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急開刀 心臟支架怎麼選?

心肌梗塞急開刀 心臟支架怎麼選?#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不少人曾經面臨要幫自己或家人選擇心臟血管支架的時刻,在心肌梗塞緊急手術時,很多人往往沒有足夠時間消化醫師給的資訊,錯過做出更好的選擇的機會。避免面對突然情況難以決定,不妨先了解致病原因以及心臟支架的特點。抽菸、三高是動脈硬化危險因子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俊毅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心血管疾病長年位居台灣10大死因第2名,僅次於惡性腫瘤。所幸科技與醫學的進步,使許多疾病出現治療的新選擇,心臟血管支架就在近20年有顯著進步與改善,塗藥支架已發展到第2代甚至更新型。心臟血管(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的肌肉細胞血液與養分,隨著年齡增長與危險因子暴露,如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出現粥狀動脈硬化,血管壁出現不正常斑塊而影響血流,心肌細胞會出現缺血性的症狀。症狀包含運動與使力造成胸悶胸痛的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塗藥心臟血管支架 減少支架再狹窄現有治療除了控制危險因子外,病人如果持續有缺血性症狀,需考慮使用心臟血管支架。心臟血管支架有傳統的裸金屬支架與在傳統支架外塗上特殊藥劑的塗藥支架,塗藥支架上的特殊藥物可將傳統支架的再狹窄問題從原本的20%降至3至8%,有效減少病人需要再次接受心導管處理支架再狹窄問題的風險。吳俊毅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糖尿病、腎臟病與複雜血管病灶的病人,塗藥支架明顯優於傳統裸金屬支架。新一代的塗藥支架更改善第一代塗藥支架的缺點與問題。然而塗藥支架依然有其限制,接受支架置入術後的病人仍需要定期追蹤並且確實服藥。在醫師與病患的配合下,新一代塗藥支架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項。

腳踏車運動心電圖 心臟病檢查更安全

腳踏車運動心電圖 心臟病檢查更安全#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許伯伯近1、2個月感到喘、胸悶,到醫院進行檢查。一般透過跑步機測運動心電圖,或是斷層掃描心血管攝影,看心臟是否明顯心肌缺氧。然而考量年長者使用跑步機不安全,斷層掃描心血管攝影需自費,決定採用運動心電圖負載式腳踏車來評估。腳踏車測運動心電圖 對年長者更安全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柏青表示,檢查發現許伯伯冠狀動脈狹窄,阻礙血液通過,使得攜帶及供給的養分減少,導致心肌缺氧的心血管疾病。採心導管方式在心血管內放置支架,撐住血管、克服血管狹窄問題,恢復心臟功能,改善許伯伯胸悶與喘的症狀。運動心電圖負載式腳踏車,透過騎單車方式評估心臟是否明顯心肌缺氧。檢查方法是讓患者躺著踩踏單車,相對跑步機,坐騎式的單車對年紀大的患者更安全。隨著速度或坡度改變,觀察病人心跳變化。血管若狹窄或阻塞,就沒辦法提供足夠血量和氧氣,這樣的變化會反應在心電圖上。感覺胸口有石頭壓住 恐是心臟病前兆吳柏青醫師表示,心臟病發時,感覺胸口有塊石頭壓著,嚴重的爬樓梯還會喘不過氣,就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肌梗塞前兆、心絞痛等,應該進一步尋求專科醫師檢查,避免憾事發生。一般健檢礙於時間可能會省去運動心電圖檢查,年齡大、有家族病史、長期慢性病、高血糖、血脂、膽固醇或體重過重者,應定期做心血管健康檢查。包括抽血檢驗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臟超音波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持續胸悶,應盡速就醫。

心肌梗塞新選擇 心導管治療傷口小

心肌梗塞新選擇 心導管治療傷口小#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7歲的謝阿嬤因嚴重胸痛、冒冷汗、喘掛急診,診斷為心肌梗塞。3條血管阻塞合併左主幹狹窄,原本需要做傳統繞道手術治療,但謝阿嬤年事已高,手術風險大,以心導管打通血管,放置4支支架,2天後即順利出院。心導管治療 傷口小、恢復期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俊表示,謝阿嬤先以藥物治療,施打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藥物,再以心導管打通阻塞的血管。這類病人傳統需開刀做繞道手術,但開刀2至3成機率會產生併發症。手術需鋸開胸口,傷口大,時間需3至4小時,全身麻醉,恢復期長,風險較高。由於醫療技術進步,許多過去無法以心導管處理的病灶,如今已不需開刀,可直接透過心導管進行治療。過去只能以手術處理,但隨著支架技術進步,再搭配血管內超音波、高速研磨鑽頭等技術,相較傳統手術,不但傷口小、術後恢復期快,通常隔天即可出院,效果不輸開心手術。動脈阻塞不願開刀 可嘗試心導管治療雖然對於病情較嚴重的病人而言,首選仍為開心手術,但若是患者不願意開刀,也可以嘗試以心導管治療。研究顯示,心導管治療的長期死亡率與開刀相似,中風的風險比開刀低,只是再做1次心導管治療的機率高於手術治療。林俊醫師表示,輕度的動脈阻塞,可以直接選擇心導管治療,由醫師依狀況給予合適建議。多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不是絕對。有些8、90歲的老人家,開刀風險較大,肺、腎臟不好,身體虛弱,無法挨一刀,便可考慮以心導管手術進行治療。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60歲的林先生工作壓力大,有多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狀況控制良好,除了運動容易喘,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硬化、狹窄可能,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先生住院2週後就能出院。家族病史、三高患者 冠心病高危險群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燕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多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之一,又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內腔產生慢性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含氧血無法通過冠狀動脈到達心肌,造成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冠心病患者嚴重可致心肌梗塞、急性心律不整,引發猝死。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女性的2至3倍,除了年長者容易罹病,若父母有早發型冠心病,父親在55歲前發病、母親在65歲前發病者,孩子的罹病風險分別增加75%、60%,兄弟姊妹有罹病者,風險則增加40%。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者、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極大者,也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戒菸酒、控制三高 平時紓壓降風險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高齡者、骨質疏鬆患者、糖尿病患者具危險性,病人不僅需要修養數月,日常活動還會受到限制。但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則無需鋸開胸骨,輕易從微創切口置入所取下的血管,縫合成新血管,恢復效果大幅提升。張燕醫師呼籲,預防冠心病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除戒菸酒、少吃紅肉、控制三高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高度緊張的狀態。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前往心臟內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現冠心病,應聽從醫師建議服藥及治療。

洗血脂降膽固醇?醫:治標不治本

洗血脂降膽固醇?醫:治標不治本#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王先生10年前因心肌梗塞曾接受心血管繞道手術,然而為應酬仍長年喝酒。最近吃完大餐覺得異常疲勞,且有胸悶、頭暈症狀,擔心血管遲早出問題,聽從友人建議自費「洗血脂」,將不好的血漿置換出體外,術後症狀緩解不少。血漿分離術 暫時減少血液發炎、血管硬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王先生患有心血管疾病,血脂較一般人高,但「洗血脂」不屬於健保給付範圍,需自費進行,療程約3.5小時。而王先生因血管硬化,使得血管不好打針,必須找具專業醫護團隊的醫院,才有辦法進行。「洗血脂」即血漿分離術,作法是將體內全血抽出,再移除不良的血漿,再將剩餘的血液成份導回體內。最重要的目的是治療因家族遺傳高血脂的患者,透過洗血脂降低血中濃度,暫時減少血中發炎物質和改善血管硬化。洗血脂只能治標 控制三高才是根本洗血脂並不是萬靈丹,不能治癒高血脂,只能短暫達到降低膽固醇的目的,10到14天後可能就會恢復原來的數值。過程中,除了壞膽固醇被洗掉外,好膽固醇和免疫球蛋白也會被清除。周哲毅主任提醒,洗血脂只暫時治標,嚴格控制三高才是保健王道。仍需透過運動、飲食控制、服用藥物控制三高,也建議65歲後每年檢查一次血脂,若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則建議每年定期檢查。

溫差大 心肌梗塞患者6成都是首次發作

溫差大 心肌梗塞患者6成都是首次發作#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民眾身體不適掛急診,診斷出疑似急性心肌梗塞,需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連絡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但該院當天缺乏技術員無法執行,轉診至他院,仍心臟衰竭死亡。衛生福利部表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應能執行全年24小時緊急心導管手術,要求衛生局協助調查,如該案屬實將予以適當處分並加強督導。急性心肌梗塞 手術黃金時間12小時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據國內學者統計,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約為每萬人口5人,而美國心臟醫學會統計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約30至40%,建議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之黃金時間為12小時。衛生福利部於98年起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創傷、及高危險妊裖,推動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制度。中度級醫院於平日日間提供緊急心導管手術,重度級醫院於全年24小時均能執行。迄106年,已有重度級醫院39家、中度級醫院80家,並結合一般級醫院78家,完成建置全國14個轉診網絡。氣候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注意服藥石崇良司長表示,為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將透過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及地方衛生局確實掌握急救責任醫院之服務量能,督導各級醫院落實分級制度與異常事件回報,必要時協助人力調度。近日氣候溫差大,有心血管病史者應特別注意規則服藥。據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將近6成為首次發作,如民眾出現相關徵兆應盡速就醫,急救責任醫院名單可至衛福部官網查詢。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牙周病為常見口腔疾病,當外來細菌入侵口腔,會在牙周組織處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而免疫細胞對抗牙周細菌,也會破壞牙齦及鄰近骨頭,使得牙齦及牙周囊袋的上皮受損,中重度的牙周病患者受破壞的上皮層,甚至相當於一個手掌面積。支持牙齒的骨頭也會受到破壞,造成牙齒搖動以致脫落。牙周病免疫力下降 加劇糖尿病情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林玠醇表示,牙周疾病與糖尿病間的關係是雙向的。糖尿病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加上糖尿病患者口水分泌量較少,牙周組織對抗微生物的能力降低。牙周病患者因為牙周細菌與遭破壞的上皮層接觸,常引起暫時性的菌血症,產生發炎訊號,降低胰島素的利用,加劇糖尿病患者病情。如果對牙周病及糖尿病其中之一做治療及控制,也能改善另一疾病。除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亦與牙周病間明顯相關。因牙周發炎產生的抗發炎物質,甚至會藉由血液循環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一連串的全身性反應。牙周細菌會順著血液循環到達提供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在冠狀動脈管壁堆積,使得動脈管道變得狹窄而粗糙。通過此處的血小板會因為摩擦而破裂,造成血栓。牙周細菌遍全身 恐致心肌梗塞林玠醇醫師表示,牙周細菌導致的慢性牙周組織發炎,所產生的發炎物質或是牙周致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皆會隨著血流擴散,加速血管硬化以及血栓產生。若是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將使心臟缺氧而心肌梗塞。相同的狀況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可能引發腦中風。牙周病為口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卻會隨著血液循環而引發全身性低度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隨著醫學的進步與整合,民眾應瞭解身體各部位的疾病互相牽連,不應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求診。而牙周健康亦是口腔健康的基礎,口腔健康更能幫助身體其他疾病的控制,應加以重視。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先生因心肌梗塞猝逝,此噩耗震驚商界。醫師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立正確生活習慣降低發生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宏一表示,心肌梗塞是因為冠狀動脈堵塞、動脈硬化所致。通常心肌梗塞會隨著年齡增高,發生比率會不斷的增加,50歲以上較可能發生,且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葉宏一醫師指出,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早發性動脈硬化、遺傳性家族史、肥胖、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因此,避免精神緊張、疲勞,以及要體能鍛鍊,和定期接受血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心肌梗塞有前兆 胸痛、盜汗別輕忽葉宏一醫師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因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偏高。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會出現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噁心、嘔吐等典型的病徵,但一般大眾對這些症狀並無自覺,甚至會以為是其他病徵而忽略,導致發生心肌梗塞時都措手不及,耽誤就醫時機。葉宏一補充,一旦心肌梗塞發作,最好把握6小時的黃金救援時機,儘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血管,挽回寶貴生命。預防遠勝於治療 平時應定期檢測及防治即使平常身體硬朗,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葉宏一提醒,預防心肌梗塞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若有相關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此外,飲食方面應多攝取高纖蔬果,採低脂低鹽、清淡的飲食方式,搭配規律運動,避免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平常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症狀,如有不適千萬別硬撐,應儘速就醫,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悲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