑一下也無妨。 訓練前的飲食基本上,以容易消化,可以轉化成量的飲食為主。特別是重點練習前,盡量攝取米飯、麵包或麵類等醣類食物,蓄積足夠的肝醣。 長跑後的飲食因為肝醣會減少,必須大量攝取醣類。運動後30 分鐘內進食最為理想。練習時可隨身攜帶香蕉或飯糰。 速度型練習或補強訓練後的飲食要修補受損的肌纖維,就必須攝取蛋白質(豬肉、雞蛋、豆腐等)。運動後30 分鐘內進食最為理想。不方便用餐的話,簡單補充一下牛奶或優格。(本文摘自/每個人都能4小時完成全馬!最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布克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