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新生兒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現象,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大於3毫克/毫升以上,家長就可以感受到有嬰兒黃疸情況。除了一些常見生理性黃疸外,還有一些是會影響膽紅素正常值,如:母親有糖尿病、生產過程中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及餵食母乳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臨床上也可見到有些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最近該院新生兒科就有三位接受照光治療新生兒,經過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並無輸尿管擴大或是水腎情形發生,尿液培養出大腸桿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情況及黃疸情形都已改善,目前已痊癒出院。吳求森提醒家長,發生新生兒黃疸時,除了要排除生理性黃疸以外,不要忽略了泌尿道感染可能性。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新生兒

受到大陸「毒奶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媽媽發現「天然的尚好」。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符合生理需要的食物,沒有任何一樣人工食物會比母乳更適合寶寶。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兒科吳淋禎護理長表示,很多媽媽都會擔心母乳的量沒有辦法應付寶寶的需求。其實,要增加奶水的分泌有10大秘訣,把握住10大秘訣,奶水一定會足夠。一、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檢及生產。像是有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認證核可的母嬰親善醫院,可提供一個順利哺餵母乳的環境。二、出生後儘早肌膚接觸。出生後的最初1-2小時是出生寶寶頭幾天最清醒的時刻,也是寶寶和媽媽產生銘記的最佳時機,此刻與媽媽肌膚接觸可以激發媽媽的母愛及奶水分泌。三、除了母乳還是母乳。健康足月的寶寶頭幾天的需求不多,即使是剛生產後的頭三天,媽媽的初乳就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了。四、不限時間且經常的哺乳。只要寶寶想吃就應該餵奶,產後經常且不限制時間的餵奶可以刺激奶水的分泌,也可以避免隨之而來的乳房腫脹。五、24小時親子同室。寶寶不但需要奶水,更需要父母陪伴所提供的溫暖及安全感,並減少寶寶院內感染的機會。六、確保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吃到奶水。寶寶在吸吮乳房時必須含住乳頭和大部份的乳暈,下巴貼緊乳房,如此才可以有效吸吮奶水。七、吸一邊乳房後,再餵另一邊。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如果寶寶還要再吃,再給他吸另一邊的乳房。如此兩邊乳房都受到刺激,都可製造奶水。八、適時擠奶。擠奶除了可以緩解奶脹情形外,在寶寶與媽媽分開時也時維持奶水分泌的重要方法之一。九、確認寶寶吃得夠,不隨意添加其他食物。評估的最佳表徵為每天至少換6次以上顏色清澈,尿濕重重的尿布(初生前三天為每天1-3次);五到三週內的寶寶一天至少解三到四次的黃色大便,三週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十、不要以寶寶的哭鬧、餵奶時間長短及頻率來論斷自己是否沒有足夠的奶水,而添加母乳以外的食物。吳淋禎護理長提醒,新生兒及寶寶只有三個最基本的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母乳、母親身旁的安全感,這是每個母親都做得到的。把握以上10大秘訣,每個媽媽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寶寶喝母乳、天然的尚好!(資料參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台灣心越南傳「eye」 燃點光明新希望

台灣心越南傳「eye」 燃點光明新希望#新生兒

「他只有3歲,卻只因為無法選擇的家庭狀況,硬生生地失去了一隻眼睛!我想,如果我每個月能省下一些非必要的花費,換取孩子一生的光明,那將是世上最值得的投資。」奧比斯捐款者鄭小姐因目睹一位罹患眼腫瘤的小男孩,錯過黃金治療期被迫摘除整顆眼球後,難過哽咽地表示。今年10月台灣奧比斯首度舉辦了成人救盲體驗團,邀請到8位台灣捐款者,見證奧比斯在越南的防盲救盲工作。參與的捐款人雖來自不同的領域,但相同的是為了幫助失明孩子所付出的愛與心力。5天4夜的行程中,他們探訪了胡志明市的合作醫院,首次進入手術房,目睹眼科手術過程。還翻山越嶺到了芹宜,探訪了數名接受資助的術後病童,並在那裡看見許多辛酸的故事。這些孩子住在偏遠的農村,要搭小木舟才能到。剛開始,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興奮,因為搭木舟對台灣人來說很是新奇。但抵達目的地後,大夥兒都沉默了,因為在我們看來新奇的木舟,是這些家庭對外的唯一交通工具。他們住的地方沒有馬路,勉強稱得上「路」的,是條下雨便寸步難行的泥濘小徑,而所謂的「家」,只是用木板和稻草所搭建的簡陋遮蔽。這些連三餐溫飽都困難的赤貧家庭,根本無力負擔治療眼疾的費用,孩子的病情也因此被延誤…總面積329,600平方公里的越南,每年約有2,000名新生兒患有眼疾,全國卻僅有3所醫院提供兒童眼科服務,約10萬名孩童面臨著失明的威脅。這些孩子因為家貧、交通不便、醫療體系不健全、父母知識不足等原因,恐將逃不過一輩子在黑暗中生活的命運。奧比斯於1996年在越南成立辦事處,並於2006年開始針對越南中南部14個省份建立小兒眼科醫療網絡,贊助視力篩檢與治療設備。透過奧比斯捐款者的資助,接受手術治療後的孩子,終於恢復燦爛的笑容。同行的華裔翻譯李先生感慨地說:「我生長在越南,貧困的孩子看過很多,卻是第一次充份體會到原來有這麼多的孩子因為眼疾而造成不幸。看到奧比斯在越南的救盲成果我很感動,這些原本面臨失明的孩子又有了希望!」 奧比斯計畫於越南培訓3,400名醫師和眼科保健人員、資助6,800名孩童進行眼科手術,並深入農村宣導視力保健的重要。期盼集結眾人涓滴的愛心與力量,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盲疾繼續蔓延,以消彌可預防的失明悲劇。歲末年終之際,奧比斯「光明大使」袁詠儀邀請民眾一起獻愛心讓「eye」成雙,把「光明之禮」送給眼疾病童。即日起至97年12月31日止,單次捐款滿2,000元即可獲贈一隻「快樂小熊」,還可將小熊轉送給越南眼疾孩童。本專案募款所得將用於開發中國家眼疾病童的治療經費。詳情請洽捐款專線:(02)2546 5046 分機19李小姐,或造訪http://www.orbisfriend.org.tw。

治療龐貝氏症 早期篩檢早期治療

治療龐貝氏症 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新生兒

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疾病,龐貝氏症之發生率,在台灣約為三萬至四萬分之一。其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溶小體中缺乏一種叫做酸性麥芽糖酶之酵素,這種酵素的缺乏造成肝醣在患者之心臟、肌肉以及其他器官之堆積。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在出生時通常是正常的,大部分的患嬰在兩、三個月大時,會出現四肢活動力差,及頭部控制力差等症狀;在三、四個月大時,常因為罹患氣管炎,進行胸部X光檢查時發現心臟肥大,患病之嬰孩通常會因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在一歲以前死亡。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醫療團隊自94年底開始啟動全世界第一個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計畫,成功發現七個罹患龐貝氏症的嬰兒,於症狀明顯前給予治療,成果顯著,預期這些孩子將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長大。中央研究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教授幾年前,開始開發龐貝氏症治療的藥物,利用動物的細胞,表現人類之酸性麥芽糖酶,經過純化之後再注入患者之體內,結果有效的解除患者之症狀,藥物終於在95年核准上市。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延長龐貝氏症患者生命,卻不能阻止肌肉退化,因為龐貝氏症嬰兒早期之臨床表現並不明顯,早期診斷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和其他新生兒篩檢項目共用篩檢初檢的血片,所以並不需要多採血液。篩檢的方法是分析血點中的酸性麥芽糖酶。酸性麥芽糖酶酵素活性偏低的孩子,需要重新回到寶寶的出生醫院再去採一張血片,重新檢驗一次(即複檢),如果還是偏低就要進入確認的階段。如果初檢值高度異常,將會直接進入確認。目前所有確認工作都要在台大醫院進行,我們將宣告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成功,這項篩檢也將由先驅篩檢成為正式的篩檢。【醫學小百科‧龐貝氏症篩檢的重要性】 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後,經新生兒篩檢血片,即可測定寶寶血液中酸性麥芽糖酵素的酵素活性,將可及早檢測出嬰兒型的龐貝氏症患者。 個案在剛出生時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是等到症狀明顯後,可能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透過早期篩檢,給予新生兒及早且適切的治療,就是篩檢的目的。 由於初檢時,篩檢中心會選取0.5%左右的新生兒進行複檢,所以如果接到複檢通知時,並不需要太緊張。

寶寶六個月還不會翻身?遲緩兒六大警訊!

寶寶六個月還不會翻身?遲緩兒六大警訊!#新生兒

雖然寶寶個性活潑,稍微逗弄,就會咯茲咯茲的笑個不停,可是卻還不會翻身?對照健兒手冊上的發展篩檢,總覺得不太放心,雖然老人家總是說「小孩時候到了就會了,大雞總是慢啼」。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嗎?要如何才能幫助寶寶健康的成長呢?其實,孩童在發展上出問題並不是少見的情況。所謂「發展」,係指孩子隨著時間增長,他的神經、肌肉、骨骼的功能慢慢成熟、增進功能。敏盛醫院小兒科王緒斌醫師指出,孩子的發展,可分為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孩子的各項能力,若沒有跟著年齡慢慢成熟,無法達到90%同年齡小孩可完成的能力,就是所謂的『發展遲緩』,亦即對事物、概念及邏輯、記憶、理解等,較同年齡兒童落後。臨床上最常見的情形包括學習障礙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發生率可高達7.5%。其餘如智能障礙,發生率也高達2.5%。腦性麻痺或自閉症是較少見的情形,盛行率約千分之二至四。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有發展的問題呢?王緒斌醫師表示,在產前、周產期或產後,任何原因造成的器官或功能損傷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發展遲緩。產前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遺傳性疾病及子宮內胎兒的各種腦傷;周產期方面則包含早產、生產外傷、高黃疸、窒息、代謝問題、感染、顱內出血、新生兒痙攣等原因;產後的因素則可能有感染、頭部外傷、中毒;環境因素則如虐待、忽視、感情剝奪等,可能性實在太多。因此,並不是所有遲緩的孩子都能找出病因,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早期找出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讓他們及早接受早期療育和復健。要如何才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有點落後呢?只要照顧者對嬰幼兒的發展里程有正確的概念,早期發現並不是件難事。那麼,什麼是嬰幼兒的發展里程?通常可粗分為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和社會性發展四個面向,詳細的發展里程碑。一般來說,嬰兒在四至五個月大時學會翻身,而六個月大還不會翻身,這樣有沒有問題呢?早期的動作發展警訊,包括:1. 三個月大前就會翻身,要小心是由於肌張力過強所造成2. 四個月大時頭部仍不穩定、剪刀腳3. 六個月大時原始反射,如尋乳、非對稱頸部張力反射仍明顯存在4. 七個月大時仍不能翻身,肌張力仍過高或過低5. 九個月大時仍不能單獨坐穩6. 滿一歲時仍不能扶著站同樣的,語言及社會性發展的警訊,則包括:1. 二個月大還不會對人笑2. 六個月大時還不會牙牙學語,需擔心聽力問題3. 滿一歲時對自己的名字和常用日常用品沒有反應4. 一歲六個月時還沒有任何字彙出現,對簡單指令無反應,無分式注意力的出現5.滿二歲時無短句出現,不會玩角色扮演遊戲如果孩子在發展途中出現上述警訊,王醫師建議一定要向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討論和做進一步的評估。除了以上提到的警訊外,還有許多的發展篩檢量表可供參考。最實用的其實就是大家都有的健兒手冊。健兒手冊的左邊頁面,其實就是提供家屬填寫的發展量表。對於不同月齡的寶寶,有不同的項目需要檢核。此外,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線上健檢、心路幼兒發展線上篩檢、伊甸兒童發展線上篩檢都是網路版本的發展篩檢。可以定時幫自己的寶寶打打分數,追蹤他們的發展情況其實,家長可以帶著寶寶主動向醫師表達他們的擔心。醫師會透過詳細的身體檢查和神經反射檢查,檢視寶寶的肌肉張力、神經學反射、對外界的反應。同時會教導家長們一些如何幫助寶寶活動肢體的方法,讓他們在家裡和寶寶一起練習。總之,一個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照顧者的愛與關心,愈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就能愈容易發現孩子發展上遇到的問題,進而早期介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坐月子新趨勢 中藥食補結合現代營養學

坐月子新趨勢 中藥食補結合現代營養學#新生兒

現在年輕一代也多少都聽過長輩提到坐月子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坐月子?臺安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思銘表示,生產的過程中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因為用力出汗,或是產後出血而消耗掉許多精神和體力,使產婦的身心處於疲憊虛弱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來好好調理,讓身體慢慢恢復以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許多女性會藉著坐月子這段期間改善自己的體質,但現代社會的腳步越來越快,許多產婦的婆婆、媽媽,其實都還是職業婦女,不一定有充裕的心思與人手幫忙,為了不讓坐月子成為自己與家人的壓力,產後護理之家已逐漸成為一個好選擇。最近,毒奶粉事件搞的人心惶惶,陳思銘主任卻不擔心會影響產婦坐月子,一方面是因為臺安一向強調母乳哺育成效一直很好(97年1月至8月臺安坐月子中心平均母乳哺育率高達98﹪),另一方面崇尚天然的食材,讓產婦控制熱量又能讓寶寶吃的健康。產婦吳小姐說,第一胎是在家裡坐月子,而第二胎選擇到醫院來坐月子,主要的原因是要讓「自己與家人都沒壓力」。而且醫院一直以來針對孕婦及產婦都有許多健康促進的資源,入住的產婦更安排許多體雕課程,像是抗力球體雕。吳小姐說原來做月子不是只有吃飽睡、睡飽吃,還能兼顧到產婦愛美的需求,有專屬的運動空間及專業的教練指導,產後瘦身也能好玩又不怕運動傷害。此外,吳小姐認為,定期為新手父母上的衛教課程尤其實用,例如請小兒科醫師、專業護理人員,提供新生兒護理照護指導,還有嬰兒按摩等等,這些父母往往要多花好多時間研讀的知識,在專業講師口中重點式的提醒一下就變的容易的多。美容中心劉明偉主任說,產後媽媽們「附加」的外在改變,往往是揮之不去的困擾。所以適當的產後肌膚調理及產後運動,是可以改善孕期皮膚暗沉與腹部脂肪堆積。劉明偉認為,媽媽們不妨提醒自己,除了要孕育培養出身心健康、優秀的小寶貝外,也要在坐月子的過程中珍視自己,日後回到職場時更加精神抖擻、亮麗動人。營養課林子又課長表示,傳統坐月子的食補主要是提供高油脂、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品,但隨著時代進步,坐月子的進補菜單,應該視個人體質來調整。林子又說,透過安排營養師評估個人體質,提供飲食指導及諮詢,調配月子食補素食套餐(四無一高飲食~無精緻糖、無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結合現代營養學和中藥食補觀念,才能調養產婦產後補血、補氣、調整子宮收縮食補,並提供適當熱量、油脂供應以及豐富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坐月子所需要的營養。每日早、中、晚三正餐以及早、午、晚點心,都可使用的補血、補氣中藥材,像是當歸、黨參、黃耆、川芎、熟地、黑棗、紅棗、枸杞等,補品則可使用蓮子、紅豆、黑豆、黑芝麻、腰果等,腰果等食材,都對舒筋活血、恢復體力,可提供分泌乳汁的營養素,對身體的代謝有很大的助益。坐月子期間產婦若能吃得巧、睡得飽,自然就無須擔心產後身材會無法復原。

兒童包莖可不割包皮嗎?

兒童包莖可不割包皮嗎?#新生兒

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中,割包皮是一種儀式,早在埃及壁畫中便可看到割包皮的圖相。在非洲許多民族中,割包皮更是每個男童不可避免的成年禮。一位以色列醫師說,依猶太習俗,嬰兒出生後第八天,皆由教士拉比為他行割禮,成為上帝的選民;反而醫師幾乎都沒有執行過割包皮手術。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猶太人移居美國,同時也將新生兒割包皮的觀念帶到了美國;反而造就了新生兒割包皮的風潮。又隨著戰後美國世界影響力的擴張及國人赴美進修人數增加,割包皮在台灣也成為了流行。但對父母親來說,一想到家中的男童,最常考慮的問題就是「究竟該不該割包皮呢」?為恭紀念醫院小兒外科朱志純醫師解釋,「包莖」是專指男性陰莖前端包於龜頭外面的皮開口窄小,使得將包皮向後拉時仍不能將龜頭露出而言。「包皮」原有保護陰莖龜頭的作用,在平時,龜頭應包在包皮內,在勃起時因陰莖變長,而將龜頭露出;但如包皮開口太窄,或因曾發炎而引起結疤,則成為包莖。包莖因為有包皮將龜頭完全包在內,所以包皮內的腺體分泌物及尿垢等容易堆積在包皮內,造成感染及刺激,嚴重的更可能造成化膿性的感染及結疤,甚至造成排尿時包皮如氣球般膨脹或勃起困難等,不但龜頭不能露出,無法清洗,也容易藏污納垢,則應積極的予以治療。朱志純醫師表示,對三歲以下的兒童,包莖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沒有併發感染或排尿阻塞,是不須要治療的;但對大於三歲的男孩來說,如果包皮仍不能被拉退後而露出龜頭,就不能再視為正常,而須要積極治療了。在傳統上,治療包莖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手術,因為手術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龜頭後方,以環形切口將多餘的包皮完全或部分切除,所以一般皆以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或割包皮來稱呼這一項手術。 其實,包皮環切術是一項十分古老的手術;因其不但分布廣,且除了用金屬刀具以外,近代仍有些部落以石刀來進行這項手術,這可能意味著這項手術可能溯源至鐵器時代以前。這項手術代表傳統或宗教儀式的意味很重,如有些回教徒在結婚前執行手術,猶太男嬰於出生後第八天進行手術;有時也代表著成年禮或團體認同,如成年禮等等,而於青春期前、青春期、及結婚後等時間進行。除了上述的理由以外,割包皮在醫療上也有一席之地,因為在手術後不再有包皮將龜頭包住,於是局部清洗及衛生照顧便成為很容易的事情了。從生理觀來看,包皮環切術切除了包在陰莖龜頭上的包皮,使龜頭露出、容易清洗,也能保持衛生,使包皮垢不易堆積造成發炎或發出異味。在美國,曾推行新生兒包皮環切術,但近年來己漸漸減少;美國兒科醫學會也呼籲民眾不必為男童行預防性的包皮環切術,因為割包皮的好處,只要能加強個人衛生教育,注意局部清洗,也可達到。話雖如此,但對許多兒童來說,包莖情況很普遍,往往包皮根本不能被拉退而露出龜頭,而讓維持清潔成為空話,父母親們也只能求助於外科醫師,希望能以包皮環切術來解決問題。朱志純醫師指出,其實以醫療上的理由來說,有必要行包皮環切術的男童比率不到百分之一,其餘皆是因為方便清洗、避免感染、及性行為持久等理由而要求醫師為其行手術。的確,曾接受包皮環切術的男性得到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遠較未割包皮者為低,但是只要能注意個人衛生、每日清洗,則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性行為方面,更是臆測之說並無根據。而包皮上特有的腺體對龜頭有保護的作用,能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旦切除包皮,也就永久喪失了這項保護。再說兒童接受包皮環切術與成人不同。一來兒童心理尚未成熟,不能配合手術,所以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二來,手術後局部傷口照顧不易,換藥對兒童來說也容易造成驚恐,對兒童、親屬及醫護人員來說,都是一件殘忍的事;手術後也可能有出血、腫大、疼痛、傷口發炎等併發症,也可能因結疤,形成續發性包莖等情況,所以近年來,除非必要,醫師也不太積極為患者進行包皮環切手術了。朱志純醫師表示,在他多年的臨床經驗下,發現將包莖的治療從手術改成用外用藥膏,結果效果很好(該結果發表於1999年的泌尿醫學雜誌(Journal of Urology))。類固醇軟膏,是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的外用藥,對皮膚抗發炎作用及減少疤痕的作用已廣為醫界所知,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它也是治療兒童包莖的最佳用藥。朱志純醫師說,只要將藥膏適當地塗抹在包莖處,大約一週左右便有很好的效果,窄縮的包皮會漸漸放鬆,龜頭也就可露出了。局部藥膏治療對包莖的治療效極佳,正如一般使用類固醇藥物一般,也有它的限制,即在包皮急性發炎期間或局部有開放性傷口時皆不宜使用。另外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副作用發生,但是也一定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當然,在部分群體中,因為傳統儀式或團體認同的理由而必須接受包皮環切術的,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對於為了保持個人衛生及患有併發症的病理性包莖患者,則是可免則免,畢竟能以非手術的方法到達相同的目的,父母也不一定要讓孩子接受一刀之苦。

成功哺乳的秘訣

成功哺乳的秘訣#新生兒

由於母乳營養豐富非牛奶所能及,藉由哺餵母乳,可將母親的抗體給寶寶,增加寶寶的免疫力,減少腹瀉、呼吸道感染等問題,有過敏體質者更要哺餵母乳,尤其初乳的抗體特別多。此外,哺餵母乳可說是促進親子關係的最佳方式,而據醫學研究,餵母乳可減少乳癌、卵巢癌的發生機率,並且能促進產後子宮收縮,迅速排泄體內髒東西,對產後肥胖的媽媽,更能藉此消耗體內脂肪,達到減肥效果。大多數孕婦在產前都願意哺餵母乳,一面欣賞介紹哺乳的海報照片,一面想像嬰兒柔順地在自己懷裏吸奶。但哪裏知道,產後的『哺乳大戰』卻讓新手媽媽筋疲力竭,全家人仰馬翻。為了響映為「國際母乳哺育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戴金道醫師建議,想成功哺乳的媽咪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堅定的信念是成功哺餵母乳的基礎哺乳成功的關鍵主要是在於媽媽本身的信心與決心,只要能相信自己、相信寶寶,有著很強的信念,這就是順利哺乳的關鍵。相信自己的身體能產生充足的乳汁來餵飽寶寶,並提供他所需要的營養。所以如果真的有心要餵母乳的話,奶粉奶瓶是不需要的。不要給自己一扇後門,這樣妳就會勇往直前了。而這個堅強的信念不能只放在自己心理,還要讓週遭的人也知道並配合。二、產前要有哺乳的知識產前建議多逛母乳推廣網站,以利哺乳知識的吸收。選擇正確的書籍並反覆的熟讀,對準備哺乳的媽媽來說是增加信心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母乳分泌的機轉,只要嬰兒多吸吮,乳汁自然分泌多,這是「供需平衡」原理,所以勿添加配方奶餵食,母乳才有製造的機會。並且了解和避免初期哺乳可能發生的問題,如此正確的資訊才是堅強信念的後盾,也是往後哺乳過程中隨時的指導原則。三、選擇有『母嬰親善』措施的產科機構待產,以增加成功哺乳的機會產後一小時內儘早哺乳,讓嬰兒一出生和媽媽親密擁抱、接觸母親乳房;採取母嬰同房的措施,讓母親學習對嬰兒有適當的反應,依照嬰兒的需求而餵奶。因嬰兒吃奶沒有時間表,只要嘴巴在找(尋覓反射)就要餵奶,不要等到大哭再餵食。 四、不用奶瓶奶嘴,以免乳頭混淆有些孩子只要吃過一餐奶瓶,就不肯乖乖吸吮媽媽的乳房,這會讓產婦沮喪,只好選擇斷奶。問題一旦發生,要戒斷奶瓶,重新讓嬰兒接觸乳房,用滴管或哺乳輔助器讓嬰兒一邊學習含乳房一邊吸到滴出來的乳汁(可事先擠出來的母乳),可能要花兩三天的功夫,勤奮地餵奶,才有機會成功。 五、舒服正確的餵奶姿勢新生兒大約每兩個小時就要餵一次,一天餵食十至十二次,所以媽媽餵奶姿勢一定要舒服,可以躺著餵奶,或是準備有扶手的椅子或沙發。抱嬰兒姿勢也要正確,嬰兒頭及身體成一直線,肚子面向媽媽肚子,不可以肚子朝天,以免歪著脖子轉頭吸奶不舒服。各位準媽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產前睡眠要充足,產後日以繼夜永無休止的哺乳,大約三週後才會得心應手,享受哺乳的樂趣。戴金道醫師表示,產婦要有堅強的毅力、吃苦耐勞哺乳,三週後才能享受到完全哺乳的好處,這段期間就需要家人多協助並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讓她『專心』哺乳,以養育健康的下一代。由於上班餵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班擠奶」與「母乳儲存」是兩個重要關鍵。戴醫師建議上班期間最少3-4小時需擠奶一次,最好是徒手擠奶,剛開始可能一次擠不到100毫升。只要利用一些技巧,像是擠奶前先作一些放鬆運動、聽音樂、找餵母奶的同事大家一起擠,也可利用衛生紙輕觸乳頭刺激噴乳反射,當然剛開始也可以抱持「少量多次、積沙成塔」的概念。至於母乳儲存就容易多了,只要是清潔的容器就可以,市面上的『密封袋』是個不錯的選擇,既便宜又不易破損。所以上班媽媽只要帶一個小型保溫筒將上班擠好的奶置於其中保持恆溫,回家後再依需要放入冷藏或冷凍室保存,盡量利用在家時間親自餵奶,就能輕鬆持續餵奶到孩子兩歲以上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