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竭

心衰竭成「老年住院主因」竟6成未就醫!全因「這類型」太難揪出

心衰竭成「老年住院主因」竟6成未就醫!全因「這類型」太難揪出#心衰竭

66歲的蔡女士近年常感到疲累、呼吸易喘、下肢水腫症狀,就醫確診心衰竭後,舉凡日常爬樓梯、追垃圾車都很吃力,就連夜晚睡覺躺臥時也會喘不過氣;又因擔心造成家人負擔及在意他人眼光,連出遊頻率都減少,大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常擔心自己一個人住,若在家突然發病恐沒人發現,造成內心壓力沉重。

心衰竭難承受高強度化療 血癌標靶藥納健保助延命

心衰竭難承受高強度化療 血癌標靶藥納健保助延命#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7月健保有條件納入血癌標靶藥給付,嘉惠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血癌患者,同時減輕經濟負擔,已有心臟病變病史的血癌病患受惠,爭取到持續生存的機會。急性血癌病程發展快 不治療恐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66歲沈媽媽白血球、血小板偏低及貧血,年初骨髓切片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沈媽媽為了控制病情,採用自費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兩次療程後,骨髓芽細胞與各項血液指數恢復正常值,雖然成功完全緩解病況,但昂貴的標靶藥也帶來沉重負擔。「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年齡常介於60歲至70歲間。」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冠博表示,年紀越大基因改變也越多,容易引發骨髓芽細胞變異導致白血病,患者會倦怠感、貧血、發燒等症狀,通常急性血癌病程發展快,若不治療會在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健保有條件給付 每月省20~25萬元醫藥費黃冠博指出,年輕血癌患者通常需接受標準引導性化療,但考量沈媽媽有嚴重心臟病變病史,改採副作用低的標靶藥物治療,但標靶藥多半自費,不是人人能夠負擔得起。還好7月健保有條件的將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納入給付,估計一個月約省20~25萬費用不等,嘉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沈媽媽也因此看到一線曙光。經健保事前申請,沈媽媽已完成健保第一次療程,病情控制理想。黃冠博解釋,依健保給付規定要與低劑量化療合併使用,健保核准後最多可給付四次療程,讓患者經濟負擔得以喘息。建議75歲以上或未滿75歲血癌患者且有嚴重心臟衰竭、慢性肺病或肝功能異常,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可以跟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爭取生存機會。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陳每天下班後會去河濱公園跑步,面對Covid-19三級警戒偶爾還是會戴上口罩出門運動,但是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他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健康成人就算做高強度運動也沒差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表示,新聞中未提及男子是否本身剛好身體不適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暈厥。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戴口罩運動的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此,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若是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民眾仍要遵守三級警戒規範,戴上口罩運動。出門前多帶一、二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口罩仍有保護作用。但若是本身是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口罩運動,確實可能因為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了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同時也因為隔了一層口罩使得呼吸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可會因為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建議三級警戒時刻,這類心肺疾病患者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每天持續同樣運動卻出現頭暈、胸悶 小心疾病上身居家個人運動,建議可以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林孟廷醫師提醒,如果每天持續同樣的運動強度,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胸悶、喘、嘴唇發紫等不適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有任何急性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狀況,若本身有心肺疾病或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建議運動前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5成洗腎患者心衰竭奪命 AI預判降9成風險

5成洗腎患者心衰竭奪命 AI預判降9成風險#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為減少洗腎患者心臟衰竭的風險,臺北榮總與賽仕電腦軟體公司(SAS)攜手合作,成功研發人工智慧預測系統,在洗腎過程中可「即時」收集連續性洗腎參數和生理數值,代替以往人工手抄紀錄,找出「腎友個人化」併發症與潛在因子,預判並警示心臟衰竭發生機率,精準計算洗腎後最理想的體重(乾體重),減少因脫水不足造成的呼吸不順與心臟衰竭的風險,準確度高達90%,大幅提升洗腎安全性。即時接收患者200組生理數值 並給予洗腎時最理想乾體重北榮內科部主任唐德成表示,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一,每年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其中約有5成洗腎患者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臟衰竭為重要死因之一。以往在血液透析(洗腎)治療所引發的併發症,如血壓下降等,醫師多以當下症狀或儀器判斷再介入治療;另洗腎時乾體重(的設定不易,脫水速度太多或太快,容易造成血壓下降,引發休克甚至死亡,只能仰賴醫師臨床經驗判斷。人工智慧預測系統可即時接收患者高達200組的生理和透析機數值,如動、靜脈壓力、血液流速等,再利用北榮大數據中心擷取患者病歷資料、檢驗結果、用藥資訊等多元資料,即時進行「個人量身」的人工智慧演算,及早研判可能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讓醫護人員預作處置,並即時給予洗腎時最理想的乾體重,將體重調整誤差由過去300~500公克縮限到40公克內,成功降低80%誤差率,給予患者最適切的脫水量診療,提升洗腎效率。未來將用於預判肺積水 掌控體液過多帶來的高血壓等風險一名73歲腎友有心血管相關疾病,雖依醫師臨床經驗、檢驗數值和胸部X光片,判斷肺部積水情形設定乾體重,惟短時間內仍多次因心臟衰竭、呼吸喘住院,藉由人工智慧預測系統精準計算乾體重後,心臟衰竭狀況未再發生,僅需於門診追蹤即可。唐德成部主任表示,過往礙於技術限制只能利用人工抄寫與資料的回溯性分析,此次與賽仕電腦軟體公司合作研發人工智慧預測系統,可做到「毫秒」級即時掌握並監測每名患者獨特的因子,達到人工智慧的預判,是成功邁向智慧醫療的重要里程,未來將運用人工智慧結合影像辨識資料,預判病患「肺積水」機率,進一步掌控體液過多對洗腎病患帶來的呼吸急促、心衰竭及高血壓的風險。

高血壓心臟負荷超載 心衰竭機率多5倍

高血壓心臟負荷超載 心衰竭機率多5倍#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老先生在兒子攙扶下,邊走邊喘來看診,兒子表示,爸爸一直有吃藥控制,但這幾年越來越喘,心臟科醫師說是心室肥大,應該和高血壓有關,原本以為心室肥大和其他慢性病一樣,按時吃藥就會改善,但是似乎不是這樣,爸爸症狀越來越多,非常容易累、胸悶、頭暈、心悸、腳腫,越來越不舒服……出現心室肥大 五年內死亡率約50%心臟肥大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心室擴張」,通常是心臟瓣膜的問題,因為血流沒辦法正常打出去,會回流到心室,讓心室血流堵塞,導致被撐大。這類的心臟肥大症狀就會比較早出現,可能會覺得胸口悶悶、總是呼吸困難,或是動一下就覺得喘、心悸等;另一類則是「心肌肥厚」,這位老先生的心室肥大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就是心臟打血打不出去,常見的是心臟的出口狹窄(主動脈瓣膜狹窄)、血管末梢阻力增加(高血壓)、心肌病變(遺傳性心肌肥厚症)。血液越打不出去就越用力,越用力就心肌更肥大,一直惡性循環下去,初期幾乎不會有症狀,等到出現心悸、呼吸喘的症狀,也代表心臟已經開始無法負荷了。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老先生是因為長期高血壓,造成心臟長期處於高負荷高出力狀態,心肌一直被迫鍛鍊,所以持續肥大。高血壓造成的左心室肥大是很常見的併發症,它同時也容易合併心律不整、冠心症、心衰竭等問題,左心室肥大早期可導致心臟舒張性功能異常,之後會逐漸併發收縮性的鬱血性心衰竭(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壓病人導致心臟衰竭的機率是正常人的5 倍,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大約50%的患者會出現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這時候的五年內死亡率大約是50%。中醫調理助翁改善虛弱 「可以到處走走真好」心室肥大歸屬於中醫的「心悸」、「胸痹」、「喘證」的範疇,是本虛標實或是虛實夾雜的病證,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以瘀血、痰濁為主,夾有水飲,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肺腎等臟,病情嚴重時可發展為心陽暴脫,甚至陰陽離決而猝死。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記載:「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而《金匱要略》也提到:「心水者,其人身中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就是描述了心室肥大心臟衰竭患者水腫、行動易喘、不能平躺等的臨床表現。治療上,中醫以扶正祛邪為大方向,扶正以養心益氣溫陽為主,祛邪以化痰活血為主,兼利水散除外邪。要辨別病證虛實、氣血的屬性,如久病不已,心慌、氣短、神疲、乏力為虛證,憋悶、疼痛為實證,脹悶或走竄疼痛為氣滯,刺痛且痛處固定為血瘀。常見的臨床分型為氣滯血瘀型、痰瘀互結型、氣陰兩虛型、水飲凌心型、陰陽失調氣機逆亂型,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調理,加上專病使用的中藥,可以提升心臟功能及降低心臟負荷的用藥,並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老先生還是一樣由兒子陪同來回診,他很高興的說,「我現在好多了,體力好很多,走路也不喘了,可以到處走走逛逛了,真好!」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單車健將暴肥20公斤 竟是心衰竭引發水腫

單車健將暴肥20公斤 竟是心衰竭引發水腫#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4歲郭先生是自行車運動好手,100公里騎3個多小時,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還曾經多次成功挑戰武嶺。但他在短短20天水腫了20公斤,體重從75公斤暴增至95公斤,卻不覺得不舒服,在鄰居催促下才就醫,哪知一到醫院檢查,就住進加護病房!心臟內科醫師指出,這是嚴重心衰竭引起的水腫,再晚點發現,恐怕生命堪憂。每天只睡4、5小時長達一年 導致病毒入侵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菁表示,一聽到水腫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腎臟問題,其實水腫也是心衰竭的標準症狀。造成心衰竭的主因和心肌炎、冠狀動脈阻塞有關,心肌之所以會感染而發炎,和喝酒、感冒、罹患糖尿病等有很大關聯,至於冠狀動脈阻塞則主要和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因有關。郭先生自述,罹病前每天只睡4、5小時達一年之久,長期睡眠不足都為了追求更高的運動表現,雖然也曾感冒、發燒,但總選擇喝熱水、服用保健品度過不舒服。楊菁認為,可能就是這樣導致病毒入侵,最後差點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結局。「十多年前心衰竭確診案例,治療結果和癌末患者差不多」他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目前心衰竭已經有很好的藥物,治療效果可以好到讓患者恢復常態,雖然「心肌已受損不可逆,但可回復心臟功能。」楊菁強調,心衰竭不是老年人才會得,最近收治四名正值壯年的患者,其中最年輕的才30歲,建議大眾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並定期健檢。一旦停藥不僅病情會惡化 再恢復用藥效果也打折扣楊菁叮嚀,罹患心衰竭必須遵守醫囑終身服藥,一旦停藥不僅會讓病情惡化,更可怕的是即使再恢復用藥,效果也不如之前那麼好。心衰竭明顯症狀包括:下肢水腫及呼吸喘,尤其是晚上喘得更厲害、無法平躺,再加上運動耐受度下降,就要懷疑心衰竭可能已悄然上身。郭先生也提醒運動同好,體能訓練循序漸進很重要,光靠意志力忘我的超越身體負荷最危險。心衰竭症狀分期一期:不運動時很難發現(美國心臟學會將心血管疾病列為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屬輕微一期)。二期:運動達中度強度時即出現喘得要命的症狀。三期:稍為運動一下就喘到沒辦法承受。四期:連動一下都不行。

三寶媽網拍直播喘不過氣 驚罹心衰竭

三寶媽網拍直播喘不過氣 驚罹心衰竭#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1歲李小姐經營網拍服飾直播,今年初生完第三胎經常喘不過氣,連一段話都無法講完,甚至無法抱孩子,原以為是體重控制不當或缺乏運動所致,某天因胃痛急診才發現罹患心衰竭,半年來她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日漸康復,家庭、工作和生活都重回正軌。產後心肌病變、不健康飲食 年輕也會罹心衰竭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韋成表示,李女還年輕卻出現心衰竭症狀,屬產後的心肌病變和泌乳激素升高有關;透過藥物將激素控制在正常值後,配合體外反搏治療,加上飲食和體重調整,心臟狀況逐漸好轉。  32歲擔任設計師的張先生也是心衰竭患者,長期外食不健康加上肥胖導致心衰竭,罹病後他改變飲食習慣,三餐控制水分和鹽分總量,留意飲食的營養成分,如今已從104公斤瘦身至91公斤,生活慢下來、人也更健康,他說「年輕罹病,是身體要讓你知道他的底線。」他正面看待疾病,比同年齡人更重視養生。留意水分和鹽分攝取 3天內胖2公斤要特別注意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陳姿伶表示,心衰竭患者常出現易累、易喘和水腫狀況,比一般人更需留意水分和鹽分攝取,每天補充的水分不可超過1200毫升,3天內體重若增加超過2公斤就要特別注意。 該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雷孟桓提醒,心衰竭好發於高齡者,但病人中有近3成是青壯年族群,年輕人也不可輕忽。動過心臟手術者、高齡者、心衰竭病人可透過非藥物性、非侵入性療程的體外反搏治療,在下肢加壓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供應,回復心臟活力。

洗腎男突心衰竭瀕死 低溫療法來救命

洗腎男突心衰竭瀕死 低溫療法來救命#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3歲的曾先生有慢性腎衰竭病史,7月洗腎後突然頭暈昏倒,檢查發現為擴張性心肌病變合併嚴重心衰竭,過程甚至一度休克、昏迷不醒,院方以低溫療法控制,讓他體溫下降、減少人體和腦細胞的代謝速度、保護腦部功能,如今他不但能正常飲食、清楚溝通、四肢活動也都正常,期盼未來能重返職場。缺氧腦部受損患者 存活率增加40%台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建元表示,心衰竭是常見的慢性病症,主因為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應全身需要,好發於65歲以上中老年人,5年內死亡率達50%。若為嚴重心衰竭患者,每年發生致命的心室纖維顫動,導致猝死的風險達30%,也就是俗稱的心臟麻痺,即使救回仍可能成為植物人。黃建元表示,研究證實低溫療法可為缺氧導致腦部受損的患者增加40%的存活率、25%的甦醒機會,藉由溫度控制及精密監測,讓患者恢復心跳後,也能恢復到意識完全清醒、甚至回到原本的生理狀態。通常昏迷指數小於等於8分、無遵循口頭醫囑小於6分(意識尚未完全恢復)、無禁忌症的患者,可於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後的黃金6小時內施行。嚴重創傷、懷孕及癌末患者 不適此療法然而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所有人,黃建元表示,若有中樞體溫低於32度、嚴重休克、難以控制的出血、無法終止的致命性心律不整、在心跳停止前即有失智或長期意識障礙、嚴重創傷、懷孕或疾病末期的病人,則無法適用低溫療法。低溫療法除了監測並調節體溫,需每隔半小時分別進行不同項目的檢查,包括生命徵象、皮膚溫度、寒顫、血液動力狀況、脈搏、中心靜脈壓力、水份吸收情形、機器水溫與流速等,以達到保護腦細胞,直到體溫恢復到36℃為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