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

吃水果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三水果必吃!

吃水果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三水果必吃!#水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的糖尿病患者,一年比一年還要來得多,根據統計,已經達到一百七十萬人之多,因此,怎麼預防糖尿病上身,成了很多人的健康課題。而英國「醫學雜誌」近期來,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多吃藍莓、蘋果、葡萄等水果,有助於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藍莓、葡萄、蘋果 有助降低罹糖尿病風險許多人可能會認為,葡萄、蘋果等是高甜度的水果,常常吃反而會使糖尿病上身,但是此項研究,研究人員針對攝取哪些水果,與第二型糖尿病有無關聯性的研究結果顯示,每星期攝取三份藍莓可降低百分之二十六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其次是葡萄可降低百分之十二的風險,蘋果則是百分之七。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喝藍莓汁則無效。而為什麼吃這三樣水果有助預防糖尿病?研究指出,因為這些水果裏頭,富含強大的抗氧化物,有助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害,同時還可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細胞吸收,所以才能降低人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樂閱讀/唸書時最好的點心:新鮮水果

樂閱讀/唸書時最好的點心:新鮮水果#水果

學習(唸書)與運動一樣,在身體能量枯竭的同時,專注力也會消失。不論是在工作或學業上,有時候用腦過度的話就無法思考,這時候表示大腦的能量已經完全被用盡了。新鮮水果,才能讓大腦運轉。很多人知道這時候可以藉由吃甜食補充能量──的確有這樣子的說法,但我希望大家吃的不是蛋糕等甜食,而是多吃新鮮的水果。大腦的能量來自「葡萄糖」,而大腦缺乏葡萄糖的話則無法運作的。葡萄糖會由多糖類的碳水化合物或貳醣類(disaccharide)的砂糖來分解,如果突然同時攝取大量砂糖的話,體內血糖值將會急速上升。於是,為了讓急速上升的血糖值能夠下降,胰島素(insulin)便大量分泌,接著血糖值又急速地下降。血糖值像坐雲霄飛車一般地急速上上下下,反而導致更無法集中專注力,對身體反而造成很大的影響。相對地,水果裡的果糖比較不會讓身體的血糖值急速上升,所以這是最適合用來緊急補充身體能量的食物。大家應該常在電視轉播上看到職業網球選手在比賽之間吃著香蕉的畫面。因為他們想藉由吃香蕉快速補充身體能量,但不想讓血糖值急速上升,所以最好的選擇是水果。當你覺得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請不要用甜食類點心來填肚子,請選擇健康的水果吧!(本文作者/西田一見)(摘自/成功者不說的7種驚人學習法/核果文化出版)

端午健康吃粽 少沾醬配水果

端午健康吃粽 少沾醬配水果#水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端午飄粽香,今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豐原醫院營養科謝惠敏主任特別叮嚀,粽子是糯米製品,不易消化,且因含油量較高,建議一般人一餐至多吃1~2個,老年人或有腸胃道潰瘍、消化道問題的患者則最好不要餐餐吃粽子。營養科謝惠敏主任表示,糖尿病友最常有的疑問是吃了粽子血糖會上升,其實糯米和米都是五榖類,只要不過量,以粽子代換飯量即可,糖尿病患者一餐以一個粽子為限,須選擇適量大小粽子(女生的一個拳頭大),避免含糖及含油量高的豆沙粽,即使是糖尿病友也能健康吃粽。一般建議正常人一天1顆蛋,粽子餡料中若含蛋黃,食用上則需要特別注意,對於血脂肪過高的患者,可能一週僅能吃3個蛋黃,遇到含蛋黃的粽子須將蛋黃去掉,建議包粽子時,每個粽子包入1/4~1/2個蛋黃,如此可降低膽固醇攝入量。若有沾醬的習慣,如蕃茄醬、甜辣醬、醬油膏等含鈉量高,對有高血壓及心血管患者不利,多數粽子在餡料調味時已夠鹹,不須再沾醬,這樣的健康飲食習慣的培養是很重要的。謝惠敏提醒,一般粽子份量相當於1碗白飯,粽子內的蛋白質類及蔬菜類食物不足,又因炒過的餡料含油量較高,建議吃粽子時,搭配燙青菜(涼拌綠竹筍、蛤蠣絲瓜、地瓜葉、海帶絲等),加上涼拌豆腐或魯豆干,煮一鍋空心菜湯或竹筍湯等,飯後再準備一份水果(荔枝5顆、西瓜一片或芒果1/2片),可以既享美味又健康,但切記適量即可吃多反而會造成身體負擔。

研究證實多吃蔬果 可降低認知惡化風險

研究證實多吃蔬果 可降低認知惡化風險#水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教授蔡仲弘,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99及2003年的「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蔬果的攝取與認知惡化風險呈負關聯,即蔬果攝取的愈多,認知惡化的程度愈低,而且蔬果的攝取程度是認知惡化的預測因子,蔬果的攝取可能影響認知惡化風險,此結果也彰顯飲食對於老人減少記憶退化及長期健康的重要性。1999年的橫斷研究發現,蛋類、豆類及茶類與認知狀況之間有顯著的關聯。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每週3次(或以上)者比2(或低於)次者,認知衰退分別減少23%與20%。表示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愈高認知狀況愈好。但本研究發現攝取補強性的卵磷脂與認知沒有顯著的關聯,推論1999年當時國人對於正常飲食以外的營養補充品並未有相當的認識且使用人數不多。不過,1999年各類食物攝取頻率與2003年的認知惡化的縱性關聯發現。蔬果每週攝取超過5次(或5次)者與攝取蔬果小於4次(或4次)者,四年後的認知惡化風險減少23%;乳品類攝取每周超過3次(或3次)比每週小於2次(或2次)者,四年後認知惡化風險減少17%,其餘食物如肉禽類、魚類、海鮮類、蛋類、豆類、茶類則不呈顯著關聯。蔡仲弘表示,天然食物中含卵磷脂最多的是蛋黃和大豆脂質,多攝取豆類及豆類製品、蛋等食物,可獲取豐富的卵磷脂,對增強短期記憶和學習力可能有幫助。有研究發現大豆蛋白能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有助改善認知狀況。(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提供)

消暑不成反中暑? 可利用食物、水果解熱

消暑不成反中暑? 可利用食物、水果解熱#水果

(優活健康網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清明掃墓,多數民眾都會全副武裝防蚊蟲叮咬的長袖衣褲,加上頭頂豔陽高照讓人汗水直流。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雅慧提醒,天氣熱,人體的自然反應就是出汗散熱,而許多消暑法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有時不但消不了暑,反而會讓人因無法散熱而中暑,建議不妨自己動手動製作中藥茶飲可達到清暑益氣的效果。黃雅慧說,夏天天氣炎熱,容易流汗導致水分散失,使人神疲氣虛、胃口降低,除了要注意水分補充和散熱,生活環境宜清涼,日常穿著則以清爽通風為主。平日飲食以清淡為主,也可利用食物或水果來達到消暑作用,像是蓮子、薏仁、綠豆、西瓜等,皆可以用來清暑益氣。除了食物及茶飲之外,平日也可按壓一些穴位,達到提神醒腦作用。「人中穴」位於唇溝上段約三分之一處,具有醒腦明目、清熱袪風,可治療中暑、神智不清等症狀。位於髮際下緣凹陷處的「風池穴」,具有醒腦通竅、通經活絡,可治頭痛、頭暈、頸項強痛。「曲池穴」,位置為屈肘,取肘窩橫紋尖上,能清熱疏風、調理氣血,可治療咽痛目赤、熱病、頭暈眩等症狀。「勞宮穴」,位置在掌心,以中指、無名指屈拳掌中,二指尖之間之處,能清心開竅、寧心安神,可治療中暑、頭暈脹不清等症狀。上述每個穴位按壓5秒休息,可連續按壓10次。黃雅慧表示,其實夏季消暑養生只要在生活、飲食上掌握清熱利濕、消暑解毒、養氣滋陰的基本調理原則,當季盛產的食物是最適合當季的養生食材,盡量少吃冰冷食物,順應自然,就可以輕鬆簡單達到夏日養生效果。

小孩便祕怎麼辦? 爸媽又急又心痛!

小孩便祕怎麼辦? 爸媽又急又心痛!#水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孩便祕真的很傷腦筋,看他「嗯嗯」那麼久,臉紅脖子粗,一邊嗯一邊哭的樣子真是心疼。小孩子便祕有哪些症狀?該怎麼觀察?你知道嗎?孩子便祕竟然成為一項文明病,據統計,到小兒科腸胃門診看病的人,就有4分之一跟便祕有關。孩子便祕超過半年以上,約有4分之一的小孩會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生長遲緩、長不高的問題。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表示,小孩便秘的比例是男女差不多的,成人則是女性比例較高。而小孩子便祕通常發生在 戒母奶開始喝配方奶時、戒尿布時及開始上學後。引起小孩子便祕的原因?不外乎是功能性的纖維不足、水份不足,心因性的痛到怕了,產生心理壓力,生理性的疾病或藥物造成。根據統計3~6歲學齡前的小孩便祕比例最高,而且因為急性腹痛送急診有八、九成原因是因為便祕!如何知道小孩有無便祕?黃醫師解釋,觀察是否常半蹲或雙腳夾緊、在媽媽身上或桌腳磨蹭,時常全身僵硬,臉漲紅,或哭鬧或不肯讓家長檢查便便,值得注意的是小時候不處理,一輩子恐都會被便秘纏身,也會影響生長,免疫系統。有些含鈣、含鐵的保健食品也容易造成小孩便祕,許多爸媽希望小朋友長高常會補充過量的鈣片。鈣片會造成腸胃蠕動變慢造成便祕。柿子、芭樂含子、沒有熟的香蕉、山藥、油炸食物。小孩子不愛喝水,也易造成便祕,建議水加一點寡糖、蜂蜜。優酪乳當基底,加木瓜、鳳梨、百香果打汁。或是糙米熬粥,加洋蔥、玉米、花椰菜、紅蘿蔔、排骨。黃醫師提醒,想讓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不再便祕的好習慣,應該每次用餐後5至10分鐘就去坐馬桶,但不要給予壓力,放個音樂,教導用力的方法。多喝水、習慣讓小朋友吃蔬果、不要養成挑嘴偏食的習慣。

清水沖洗蔬菜根部 可減少農藥殘留

清水沖洗蔬菜根部 可減少農藥殘留#水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現代人飲食注重養生,蔬菜、水果更是不能少。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就於11月抽驗11件新北市傳統市場、超市及青果行生鮮蔬果食品農藥殘留量,結果皆符合標準。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表示,有農藥殘留的蔬果,多是因為農友搶收。民眾食用後會可能會出現過敏或不適症狀,建議民眾選擇具有良好信譽的商家產品,且於食用前應多加清洗。林冠蓁說明,清洗蔬菜時應以清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根部摘除,再以清水浸泡10到20分鐘,之後再沖洗2至3遍,才能減少農藥殘留,並建議去皮或避免食用根部,來減低農藥的殘留,以確保自身安全。衛生局也時呼籲農友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若反食品衛生管理法,可新臺幣6萬元以上600萬元以下罰鍰。

糖尿病患別怕 1天2份水果助營養均衡

糖尿病患別怕 1天2份水果助營養均衡#水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生產各式各樣的水果,香甜又多汁,不過糖尿病友們常會因擔心血糖高而不敢吃水果,面對香甜的水果,到底該不該吃呢?其實擔心水果的糖分而不吃是不對的,想要穩定血糖就該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過病友們還是可以每日吃水果,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糖類、纖維質,且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的維生素C和身體免疫力、抗氧化、防癌都相當有益。。但須注意水果若吃過量對血糖控制也會造成影響,所以每日吃的水果種類及份數與食用的方法就很重要了。糖尿病友一般建議每日應攝取2份水果:1份的水果量,大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如小蘋果一個、小水梨一個、荔枝5個,若大型的水果,如西瓜、芒果以切成飯碗的一平碗為一份。另外請注意每日2份水果建議分開吃,若一次吃2份,糖分會太多。另外,攝取新鮮水果,盡量避免打成果汁,一旦打成果汁,纖維質和維生素會流失,且一杯果汁通常需要超過2份以上的水果,如1杯240C.C.柳丁汁,通常也要4、5個柳丁才擠得出來。而新鮮水果又可吃到纖維質和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牙齒不佳的病友,仍可按水果份量打成果汁,但最好不要過濾,不然會減少纖維質的攝取。糖尿病友是可以攝取新鮮多樣的水果,但需要注意攝取的份量,才能穩定血糖。

Menu