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加工食品中的植物油 增心肌梗塞風險

加工食品中的植物油 增心肌梗塞風險#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澄清時間多數的植物油根本不是出自植物,而是來自於廢棄品(如棉籽)或專供食品工業使用的種籽,如菜籽、米糠之類的東西。加工食物中標示的植物油絕大多數是這些種籽油。──大衛.葛拉斯彼警告我們注意高膽固醇與飽和脂肪,並且告訴我們在飲食中加入「健康」全穀類的同一批健康專家和組織,向來也積極推廣植物油和種籽油:玉米油、花生油、麻油、紅花油、葵花籽油和菜籽油等。你也知道,它們大概被標榜為有益心臟健康,富含ω-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但是請別搞錯:它們是你吃進身體裡的食物中,最危險的物質之一。澄清時間當我坦白說豬油和奶油比菜籽油對你更好時,許多人都認為我瘋了。──凱西.布約克試試這個實驗:到當地的超市沿著各陳列架走走,隨機拿起任何一個包裝食品。我敢向你保證,在一長串的成分當中,你會找到我剛剛列出的其中一種油。什麼東西裡都有它們:沙拉醬、義大利麵醬、甜甜圈、燕麥棒、全穀麵包、美奶滋和脆餅。食物加工品似乎不可能少了它們。澄清時間探討「雪梨飲食心臟健康研究」(Sydney Diet Heart Study)資料的研究再次證明我們知道的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富含ω-6脂肪酸的那些)極不健康。然而,世界各地都有製造這些油品的廠商。在英國,「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最近跟製造合成人造奶油(商品名為Flora)的公司聯手,向消費者宣傳Flora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物。這種人造奶油滿滿都是ω-6脂肪酸。不過,這件事對他們似乎完全沒有影響,令人更驚訝的是,他們就是能這樣繼續下去。然而,證據就擺在眼前,強烈地證實這些脂肪酸是不同的物質。我們身體天生應該吃的是飽和脂肪。如果你吃太多的糖,身體合成的脂肪就是飽和脂肪。如果飽和脂肪對你不好,身體為什麼要製造不健康的物質呢?難不成是瘋了嗎?──馬爾科姆.肯德里克使用「雪梨飲食心臟健康研究」的統計資料進行的統合分析,其結果發表在二○一三年二月出刊的《英國醫學期刊》,給了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擁護者重重一擊。統計根據的是一九六六到一九七三年進行的隨機、控制試驗,受試者(四百五十八位三十到五十九歲的男性)近期全都遭受冠狀動脈問題。研究者試圖「評估用ω-6亞麻油酸代替膳食飽和脂肪,對於冠心病和死亡的次級預防是否有效」,研究者把受試者分成兩組:對照組繼續吃富含飽和脂肪的飲食,實驗組的飲食改成多吃紅花油為主的食物。這個新的統合分析到底揭露出什麼?雖然不出所料地看到攝取更多紅花油的那組,LDL和總膽固醇濃度大幅降低,但這些油不一定能保護他們免於心臟病致死的風險。事實上,他們的風險甚至高過對照組。分析推論,從飽和脂肪換成ω-6植物油得到的所謂好處,實際上是置你於更高的心肌梗塞風險!沒錯,美國心臟協會猛烈向你推銷「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來源,實際上卻正在造成它們應該預防的那件事。這是什麼樣的局面?澄清時間多數家庭烹調使用的油(如植物油)都充滿了ω-6脂肪酸,這些油已經導致更多的心臟病。這些脂肪酸透過氧化而直接影響你的膽固醇,造成心血管受損。如果你加熱並食用大豆油或菜籽油之類的脂肪,它們最終會出現在做過繞道手術的動脈上。只要人們停止吃那種脂肪,應該就不會得到心臟病。──弗萊德.庫默勒吃有機的食物,並且避免加工食品、植物油和糖。──斯蒂芬妮.塞內夫專家指示我們吃富含ω-6的植物油和種籽油,並且捨棄真正的食物飽和脂肪,像是奶油、椰子油和動物脂肪。我們大多乖乖遵守,結果卻是嚴重危害自己的健康。然而,這還不是整個故事中最糟的部分。這個可惡的新科學被發表、植物油的健康光環被摘除而變得不那麼健康後,美國心臟協會的新聞稿如何回應呢?美國心臟協會是否改變了他們對飽和脂肪的態度,或不再強力推廣多元不飽和脂肪呢?完全沒有!美國心臟協會反而更堅定自己的立場,聲明有「強大的科學研究證明,飲食中的高飽和脂肪與罹患動脈粥狀硬化有強烈相關,會阻塞動脈並造成心臟病」。美國心臟協會的發言人繼續重複他們的建議,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7%。此外,他們持續推廣ω-6脂肪酸,像是葵花籽油、紅花油、麻油和亞麻仁油。換句話說,就算心臟病發生率持續增加,美國心臟協會還是緊緊摀住耳朵,嘴裡哼著「啦啦啦,我聽不到、我聽不到」,完全忽略支持相反立場的真實科學資料。我必須再問一次:這是什麼樣的局面?澄清時間膽固醇和脂肪不會阻塞我們的動脈。高脂食物在消化後會被包進粒子,這些粒子能在血液中攜帶脂肪,不會將之堵塞起來,但如果這些粒子本身沒有適當結構,就很難說了。當我們的飲食中充滿玉米油和大豆油,或其他常見的工業植物油時,脂蛋白粒子就沒有足夠的抗氧化劑。少了抗氧化劑,脂蛋白很容易變得不穩定。當這些含脂粒子不穩定時,被它們載著在血流中穿梭的脂肪,突然間失去保護,無法在血流中保持懸浮,因此啪嗒一聲黏上動脈內層,就好像漆彈一樣。你看,一系列的複雜反應導致發炎,最終削弱動脈管壁,使得動脈出血,形成我們稱為心肌梗塞或中風的血栓。在人們吃得不健康時,LDL濃度容易升高的原因,跟這一整個事件有關。脂蛋白變得不穩定,而且該讓脂蛋白裡的脂肪被送到細胞的酵素沒有發揮作用。因此,在任何時刻,血液中懸浮的LDL粒子(也稱為含ApoB粒子)數量似乎一直增加。──凱特.莎娜漢(本文摘自/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膽固醇的功用超乎想像,想多活20年,你一定要重新認識它/柿子文化)

男沖涼險心肌梗塞!4情況別洗冷水澡

男沖涼險心肌梗塞!4情況別洗冷水澡#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蔡先生某日農務後大汗淋漓,返家沖冷水澡。約1小時後竟出現胸悶情形,起初不以為意,但因持續性胸悶、胸痛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心肌部分梗塞,緊急施做心臟支架手術救回一命。飲酒飽餐後、勞動、發燒 別急著沖涼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烏静勤說明,大量流汗時,皮下血管擴張、毛孔放大、全身血液迴流加快,此時洗冷水澡造成全身血管突然收縮、汗毛孔關閉,也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心跳變快、血壓升高,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發作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以下幾種情況出現時,也應避免洗冷水澡:1)飲酒後2)飽餐後3)勞動後4)發燒後溫度、時間應適宜 先洗四肢再洗全身烏静勤護理師表示,除了上述4種情境下應避免洗冷水澡,中老年人及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下突然降溫,否則恐怕引起生命危險。炎炎夏日來個冷水澡雖然愜意舒適,建議水溫介於20至30度,先從四肢開始,再洗全身,時間控制於15分鐘內,沐浴後須擦乾身體。若途中身體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若為大量流汗,應等候半小時,降低身體與水溫溫差再洗冷水澡,避免憾事發生。

夏天注意心臟熱過頭!血液濃稠易血栓

夏天注意心臟熱過頭!血液濃稠易血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暑、熱傷害是每到夏天就會出現在各大媒體版面的字眼,而多數人總認為心血管疾病只會在冬天發生,其實並不然!你知道天熱也會引起心臟病發嗎?夏季天熱、脫水 易誘發心臟疾病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不止夏天,太熱或太冷的天氣都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因夏天氣溫較熱,不僅人體體溫會跟著升高,心跳也相對較快,若長時間處於高溫,大量流汗,加上水分攝取不足,血液就會因脫水變得濃稠,增加心臟負擔,甚至引發血栓的產生,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分補充過多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葉宏一副院長解釋,對心臟功能正常者,影響不大,頂多會使排尿變多,但若是心臟衰竭的病人,因心臟推動的力量有限,當補充水分太多,水分進入血管內,將使血液更不易推動,進而使水分累積在下肢和肺部,造成腳水腫、喘等症狀,引發心臟衰竭。葉宏一副院長強調,若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在補充水分時,千萬別一口氣喝下大量的水分,應將其平均分配在一天的每個時段;若一下喝進太多水,恐使心臟一時難以負擔。心肌梗塞與中暑難辨? 醫:兩種症狀可分辨在炎炎夏日中,心肌梗塞與中暑的症狀會不會難以辨別?葉宏一副院長說,這兩種疾病的症狀相當不一樣,心肌梗塞其典型的症狀,如出現明顯胸悶、胸痛、冒冷汗、噁心等,而平常大家所講的中暑包括熱衰竭和中暑,則是全身的症狀,輕者會感到頭暈、頭痛、全身無力、肌肉抽筋…,重者甚至意識模糊,熱衰竭和中暑發生之前先有一段時間曝露在高溫的情況,所以一般並不難區分;但中暑又併發心肌梗塞是有可能的,只是較不常見。預防夏日心血管疾病 補充水分+適時休息是不二法門天氣溫度越來越高,體内的水分很容易就隨著汗水流失,葉宏一副院長提醒,不論是健康、或有心血管疾病病人和戶外工作者,都應適時的補充水分,另外至遮蔽陽光的陰涼處休息,亦是避免高溫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傷的方法之一;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就應盡速就醫,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肌梗塞治療突破 新型支架降復發機率

心肌梗塞治療突破 新型支架降復發機率#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肌梗塞來的突然,置放血管支架是救命選項之一。過去血管支架是以裸金屬支架及塗藥支架為主,當裸金屬支架置入後,血管被撐開,支架貼於血管內面,血管中內皮細胞會自然癒合結痂,但癒合過程卻因結疤過厚而容易再度狹窄。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殷偉賢表示,塗藥支架就是塗了一層抑制細胞增長的藥,在傷口癒合的過程,的確有效地減少再狹窄率,但同時傷口癒合期也拉長,造成金屬長時間暴露在血液裡,增加引起血栓的風險,嚴重的會導致心肌梗塞再次發生,所以必須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來降低血栓風險。但有些病人服藥配合度不高,擅自停藥;有些病人因為近期要手術,不得不提早停藥,都會導致支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無法同時兼顧。救心救命新武器 心臟支架科技重大突破!根據日前於巴黎舉行的歐洲心血管介入治療大會(Euro PCR)發表的突破性研究,內容為長達18個月追蹤1500位心肌梗塞病患,在使用生物活性支架後明顯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再發生及心臟病死亡的風險,相對安全性提高,且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時間也能大幅縮短,同時兼顧支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殷偉賢主任說明,現在新一代生物活性塗層支架上的塗層,能夠促進傷口提早癒合,再加上支架結構厚度較薄,所以內皮傷口可以很快地復原。新一代生物活性塗層支架的設計就是希望傷口提早癒合,當傷口癒合好了後,就完整的血管內皮層可以隔開金屬支架和血液接觸,就能降低血栓的風險發生,這樣一來同時兼顧了支架的有效性跟安全性。另外殷主任補充,新一代生物活性塗層支架對於有特殊需求的病患,如不按時服藥、不能吃太強效的抗血栓藥物,對藥物過敏或緊急需要手術的病患更是新的突破性治療選擇。支架選擇考慮這三點 與醫討論再決定採用支架治療心肌梗塞時,應該考慮病患是否能遵從醫囑長期用藥,能否承受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的副作用,或是近期內是否有開刀安排。每個病患合適的支架不同,在治療方式的選擇上,應該與醫師共同討論,視自身情況,再決定出效益最好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職業駕駛過勞、超時 心血管疾病率高

職業駕駛過勞、超時 心血管疾病率高#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報導,公車駕駛開到一半心肌梗塞失去意識,造成交通事故及人員傷亡。台灣老年化社會已來臨,在人口高齡化及延長退休趨勢下,路上年長駕駛人越來越多。因應高齡駕駛,去年106年3月交通部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65歲以上職業駕駛人需通過血壓、胸部X光、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檢查,才能換發營業駕駛執照,同時保護年長職業駕駛人及乘客、用路人的健康及安全。近9成職業駕駛人 認為身體無不適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明,心血管疾病在台灣10大死因一直高居第2名,心血管猝死議題屢屢受到重視。陽明院區自106年7月以來,審核65歲以上職業駕駛申請執照換發共38位,其中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報告呈現陽性缺氧者有15位,進一步接受心導管血管檢查有12位,其中8位檢查出嚴重血管阻塞而置放心臟支架,1位接受心臟繞道手術。這些接受檢查的職業駕駛人,接近9成表示「平時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我國職業駕駛人冠狀動脈疾病比例偏高。根據這些職業駕駛人的生活調查,過勞比例和工作超時的現象很普遍,且絕大多數駕駛人都屬於外食族、抽菸比例高、缺乏運動、鮮少做身體健康檢查。沒有運動習慣 平日無法顯示出心臟不適雖然這些受檢者多數無任何不適現象,或許因為沒有運動而無法顯示出心臟不適,因此就醫檢查的比例偏低。尤其這些受檢者都是大於65歲的長者,長者職業駕駛的健康攸關大眾運輸系統的公共安全,健康情形值得社會大眾及政府的重視。醫院篩選出有檢查異常的職業駕駛人,皆予與心導管檢查並加以治療,除了可以提早了解這些駕駛人的健康狀況,也進一步維護道路用路人安全,並且營造良好交通環境。

戒菸副作用易胸悶?吸菸才是元兇

戒菸副作用易胸悶?吸菸才是元兇#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些民眾戒菸時胸悶不適、疲憊,以為是戒菸導致的副作用。然而別誤會了,戒菸並不會造成心臟負擔,抽菸才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元兇!一名約45歲的劉先生是20多年的老菸槍且患糖尿病,月前開始服用戒菸口服藥,但總感覺胸口悶且容易疲憊,走路易喘。劉先生就醫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導管檢查發現供應心臟的血管嚴重堵塞,緊急治療後才保住一命。尼古丁導致冠狀動脈狹窄 增心肌梗塞風險心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且死亡率不降反升,可見心臟疾病的莫大威脅。南投醫院心臟內科嚴元鴻醫師表示,抽菸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之一。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導致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粥腫樣、硬化狹窄,使血液流通不順,且會激發血管發炎反應,活化交感神經系統並增加心臟負擔,增加心肌梗塞風險。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等也都是潛在危險因子,這些危險因子會增加身體血管壁的傷害,輕則引起血管的狹窄與心臟肌肉的缺氧,重則導致血管栓塞與心臟肌肉壞死。吸菸、三高是冠心病高危險因子嚴元鴻醫師表示,三高可藉由正確的生活作息與藥物治療達到良好控制,而香菸則是絕對不可以碰觸的有毒物質。要預防冠心病發生,除了正確的生活習慣、積極藥物治療、規律回診與檢查外,氣候變化劇烈時要記得保暖,工作壓力疲憊時適度休息,而最重要的就是戒菸。戒菸辛苦且需要決心,部分有戒菸動機的民眾會使用輔助藥物,戒菸的過程會出現許多不適症狀,建議欲戒菸的民眾至戒菸門診進行諮詢,由醫師針對狀況開立戒菸藥物,衛教師一起討論如何因應戒斷症狀,增加戒菸成功率。

天氣變化易心肌梗塞!搶救時機很重要

天氣變化易心肌梗塞!搶救時機很重要#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乍暖還寒,高危險群要注意心肌梗塞突襲!一名婦人胸悶馬上就醫,在急診室檢傷時突然昏迷無心跳,仍救回一命;另一名青壯男子在家胸悶未馬上就醫,半小時後突然昏厥無心跳,到院前死亡。同是心肌梗塞,生死不同命,最大差別在於搶救時機。胸悶忍半小時 倒下已無心跳有高血壓慢性病的64歲李姓婦人胸悶掛急診,突然昏迷無意識,量不到心跳血壓,電擊搶救5分鐘恢復心跳,施以心導管手術,發現病患心臟冠狀動脈血管完全阻塞,打通血管並裝支架,病人迅速恢復後已出院。另一名39歲王姓男子也是心肌梗塞,在家時突然倒地無心跳,經救護車送到醫院前死亡,急救無效。家屬表示死者有高血壓,沒正常服藥,事發當天覺得胸悶,忍了半小時後突然倒下,沒想到竟回天乏術。忽冷忽熱增心血管負擔 三高、抽菸、肥胖為危險群彰化醫院心臟內科主任何東錦表示,天氣寒冷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外,冬春或秋冬交替之際也常因忽冷忽熱增加心血管負擔,引發心肌梗塞,猝不及防。只要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一定要馬上就醫,不少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30分鐘內猝死。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易引起心室顫動而猝死,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高血壓、高血醣跟高血脂等三高患者、抽菸、肥胖及家族史為高危險族群。有些人在心肌梗塞發生前沒有症狀,甚至有人以肚子痛的非典型症狀呈現。高危險群要提高警覺,三高患者按時服藥,並且戒菸、減重。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王同學是體重偏重的大學生,高中起全身開始出現大片紅斑伴隨嚴重脫屑,因旁人異樣眼光,讓王同學夏天不敢穿短袖出門,頭一動便頭皮屑紛飛,讓他不敢靠近朋友。乾癬除了皮膚不適,更讓王同學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後來甚至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經乾癬口服藥搭配照光治療及外用藥膏,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規則治療3個月後,皮膚狀況改善很多。臺灣10萬乾癬病患 多在20至30歲發病乾癬是皮膚常見的慢性反覆發作病症,影響全球約2%人口。台灣罹患乾癬的人口估計約10萬名,大多數病人在20至30歲間發病。乾癬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疾病,會引發發炎反應並加速皮膚細胞生長,在皮膚上產生脫屑的斑塊,每個人的遺傳背景、免疫和環境因素不同,都有可能影響乾癬的嚴重程度。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乾癬確切成因不明,但與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細菌或病毒感染、壓力、外傷、鋰鹽及干擾素藥物、荷爾蒙、菸、酒、肥胖等都是乾癬的誘發及惡化因子,避免這些因素也是治療乾癬的重要課題。嚴重乾癬 心肌梗塞風險高3倍對許多人來說,乾癬可能是終生疾病,不只影響外觀,近幾年研究顯示,乾癬病人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糖尿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高。若是嚴重乾癬,心肌梗塞風險更高出正常人3倍,不可輕忽疾病背後隱藏的危機。除了藥膏、口服藥 還可採光照、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治療方式包含外用藥膏有類固醇、維生素A酸或維生素D等,口服藥物有滅殺除癌錠、A酸或環孢黴素等。搭配照光治療效果更好,照光治療優點為長期使用不容易有系統性副作用,只會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但病人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較花時間。除了傳統治療方式,近幾年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或抗介白素的發展,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更好的效果。鄭百珊醫師表示,雖然乾癬是會好但不會斷根的疾病,醫學上沒有發展出能治癒乾癬的方式,但如果好好配合醫囑,從生活、飲食及藥物三方面著手,就能逆轉「癬」境。良好控制皮膚症狀,也能讓病人注意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風險,預防嚴重併發症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