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自我評量!是否有”網路成癮症”

自我評量!是否有”網路成癮症”#關節炎

網路成癮的問題越來越普遍,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陳麗卿醫師表示,在門診中經常可見各式各樣的案例。例如:一個發展遲緩的學童,其父親說母親整天沉迷於線上遊戲,完全不管小孩,甚至放任學齡前的小孩,一直看電視或玩電腦一整夜到清晨,小孩因缺乏人際互動之刺激,已有發展遲緩及自閉傾向。另一位工程師,每天上班離不開電腦,一上班就偷偷上網站聊天,不僅延宕工作,其日常生活亦完全被拖垮,例如其作息紊亂、家中髒亂無比,直到女友回國後,發現其異狀,才逼其就醫。陳麗卿醫師表示,隨著科技變革,現代年輕人將電腦、上網視為生活必需品,未來的生活也勢必越來越依賴電腦及網路。其實每個人實在有必要定期檢視一下自己的「網路偏好指數」,看看自己有沒有陷入網路成癮之高危險群。以下編譯自Young, Kimberly S.的網路成癮評量表可以提供民眾作為自我檢測的工具。 1.你會發現上網時間超過原先預計的時間嗎? 2.你會放下該完成或執行的事而將時間用來上網嗎? 3.你對上網的興奮感或期待遠勝於其他人際互動嗎? 4.你會在網路上結交新朋友嗎? 5.你會因為上網而被他人抱怨或指責嗎? 6.你會因為上網而上學或上班遲到早退或缺勤嗎? 7.你會不自主的檢查電子郵件信箱嗎? 8.你會因為上網而使工作表現失常或成績退步嗎? 9.當有人問你上網做些什麼時,會有所防衛或隱瞞嗎? 10.你會上網尋求情感支持或社交慰藉嗎? 11.你會迫不及待的提前上網或一有機會就上網嗎? 12.你會覺得少了網路,人生是黑白的嗎? 13.若有人在你上網時打擾你,你會憤怒嗎? 14.你會因為上網而犧牲晚上的睡眠嗎? 15.你會在離線時仍然對網路活動的內容念念不忘嗎? 16.當你上網時會一再延長自己上網的時間嗎? 17.你曾嘗試縮減上網時間或不上網卻失敗的經驗嗎? 18.你會試著隱瞞自己的上網時數嗎? 19.你會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而不想出門嗎? 20.你會因為沒上網而心情鬱悶、易怒或心神不寧嗎? 根據上述評量表,將每題分數相加(幾乎不會1分、偶爾2分、常常3分、幾乎常常4 分、總是如此5分),所得的總分就是「網路偏好指數」。分數之結果分析如下:1.正常級(20-49 分):屬於正常的上網行為,雖然有時候會花了些時間在網路上消磨,但還有自我控制的能力。2.預警級(50-79 分):正遭遇到因網路而引起的問題,雖然並非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還是應該正視網路帶來的人生衝擊。要有警覺,並改變上網習慣!3.危險級(80-100 分):網路使用情形已成為嚴重的生活問題,應該評估網路帶來的影響,並且找出病態性網路使用的根源。或許已經成為成癮者,恐怕需要很強的自制力才能回覆常態。建議趕快找專家協助。陳麗卿醫師呼籲,若民眾做出來的「網路偏好指數」落在50分以上,即應多加注意;尤其是落入危險級的朋友,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醫師或心理師協助。

解密謠言》天氣改變會影響關節疼痛?!

解密謠言》天氣改變會影響關節疼痛?!#關節炎

長久以來老一輩都有一種傳說,即關節炎病患 (尤以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具有預知未來天氣的能力,而且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他們可以在大晴天的日子,摸著疼痛的肩膀說「明天將會”翻風下雨”」,有這樣想法的人為數不少,他們深信關節炎的疼痛確實受天氣變化的影響。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王子康主任指出,由於長期執行膝關節、髖關節及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亦發覺部份病患常提及天氣變化前,關節炎的關節會預先有疼痛的表現,有如天文台般預告天氣。由於醫學講求科學證據,要證明兩者的相關性,確需經精確廣範的研究分析。王子康主任稱,在他的關節炎病患中,約有10-15%的人會提及他們的關節痛與天氣改變有關,然而是否有因果關係,對他們而言並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減輕他們的關節嚴重疼痛,他們說「不管明天天氣如何改變,我只希望有個行走無礙的膝關節!」王子康主任表示,在天氣與健康的眾多研究指出,天氣改變而引發的各種症狀,除關節疼痛外,其他諸如過敏、鼻竇炎、偏頭痛以及肌膜炎等,均被提出有因果關係,不過研究的結果並無確實有力的因果相關,而詳細分析氣壓、濕度、氣溫等細部改變的情況下,受測者均無法穩定的表現出天氣對他們的關節疼痛是有所影響。換言之,某一次的相關,也許是偶然的結果,使得以後該病患就深信不疑,而一再口語相傳,造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王子康主任指出,從許多驗證中發現「天氣致痛」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如:於天氣改變的前後抽取關節內抽取液進行化驗,結果證明抽取液之化驗並無差異且無發炎現象的改變;另有病患認為天氣氣壓的改變是致痛原因,不過在高速升降電梯的實驗顯示,並無任何關節炎病患有致痛反應,這一論說亦不攻自破;再者,人是恆溫動物,氣溫對關節溫度的改變並不能成立。在上述種種科學證據的支持下,一般醫師多持反對天氣致痛的說法,但有些病患認定其有預知天氣的能力,如果病患仍深信天氣與關節痛的關連性,醫師亦不妨尊重他們的想法。王子康主任提及,另有一種說法「也許是天色陰暗,病患無法出門,一直待在沙發或床上,於是造成僵硬更疼痛的關節,此時病患就認為天氣改變讓他們的關節增加疼痛」。他認為此種說法尚有一些學理上之依據,因此,他建議病患若憂慮天氣一變,關節就疼痛,不妨預先進行深度熱敷治療,以避免不活動所引起的僵直;另可預先使用外用止痛藥膏;不進行不必要的劇烈運動,即可遠離關節疼痛。但如果膝關節、髖關節因為嚴重關節炎而引起持續關節痛,以致舉步為艱,則應至骨科門診作詳細檢查,是否有關節置換的必要,因目前這類手術己是十分穩定且成功率相當高,病患均可得到相當滿意的術後效果。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關節炎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關節炎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十種伸展運動 輕鬆改善姿勢不良

十種伸展運動 輕鬆改善姿勢不良#關節炎

姿勢不良症候群是常因長時間維持不當坐姿或工作壓力造成的緊張所致,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主任 - 陳巧萍醫師提供以下十種運動可於工作休息時,換換姿勢、多活動、保健康。其動作要領,都是以緩慢的速度伸展起,伸展到關節附近的肌肉適當繃緊即停住,保持繃緊狀態約15秒左右,過程中要進行緩和的呼吸,工作期間大約每隔1至2小時之間最好能選擇三~五個動作伸展,有益健康! 1.頸部運動:身體坐穩,背挺直,頭由正中位置分向六個方向緩和的動:前彎、後仰、左、右及兩側旋轉,每個方向動五下、每下停五秒、回到正中位置,再換下一個方向; 要注意頭向後仰時,力量要放輕些,頸椎感覺較舒適。 2.手臂伸展:手指交錯,手掌外翻朝前,手臂前平舉並儘量往前推出,感覺手臂外側繃緊。 3.舉臂後展:身體坐穩,背部靠緊椅背。手指交錯,手掌外翻向上,手臂儘量往上推,並往後展開肩膀。4.站立坐下變換:站起來、坐下,交替重複數次。5.站姿旋轉:手肘貼著身體旁彎屈90度、手心向上握拳,腰往右轉、還原、往左轉、還原。 6.背靠牆站:枕部、臀部及腳跟呈一直線貼緊牆壁,腰背挺直、縮小腹、 縮下巴、維持站姿15秒後、放鬆15秒,再重複。此動作對長期姿勢不良者更重要。   7.坐姿前彎:坐姿,雙腿分開略寬於肩,身體漸漸向前彎,直到背部繃緊為止。雙手可以抓住腳踝,並儘量放鬆肩膀。 8.手腕及腳踝伸展:坐姿下,手自然下垂、手腕、腳踝腳趾頭同時向下、還原到水平位置,重複數次。 9.手腕及腳踝背屈:坐姿下,手自然下垂、手腕、腳踝腳趾頭同時向上、還原到水平位置,重複數次。10.肩部運動:兩側肩膀輪流由前往後旋轉、再由後往前旋轉,如以肩膀前後畫圓一般。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關節炎

談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已故作家劉俠女士,此種疾症好發於三十至五十歲女性,屬慢性、發炎性較強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是關節滑膜囊發炎變厚,以致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發病初期的半年是黃金治療期,錯過期限,關節很可能變形,病情嚴重者甚至全身疲倦、不適,手肘、臀部皮膚起腫塊,或引發眼睛、肺部發炎。易患此症之族群有:1.三十至五十歲中年女性。2.組織抗原中含有HLA-DR4人類白血球抗原者(與遺傳、體重、壓力、運動無關)。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建議,患者應多攝取含Omega-3之深海魚類、魚油及核果等富含維他命E食物。類風濕性關節炎既然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還可以在骨科就診嗎?台東基督教醫院洪樂堯醫師說,大多數民眾以為,只要跟關節有關的疾病都應該掛骨科,其實三大關節疾病中,退化性關節炎屬於「骨科」或「復健科」範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的治療應找「過敏免疫科」、「骨科」或「內科」。洪醫師建議,關節疼痛病人在描述病況時應表達:1. 什麼時候最痛(白天、夜晚或睡覺前)?痛多久了?2. 什麼姿勢最痛?痛點會延伸到其他部位嗎?3. 是「悶」痛、「酸」痛還是「刺」痛?4. 發作時會腫或熱嗎?舉凡關節炎患者,只要面臨「高溼度加低溫度」的情況,關節就會又僵又痛,所以讓關節常保順暢的不二法門是保暖,穿長褲、戴護膝都是好方法。活動時避免爬坡、下樓梯、蹲跑跳,運動則以衝擊力較低的游泳、水中漫步、平路散步、騎腳踏車為較佳選擇。(本文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電腦族手指「喀喀響」 當心肌腱炎作祟

電腦族手指「喀喀響」 當心肌腱炎作祟#關節炎

現代人生活方式不同於以往,傳統的勞動方式被長時間電腦操作取而代之,常需久坐及反覆重複某些動作或姿勢,以致出現「上肢過度使用症候群」、「姿勢不良症候群」等文明病。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 - 陳巧萍醫師表示,「上肢過度使用症候群」,常因上肢關節及肌肉用力不當、重覆次數過多、或使用時間過長等,所造成的肌腱炎等相關症候群,包括媽媽手、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等。一、媽媽手(De Quervain’s syndrome)媽媽手的症狀常見於手腕外側接近大拇指下緣處,出現疼痛、無力、局部腫脹,當大拇指想向外張開或豎起時,常無法伸直或很難張開。「媽媽手」俗稱的由來,大多發生在初次當媽媽的人身上,帶小孩時因經驗不足又緊張又忙碌下,許多不當的抓握:如幫寶寶洗澡、拿奶瓶、換尿布時傷害到大拇指外展肌肌腱;其實媽媽手就是大拇指外展拇長肌肌腱炎(有時合併大拇指伸拇短肌肌腱炎)。陳巧萍醫師指出,「媽媽手」常因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的不當的抓握、反覆過多所致,除上述新手媽媽外,另外如家庭主婦單手拿水壺、鍋子、反覆用力切、剁、水電工修理工作時須用拇指協助使力或取物、上班族反覆抽取檔案夾、銀行行員數鈔票等皆可能發生。治療上採口服或外用止痛抗發炎藥物,建議病患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必要時使用副木6週,強迫肌肉休息;或局部物理治療,如熱療(超音波、紅外線、水療)、電療或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二、板機指(Trigger finger or Snapping finger)板機指症狀常見於手指近掌心處疼痛、腫脹,尤其在一大早起來洗臉時更明顯,手指一彎起就劇痛、有阻力或是卡住伸不直,甚至須另一手來幫忙才能伸直、且有「喀」的聲響。手指屈指肌腱炎併腫脹後,發炎的肌腱在手指近掌心部位產生腱鞘沾黏,導致手指彎起後無法伸直、疼痛、甚至有卡住、或像扣板機時的「喀」的聲響。常因工作上做精緻手工業者、日常生活中常用手指勾起重物或彎著手指提重物、園藝剪花材、電腦族常須按滑鼠左右鍵、按釘書機、綁中國結…皆可能發生,另有些小孩的板機指屬先天性、很少見。陳巧萍醫師指出,治療板機指除了口服止痛抗發炎藥物,建議要多休息,避免引起疼痛及手指卡住的動作或工作。必要時使用副木:將彎曲沾粘的屈指肌腱伸展拉長,避免不當的手部使用方式,強迫手部休息。另外,還有局部物理治療,如熱療(超音波、水療、蠟療)、電療;或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

維骨力能讓退化關節變年輕?

維骨力能讓退化關節變年輕?#關節炎

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統計,全台灣年逾五十的中老年人,每二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五十二歲,前來向洪醫師求診的張女士從事美髮業,一年前出現膝蓋疼痛、手指關節僵硬症狀,張女士以為是操勞過度引起的短暫病症,沒想到近一週以來,膝關節與手指關節灼熱疼痛,早晨起床時,僵直的膝蓋無法活動,爬樓梯、上蹲式廁所都十分困難。比起張女士的病況,長期務農的布農族白爺爺似乎嚴重許多,已有退化嚴重的關節積水、外翻變形、大腿肌肉萎縮無力等症狀。一般民眾常誤以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骨質疏鬆引起的疾病,其實骨質疏鬆不會導致任何一種關節病症。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是,關節腔內的關節軟骨因老化磨損而遭破壞,加上體內葡萄糖胺的合成速度趕不上分解速度,日益稀薄的關節液失去正常黏稠彈性,導致關節發炎疼痛。那麼,以葡萄糖胺為主要成分的當紅保健食品維骨力,對保養關節具有療效嗎?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 - 洪樂堯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初期,吃維骨力的確可以緩解疼痛發炎現象,但維骨力不能使退化的關節恢復年輕,切不可把保健食品當作預防針或主要治療品。除了年齡因素,退化性關節炎會遺傳嗎?哪些人較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洪醫師的解答是:1.退化性關節炎會遺傳。2.五十歲以上者。3.膝蓋曾骨折、扭傷或曾罹患其他關節病變者。4.從事長期屈膝或勞力職業者。5.肥胖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哪些食物該忌口?哪些食物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東基營養師張靜芬表示,患者應多補充鈣質以強化骨骼,富含Omega-3的深海魚油及深海魚類可以抑制發炎,貝類、小魚乾、木耳、海帶等都可以均衡攝取。(本文節錄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