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扯!要病患比蓮花指 中醫師指試藥方

扯!要病患比蓮花指 中醫師指試藥方#大腸癌

媒體報導指出,桃園開業中醫師吳松圃在看診時,要求病患右手比「蓮花指」,再以左手握試管藥粉確定用藥,並且不需經過檢查就可確認大腸癌。對於吳醫師的診斷方式,有人直呼太扯。對此桃園縣衛生局稽查科前往吳松圃醫師診所稽查,吳松圃表示,「診療病患有五步驟:望、聞、問、切、測,其中的『測』指的是以試管敲打手部的『孔最穴』,左右手部都可敲打,被敲打的另外一隻手的大拇指和中指貼緊,敲打100次後再扳開大拇指及中指,再以扳開容易度來確認給藥處方。並可利用看著國外病患照片先和病患感應,再拿試管感應到病患的不適來調劑藥物。」衛生局指出,有關吳姓醫師以拍打手臂來確認給藥處方的方式,將持續追查其行為是否屬醫師法第25條所稱「執行業務違背醫學倫理」,若屬實,將依法移送醫事懲戒委員會,最重可廢止醫師證書。另外吳醫師未經親自診斷就開立藥物的行為已涉嫌違反醫師法第11條第1項:「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的規定,可依同法第29條處新臺幣2萬元至10萬元。後續衛生局將進一步要求吳醫師至衛生局說明。

腸癌檢測新技術 準確率達9成以上

腸癌檢測新技術 準確率達9成以上#大腸癌

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王照元最近發表腸癌的檢測新技術,藉由生物晶片可以分析血液中的生物標記,可以偵測到0.2公分大、尚未增生的腫瘤,而且只需要5c.c.的血液就可以檢測,準確率高達9成以上。在發表會也有一位腸癌患者現身說法,呼籲大家要重視自己的身體,如果罹患癌症,千萬不要迷信,該治療的時候還是要治療。王照元教授表示,他綜合國內外的病理資料和相關研究,找到18個生物標記,然後這些標記放到生物晶片上,實驗後發現生物晶片正確比率高達94%。王照元教授也表示,這個生物晶片的偵測敏感度不但高於傳統的CEA,也高於昂貴的正子檢查(PET),最特別的是,在腫瘤只有0.2公分大、尚未擴散增生時就能發現。這個生物晶片可以輔助腸癌診斷,治療後的追蹤工具;但是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所以需要自費3千至5千不等。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則表示,大腸直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通常被診斷出來的時候,通常已是末期。晚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預後狀況通常不好,如果發生轉移至肝臟、肺部等,5年存活率通常不到1成。王輝明醫師強調,雖然現在有新的檢測技術,提高診斷率,但注意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並且定期健康檢查,才是確保健康之道。發表會中也有一位腸癌患者現身說法,她在5年前發現罹患直腸癌,卻沒有到醫院進行治療,反而是喝了五年符水與藥草,讓癌細胞擴散到肝、腎、肺臟、肛門與陰道,最後無法排便、水腫,才到院接受治療。因此她呼籲癌症患者一定要勇於接受治療,不要像她一樣延誤就醫。同時她也呼籲,飲食習慣最好要清淡,心情要多放鬆,才不會讓癌症找上身。

Ma媽帶病為女道歉 恩師批不孝

Ma媽帶病為女道歉 恩師批不孝#大腸癌

藝人Makiyo醉後傷人事件延燒至今,各界撻伐不斷,而這些言論在Ma媽媽眼裡看來可說是相當心疼,不顧日前罹癌目前還在治療中,除了陪女兒到醫院致歉外,在家附近被媒體堵到還當場淚崩要大家不要再逼Makiyo了。對此,就連Makiyo的恩師李亞明都痛批她真的是太不孝!據了解,Ma媽媽前幾年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不久前接受電子媒體專訪時表示自己透過中西醫雙管齊下,積極樂觀抗癌,要開心過好每一天。但女兒Makiyo酒後傷人事件幾乎每日一爆,今天電子媒體還播放她踹林姓司機的最新關鍵畫面,網路、電視各媒體輿論不斷,逼的Ma媽媽必須出面護女,是要怎麼樂觀抗癌?Ma媽媽表示,當天其實友寄也有邀請她一同用餐,只不過因為化療身體微恙,因此無法到場,Ma媽說要是她當天也有一起去,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此外,Ma媽希望大家能原諒Makiyo,也原諒她,希望能放Makiyo一條生路,讓她知道悔改。甚至淚崩希望大家不要再逼Makiyo了,不然她可能會去死。不過網友對這番話卻不領情,有人留言說「現在出來說這種話是要別人同情妳嗎?」、「不知道要原諒Makiyo什麼?」及「有人要逼她去死嗎?請多關心受傷的司機吧」。※圖為Ma媽媽和Makiyo接受中天新聞專訪的畫面(翻攝自Youtube)※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衛生署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

及早切除瘜肉 防止大腸癌!

及早切除瘜肉 防止大腸癌!#大腸癌

依據衛生署癌症登記,民國97年共有1萬1000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已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死亡率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罹癌患者中約87%為50歲以上,其發生率為50歲以下者的17倍;亦即 50歲以上的國人,每天有26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但其實大腸癌只要能在發現瘜肉時即予以切除,就能避免發生病變,其中彰化基督教醫院民國99年就以六成的瘜肉高篩出率,減少受檢者癌症發生。癌症雖然可怕,但其實只要能及早發現異狀,是可以預防的。尤其是大腸癌,只要能早期發現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即瘜肉),經切除就可以避免進展為癌症。因此,為減少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乃積極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只是至民國99年底,50~69歲民眾2年內曾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的比率僅22%,仍是偏低。彰化基督教醫院分析民國99年配合國民健康局推行的大腸癌篩檢結果,民國99年共有12507位民眾到院做糞便潛血篩檢,確診陽性人數約661人。再進一步分析陽性個案:瘜肉發生率約61%、癌症發現率約4.2%。意指藉由糞便潛血篩檢,本院發現了4.2%的大腸癌患者並及早阻止六成以上(高於國健局平均值)的陽性個案進一步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蘇維文醫師表示,糞便潛血篩檢除了可早期發現瘜肉及癌症外;根據彰基民國91~9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與民國99年藉由糞便潛血篩檢發現的個案期別分布顯示,藉由糞便潛血篩檢發現為0~1期大腸癌的個案比率大大提高,且第2.4期個案所佔的比率亦有減少趨勢,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確實可早期發現大腸癌,價值真的很高。此外大腸直腸外科陳宏彰主任亦建議糞便潛血檢查異常的民眾,不應該只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因為統計資料顯示,有相當比率的瘜肉與大腸癌亦可能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盲腸或升結腸等,故建議陽性個案應該接受全大腸鏡確診,以避免漏失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瘜肉和大腸癌。 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心存僥倖不做篩檢,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平日民眾也應多攝取蔬果及纖維,並保持適當體重,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機會。

糞便潛血檢查精準?食物、疾病恐干擾

糞便潛血檢查精準?食物、疾病恐干擾#大腸癌

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趙東波主任說,因為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所轉變,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息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因息肉病變而產生的繼發性大腸癌。相對於徵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的大腸癌病人,治癒比率大約只有一半,更顯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因此,大腸癌篩檢就是希望從一般大眾中,找出比較可能發生大腸癌的人。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不論年齡,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目前醫界常用的篩檢方式有下列幾種:趙東波主任指出,將帶手套的手指經肛門放入直腸,用手指感覺直腸壁上可能的病灶,這方法最簡單且可立刻執行。也可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這項檢查不但簡單而且便宜,可惜只能查出正在出血的大腸癌或大腸息肉。但因其它疾病或食物也可能造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所以很多醫師便用其它更準確的篩檢方法取代。例如利用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並能攝影的乙狀結腸纖維鏡,從肛門放入直腸、乙狀結腸和一部份的降結腸,都是大腸癌比較常發生的位置,就可以看到腸子內部是否有任何病變。在檢查前只要先灌腸,排出殘留的糞便。檢查時不會痛,感覺就像灌腸般不舒服。大腸鏡就像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安全且有效的檢視所有的大腸,包括直腸和結腸,如果發現息肉或是腫瘤,還能立刻執行息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進一步化驗。趙東波主任表示,在大腸鏡檢查前要清腸,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檢查時會不舒服,一般會給予注射藥物,幫助放鬆心情和入睡。並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 X 光攝影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但對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偵測效果是大腸鏡比較好,而且鋇劑攝影後仍需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如果本身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仍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

李國修術後復原良好 王月感謝各界關心

李國修術後復原良好 王月感謝各界關心#大腸癌

日前驚傳罹患大腸癌的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他的妻子王月最近上節目帶來李國修手術後的照片,照片中的李國修氣色不錯。王月感謝各界對他們的關心,她表示李國修手術之後的恢復情況良好,目前專心照顧自己,希望大家能給他時間靜養。其實李國修早在前年就已經罹患大腸癌,這次決定暫停表演事業專心養病,是因為大腸癌已經轉移到肝臟,所以必須要更積極地治療。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的衛教文章指出,大腸癌在發現的同時已經發生肝轉移的病患,約佔所有大腸癌患者的15%到30%;原先沒有轉移的大腸癌在切除後,仍有20%至30%的病人會產生肝轉移的現象,所以合計約有一半的大腸癌病患會產生肝轉移。但是很多人以為轉移到肝臟就是死期到了,其實並不見得,該文章指出,只要病患能接受肝轉移腫瘤切除手術,約有1/3的病人可以治療而且長期存活。如果除了肝轉移之外,沒有發生其他的轉移,或是在手術前充分檢查找出所有病灶並加以切除,那麼長期存活率更可高達50到60%,所以大腸癌發生肝轉移的患者千萬不要太早放棄,只要及早治療,癌症仍然能夠痊癒的。

別輕忽貧血 恐是大腸癌的徵兆!

別輕忽貧血 恐是大腸癌的徵兆!#大腸癌

58歲的沈女士從一年多前就飽受貧血所苦,除了容易疲倦,平時運動就會喘,也常頭暈目眩,嚴重時還曾因為暈倒而被送到急診,接受輸血治療,曾有醫師建議做糞便潛血與腸胃鏡的檢查,但沈女士因工作繁忙而無法配合,直到再次因貧血而被家人送到急診,才下定決心到衛生署台南醫院血液腫瘤科就醫。衛生署台南醫院血液腫瘤科曹書儀醫師問診時發現,沈女士長期有疲倦、心悸、活動性喘、頭暈、姿態性低血壓等貧血症狀。在經過抽血與糞便檢查之後,發現沈女士患有嚴重的缺鐵性貧血,且有腸胃道出血的症狀,接著安排胃鏡與大腸鏡檢查。胃鏡發現沈女士有十二指腸潰瘍,大腸鏡則在升結腸發現一處阻塞性的病灶,經切片證實是大腸癌。經過外科手術,沈女士恢復狀況良好,目前正在接受術後化學治療的療程。曹書儀醫師說,老年女性以及男性缺鐵性貧血代表著慢性出血,很有可能是腸胃道癌症的徵兆,所以凡是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都應該留意腸胃道出血的可能,需要做糞便檢查,進一步需要做腸胃鏡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直腸癌手術後 可保留肛門嗎?

直腸癌手術後 可保留肛門嗎?#大腸癌

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時,所擔心的和任何癌症手術患者一樣,「腫瘤是否能切除乾淨」,但還多了另一層憂慮,「術後肛門是否能保留並維持正常排泄功能?」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林逸文表示,以目前手術已普遍化而言,對於中、高位直腸癌,除非特別不利因素如疾病期太晚、腫瘤太大、或體型限制等存在,否則腫瘤切除後皆得以做直腸吻合-肛門保留。但對於低位直腸癌一般指距離肛門口5或6公分以內,標準的手術方式是經腹部-會陰聯合切除術(直腸及肛門全部切除後縫合),需要永久性腸造口作為排泄之用,不僅有造口照護上的負擔,對生活上工作、活動、社交也有一定影響。林逸文說,近年來雖有一些局部切除方式,如直接或由內視鏡經肛門腫瘤切除,得於保留低位直腸癌患者的直腸及肛門,但只通用於較小且早期的癌症。其實過去對低位直腸癌切除後之所以需合併永久性人工造口,多但是因為腫瘤切除後,剩餘的直腸盲段太短、位置太低,腸道吻合困難所致,較少是因腫瘤直接侵犯肛門(或括約肌)而需合併切除。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林逸文表示目前有愈來愈多的直腸癌手術在切除腫瘤後,採體外重建方式,就是將結腸端經由直腸盲段(切除後殘餘的斷端)及肛門的管腔內拉至體外,並與肛門做縫合,即所謂的「結腸-肛門吻合術」,此方式除了保存了肛門外,也因不用在腹腔內做重建,故在腫瘤切除時可更為徹底,不用擔心直腸殘餘端太短而影響重建,故也增進了手術的根治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