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老年族群福音 微創手術救大腸癌

老年族群福音 微創手術救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口老化是世界各先進國家所共同面對的重大社會變遷,而我國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比率也逐年遞增,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隨之而來的便是慢性病盛行率的上升,而癌症便是和老化有高度相關的人類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國內所有癌症中,大腸癌從2009年起已躍居為發生率最高之癌症,每年可多達一萬例,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口急遽老化,因大腸癌而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之老年族群也勢必增加。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成為未來大腸直腸癌手術的趨勢。隨著技術的成熟與器械設備的進步,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署南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署立台南醫院近年來積極發展大腸癌微創手術,包括了傳統腹腔鏡手術以及較新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其中在大於65歲,包括最高齡達83歲之老年族群大腸癌病人接受大腸癌微創手術之比例,更是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共通特性皆是術後傷口疼痛減少,老年易產生之併發症也同時下降,最後能迅速復原出院,成效良好。許凱熙主任表示,在經過適當心肺功能評估篩選下,透過有豐富經驗及優良之醫護團隊,即使是高齡的大腸癌病人也有機會接受更進步更新穎的微創手術及其所帶來的好處與價值。

及早大腸鏡檢查 早期預防大腸癌

及早大腸鏡檢查 早期預防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目前政府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尤其是男性朋友可多加利用,因為男性篩檢率相較女性低了9%,且男性陽性率又較女性高,此外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者,請儘速就醫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以達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之成效。 依衛生署資料統計,平均每天有30人被宣佈得到大腸癌,有13人因大腸癌死亡,99年有近100萬名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其中陽性個案69,024人,發現大腸癌1,979人,每23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另發現瘜肉20,381人,約每2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瘜肉個案,這些個案只要切除瘜肉,即可避免進展成大腸癌。 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表示,大腸癌早期並沒有特殊之狀況,如果等到出現大便有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裏急後重、體重減輕等情形,往往已是大腸癌後期了。因此希望民眾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找出陽性個案,再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是否有大腸瘜肉或是早期大腸癌,如為大腸瘜肉經過切除治療後可以避免惡化成癌症,因此陽性民眾一定要做「大腸鏡檢查」,如果害怕疼痛,可以選擇自費無痛大腸鏡檢查。

提防大腸癌 40歲後每年應定期篩檢

提防大腸癌 40歲後每年應定期篩檢#大腸癌

在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已經位居所有癌症排名第二位。大部分大腸癌和息肉在初期不會產生任何明顯徵狀,如流血或腹疼。但臨床上發現,早期的大腸癌病人,包括還未產生徵狀時便及早接受治療者,治癒的比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時因為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所轉變,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息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因息肉病變而產生的繼發性大腸癌。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趙東波主任表示,相對於徵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的大腸癌病人,治癒比率大約只有一半,更顯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因此,大腸癌篩檢就是希望從一般大眾中,找出比較可能發生大腸癌的人。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不論年齡,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大腸鏡就像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安全且有效的檢視所有的大腸,包括直腸和結腸。如果發現息肉或是腫瘤,還能立刻執行息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進一步化驗。在大腸鏡檢查前要清腸,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檢查時會不舒服,一般會給予注射藥物,幫助放鬆心情和入睡。趙東波主任也說,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 X 光攝影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但對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偵測效果是大腸鏡比較好,而且鋇劑攝影後仍需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如果本身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仍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大腸癌

「醫生,請問我有大腸直腸癌還可以吃肉嗎?」許多民眾,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經常會問醫師到底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特別是大腸直腸癌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以及紅肉、甚至燒烤等食物,會增加罹癌風險,因此許多剛發現病灶的患者因擔心疾病復發,乾脆捨棄肉類食物而改為全素,醫師表示,癌症患者的營養攝取關係到身體機能的復原,而部分患者於手術後尚須接續化學藥物治療,如能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患者承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與不適感。臺大醫院外科林本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治療方式,而化學藥物能輔助手術治療來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並能降低腫瘤未來復發的機率,因此針對高危險的第二期,以及第三、四期患者,醫師建議可以使用化療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大腸直腸癌的化療藥物以5FU併用LV為主,另外選擇「抗癌妥」或「歐利普」二種藥物擇一搭配治療。若是大腸癌第四期的癌友,可合併使用抗癌妥(Campto/化療藥物)與癌思婷(Avastin/標靶藥物),此合併療法已於今年六月通過健保第一線給付。林醫師提醒,以化療藥物來說,抗癌妥與歐利普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相當,但就副作用而言,抗癌妥容易出現腹瀉症狀,而歐利普則有手足神經感覺異常等副作用;二者合併5FU+LV皆會造成患者體內白血球下降,以及身體虛弱等狀況。林醫師說明,在化學治療期間,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則會影響患者體力的恢復,以及體內白血球濃度指數較低,則需等待患者自行恢復到較佳的狀態,才能持續治療,因此如每次回診給藥的週期延長,對於疾病的控制上就會有所影響。因此,針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飲食,醫師建議還是需要攝取奶製品或選擇如雞肉、魚肉等白肉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好。此外,由於考量手術後傷口復原以及腸道的負荷,在初期一至二個月內,需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指示,選擇低渣及軟質的食物,並且少量多餐。而如有接受腸造口手術者,在人工肛門的照顧上,除了避免腹部用力外,飲食的選擇上則與一般人一樣;假如有腹瀉狀況,應避免再進食粗糙纖維的食物,而便祕時則須多攝取高纖食物及多補充水分;如有脹氣或排氣有味道,則須降低豆類、蛋及奶類製品。林醫師強調,癌症患者如能保持愉悅的心情,有助於疾病的復原及病情的穩定;因此不需要為了擔憂飲食的限制反而造成更大的壓力,只要記得把握蛋白質及蔬菜水果均衡的原則下進食,偶爾吃吃館子、嚐嚐喜歡的美食,其實無可厚非。林醫師叮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上升,且發生年齡層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家族中一等親有相關病史,或曾經被診斷有腺性瘜肉,以及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都是大腸直腸癌高度危險群,一定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民眾如有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出血等症狀,也應將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考慮進去,盡快至醫院接受檢查。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

大腸癌不能吃肉?適當蛋白質可提高癌友化療承受力#大腸癌

「醫生,請問我有大腸直腸癌還可以吃肉嗎?」,許多民眾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經常會問醫師到底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甚至有患者乾脆改食全素。但醫師表示,癌症患者的營養攝取關係到身體機能的復原,且若接受化學藥物治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患者承受治療的副作用與不適感。臺大醫院外科林本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是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治療方式,而化學藥物能輔助手術治療來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並能降低腫瘤未來復發的機率,因此針對高危險的第二期,以及第三、四期患者,醫師建議可以使用化療藥物輔助治療。另外化療藥物抗癌妥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婷療法也於去年六月通過健保第一線給付。林醫師提醒,化療藥物中抗癌妥容易出現腹瀉症狀,而歐利普則有手足神經感覺異常等副作用。林醫師說明,在化學治療期間,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則會影響患者體力的恢復,以及體內白血球濃度指數較低,則需等待患者自行恢復到較佳的狀態,才能持續治療,因此如每次回診給藥的週期延長,對於疾病的控制上就會有所影響。因此,針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飲食,醫師建議還是需要攝取奶製品或選擇如雞肉、魚肉等白肉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好。林醫師叮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上升,且發生年齡層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家族中一等親有相關病史,或曾經被診斷有腺性瘜肉,都是大腸直腸癌高度危險群,一定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民眾如有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出血等症狀,也應盡快至醫院接受檢查。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大腸癌

年僅二十五歲的曾小萍,多年來一直有貧血症狀,但她不以為意,在一次全身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大腸癌,原因和長期愛吃油炸食物,家族中又有人有腸癌病史有關,幸好早期發現,經開刀切除後,身體正在慢慢復原,阮綜合醫院胃鏡室主任張維興表示,這顯示大腸癌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但一般人即使發現糞便中有疑似血絲反應,也抗拒就醫,除心存僥倖,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怕痛,隨著麻醉無痛內視鏡的出現,讓怕痛的人多了種選擇。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目前討論最多也最常見的就是胃腸道內視鏡檢查,在傳統鏡檢開始前,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使受檢者處在輕度麻醉狀態後再開始,提高對疼痛忍受度、身心放鬆,但又不像手術時的深度麻醉狀態。很多人會問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實際上,在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雖然無痛鏡檢給的鎮痛安眠藥物的作用較輕微劑量也少,但因仍有抑制呼吸等潛在風險,所以氣喘、呼吸道感染、腎功能衰竭和心肺功能較差的人,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不適合採無痛方式做內視鏡檢查。接受內視鏡檢查的好處是若發現病變,醫師能馬上進行內視鏡切除手術治療,從檢查、報告、到治療一氣呵成,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但要提醒的是,檢查結束後,受檢者需休息至意識清醒再離開,檢查後當天禁止做精細或危險工作,例如開車、騎車、開會或裁示重大決策等。

醫訊/陽性個案完成大腸鏡檢可獲禮劵

醫訊/陽性個案完成大腸鏡檢可獲禮劵#大腸癌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使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即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早期接受進一步檢查,即日起凡居住於本市50~69歲市民,於今年接受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個案於三個月內,持原篩檢單,至本市31家大腸鏡確診醫療院所完成大腸鏡檢查,即由確診醫療院所給予200元禮劵;至於在外縣市醫療院所完成大腸鏡檢查的市民,將由轄區衛生所同仁於次月底至國民健康局癌症系統確認後,再個別通知民眾至衛生所領取200元禮券,以資鼓勵,希望民眾關心自己健康,早期接受檢查。根據衛生署統計,99年大腸癌是台灣地區及高雄市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高雄市標準死亡率為17.3人 (每十萬人口),高於全國平均標準死亡率14.6人(每十萬人口)。衛生局呼籲50-69歲市民,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持健保卡至附近診所(貼有微笑小屋之健康便利站)即可獲得檢查,希望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據統計本市100年完成大腸癌篩檢共105,082人,佔本市50-69歲人口  16.09%,100年發現陽性個案7,522人,有進一步做檢查人數為5,011人(佔66.62%),其中發現瘜肉2,308人,大腸癌高達283人,而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所以透由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到瘜肉,進一步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但因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拒絕進一步檢查,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的,故衛生局為鼓勵本市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早期接受進一步診斷,完成大腸鏡檢者,即可獲得200元禮劵,相關資訊上本局網站(http://khd.kcg.gov.tw)查詢、或請洽本局健康管理科07-7334872*007或各區衛生所。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大腸癌

依據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直到民國97年時,惡性腫瘤(癌症)已經連續27年穩坐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統計到民國95年時,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排名來看,分別佔男性的第二位(次於肝惡性腫瘤)和女性的第二位(次於女性乳房惡性腫瘤)。如果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則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10,248人)。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中的第三名(次於肝臟及肺臟惡性腫瘤)。可見大腸直腸癌的問題日益突顯。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家麟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小於40歲且沒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年輕病人,有較惡性的腫瘤型態、較差的癌症期別及較不良好的存活預後。此一臨床研究發現的成果已投稿至美國外科醫學論文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且已被該雜誌接受即將發表。周家麟醫師說,這些年輕病人最常見求診的症狀為解血便及腹痛,有八成的年輕患者在手術後需要做化學藥物治療,其中甚至高達四成的年輕病人,一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就已經是第四期,有腫瘤遠處轉移了。而這些年輕的病人,即使接受積極的手術和化學藥物治療,其五年的癌症存活率,甚至比年紀大於80歲的大腸直腸癌老年病人來的差。深入探討可能造成較差預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較差的癌症期別。由於40歲以下年輕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相對因為體力好,所以對於身體的不適也往往可以忍耐較久的時間,因此容易忽略解血便及腹痛這些警訊,再加上這些年輕病人沒有家族病史,病人本身及臨床醫師都可能認為罹癌機率低,造成延遲診斷,使得年輕患者有較晚期的癌症期別。因此,對於有長期血便或不明慢性腹痛的年輕病人,縱使沒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病史,臨床醫師仍需高度警覺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