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小三是男性  人妻怎麼犀利?

小三是男性 人妻怎麼犀利?#憂鬱

小三話題不斷延燒,電視中人妻哭著說:「我回不去了!」但是心中的難過悲傷有誰知?尤其老公的小三是男性,相對於電視戲劇中的情節,更讓人妻不知道怎樣走出陰影。大多數的人都會沉浸在過去愛情的美好,心中渴望愛情,雖然痛苦,卻又無法自拔。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表示,最近有不少民眾因為感情的三角關係尋求精神科協助,不只是人妻,更包括小三或外遇者。有一位陳小姐發現男朋友疑似劈腿,暗中調查發現竟然小三是個“他”,當下讓陳小姐陷入嚴重的憂鬱憤怒與自責,開始自暴自棄,每天瘋狂暴食,二個月胖了將近八公斤,且多次有輕生的念頭。另外一位王先生則是愛上了一位剛分手的男同志,可是雙方開始交往後,才發現對方既想擁有王先生的愛,卻又不捨得前男友的好,複雜的情感糾葛,讓這三個人都感到焦慮與痛苦。失去了生活重心的王先生,因為情緒低落及嚴重失眠而求助於精神科。後來經過多次的心理治療,王先生最後決定割捨成全所愛,並將這樣的愛藏在心中。蘇柏文主任表示,臨床上許多個案都會開始回憶起過去的甜美回憶,每到夜深人靜就獨自潸然落淚,寂寞無助;有時也會由愛生恨,認為對方是感情的騙子。而在多元性別的社會,這樣的三角戀情並沒有限定於怎樣的性別關係,只要曾經愛過,其實都會感到悲傷。面對複雜的感情問題並沒有特效藥,短時間也許可以藉由藥物改善自己的睡眠或情緒狀態,回歸正常的生活,但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專家的陪伴傾聽,整理思緒、敞開心胸,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及樂趣,才能讓自己脫離無止盡的憂鬱漩渦,「即便現況無法立即改變,說出來會比較好過!」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憂鬱

外遇問題已是台灣主要而普遍的離婚因素之一。台灣地區離婚率在過去三十年維持上升的態勢,民國99年有58,115對夫妻登記離婚(比98年多了1.56%),初離婚率千分之2.51,此值幾已佔全亞洲的首位,也意味著有更多台灣小孩需面對父母仳離的動盪、與需成長於環境更具考驗的單親家庭之中,於是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實不容忽視。當傳統式微,過去由家族聯帶(ties)以及角色互補(男主外,女主內)而來的婚姻維繫早已鬆動,「合則來,不合則去」的趨向,「承諾不足」成為現代婚姻的首要課題。何況「性」不再是鑲嵌於婚姻、成為傳宗接代的責任,因此外遇現象在社會變遷下實有增多趨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指出,外遇衝擊常導向夫妻的離婚,但也有外遇事件後仍對家抱持理想、選擇留存婚姻的夫妻,但他們常說「或許當時選擇離婚,還比較能夠重生」。外遇夫妻的關係修復,原就屬難度較高的婚姻治療任務,更有人說「外遇」等同於為婚姻投下毀滅性的炸彈。董秀珠解釋,在心理學上形容這是「依附情感受傷」的狀態,也就是外遇事件引發夫妻中的一方,強烈感受伴侶未依期待給予撫愛與安全感,而嚴重傷害配偶間的親密與信任,而且傷害難以跨越,將深化夫妻挫折與疏離感,使其更無法朝向新的良性互動親密關係邁進。同時,臨床上常見外遇衝擊的夫妻需要面對憤怒、罪惡與無力、遺棄等爆炸情緒的克服,許多時候更容易伴隨個人憂鬱與焦慮症狀發生。有學者發現,丈夫外遇的壓力使得促發妻子重鬱症發生與症狀惡化的可能性增高,另外外遇的衝擊,更常摧毀性的傷害個人自我意象與自尊,造成難以復原的創痛。董秀珠表示,針對經驗外遇衝擊、久久無法重拾生活步調的個人,過去較少以「心理創傷」或「創傷後症候群」來標定其歷程、病理,甚至也較少往這方面來進行探討,但近來漸有研究報告認為事件發生後的種種個人不適情況,似乎符合創傷後症候群的表現。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中,也常見到遭遇丈夫外遇衝擊的妻子們,存在有「再現」與「逃避」的不斷切換、類似創傷症候群的表現:極力躲避與事件相關的資訊、刺激,但又不斷為湧入的記憶所侵擾,並伴隨相當強度情緒反應,更可能因情緒失控而自殘或攻擊配偶。因此,當個人受配偶外遇衝擊、而陷入上述各種輕型精神疾病的侵擾,於是尋求精神科專業協助,將是迫切而需要的。在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的進一步發現,「丈夫外遇」的妻子們似乎比起「妻子外遇」的丈夫們,更難對這原本生命藍圖的「意外插曲」做出統整、與積極因應,也就是說,她們常更難走上心理復原之路。董秀珠說,在曾經求助於松德院區的60對夫妻當中,外遇困境仍以「丈夫外遇」型態為多(有54對夫妻屬於此型,佔總數九成)。而且丈夫外遇的妻子們心理創傷更難復原,在精神醫療協助下,(丈夫外遇)創傷妻子在半年內雖然有所緩解,但是真正到達心理復原的不到五分之一,(妻子外遇)創傷丈夫則有一半到達心理復原。有五分之二的妻子,在事件爆發後超過一年了,卻仍受到隱隱然的心理困擾、無法復原。她還說,妻子們對於配偶外遇的反應、衝擊都明顯而強烈,比如在撤退母親與妻子的生活角色、因此而自殺自傷、以及影響小孩心靈等方面,而且似乎不易自然隨時間拉長而使衝擊消退。雖然54位求助於松德門診的創傷妻子,多屬高等教育程度,然而似乎較好的學識與認知能力,並無助於更快速跳脫丈夫外遇所致的心理創傷。在復原的原因或動力上,也見到在丈夫外遇或妻子外遇兩種型態間的差異,其發現「工作投入與表現」能夠為創傷丈夫帶來極佳療癒效果,然而創傷妻子要到達復原,則亟需個人自我重建、轉化與親密關係上的改變調整。丈夫外遇妻子們的心理創傷似乎相當難以復原,加上女性也常因此陷落輕型精神疾病的困擾,深深影響個人心靈幸福與生活品質,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門診從藥物治療到各式心理治療,能提供夫妻們最專業協助。經歷過外遇事件的丈夫們,常也有不知如何「挽回婚姻」或「讓妻子重新健康起來」困擾,而松德院區也提供相關心理衛生教育課程,讓丈夫們的挽回之愛更加有力量與更有效果。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憂鬱

過年溫馨和樂的家族團聚氣氛,是許多婆婆媽媽們辛勤付出的結果,如果說,過年強調的是中國人家族為重的傳統,到了婦女節,則該是關懷家族中女性個人心靈幸福的時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表示,綜觀不同文化、國度與種族之間,女性罹患輕度憂鬱幾乎都是男性的2倍。舉凡臨床與學術界皆共識認為憂鬱的發生,是生理失衡與社會心理壓力的共同交互影響結果。在臨床上也見到女性的憂鬱常發生於長年未解的婚姻生活困境,這也常要女性個人與家庭付出痛苦的代價。董秀珠指出,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小孩的母親患有憂鬱,那麼通常他們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在成年期後出現心理不適應與精神疾病困擾。董秀珠認為,婚姻困境應被視為公共衛生議題,但傳統針對女性憂鬱的治療,較缺乏患者這些社會心理壓力的促進排除,婚姻家庭治療有助於減緩親密關係中的人際壓力,甚至其做為減緩有婚姻困難個案的憂鬱症狀及複發性治療方式,其價值與重要性已被載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治療指導中。雖然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主幹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核心家庭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在此變遷中,傳統家庭組織的孝順、奉養父母仍是不變的基本原則。她指出,家庭核心化使原來婆媳同住的情況下降,但在此不得不的變遷中,已婚兒子與其媳婦仍盡力維續對父母孝順、情感連結的傳統規範,而研究顯示,媳婦和自己丈夫間經常存在究竟趨向於遵從「夫妻軸」或「父子軸」的價值不謀合,於是身處變遷中的媳婦們,也將實質面對在傳統(孝順與遵從丈夫)與現代文化(自我與小家庭發展)匯流中的抉擇與自我定位困境。美方(化名)服用抗鬱劑已一段時間,當醫師將美方和先生志成轉介到家庭治療門診,美方一直固著於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上,而這固著的擔心令人百思莫解!因為當與志成接觸,很容易發現他是照顧妻子與家庭的男人,自從美方患了憂鬱症,志成在忙碌工作外,還包辦所有家務,甚至在美方病到只能鎮日躺床時,志成會中午溜班、回家送便當,難道美方看不到丈夫對她的投入與用心?還是擔心丈夫會另結新歡比較反映了一位弱勢妻子的心理狀態?原來在十年前,夫妻為了對於家族該付出多少,比如該多常探望志成的父母,或志成父母來台北時該如何款待而爭吵不休,美方因認為志成以自己的父母為優先、犧牲小家庭,志成則以為美方無法與他同心擔負家族長子長媳的責任,雙方針鋒相對,私下又都覺得不被了解而受傷痛苦。接著美方得憂鬱症、弱了下來,於是也順理成章的美方不再需要探視公婆,他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是「美方病了,沒有辦法了」,近十年來夫妻之間不再爭吵,但在許多躺床的時光裡,美方卻像永久失去內心的平靜,似乎選擇了捍衛小家庭該有之界限的同時,她卻深深為自己不是稱職媳婦、不是體諒體貼丈夫之妻子的自責侵蝕,對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也著實油然而生於在困難的價值折衝當中,所感知自己的動輒得咎、以及猜想丈夫不會再愛她等。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近年所進行120位女性婚姻生活調查研究結果中,「有小孩、未就業」一組的妻子,比起「就業或有職業生涯」的其他妻子,或許因為更直接面對這些傳統規範的約束、挑戰,而容易有較高程度的憂鬱威脅。同時也發現,生活中較缺乏自我實踐與自我肯定來源的妻子,也容易感知較高程度的憂鬱。另外,如果妻子個人有較強的自我勝任感(一種相信自己終究會克服困難的信念)、或是面對困境時採取主動性、溝通性的因應策略等,縱使面臨壓力與困難,但仍較少受到憂鬱的威脅。因此,唯有不斷在生活實踐的勇於嘗試與問題解決中,發掘自己的能力與建立自信,女性才有更多減緩憂鬱威脅的自我保護。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自民國84年4月成立以來,在所有服務過的、與正進行中的約200個(婚姻困境)夫妻與(親子困境)家庭中,上述家族與小家庭困難折衝導致妻子憂鬱的情況相當普遍,證明這並非十分病態性,反而是許多現代台灣女性都要面臨的親密關係與文化議題。家庭治療門診希望透過家庭或婚姻會談、與促進婦女自我勝任的成長團體,並配合所需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提供女性在關係促進過程中,發展強有力的自我敘事,而遠離憂鬱病症所帶來的危害。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憂鬱

「醫生,我都睡不著怎麼辦?」剛踏入診間、苦著一張臉的病人問道。失眠是很多人心中的惡夢,根據大規模研究調查顯示,國人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失眠的問題。怎麼樣算是失眠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賴虹均醫師表示,失眠的現象包括晚間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上過早醒來、或睡眠無法令人精神復甦,而導致白天疲倦、記憶力受影響、注意力不能集中、甚或影響情緒。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有不良的睡眠環境、壓力、不規則的生活作息、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生理疾患或身體不適、藥物或食物的影響等。賴虹均提醒不要只看到失眠,卻忽略其他潛藏的問題,想要治好失眠,不啻緣木求魚。要擺脫數羊的漫漫長夜,賴虹均提供以下「好眠八大要訣」你不可不知: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覺的地方要盡可能舒適,臥室宜維持黑暗並安靜,涼爽的溫度有助於睡眠。固定睡眠的時間:大腦中有一塊掌管生理時鐘的地方,影響我們的日夜睡醒節律;起居作息中睡意的強弱,往往有其規律性,值得留意並依此訂出一段最適合(最有效率)的睡/醒時間。試著每天晚上定時就寢,每天早上定時起床,養成規律的作息,切忌在此段時間以外的時間補眠。避免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對晚上有睡眠困擾的人來說,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可能會抵消掉晚間睡眠的時數,造成夜間睡眠的惡化。一般來說,若非得要午睡,建議是在早晨起床後八個小時左右(約下午2~4點),恰當的午睡長短為半小時,最長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間規律的運動可改善睡眠,但睡前三、四個小時內做運動則會干擾睡眠。注意睡前的飲食習慣:睡前喝杯熱牛奶、吃點小點心的儀式化行為有助於引導睡眠,但睡前大吃大喝反而不利於睡眠。避免刺激性物質:睡前四到六小時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避免在就寢之前或半夜抽菸。白天飲酒勿過量,且不要在睡前兩小時內喝酒,酒精之放鬆鎮靜效果雖可能助於入睡,但反而會造成半夜醒來、睡眠片斷,影響睡眠之持續性。善用制約反應,增強「床」與「睡眠」間之正向聯結:又叫「刺激控制行為療法」。避免在床上進行睡覺與性愛以外的事,睡眠時間還沒到之前就不要去躺。倘若躺在床 上15~20分鐘都睡不著的時候,起身去另外一個房間,進行一些較放鬆或較無趣的靜態活動,如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或聽較安靜的音樂,只有在真的想睡了才回床(此步驟如有需要可重覆操作)。固定早上起床時間,無論總睡眠時間是多長,並避免白天躺床。進而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反射: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睡著。使用放鬆技巧:利用各式放鬆技巧以助減壓,包括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瑜珈、催眠及想像法等方法。於睡前1~2小時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也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有助於睡眠。賴虹均說明,遵循以上八大要訣,養成健康睡眠習慣,可幫助擺脫「失眠」惡夢,讓你愈睡愈養生,愈睡愈有活力。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憂鬱

隨著日前的五都選舉,台灣社會籠罩在紛擾的選戰氛圍中,大眾的「焦慮」「理性」與「對立」情緒也直直上升。由於參與選戰或對選舉過度熱衷,民眾情緒也容易起伏不定甚至激情失控,所引發的身心症狀有:失眠、胸悶、心悸、血壓上升、憂鬱、焦慮、憤怒,看事情總是用負面角度,甚至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選前花大錢「下注」者、個性急躁、完美主義、容易焦慮不安者、以及「深藍」「深綠」的支持者,都可能因期待落空而引發情緒起伏。原本就有憂鬱症或躁症患者,因為選後造成的心理失落感,會讓原有的病情加重。這些選前選後的「症候群」,也就是精神科診斷所謂「急性壓力」或「適應障礙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指出,在選舉後,請大家多關心自己與周遭親友,是否因投入選舉而出現以上的症狀或情緒?或因政治選擇與好友翻臉、夫妻反目、家庭失和,使人際關係陷入緊張與衝突?若是因為敗選所引發的「重大失落」與挫折感,將會陷入震驚、否認、憤怒、憂鬱與接受等五個情緒反應階段,之後才會漸漸恢復。相信在「選舉激情」慢慢退燒後,社會與大眾心情就會慢慢恢復平靜。林惠蓉說,有些民眾心理會出現明顯調適不良症狀,例如:情緒持續過度激昂,或低落沮喪、終日無精打采…等。總分在6分以下,表示您的身心健康狀況不錯,請繼續維持,並多與他人分享您處理壓力的心得。林惠蓉指出,調適心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它」讓心情「停下來」,睡得飽、放個假、維持健康飲食;「接受它」接受選舉結果與事實,恢復正常生活。「轉移它」減少對選戰的過度關注,以及相關新聞與活動,外出運動踏青沉澱心情。另外,對抗選後症候群良方還有:與支持相同政黨親友談天,抒發情緒…等,若仍是過於焦慮、憂鬱、憤怒,可以致電給生命線或尋求心理諮商。心理學家也發現,強烈負面情緒來自於「不理性」的認知想法,並危及身心健康與造成適應不良,若是有簡單化、善惡二分想法,感受不公、不義、被迫害,或有極度憤怒情緒之民眾,林惠蓉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延伸閱讀「心情溫度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4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憂鬱

根據內政部統計98年9月底止底全國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之慢性精神障礙者高達10萬5,810人,18至65歲者的可工作人口群高達91.30%。此年齡正處於個人組成家庭及工作養家的階段。然而,精神疾病的發生除了衝擊個人的社會角色之外,也使得家庭角色重整,進而成為家屬的照顧責任、經濟壓力與社會壓力。楊延光醫師說明,照顧罹患精神病友時,家屬可能面對的問題,包括有五點:情緒上的影響:從否認、憤怒、憂鬱到接受的過程。並伴隨有絕望、恥辱感、自怨自艾、無助、挫折、自責及矛盾焦慮等情緒反應。工作表現受影響:為了照顧精神障礙者,工作的穩定度受影響。治療效果的不確定帶來不安。經濟及其他負荷:經濟困難、社會歧視、身心過度疲累、家庭關係摩擦、與鄰居親友的衝突等。因著精神病友疾病的進展,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帶來家屬照顧時的心理壓力。在漫漫的照顧歲月中,家屬付出許多心力,有時因為不放心病友獨自在家,而不敢外出,時間久了,自己也快崩潰了。曾有家屬說:「陪伴精神疾病家人的過程就像是練功,也像是長期抗戰,需要好的方法,一步一步來,靠自己是不夠的……。」因此,如何調適與因應,就顯得相當重要。首先,必須試著了解自己需要面對的壓力,一一寫下自己的壓力清單,再就急迫性或是重要性排列處理的順序。接下來,是要合理客觀地看待問題,避免受報章雜誌片段嗜血的報導所影響,如果自己或是病友做得的地方,就要適度地鼓勵肯定一番。再者,試著參加醫療機構、康復之友協會所聚辦的活動,與有經驗的家屬或是醫療團隊討論。更重要的是,適當處理自身的情緒,先學會照顧自己,才會更有力量照顧病友。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師室  梁秀青

精神分裂症「心療」法,讓大腦遠離分裂

精神分裂症「心療」法,讓大腦遠離分裂#憂鬱

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但在一般民眾甚至病患本身,相當比例的人認為精神疾病是「心理」不健全,「人格」不成熟,「家庭」不幸福等因素造成,要不然就是說「大腦」秀逗亂想才產生的,其實「心病」還得要「新藥」醫,光是靠自己「意志力」或是服用「鎮定劑」不僅會傷身傷腦,而且可能會有愈吃愈重愈不好的惡性循環。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表示,從195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上開始使用後,不僅促成精神病患醫療從長期住院療養轉向社區積極復健;同時精神病理學的研究也發現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存有5大核心症狀:正性症狀:如幻聽或妄想 負性症狀:如無表情,不語,退縮無動機 認知症狀:如判斷力及注意力缺損 攻擊症狀:如自傷或暴力行為 憂鬱焦慮症狀許正典說明,上述症狀不只是在心理防衛機轉出了問題,患者本身大腦生理結構的損傷和功能運作的失調,經由多巴胺理論的反覆驗證,可能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而抗精神藥物經過了40多年的使用,在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效果上已經累積了不少成績,但也是暴露出不少未臻理想之處:無法有效改善負性症狀及認知缺損症狀 無法有效改善長期失功能狀態 相當部分的患者無法從治療劑量下的藥物獲得症狀的改善 很難避免神經系統的不自主運動副作用而其中又以第4項的藥物副作用最令患者感到難過、不舒服而會因此中斷服藥,進而造成病情惡化或病程慢性化。所以除了症狀治療來改善副作用外也鼓勵家屬提供支持、包容的環境束縛解釋患者的身心壓力,同時精神醫學界也持續精神藥理藥物學的努力,從1990年可致律錠(Clozaril)獲准上市使用後,證實可有效改善精神症狀,並且大幅度減少藥物副作用,增加了患者病識感和服藥順從性,1994年之後理斯必妥(Risperdal)、金普薩(Zyprexa)、思樂康(Seroquel)等這些新一代精神病藥物蓬勃發展,不僅提供醫師更多選擇和更好的機會來和精神病放手一搏,同時也因為有效改善憂鬱情緒和自傷傾向,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提昇有極大的貢獻。展望新世紀醫學和生物科技的研究,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已經先鋪好一條可期待的康莊大道;許正典強調,從壓力到憂鬱,由焦慮到衝動,醫師可以幫助「心療」,讓患者接受並調整心理困擾和障礙,也可以開「心藥」,使副作用降低到大腦都能感受到正向作用的影響而恢復穩定整合而不致「分裂」,兩者若都能相輔相成,就可以開啟原來屬於我們真正的人生。

善用心理諮詢專線 度過失業寒冬

善用心理諮詢專線 度過失業寒冬#憂鬱

不景氣時代來臨,失業、無薪假潮波濤而至,很多勞工族群到了上班那一刻才被告知裁員,或開始休無薪假,這樣突發的職場危機事件,極易對個人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以及經濟上的負擔,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服務於96年至97年間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求助心理諮商門診服務的市民,年成長率達37.47%,顯示有情緒困擾的人持續增加,也正呼應現階段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做好個人身心健康就極為重要了!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11月失業人數為50萬7千人,較上月增加3萬1千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歇業與季節性、臨時性工作結束而失業者分別增加最顯著。按年齡層觀察,15-24歲年齡者失業率12.86%、25-44歲年齡者失業率4.47%、45-64歲年齡者失業率3.06%;顯示初入社會的新鮮人開始不易找到工作,其次,則落在最具工作經驗及生產力的勞工青壯年族群,而臺北市自殺防治研究發展中心針對92年至97年間本市自殺企圖者的統計,也發現本市自殺行為約有47.8%發生在此青壯年族群。因此,對於青壯年族群的心理關懷亟需要你我伸出援手,陪伴其度過職場灰暗期,以避免社會悲劇的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近期輔導失業危機個案中,發現個案初期時,因突發事件而造成經濟窘困,社會支援短缺,而引發憤怒的情緒,若在沒有他人幫忙及持續低落的狀態下,會逐漸轉為憂鬱、焦慮的狀態,並漸漸降低自我價值與阻礙與人溝通的能力,有時甚至會出現自殺意念,因此,將個案拉近現實,讓個案接受失業的現況是極為重要的輔導過程,如此才能處理個人心理的問題與期待,將危機化為轉機,進而妥善使用各種資源,重新接受就業的機會與省思,有效改善經濟的困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映燁醫師表示:自殺成因是多重而複雜的,以臺北市自殺通報資料顯示,本市自殺行為的立即原因以感情(58.8%)、經濟(22.1%)與家庭衝突(11.4%)為主。一般人除了情關最難過以外,社會也需要重視與面對經濟壓力是促成自殺的因素之一。陳醫師也強調這類處於高壓環境下的族群,在特定節日更易引發自殺意念,因此在此呼籲,農曆年節前,可運用下述技巧,時時注意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並找到人傾訴,以即時給予社會資源與關懷,就能將悲劇發生的可能降到最低。只要一個簡單的詢問、回應與小小的轉介步驟,就能讓面臨失業危機族群也能安心度好年,減緩壓力,不用想自殺。一、察覺到情緒低落或有壓力的人。二、主動去關心詢問他。三、不要一味地提解決方法或告訴他別想太多,明天會更好之類的講法,而是認真傾聽他的感受和經歷。四、找可供運用之社會福利或心理資源、心理諮詢專線。衛生局也將持續提供心理諮詢服務,透過心理諮詢服務的初步關懷與資源轉介,緩解當下的情緒困擾,對於仍無法排解之個人嚴重心理困擾者,可透過諮詢服務,適當地轉介至專業心理治療/諮商服務,必要時則轉由醫療資源介入處理,結合多元資源共同攜手合作處理因失業危機所造成的各類問題。【關懷資源專線,陪伴失業危機族群度年關】※民眾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免付費專線電話,自98年1月起衛生署委託臺北市生命線辦理。提供一般民眾自殺防治、心理諮詢等。※臺北市生命線專線:199524小時電話輔導,由臺北市生命線辦理。提供自殺防治、危機處理等服務,遇緊急個案將通報110會同相關單位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醫療諮詢專線:2346-6662 週一至週五上班日8:00-17:00提供精神醫療諮詢服務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諮詢專線:3393-7885週一至週五上班日9:00-21:00提供心理課程資訊、心理衛生諮詢及資源轉介服務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